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限救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极限救援》经典影评10篇

2018-07-20 03: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限救援》经典影评10篇

  《极限救援》是一部由孔笙执导,李晨 / 谢园 / 齐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极限救援》影评(一):简单生活道理,简单的幸福

  从来不看电影频道放的过期电影。今天偶然点到它,放的就是《极限救援》,耐心滴将它看完。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家有难,N方支援

  场景很简单:车内,交通直播间,高速公路医院

  人物很简单:司机父母主持人医生还有N个路人甲。

  语言简单:可爱憨厚的东北话,没有一丁点浪漫华丽的语言

  ...........

  所有所有的都是那么的简单

  只是意义不简单,完全体现了雪村同志那首"俺们那个都是东北人"里的淳朴。简单的场景突然人性都带到了原点

  就拿手机来说吧,光是手机,在高速上就受到了四个。我坚信,他们在帮忙的同时应该没有去考虑之后是否能拿回手机,心中仅是只有一个理念:救孩子

  社会复杂功名利禄争斗,让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应该有的本性。就像是光亮银器,倘若长时间不擦拭,总会失去它本生的色彩。但一经我们的擦拭,它又重新回到了它的光鲜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事件,需要这样的影片

  不错,值得发扬广大

  《极限救援》影评(二):很多朋友说这部片子烂,角度不同吧。

  我不是学电影的,不是影评人,只是普通群众一枚,如果是专业人士,真的不必评论这部片子技术问题,因为瞎子都看的出来航拍镜头拉近切换时候过渡自然

  如果不挑剔技术问题,那么只谈论剧情。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写实电影,挑剔电影中剧情脱离现实的请转身。

  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是--展现一个较高的社会公德面貌

  用生活中普通角色原型,是因为看上去就像身边发生的事一样,代入感比较强,如果是军队政府富商层次,你会有什么感触吗?不会,因为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群众。

  剧情基于日常生活,小孩子骨头嗓子出租车,堵车,交通广播交警,所有的一切全部来源百姓常识,没有高科技没有你不懂的领域

  基于以上基础,影片把公德层次提高,不管你是主角还是跑龙套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德心。整个影片没有一个人支持或者阻碍小孩子去医院。

  影片不是说明司机怎样,交警怎样,医生或者电台怎样,它想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很强公德心的群众形成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试问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哈尔滨的群众做得到吗?我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但我不确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我也不能肯定哪个城市的群众普遍公德心有这样的水平

  也许您会说---这事在我这发生了我也会那么做。但在这之前请您不要随地扔垃圾和吐痰。

  不能否认的是,不管怎样,感情观影过程中是波动的,气愤、抓狂或者感动

  眼睛被某些现实的框架蒙蔽,看不到电影真正的思想。

  这个片子烂,它烂的是技术是逻辑演技,但是它不烂的是思想是展现出的拥有美好道德世界。这样的电影,总比那些大场面成本大阵容无思想的电影强多了。

  我感动了,因为我在电影里看到礼制的社会。

  若民载德如此,国可无为而治也。

  《极限救援》影评(三):大家都不行

  昨天晚上CCTV6没事干播了这部电影

  我正好也没事干,于是看了这部电影

  之后一个半小时胃里一直翻江倒海

  事后称下体重,略减。

  据说是根据实事件改编,只不过编剧为了凑够1个半小时,而把剧情改成了一个喉咙里塞着鸡骨头的倒霉孩子。

  其实这一家都挺倒霉的

  本来好端端的四世同堂结果辈分最大的老人住院了,眼看着就不行了,很想看看重孙。

  结果重孙也不行了,喉咙里卡块鸡骨头

  之后找到一个出租车司机

  结果这个出租车司机也不行了,驾照被扣来只剩下一分。

  可是这电影还得拍啊,于是司机跑马上路

  结果道路却不行了

  大家都不认识去哈市儿童医院的路

  然后打电话找114

  关键时候114也不行了,占线

  于是只有给交通之声打

  交通之声的主持人眼看着不行了,在哪儿一个劲的埋怨工作

  这下可好,司机和广播台开始如胶似漆

  关键时刻呢,司机的手机又不行了,没电了。

  交通台很不靠谱通知周围的人去给这司机送手机

  这在高速路上很明显是违规的,而且还会教坏小朋友

  这样广电也通过审查了,太不敬业了。

  手机有了,这下可以行了吧?

