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音乐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音乐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7-14 03: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音乐会》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音乐会》是一部由拉杜·米哈伊列亚努执导,梅拉尼·罗兰 / 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 Dimitry Nazarov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会》影评(一):音乐,灵魂

  该片讲述著名管弦乐团的指挥家安迪菲利普夫30年前与一众犹太音乐家演出而沦为一名清洁工,30年后为了因梦想揭开一场触动人心秘密故事 。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苏联最著名的指挥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ï交响乐团的灵魂。他秉持种族平等主义拒绝遣散犹太乐手,并毅然决然离开这个他虽享受其中、却不认同价值观工作环境。 在那段异常动荡岁月里,同时也是安德烈的声名最为鼎盛的时候,他因为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沙查·格劳斯曼(迪米特里·纳扎罗夫饰),而被解雇。一下子变成了“人民敌人”的安德烈陷入了消沉沮丧当中,还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是那种观念老旧且喜欢打官腔的人,他一直承诺“很快”就把乐团还给安德烈,其实是为了更加彻底地愚弄他、羞辱他而已,对于他来说,属于安德烈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能让他在这里做清洁工,本身就是自己仁慈的“恩赐”了。 后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那是一张邀请函,来自于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他们要求“波修瓦”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如今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如果再没有消息,替代他们的将会是被当成备选的旧金山交响乐团。看到传真之后,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有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地摊摊主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

  《音乐会》影评(二):Le concert

  聼著聼不懂的俄語和不太聼得懂的法語,在音樂面前,我充分感覺到了語言的薄弱。一切文字的都顯得失了顔色。

  難道只有Leia在那場演奏會后成爲瘋子天天對著空氣練習麽?其他人又何嘗不是?三十年,人生有幾個三十年的時光?這些年嵗,等同于有些人的一輩子,至少,是一輩子中最美麗的年華。多強烈的信念和堅持才能走下去這漫長的三十年?有多強烈的愛才能支持著一個女人守在一個默默無爲的男人身邊三十年如一日?

  什麽都不用説,憑藉著一份對音樂的愛。執著了三十年啊!

  清潔工、救護車司機、無所事事老人、A片配音員、搬運工、擺攤的、翻譯員、出租司機、工人、婚喪喜慶的臨時樂隊、街頭藝人、婚禮策劃人……這三十年的時間把一個個的音樂家磨礪成生活的走狗。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自己曾經的夢想。他們那麽堅持著,不放棄。

  即使被眾人鄙視,即使因為貧困不得不將自己醜陋的本性暴露于人,全然沒有了高貴和氣節,但是,他們依舊是音樂家。潛伏于生活之中,隱沒于人群之間。

  這是一次音樂家們的偉大革命,事實告訴我們,只要還有夢想,不管是三十年還是五十年,我們總會等到那麽一天,我們驕傲的站在舞臺上讓世人仰望。事實還告訴我們,有些政治,只存在于歷史。

  以上。

  《音乐会》影评(三):真实决定电影的成败

  电影的节奏非常好,张弛有度。这种对节奏的敏感,让观众有笑有哭有松有紧的度过了二个小时观影时间。比如说严肃正统主线人物安排各种性格迥异并非常有笑点的人物,比如说在剧作上关键情节之间插上一段段带有诙谐色彩的小场景形成多重奏的节奏感,最近的观影经验得出的结论是:电影是一种节奏的艺术,无论是在镜头内外,场景之间这种鲜明的节奏性的反差构成了它最精妙的律动。

  主副副副线的交汇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线多而不散,最终所有的线融合成“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比如说其中一条小副线,假冒的乐团的经理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般的追求,这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既是个人对个人共同理想的追求,对主角性格有了很好的图解,又通过讽刺政治的“假,大,空”歌颂音乐的这种“真、善、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政治是虚无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而唯一永恒的是音乐,是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

