《纯粹》经典观后感集
《纯粹》是一部由丽莎·朗塞斯执导,艾丽西亚·维坎德 / 萨穆埃尔·弗洛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述了一个问题女孩对于音乐的迷恋,以及与指挥家之间的一段情欲故事,整个影片紧紧围绕女孩展开铺陈描述。她带有神经质的文艺气质和对于音乐的迷醉喜爱。人物一出现就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贯穿作品中的乐曲流泻着轻缓的忧伤,悲凉的不是人物的命运,而是心境。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到位的,但我并不喜欢这种散发着阴冷气息的影片。像是秋天里一场连绵的细雨,潮潮的清冷空气给人一种想多加件衣服取暖的感觉。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艺术包裹着一颗流氓的心,有着不负责任的自私。在提起裤子马上翻脸的男人身上期待爱情,是多么的愚蠢。和搞艺术的人搞,就是女人的悲剧,而和一个搞艺术的并且已经结了婚的男人搞,搞到不能自拔就是找死。不过最后女孩没有死,那个男人死了。她杀了他!这个姑娘不是温顺的绵羊,一开头已经交代了她的冲动性格。和人打架,和母亲的冲突,都铺垫了她身上的那种发狂的野猫气质。杀死他是冲动,也是必然。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信仰,她的生活就不再和从前一样了。指挥家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插曲,而音乐将是伴随她一生的精神寄托。我不太理解片名为什么叫纯粹,是她对音乐纯粹的爱?亦或是想要一种纯粹的生活?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纯粹,当你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你就已然不再纯粹,追求纯粹,就如爱上流氓一样可悲。不过,还有音乐,心里还有信仰,就不会让你在迷途走太远。
为了自己的梦想就可以厌恶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狠踢自己的母亲?就可以谎言欺骗相信你的人获得机会与同情?就可以攀了高枝就劈腿(自以为攀上了)?就可以明明就是个文盲还装高冷深知?就可以杀了人却逍遥法外并促成了“圆梦”,实现了人生“理想”?
这样一部影片,看到那么多四星,甚至五星,我觉得自己不是三观不正就是精神有问题了。
如果导演兼编剧拍的结局是两人一起从窗户掉下去摔死,镜头从桌上曲谱(或诗集)移动到窗外黑暗的夜空,结束,我打4星:不作不会死,世界又少了一个二货和一个流氓艺术家。男的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女的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给个眼色就忘乎所以丢魂陶醉,完全可以作为伪君子与伪文艺傻缺咎由自取的教育片。
梦想不是妄想,无知更非纯粹,虽然现实一直在扇这类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活在自己梦里的人耳光,仍有不少后浪把错觉当真实,不断死在沙滩上。一直摇晃而粗砺、写实的镜头最后竟然表现得那么理想和幼稚:诺大音乐厅没摄像头?死的不是醉狗,警察排查时谁给你个流浪孤星做不在场证明(到是音乐厅女负责人可以证明女主事发前去过现场)?她那“已经逝去的钢琴家母亲”的谎言竟然天衣无缝——该不会是在医院已经灭了她母亲的口吧?(欧洲人总体上对欺骗行为零容忍)
好吧,瑞典很穷或者很安全,没钱或不需要在公众场合装摄像头;好吧,瑞典死个知名交响乐指挥家不是什么大事儿;好吧,瑞典警察都是吃干饭的;好吧,这其实是一部超现实心理幻境具象表现主义悬疑片。
她也可以圆梦,但必须以自己的行为和无知付出代价为前提:可让指挥家掉下去摔成残废,警察、记者探底东窗事频发身败名裂;女主服刑期间痛定思过改过自新并遇屠夫女作曲家同牢授业,发奋图强后获奖无数……虽然狗血,至少合乎情理。必竟她还年轻,也没铸成大错,算是事件的“受害者”,是女性弱者中的一员,民众宽容和泛滥成灾的爱心会宽恕她。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噢!莫扎特啊,她是个有理想的文艺女青年,可作为文化标兵全国推广,成名后更可出书立传……
《纯粹》观后感(三):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Det finns inte mycket tid som helst.
