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吉舞》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布吉舞》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15 0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吉舞》经典观后感集

  《布吉舞》是一部由Valeri Todorovsky执导,Oksana Akinshina / Sergei Garmash / Aleksei Gorbun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吉舞》观后感(一):布吉舞

  讲述在莫斯科50年代一群年轻人为了听另类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故事

  影片开头讲诉的是50年代的前苏联一群叛逆青年想要自由,和别人不一样,在大环境下显示出鲜明对比画面色彩部分尤为强烈,随着剧情的深入,这种封闭的社会和开放意识形成强烈的冲突。男主角改变到对女主角的爱加上朋友之间的感情父亲孩子支持理解,让影片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导演优美的歌舞中传达着对那个年代的自我封闭一种反抗,不过不失,不卑不亢,彰显功力镜头运用,剪切的手法均属一流,歌舞桥段保留着俄罗斯的风格,对爵士音乐的渲染体现追求自由的深度

  俄罗斯一直盛产美女,影片中的女主角们都十分养眼,Oksana Akinshina和永远的莉莉亚那个时候比只是成熟了许多,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谁都曾经青春年少,电影中部分情节点出了人始终成长,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最后的歌曲就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意境

  【布吉舞的获奖情况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Leonid Yarmolnik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2009年 Golden Eagle Awards, Russia 最佳影片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IMDB评分 7.2/10 952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239426/

  《布吉舞》观后感(二):《布吉舞》:团结就是力量摇滚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罗斯,一帮激情四射的年轻人,不顾制度压迫世俗观念,为了追求前卫时尚的嬉皮生活。身着奇装异服,跳着另类舞曲,男的各个梳着猫王头型,女的各个以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为化妆标准,并且蔑视身边所有平庸人群大胆放纵享受自我乐趣女友出轨没有关系,生个别人的孩子也没关系,只要两人永远“真爱”在一起,其他神马道德观念都无所谓。似乎他们转瞬间就能颠覆整个世界,救万众人群于水火之间。

  影片以宝莱坞式的歌舞桥段为主打,磁性的中年沙哑嗓音活蹦乱跳的青春舞动,还有荡气回肠的“团结”摇滚,各种俄罗斯特色歌曲舞蹈轮番登场,光彩照人。不仅有性感老男出列,还有在《谍影重重2》中惊鸿一瞥的奥莎娜·阿金什那,与囧瑟夫连像的小伙,《卡廷惨案》中的瑟吉·贾麦许,和众多帅哥靓妹倾情,完全以正宗俄罗斯风味调情。如果说大眼印度美女是不可抵抗雕塑,那俄罗斯女孩绝对具有冷艳之光,把人照射的魂不守舍。

  当然,向来以政治片见长的俄罗斯歌舞剧,最后还是小小的开了一个政治玩笑。当自以为追求到无上美好自由的囧瑟夫小伙,结尾处与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老友漫步街头闲聊时,被告知美国没有“花花公子”,如果着装成花哨样式会被当成精神病带走,囧瑟夫小伙愤怒至极,难掩惊诧程度。无论多么超前卫的追求,终归都要回归现实生活。以一盆凉水浇灭所有激情为收尾,也只有常年生活在寒冷冰地的俄罗斯人创意得出来。

  《布吉舞》观后感(三):前苏联的潮人群体“Stilyagi”是个什么组织

  tilyagi

  “Stilyagi”是前苏联官方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群离经叛道的年轻人的称呼,和西方的Hipster有差不多意思

  ▼ 苏俄布吉舞(Russian Stilyagi)

  1950年代的一群莫斯科时髦青少年。他们虽然受到苏联沉重文化压制,却仍理着时髦的发型,化着大胆的妆容,穿最鲜艳衣服,偷偷听明令禁止的美国爵士和摇滚乐。苏俄警察每天组织集会,而少年们对言论自由的坚定信仰,使他们甘愿冒着被警察逮捕的风险,也要坚持顶风玩乐。

  《布吉舞》观后感(四):《布吉舞》,时尚就是青春与疯狂

  《布吉舞》,时尚就是青春与疯狂

  俄罗斯电影,是欧洲电影的一个奇妙分类,他们曾经独立于整个世界之外,却又与欧洲唇齿相依,当苏联的旗帜落下,俄罗斯重新扑向世界经济怀抱,他们的变迁,与我们中国自己的生活,有着奇妙的重叠与循环

  《布吉舞》是一部怀念苏联时代的电影,如果是70年代生人依稀看过80年代的光怪陆离,从苏联人的视角来看往昔时代的摩登

  你才会忽然明明,时尚对于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坚信的时尚,就是他的青春与爱情。

  《布吉舞》的故事起点简单,共青团员们坚持朴素的着装与生活,但是,有少量崇拜西方的“花花公子”喜欢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他们穿着鲜艳的西装裙子女人穿高跟鞋男人飞机头……他们热衷于音乐,派对,舞蹈--猫王时代的布吉舞!