  个人有个人的风格导演以这种风格来架构故事,不能说是一般化的,有它的巧妙之处,整体效果更加的平民化,如果我来做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我做的会更加的厚重和真实。在剧作上,如此巧合和不可思议的情节,为什么观众不会觉得假呢,我想联系巴赞的电影真实的理论:这部电影把握了人物性格的真实,感情的真实,所以情节上的跳跃和反逻辑是可以接受的。相比之下,国内好多电影,失去了所有的真实感,才会让观众觉得可笑

  这部电影虽然不能称为顶尖作品,但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资料馆的大屏幕看起来很爽,配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好的视听享受。

  《音乐会》影评(四):我更喜欢称它《交响人生》

  耳畔还回响着影片中柴可夫斯基的那首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人生》在无比隆重掌声簇拥下谢幕了。

  我觉得,我爱上小提琴,爱上交响乐了。无论这种爱是否纯粹,在影片中我感受了音乐带给我的无比的精神上的震撼,同样还有另一种震撼来自心灵——梦想的力量。难以想象,在这么短时间内集结起来的这么一支由乌合到不能再乌合之众组成的乐团,竟然在最后带给我们如此杰出演绎。虽然他们有曾经大师当红明星技巧无比灵活的街头艺人,但他们只是一支没排练、没默契、在十五天时间内组建的散沙乐团。完全赶鸭子上架,而且很多成员去巴黎更像是为了去赚外快,方式多种多样,令人啼笑皆非。但影片同时告诉我们,虽然他们连护照都没有,虽然他们过着乞讨一般的生活,虽然他们连演出服都无法负担,虽然他们的行径就像一群山野村夫,然而,在音乐面前,这些连一个音符代表不了。音乐不是体面,不是富有,不是地位,更不是炫耀,所以那个有“世界第一大提琴”之誉的俄国佬在真正的音乐面前只好“缚手缚脚”了。

  下面讲讲这群乌合众的“首领”吧,安德烈,这位昔日的指挥大师因为在政治上所谓的错误失去了所有的荣誉与地位,沦落为一个交响乐团的清洁工,而且这次变故来的是如此突然以至于乐团没能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完,于是重回指挥台进行一次完美的演绎就成了安德烈的梦想。如果从最简单角度定义这部电影,就是讲安德烈如何实现他和亡故之人梦想。尽管征程上有诸多阻碍,在穿上指挥服的那一刻,这一切都显得前所未有的真实。当翘首已久的梦想就在面前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因激动而颤抖吧。

  乐团成员的众多不靠谱行为成了影片的主要笑料,严肃与冷酷中不时夹杂着幽默,与他们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安娜这位精灵般的小提琴独奏家,从一开始带着景仰加入演出到最后完美的演绎,她的美丽理解善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灵动手指演奏着跳跃的旋律,把人们带向“最后的和弦”,由她完成这本是属于她母亲的演奏,这一刻,音乐跨越了时代。

  音乐带给我们遐想,电影带给我们真实,其中无不带着对梦想和人生的思考相信我,这部影片里一定有你想要的东西

  《音乐会》影评(五):感动

  最近不少看美剧与老片,受感动的不多。但交响人生这片子,意外的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很早就下了,一直存着没看。原因是我连这部电影是什么语言都弄不明白,在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字幕情况下,我试了两次都没有看超过 5 分钟。于是某个周末的下午,我清理内存打算删掉这个不好看的家伙,在按下删除前,我突然想到,这个片子是音乐主题的,那么直接找到音乐会的部分,听一听,也不枉我大半天的下载功夫。于是直接快进到音乐会部分。一分钟后我知道,这部电影,我要好好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一位著名指挥家,因公开支持一名犹太籍同事 ,在人生中重要的一场指挥中当众被拉下了指挥台,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大师依然在乐团上班,工作是清洁工。三十年中,他静静的擦着地板,静静的目睹着这个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一点一点的淡出公众视线。 然而生活不会永远都这么平淡

  一个平常的下午,团长办公室里没有人,正在擦地板的大师偷看了刚刚接收的传真,那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演出邀请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面对这久违的邀请。大师藏起了信,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 他要召集当年所有被迫离开乐团的成员,偷偷去法国参加演出!