För att komma någonstans måste man försöka vara konstruktiv.
Man får anstränga sig lite.
Och det som ingen vet om, det finns inte.
时间不多,如果你没能在这世上找到纯粹,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勇敢,而是因为纯粹并不存在。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这一端或那一端,只有你能触碰到的和你尚未能触碰到的。
时间不多,但别灰心。如果你真的还想抵达某处,尝试去做成点什么,逼迫一下自己。
人生短暂,但可以被分割成无限个段落。在今天杀死自己,明天就是第二人生。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也是涅槃。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second life replay
I killed myself today
I had too many lives
I did it to survive
o I killed myself today
ut somewhere I'll survive
To make you feel alive
o you could all reload
Your dreams and all your hopes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second life replay
Yeah, I had to leave this game
ut I'll return tomorrow
Alive to learn again
Alive to learn tomorrow
Alive to learn again
《纯粹》观后感(四):那些为自己筑起世界的人,活着。
《万箭穿心》里,即使活的万箭穿心,她还是选择活下去,这是勇气。
其实,选择自杀的人,才是没有勇气的人,因为,活着,才是最辛苦的事情。
更何况,纯粹的活着。
总觉得,真正进入艺术领域的人,思想必会有违背约定俗成的地方。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下了近10首莫扎特的乐曲,虽然从未涉猎过这个领域,但是,听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触,甚至听《幽默曲》的时候会感到悲伤。(不懂交响,仅仅是当时的感受)
女主听到莫扎特,她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她爱这种感觉,她想走近与之相关的一切。
女主认识男主,男主是莫扎特带给她的礼物,而他带给她关于音乐的一切,和让她心潮澎湃的性和爱。
男主像神,降临在她为自己筑起的世界。可是当他离开的时候,不仅带走了全部的爱,甚至摧毁了她的世界,还试图摧毁她的信仰。可惜,这样纯粹的人,若想毁掉她所坚信的,如不能阻止,必将同归于尽。是不是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和信仰在一起。
在别人眼中,这是疯子吧。可是,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不是吗。
但是,世俗哪里能改变“疯子”呢。
她推他离开自己的世界时,也彻底结束了他的世俗。
她懂得按照世俗的规矩活着,但她也不允许世俗进入她的世界,
courage is life's only measure ...
if u dont go mad trying ...
遵守了后面这一句就变成了普通人
摒弃后面这一句就成了疯子。不过,疯子或许可以逃离再重新来过。
《纯粹》观后感(五):I killed myself today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second life replay
I killed myself today
I had too many lives
I did it to survive
o i killed myself today
ut somehow I'm not dead
I'm still inside a head
To testify what's real
When truth is to believe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second life replay
Yeah,i killed myself today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legendary fame
I blew myself away
I did it in a crowd