  他们完全不想过现实人的普通生活。

  现实的普通的生活,就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遵守,就是正确

  所以,女团支部书记带领学校的年轻教师们四处去寻找“地下舞会”,去驱散误会,抓住那些“花花公子”破坏女人的发型,剪坏他们的衣服,但是,在一场追逐逃跑到“花花”女郎过程中,一个年轻的男教师在追逐中爱上了那个在夜色中仿佛一朵花朵的女孩。

  所以,我们的男主人公也投身进入“花花”生活,去地下黑市买领带,自己请父亲的同事用车床帮他的皮鞋加上厚底,夜里去火车站打工,攒钱买行头……

  他努力开始去接近那些花花青年,才慢慢知道每个所谓摩登青年的背后,都有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只不过,他们害怕自己就此陷入那种一眼可以望到一辈子的生活。

  地下舞会,夜总会俱乐部家庭派对,这些看起来糜烂的生活,不过是填补心底的一种无着无落。

  看起来油腔滑调动家伙,其实是个底层学徒,只不过,一旦敲起架子鼓,他就是舞台上的光线

  女主角在化妆后妖艳,而她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各护士

  还有胖胖的医生学徒,因为迷恋爵士乐唱片学会了自己拿医院的X光片作为盘基,复刻黑胶唱片!

  还有外交官的儿子,这一群花花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分得清那些女孩,哪些人是迷恋时尚,哪些人是真正的鸡!

  然而,成长总是要面对现实的硬刺。

  黑胶制造者因为和美大使馆的人购买唱片而被当作间谍,入狱。

  女主角因为意外怀孕提出和男主分手,男主角坚持要娶她,而男主角度父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出去胡来,搞大肚子结婚安定下来,也算,负负得正!”

  而后来,女主角生下的孩子,大家一看就知道,不是男主角度孩子!而他们依然结婚了!

  因为他爱她!

  外交官的儿子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外交官的儿子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

  他回来后,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真相,在美国,早就没有花花青年……如今,已经是摇滚的时代……他们都在为一个虚幻灯时尚发源地而努力模仿出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时尚……

  整部《布吉舞》的歌舞是最难以描述,那种光感与节奏,俄罗斯风格十足的欢乐起来的没心没肺!

  这是一部适合怀念青春的电影。

  那些往昔你坚信的,如今你是否依然相信

  《布吉舞》观后感(五):从技术方面来讲一流 从内容来讲是一个巅峰

  在此就不剧透了,因为我希望替这个电影保留一些神秘感

  这部歌舞剧让人不得不叹服:苏联的伟大电影传统再度复苏了。

  在苏联时代,尽管有种种的政治上的限制,苏联电影依然开出了瑰丽的果实之花。士兵之歌,大雁在飞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经典之作。后来因为经济的拮据意识形态的僵化,苏联电影一度沉沦,让人不得不忧心苏联电影会不会就因为一次断代而绝后了。但这个歌舞剧以及其他俄罗斯后出的电影打消了我的忧虑。此歌舞剧没有好莱坞的最近流行的特效也没有矫情肥皂剧,但有着好莱坞经典时代的纯真感动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电影行业,真是十分痛心。其实我一直不是恨赞同像张艺谋黄金甲那样的大牌明星云集加高特效的电影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出路。在如今视频泛滥的年代,能够吸引观众花高价电影院看电影的应该是像本片这样高质量的电影。原谅词汇贫瘠,找不到一个更合适词语评价这部电影了。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自力更生创造出更多的有中国精神和文化在里头的电影,而不是依托梦工厂光环来砸钱生产快餐电影。

  《布吉舞》观后感(六):当理想遇上现实

  看豆瓣里的评论,有人说此片还有译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来俄文为:Стиляги,即“时髦”的意思),我觉得很赞成啊,布吉舞这个译名真不知从何而来。

  当然,如果译为《阿飞》?貌似又有《阿飞正传》相混淆的困扰

  为什么我给自己的影评起名叫做:理想遇上现实 呢。

  电影开始,有着正确“思想”的梅尔斯奉命去追一个“阿飞女”,遇上了现实中的美丽女郎波林,于是,他爱上了她。

  为了接近心爱的美女,他不惜抛弃自己过去的信念和朋友,自己打工赚钱变成了阿飞,也被стиляги们所接受,世界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这一段我很喜欢这种复古的感觉,从他们的服饰到发型,到美丽的歌声