  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一个月,几十个乐团成员,分离了三十年,是否还能把他们一一找回,他们是否还能奏响当年的乐曲

  大师把计划告诉了老朋友,当年的大提琴手 - 如今的救护车司机,接下来他们一起找到了当年在事件中带头批判他的乐团经理,放下前嫌与旧事,三个人居然在短短的二个星期内一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团员,并成功的拉了一笔赞助,拿着黑市买来的护照踏上了奔赴巴黎的路。

  这 是整个电影最幽默的部分,做为观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感动我的是那些电影中的生活细节。曾经的乐团成员在做什么呢?有的在工厂苦力,有的边打毛衣边给 成人片配音,有的在富豪聚会上拉琴,有的在菜市场上做生意,闲时还不时给同行小贩们来一段。有的保留着当然的乐器,有的为了生计,早卖了。当大师发出邀 请后,他们一一都答应了,同时不忘再三确认,我可以去演奏,但你要保证我不会花一分钱。这样的一队人,没有统一的乐器,没有得体的演奏服,甚至没有一次像 样的排练。但他们要去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去重拾三十年前的旧梦!更有戏剧效果的是,这群人到了巴黎后就消失了,他们没有如期到音乐厅去排练,而是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打起了黑工。生计就是生计,活着需要钱。巴黎之行于他们不光是一次寻梦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赚钱机会,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生计优先。看到这里, 我觉得大师的这次计划像是在玩票。演出很可能会搞砸。

  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人员们陆续到齐了,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群乐器破旧衣冠不整老年人神色不安手足无错的坐在演奏台上。 这一刻很玄妙,没有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一个失散了三十年如今昌名前来的乐团是否能带观众找回曾经的音乐震撼?

  此时,一名犹太少女,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本次演出的独奏,安娜小姐-出场了。她的父母曾是大师的同事,也是乐团的灵魂人物, 30 年前因为政见不同并接受外媒采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带着一曲能在柴小协中奏出和弦的梦倒在了雪地中。

  安娜有着和母亲一样面孔,她的身影琴声刹那间把乐队带回到了 30 年前,大家深藏已久的音乐天赋再次被激发,三十年的隐忍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磨砺全部从溶入了这曲柴小协中,安娜和乐队奏出了和弦!观众们疯了,音乐界轰动了,电影的最后是迟来的公道队员们再次回到了舞台

  那 音乐会的部分,我看了两次,音乐真的很美,很感人。对于柴可夫斯基我一无所知,这曲柴小协我更是第一次听。可不知为什么,那音乐如此打动人心,听得我老泪 纵横。那曲中似有梦的美幻,生活的苦难,隐忍的坚辛与爆发的震撼。。。它就是大师与其它乐队成员的自传。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正确,不过无所谓

  回看生活,逆境中的人永远比顺境中的人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但音乐与电影却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

  不足之处

  身份刻意了点。。。如果安那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那么电影会更完美。 故事本身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再用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去加分

  《音乐会》影评(六):有趣

  近來,愈來愈有興趣看一些以古典音樂為主題的電影,大概因為自己不了解,很想了解,所以看電影就成為了一種比較有趣和愉快的學習方式和歷程吧。事實上,大多數所看過以古典音樂為主題的電影都悶,但這一部卻例外。你只要一看它的故事大綱,就有興趣自動去看了。

  這部戲其實就是古典音樂版本的《少林足球》,主角原來是俄羅斯某著名管弦樂團的指揮,但是在一次政治打壓中落台,後來淪為樂團的清潔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收到來自巴黎方面的傳真,內容是當地的藝術節打算邀請該樂團作訪問演出。於是他便把心一橫,將傳真收起,並決定找回昔日的團員假扮成正牌的BOLSHOI ORCHESTRA遠赴巴黎演出。往後的劇情一如《少林足球》,大家都估得到。係咪好引人入勝呢?