The echo was about
The old familiar shame
ut somewhere I'll survive
To make you feel alive
o you could all reload
Your dreams and all your hopes
I killed myself today
For second life replay
Yeah,I had to leave this game
ut I'll return tomorrow
Alive to learn again
《纯粹》观后感(六):《纯粹/至爱》:问题女孩的纯粹生活
一名曾经胡混乱搞的问题女孩,因为听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而找到心灵的宁静,狠下决心痛改前非。不仅随心所愿的在演奏厅找到了工作,还跟著名指挥家对上了眼。怎奈现实的残酷人性的无情,指挥家只是当老婆不在家时难耐寂寞偷点儿鱼腥,而女孩却全情投入不能自拔,不仅丢掉工作,还失去男友。一怒之下把指挥家推下窗台,横尸楼下。不仅逍遥法外,还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享受“莫扎特”生活。
对于此样结局,不知是该拍手称快偷情男得到惩罚,还是一声叹息痛失才华音乐人。这就像一道选择题,A.指挥家 B.问题女。该选哪个也许各有各的想法。总之偷情是不对的,但小三不是更让人痛恨吗?难道欧洲不是以风流浪漫著称吗?或者瑞典人不这么认为?只是不应该因为风流而剥夺人家工作的权利,但那样的死缠烂打谁又能受得了,真是剪不清理还乱的情感问题。无论如何付出了生命代价甚是可惜,还是安安稳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好,就算你是浪漫音乐家也不应该随便招惹女员工,谁知道她会不会一怒之下把你推下高楼呢。
但影片还是揭露出了两种现象,问题女是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而丢掉工作是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公司。讲来讲去,还是责任问题,当大家都失掉应尽的责任,就会出现问题。小则家庭不和谐,大则社会不和谐,最后酿出人间悲剧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所以此片才会荣获各项国际大奖,因为小故事讲出了大道理。其中的名句“勇气是生命的唯一丈量”应该改成“责任是生命的唯一支撑。”
都说男主角是撒旦,但你们又有几人真正接触过问题少女,殊不知被那样的女孩粘上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艺术家同样也有,他想要昙花一现的美丽,而以他带给女孩原本永无机会接触的上层社会的生活体验作为交换。可是事后,女孩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黏住了他,女孩只想着这个男人能给她一种她自己永远得不到的生活,至于他的事业他的家庭,女孩就丝毫不考虑了,这又让亚当如何不恨不得让女孩消失。
爱情固然从不卑微,但来自不同世界的爱情又如何能够承受,亚当错在他只是想找个年轻姑娘放松一把,重温一下年轻时也许没有过的浪漫成熟与潇洒,哪个男人不愿成为某个漂亮女孩心中的英雄,他做到了,可是他选错人了,他也没有选则适当的方式抽身,被推下前他对女孩的做法确实残忍,可面对这样一个纠缠不休的问题少女,他能如何选择?这女孩最多只能算个小三,他悬崖勒马了,回归应有的生活了,他何尝不想让这段难以启齿的过去永远的抹掉呢?何尝不想让她永远从他的世界中消失呢?可女孩偏偏没完没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到他。试想如果亚当还给她工作了,女孩会就此罢休,收心消失吗?他选择残忍的方式让女孩放弃这段不应有的幻想,是错也是不错。
那些骂亚当的人,你们经历过来自不同世界的爱情和纠缠吗?你若有一天置身与亚当的困境,你又能如何处理呢?别幼稚了,在这样的女孩面前,不要坐在窗台就好了。
《纯粹》观后感(八):谢谢你教会我努力到愤怒
《勇气是生命的唯一丈量》, 正是这首小诗贯穿,它也恰好是女主角katarina的写照,最为讽刺的是,这恰恰是男主角教给女主角的,当然不仅是这首诗,更是人生。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有四处:
一是开头女主角的独白,配合古典交响乐淳厚又平静,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对影片的片名纯粹这两个字最好的诠释;
二是女主角跟男朋友分手被逐出家门后又被辞退工作无处可去,经历了到处游荡,身心极度疲惫,情绪极度低落时跑到了图书馆,当她戴上耳机的一瞬间,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已经不处在之前的伤痕累累之中,这时她确定了钢琴协奏曲不仅仅是她喜欢的某种东西,而是能够净化心灵涤荡灵魂的精神安慰,靠着音乐,她才撑了过来;