  主人公们相爱了,男主被组织抛弃了。大教室里的一段歌曲和舞蹈真的很有力量,让人看得很害怕;女主角当了妈妈,爱情的理想遇上了黑人娃娃的现实。此处大赞男主的爸爸,真是歌也好听、还善解人意

  三口之家的生活,现实得不得了。女主妈妈的崩溃也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美国送来的礼物萨克斯,曾经是男女主爱情的纽带,可是在小娃娃的面前,也只换来波琳希望安静的怒吼。太现实了。。。

  最终,他们追求时尚的理想被从美国回来的前阿飞彻底打败了。

  不是他们不够时尚,而是世界又再更新了。。。

  歌曲都很好听,尽管Happy ending处实在太像宝莱坞电影。不过我还是挺熊国滴~

  《布吉舞》观后感(七):世界正式有了不同,才如此有趣

  看完这部很多人以为的情色片了,其实这是俄罗斯的一部歌舞片《布吉舞》。从音乐上是比不了《爱乐之城》,但整体的造型,舞蹈,色彩,剪辑都属一流。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观影体验肯定不如《爱乐之城》愉悦。不过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有共鸣的。电影里有句台词:世界正是有了各种不同,才变得如此有趣。听完不由想起港剧《天与地》那句:和谐不是专制和大同,而是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有一幕印象深刻演讲厅里批斗男主,共青团跳着整齐划一步伐和之前布吉舞的随性恣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的结局虽然是梦境,但无疑升华了整个主题,顺从压抑永远关不住解放天性。PS:爵士真的很有魅力,女主真的很美。

  《布吉舞》观后感(八):布吉舞,用色彩来抗议

  布吉舞,是什么?一种舞蹈?

  俄罗斯歌舞片?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俄版宝莱坞片呢!

  仔细品味这股俄罗斯风情,才知是当年“潮人”用色彩来抗议!

  所以此片还有译名《潮人生命Stilyagi(2008)》(片名原来俄文为:Стиляги,即“时髦”的意思)

  故事大意是:

  五十年代前苏联时期的莫斯科,一批青年向往着西方的生活方式,自诩为“爵士舞文化群体”。于是他们尽力从衣着举止谈吐上去模仿!

  这帮“潮人”还玩起爵士、扮猫王、女孩穿高跟鞋,男人留飞机头,一幅当年“阿飞”状。

  这下,我们看见当年苏联大地,那一片灰色(当年我国也是灰蓝色一统天下啊)中炫丽色彩突显!

  很刺眼、很突破平衡感、很让沉溺灰色的思维担心!共青团员们不能忍受,主动出击,挥舞剪刀掐断色彩!

  不过,总有异类!

  在拥有萨克斯就如私藏武器禁忌年代,一个共青团男孩爱上酷女郎,为她沉迷入“潮人”生涯,跳舞、吹萨克斯、被视为叛徒、更搞出抚养女郎和其与美国某黑人私生子。

  那这群年轻人为了听另类的音乐、穿另类的服饰、坚持独特的方式而寻找自我和与社会抗争,究竟是为何?

  当片中那名“叛徒”团员加入“潮人”队伍后,才慢慢知道每个所谓摩登青年的背后,都有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只不过,他们害怕自己就此陷入那种一眼可以望到一辈子的生活。

  地下舞会,夜总会,俱乐部,家庭派对,这些看起来糜烂的生活,不过是填补心底的一种无着无落。

  看起来油腔滑调动家伙,其实是个底层学徒,只不过,一旦敲起架子鼓,他就是舞台上的光线!

  女主角在化妆后妖艳,而她的真实生活,只是一各护士!

  还有胖胖的医生学徒,因为迷恋爵士乐唱片,学会了自己拿医院的X光片作为盘基,复刻黑胶唱片!

  还有外交官的儿子,这一群花花少年的核心人物,他分得清那些女孩,哪些人是迷恋时尚,哪些人是真正的鸡!

  但是,像某部苏联影片的台词所言“生活总是生活”!

  燃烧青春换来的时髦生活,总是要回复制度的轨道!家庭、生存、入伍、做工、锒铛!

  外交官的儿子更是接受父亲的条件,回复成一个标准的青年干部造型,一年后得以真的去美国。

  他回来后,告诉主角一个残酷真相,在美国,早就没有花花青年……如今,已经是摇滚的时代……他们都在为一个虚幻灯时尚发源地而努力模仿出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时尚!