  《音乐会》影评(七):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

  我一直认为,俄罗斯人的生存难度比天朝人的生存难度还大。

  我一直以为,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有俄罗斯小提琴家才能拉好。

  一场关于演奏老柴协奏曲,攒个莫斯科大剧院交响乐团的水团去法国CHATELET演出,因为洛杉矶爱乐漫天要价,只好临时邀请他们,只有两个礼拜的准备时间,还要与法国的小提琴家合作。哇呀呀,这个事情听起来惊心动魄!可是就是这样,执着的指挥大师安德烈,还是与Chatelet要到了丰厚的条件,带着Bolchoi去啦!

  你以为去法国很容易吗?他们是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他们不仅要申请签证,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连护照都没有。这该怎么办?

  更是因为这是水团,大部分水军,因为生活困窘,连自己的乐器都卖了,这又该怎么办?

  《音乐会》影评(八):一个有关梦想和自由的故事

  我听摇滚乐的,甲壳虫,U2什么的,只要是90年以前的乐队歌手,都很喜欢,对古典音乐有点代沟,听得很少,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应该听听古典音乐了,就从柴小协开始吧。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来一部曾经流传很广的MV,日本Mr.Children的くるみ,没看过的自己度娘,以及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都是在讲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为了追逐梦想所付出的代价,最后的结局让人落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有梦想,可是有几个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梦想呢,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做人要现实;不要不切实际;不要异想天开;先吃饱肚子再说吧,还梦想;你是不是有病呀;你都多大了还这么幼稚;行了,明天还要上班呢,赶紧睡觉吧;你要替这个家考虑考虑,行不行...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述的某句话,这至少说明了你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挣扎过,虽然败下阵来,但也不是你的错,毕竟在现实面前,我们都是弱者,但我相信人如果连做梦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的话,活着就太可悲了,没事做做梦,至少没坏处,不是吗。

  说到自由,好吧,这片子我打赌不会公映,呵呵,但是没有人喜欢笼子,即使你已经习惯了,关于自由我就说这么多,拖家带口的,多理解。

  最后说一下Classic Music,我一直以为Rock Music带给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可以让我从水深火热中透口气的清新世界了。

  俄国人我喜欢的不多,老柴,你是真牛逼。

  《音乐会》影评(九):音樂永恆,余不足觀

  很多電影,情節是cliche。就拿這部《音樂會》來說,一個曾經世界聞名的指揮家,在解體後的俄羅斯一家歌劇院做清潔工,若是前蘇聯倒可以想像,但是在解體之後的俄羅斯是無論如何也不合邏輯的;2個星期,隔了三十年的功夫,把樂團湊齊,不加排練,除了開頭的不湊音節,居然完美無比的演奏了下來,這在正常邏輯上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更何況還有一個從來沒有拉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家……諸如此類,我們可以在邏輯上把這部電影的情節指摘得體無完膚,可是在整整兩個小時的觀看過程中,我數度淚流滿面,不能自禁。情節有什麽關係,不合邏輯有如何?我們是看看電影,而不是聽學術報告。還是王國維說得好:“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蓋元劇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劇作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是的,關目拙劣,情節生硬,又有何妨,我們在電影院不是爲了收穫邏輯上的訓練,而是爲了情感的宣洩和慰藉。要說荒謬和不合邏輯,還有比生活本身更荒謬合不合邏輯的麼?如果沒有,我們只需要在電影院大哭一場即可。

  不論是元曲、昆曲,還是現世的電影,都少不了這個因素——音樂。一部情節庸俗至極的的愛情片會因為音樂的出色而感人至深。生活正如《聖經》所說一樣,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能有多少新奇深刻的事情讓我們天天驚喜並為之震撼?唯有音樂,以其恒久的魅力,不管在暗沉深黑的政治嚴冬,還是在庸常繁瑣的現實生活,給人瘋狂的理由。所以,整部影片,只要有一個理由,爲了音樂,足矣。