三四要对比着说,就是两次男主角坐在窗边。第一次是在男主角的家中,他们嬉笑、打闹、做爱,之后男人赤裸着洁白的身体坐在窗边,外面是明媚的阳光和纯白色建筑物,气氛轻松平和又充满爱意,给人感觉仿佛置身天堂。第二次在音乐厅男主角的休息室,同样是这个男人的专属私密空间,却因为男人穿上了黑色的衬衫配上窗外的夜色使气氛分外压抑。尤其是当女主角丢掉理智和自尊,表情复杂而扭曲的转身跳舞时,那场面实在让人喘不过气。而窗外又那么黑,仿佛窗外就是地狱。女主角已经被生活或者说被这个撒旦一样的男人逼到了墙角,而恰恰是眼前这个男人教会自己对于生活要有勇气。她来争取,却被告知“没错,但要是你无法驾驭现实,就别玩哲学”。这是摧毁女孩信仰的第一步,男人说:要想改变,就必须付出努力。女孩反驳我努力过了,男人说不,没有,你只是脑袋里想想,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恰恰在此时,男人做了一个四个手指握拳,大拇指向后指的动作,而他身后恰恰是他坠落的那扇窗,这个小动作真是恰到好处,也体现了导演的用心。紧接着,男人放了一段流行乐,告诉女孩,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这又是给女孩对生活的信仰一记重拳,最后,影片的高潮,男人说:你就是个疯子,永远也别想在这儿工作真是触到了女孩的爆点,女孩之前对她酗酒生活一团乱的妈妈说:我永远不会像你这样,否则我就去死,女孩极其努力的想不再接受社会援助,极其努力的想继续这份接线员的工作无非都说明她只是想做个正常人,好好的,平静的,安稳的,正常的生活。而她所做的所有努力都被眼前这个恶魔一样的男人轻轻一抬手全部摧毁,就好像一个孩子拼尽全身力气用积木搭了一座大房子,却被一个人一只手掌打得七零八落。
既然勇气是生命的唯一丈量,既然要努力要付出实践,那么你这个魔鬼可以滚回你的地狱里去了。
影片的最后,女主角坐在观众席上听演出,笑着,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无瑕的纯粹。
整部电影女主角的表演非常出色,表情的变化很深刻,但我更想表扬一下男主角,尤其是他们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的男主角。那时男人的眼神和表情都十分清楚的表达着这仅仅是一种欲望而非情感。这种欲望又不那么明显外露,把单纯的含蓄却不夹杂情感的欲望表现的如此贴切实在不容易。
最后重温一下,这首小诗:
《勇气是生命的唯一丈量》----瑞典诗人 贡纳尔埃凯洛夫
我的厌恶直指逼人的愚昧,
那国家,法律,家庭与教堂,谎言与恐惧,
为了亵渎虚伪的纯真,
为了玷污美丽的外表,
为了强迫纯洁看到自身的污秽,
让理智看到疯狂,
为了粉饰死亡,
抹灭经典,
在腐败的落叶堆上,
灵魂跌落在真理的彼岸,
身体在爱的熔炉里燃烧,
当时候来到,
我们会有在别处生活的力量,
也会有过自己生活的权利。
《纯粹》观后感(九):只是为了同不羁的生活告别
少女Katarina是个问题少女,她除了有一个酗酒的母親外,还要时常面对居无定所、失业的窘境。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下载音乐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被那悠扬的音乐深深地吸引。
她偷偷地跑到音乐厅去应职,谎报了自己的经历后顺利地成为音乐厅的接待员,这样她就可以在工作的时候随时接触到古典音乐了。
除了音乐的美妙,Katarina还发现,音乐厅里的人过着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优雅的生活,这些与众不同的方式让她决定同自己过去的生活告别。
爱音乐,从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让自己成长。
Katarina终于可以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因为音乐听厅的那个指挥,而是因为那个指挥让自己拉近了自己与音乐的距离,没有人能够阻止自己同音乐的接近。
《纯粹》观后感(十):做冲破愚昧的勇士
这是对于人的成长教育。这里的成长,更针对脑袋和生活。由于是围绕一个爱古典的女孩开展的故事,所以非常合我的意。 有时候,我也能在女主身上似乎看到自己。
摇晃不定的镜头让我理解到女主之前的生活。电影里并没有详细展开,但光是从女主一些行动和小事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焦躁易怒的女孩。听着她和男友的对白,可以知道她先前过着叛逆甚至糜烂的生活。女主表演的很棒。
电影主题其实表现很突出。就是人——痛苦——愚昧——挣脱,这条主线。然后说说对电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