  当然,主角不能接受自己模仿的时髦已经落伍之事实,因为,他们其实在抗争!

  现在,对于内地的环保事项,又出来很多90后Стиляги!他们也在努力-----争取----那属于他们自己的明日!

  最后,我想说,若您带着很多现实情结去观影,您应该需要哭泣的!

  主题曲:http://www.yinyuetai.com/video/431654

  《布吉舞》观后感(九):俄国歌舞片火候还是稍欠缺了些

  温暖的黄色街灯下,奔跑着一群五颜六色的,兴高采烈地大笑的青年,就象夏日里不知道不担忧寒冬的冷酷的快活的虫子。

  那种景象,那种斑斓的颜色,让人看了不由得也跟着屏幕中的人一起高兴了起来。

  可惜,寒冬总是会来的。生活的严酷很快让这群快活的虫子们体会到了寒冬的威力。即便是最顽固坚持于美国嬉皮的生活方式、最痴迷执着于爵士乐动人魅力的梅林,也遭遇了前辈领路人的迎头棒击,他试图唤醒梅林,戳破嬉皮群体的共同幻想,告诉他天堂从来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他们心中的嬉皮圣地美国其实也是平淡如此,现实中如果大家继续按理想去生活,即使在美国也只能被当做疯子。。。

  剧情、画面色彩都还不错的一片歌舞片。可惜作为歌舞片本身来说,和《探戈舞》、《红磨坊》等等相比确实还是有些不小的差距。

  舞蹈方面,似乎内容和分量都少了些,让人看了觉得不够过瘾;音乐方面嘛,个人觉得俄语好像天生就不适合爵士这种或慵懒随意或放肆激情的音乐,所以影片中最好听的歌曲个人推荐在阶梯教室里,青梅竹马的女干部动用权力把梅林开除出团时演唱的,激情愤懑与阴郁压抑相互交缠的那首歌曲。

  《布吉舞》观后感(十):追求西方流行文化的苏联潮人

  曾经,苏联有一群年轻潮人对共产主义现实感到无聊,叛逆的他们转而狂热追求他们想象中的西方生活,包括西方音乐(骨碟就是黑市西方爵士等音乐的拷贝产物)和西方时尚,这伙人被称为стиляги(潮人)。

  Стиляги潮人们生存的年代是一个混合了西方爵士朋克嘻哈的魔幻时代。但其实那是一个短暂的时代,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之后стиляги已经出现了苗头,在斯大林时期的独裁和严格监管下,归国军人将在国外所见到的西方时髦偷偷传播。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Стиляги发展至高潮。但是这是违反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因此Стиляги虽然意为时髦,其实是个调侃性质的贬义词,不如翻译成非主流。

  如果你之前曾经读到过有关苏联时期黑市骨碟的介绍,一定会捧腹大笑。开始,西方音乐被禁止,只在黑市流传,而且那时还没有卡带,黑胶太贵,一部分人就悄悄打起了X光片的主意,他们把唱片刻录在X光的菲林上,用剪刀裁剪成与黑胶唱片直径相等圆形,再用点燃的香烟在X光片上戳个洞。这就是非常魔幻的苏联骨碟,由于X光片便宜且来源丰富(每个医院都有),使得骨碟在那个年代的地下广泛流传。当然在50年代中期,也有很多人因制造骨碟而被逮捕,被送进劳改营服3年至5年不等的劳役。

电影《潮人》中的骨碟

  如果有人想看看传说中的骨碟,以及那个时代潮人的生活,这里有部推荐电影——俄罗斯还真拍过这么部电影,名字正是《潮人》(Стиляги)。之前的译名为布吉舞,其实译得很好,但是被一众不懂的人所吐槽,因而换成了现在的直译。布吉舞所用的音乐是Boogie-woogie,最早是美国黑人布鲁斯的一种,主要用于伴舞。后来在苏联,最深影响到潮人们的音乐即Swing和Boogie-woogie,苏联潮人主要是从Boogie-woogie中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的舞蹈。应该说一开始的这个神来译名的译者很了解Стиляги。

  故事开始于1955年,已经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个故事的开头,一群共青团员去突袭惩罚私自开爵士派对的潮人们,其中,原本中规中矩的共青团员梅尔斯受到西方style的冲击,叛变主流成了潮人,即使被共青团批斗也不回头。