  所以,只爲了那一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最後的15分鐘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一切在這裡交織,一切在這裡圓滿,一切在這裡真相大白。當女主人公拉響琴弦的一刹那,塵封三十年的一切都回來了。坐在台上的再也不是那些爲了生計整日奔波,煙薰火燎的老頭老太們,也不是蠅營狗苟于小利的市民,三十年的時間貌似抹去了一切,但是一旦音符響起,政治、生活加諸在他們身上的一切都被拋棄,音樂在它的號召下還魂。

  穿越政治迷霧,生活的重負,唯有音樂之名,音樂之靈,是永恆的。

  《音乐会》影评(十):一场音乐会,就是一个世界

  在最后令人激情澎湃的和弦声中看着屏幕出现字幕,内心激动依然无法平息。

  虽然从指挥家接到那份传真,脸上的表情变的凝重开始,就能够猜想到会有一场音乐会的剧情。可是一颗心依然无法控制的随着大队人马到了巴黎,从一群醉汉抗着乐器三两的走出机场,开始有些狐疑,到随之发展不受控制的彩排时间只有两个人到场的震惊,然后看见每个人都在借此机会谋取私利的散漫、利已的目瞪口呆,到最后指挥家一边一口一杯的伏特加一边用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讲述着那场三十年前被中途打断的音乐会,而出现的一个整部电影暗藏的一个灵魂人物---丽娅时,小提琴手冷漠的拒绝演出。

  不得不承认,本片导演在音乐会前对观众的各种虐,仿佛一双手紧紧的握住你的心脏,有时松,有时又会徒然紧握令人无法呼吸。即便到了最后演出即将开始,指挥家的手提起来,又放下,角落里还空着的一个位置,依然让我们的大脑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不得不说,电影中除去音乐会那部分,所有的细节都在为这场非常精彩取得巨大成功的音乐会在做各种自我认为势必失败的铺垫。乃至到最后现任莫斯科大剧院的领导被共产党人领进房间,门被砰的关上那一刻,轻柔的音乐慢慢升起,一颗心刚刚归位长呼一口气,随之各种不和谐没有默契的音符,座位上观众诧异皱眉的表情,这些令情绪宛如过山车般似乎稍张开嘴就会飞出去一般而紧张担忧。

  最后我深深的迷醉在激荡轩昂的音符中,演出是精彩而成功的,小提琴手感情的投入、技艺的精湛都成为这场音乐会的灵魂。当她无奈的从开始拉出第一个音符,到最后慢慢的转身面对着这些临时拼凑的异类音乐家们,这是一种认同。而每个人在她身上又都仿佛看到了当年丽娅的回归,而越发有默契的表演,这也是对她的一种认同。

  整部影片,在担心着演出的失败同时,又好奇着小提琴手亲生父母是谁。在指挥家半夜偷偷在盒子里找出那盘有着年轻面容的CD碟片,而后到了巴黎在旅馆被助理威胁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大胡子看到那鞋盒里的东西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我们无法不认为这女孩就是她们的私生子。

  只是在我们自以为这只是一场男欢女爱的俗套情节时,伴随着柴可夫斯基霓丽的音符中,情节缓缓叙来,我们才恍然,丽娅确实是小提琴手的母亲,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梦想,早已在监狱中执着而疯掉的死去。助理、大胡子、指挥家这些帮助女孩逃离厄运的人物,瞬间升华到一个华丽丽的高度。

  影片中值得讽刺的是,那个一直在苦苦追求共产主义的人却是当年因为犹太人而毁掉整场音乐会把指挥棒一掰两截的人。指挥家在堵住门口不让他离去愤怒中说出的话,却说明白了什么才是共产主义,“一个乐团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器和天份,表演时相聚一起弹奏,希望能造出带有魔力的声音达成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共产。”无论俄国人、犹太人,还是哪个国家的人,不分彼此,只是为了同一个梦想相聚在一起,达成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共产,不分高低贵贱,你、我!

  一场音乐会,就是一个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