  为了加入潮人团体,梅尔斯跑到黑市购物,影片展示了当时苏联黑市中各种花花绿绿的服装衬衫领带,被禁的乐器萨克斯,等等。梅尔斯还找到潮人一员鲍里斯来教自己跳舞,鲍里斯给他放音乐,这时骨碟就出镜了,因为鲍里斯的父亲正是医生,家里有各种各样的X光片。(影片结尾鲍里斯在从美国人手里买查理帕克和猫王等人的黑胶唱片时被警察捕获,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监狱生活。)

便装警察来抓非法交易爵士唱片的二人

  大部分潮人的父母严格反对这些非主流行为,除了对西方文化的不认同之外,也有深深的恐惧,有的担心对自己的工作造成影响,有的担心孩子的安危,因为在之前的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消失。

鲍里斯的医生父亲劝诫他要小心自己的行为

  可是在追求独特和冲突刺激下,非主流青年们我行我素。只有梅尔斯的父亲十分开明。关于这位父亲的背景,在开头的一段歌舞中已经交代清楚,他是退伍军人,回到家来,赶走跟别人睡觉的老婆,养大了两个儿子。见识过战争,没什么别的大不了的事情,其他人对梅尔斯的转变瞠目结舌,父亲却笑了说觉得挺时髦的。

梅尔斯的参军过的开明爸爸其他苏联人看见非主流青年的表情

  甚至在最后,梅尔斯娶了一个潮人姑娘,那姑娘生下的孩子却是黑色的。即使在今天,以普通人的观念,这当接盘侠的行为都够蠢。看到黑孩子的父亲开始脸色一变,后来却告诉大家,这黑孩子是我们的孩子。

наш!

  潮人的中心领袖是外交官的儿子,他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有官员父亲,住布尔什维克精英公寓,开豪车,因身份便利可以带伙伴们出入使馆区的酒吧,成为姑娘们追求的中心,可是现实是父亲要他娶其他官员的女儿。

  外交官公子哥儿在去了美国使馆实习工作回来之后告诉梅尔斯,在苏联地下的这种花花绿绿的西方时髦其实于美国根本就不存在,苏联潮人们疯狂追求的美国式流行根本就是一场空。

  可理想依旧是不会消失的,影片结尾的最后,莫斯科潮人们涌上街头,歌舞出他们心中对于独特自我的追求。

Шаляй Валяй - Стиляги 俄罗斯电影潮人_腾讯视频

  可其实,再等几年,到六十年代,苏联官方就不再对爵士乐有禁令了,潮人们没有什么可呐喊抗议的了。因此几年后的潮人们也放弃了青年时期的非主流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来享受西方文化或是抗议政治了。

  苏联的这种充满魔幻风格的讽刺性的事情层出不穷。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一书中记录了人们反复的后悔,后悔为了美国制度,为了麦当劳牛仔裤,光荣幸福的祖国和有秩序保障的生活不见了。在乌克兰电视剧《飞蛾》(Мотыльки)里,你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撒娇向爷爷要一大笔钱,好用来买牛仔裤的情节。可现在当牛仔裤成为大众选择,人们反倒重新追求复古。

  去年的格鲁吉亚电影《人质》里,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件。1983年,当时的格鲁吉亚还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两个出身精英家庭的年轻人尼卡和安娜因为空虚,策划从苏联逃跑到土耳其。他们劫持了一架从第比利斯飞往巴统的航班,害死了其他无辜乘客,计划却失败了,几个人被捕判刑。他们中当然没有人会想到,8年后苏联就解体了,他们可以随意去土耳其了。

  电影Стиляги拍摄于2008年,片中为了对比苏联制度内人们的整齐划一与潮人们的花哨,前者遍地蓝色灰色,后者颜色鲜明夸张到杀马特,当然现实中的苏联没那么沉闷。

蓝灰色的苏联

  距离这部片子又过去了十年,正如《二手时间》一书所述,社会上重新出现了怀念苏联的思潮,反映在电影工业上则是近年来,一切有关苏联时期的片子都被加上了温馨美丽的滤镜,可惜现实中的苏联也没那么美好。

  过去的时代,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规划好了,不需要异常者,借用片中共青团员女政委之口:为什么会有人想跟大家不一样呢?可现在,生活变得太不一样,人们又开始攀比,希望身边人能有的,自己也能有,就像日本人常说到的“人並み生活”,指的只不过是与普通人同等程度的生活。所以不同时期不同生活中的人啊,到底想追求什么?

  二手时间: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669744/ Стиляги: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A1%D1%82%D0%B8%D0%BB%D1%8F%D0%B3%D0%B8

公众号:穆尔登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