  可不靠谱的消息到处都是

  又说高速路堵车,这高速路眼看也不行了

  关键时刻,交警政委上了广播

  告诉大家,方向不对,司机送孩子这条路是没有堵车的。

  大家连忙说行了行了。

  结果这倒霉司机不识路,提前进入绕城高速

  让等他们采访车和医院的车也不行了。

  得,跟着跑吧,反正就是一不靠谱的主

  接着出现撞车的、堵车的,反正都不行了

  在伟大的交通广播里,主持人那饱含热泪声音

  大家都默默的让出了道,让这出租车过去

  多让人感动啊,我都忍不住捏紧了遥控器

  结局当然是美好的

  孩子是有救的

  大家都是可行

  驾照的分扣了也会要回来的

  女友也是会有的

  丈母娘也是会看电视

  可最后,TMD我不行了,来人啊,给我打下120

  《极限救援》影评(四):打动人的不是电影,而是自己

  其实看一部电影都是满足自己。当身边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有的人想看童话,有的人想看暴力,有的人想看悲情。都是借观影宣泄自己而已。

  这片导编演都不算上乘,在10年前的当时都属一般,面对当下见惯了多线、乱剪、反转的观众,更显粗糙。所以制作方面我给1星。

  但是我想看童话,想看人性善良一面,想听越来越多的人说:虽然看着很假,但生活中碰上这事,我会这么做。即使身落枯井,我也仰望星空。所以为着内心这点渴望,我加上3颗星。

  何况还有个意外发现: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的悬镜司首尊夏大人,当初只是一个骑三轮收废品的,“坐我……我……我的车……”

  《极限救援》影评(五):这样的电影,绝对不是用来骂的!

  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为让人惊喜的电影,因为本来我并没有对它有任何期望,只是吃饭的时候听听声儿用的,但是居然越看越吸引我,因为这部片子有着我未曾料及的紧张剧情和足以引导观看的叙事逻辑,演员表演也还比较到位,甚是可以说,这部片子里的群众演员,是我看过的国内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不单单是几个主要人物有交代,连走过场小人物都能有血有肉实在是很不容易由此可见导演非常用功

  给这部片子四星纯粹鼓励,我觉得这样的片子值得鼓励!在其他的影评中我看到有的朋友批评了很多点,不能说不对,不能说不中肯,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以宽阔一点的眼光来看,当你尝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观众,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论者,不用煞费苦心挑毛病,那么这部片子绝对不会是一个烂片,无论是情节的编排还是细节的推敲,都比很多大明星演的商业片要优秀的多,以一部小成本数字电影来说,这样的成果展示出来,足以让我们鼓掌了!

  我们要学会挑剔的技巧,不是任何一个东西都能挑出毛病来就牛逼了,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的问题,在大导演大明星的大片里,也一样存在,而且只多不少,难道能够因为大导演大明星而原谅那些错误,就不能宽容的来评价这样的一部小电影么,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因为它是小成本电影,就可以差,而是这个小成本电影和某些大制作比起来,一点都不差,还好了很多,我觉得就比中国的“无极”、韩莱坞的“龙之战”等好看的多!

  这样的片子,尽管还有很多漏洞,还有很多毛病,但是对于本来就没有寄希望的我们来说,看到的更应该是惊喜、是潜力、是讲故事真诚

  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片子,这样的导演,这样的功力,足以让我们期待。这样的电影,绝对不是用来骂的!

  :李晨难倒成了孔笙的御用男演员了?

  《极限救援》影评(六):《极限救援》---东北人最真最诚的情感

  这电影太感人了,我一个东北大胖子居然无数次的落泪.看完我才觉得原来我所生活的地方,这片热情的黑土地有这么多的好人.这种感情真是很难表达,这就是那种冲乎于天地间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这个故事本身来说在平凡不过了,就是一个孩子嗓子里卡了个鸡骨头然后从安达走哈同高速往哈尔滨儿童医院赶的事.但就是真这么平凡的故事打动我确是最深的.我受到的震撼也是最深的. 首先是在高速公路上路人们往出租车里仍电话,还扔了四个.然后就是那个医生要赶往电台路人们纷纷的支招,确保医生尽快地到达目的地,最后就是我看几次哭几次的地方.当那俩车驶入哈尔滨最繁忙路段-奋斗路-时路上的车居然让出来了一条路,然后鸣笛示意好运.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了. 真的你要是不自己亲眼看见,真的体会不到那种泪水夺眶而出全身像触电一样的感觉.我真为身为一个哈尔滨人而自豪.身为一个东北人而骄傲.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广播的力量.广播作为一种和老百姓可以直接交流媒体中介真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号召的力量真是相当惊人。而且他们将职责责任发挥到了及至,他们的工作是神圣光荣的脱离这个喧嚣都市平静和伟大。 看来现在的社会还没有解体冷漠程度,我们这座城市的黄晕还没有消失而且是越来越美了。其他什么华丽的辞藻就算再堆积我看也不能形容出这份属于老百姓最真最诚的情感。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可以拐弯抹角的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不能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只有绕了地球一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最美的地方是家乡。为什么俩个人明明都感觉不错,却因为身外的事情而不能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爱人普遍的表达方式。 啥也不多说了,这电影真的贼好!~如果你有空的话,如果你是在家当宅男或是宅女的话,如果你想感受东北人的热情的话,如果你大哭一场的话。来吧~!来看吧~!看看啥叫真情感动人!啥叫乐于奉献的人~!啥叫将职责进行到底的人~!啥叫东北人~!~!~!

  《极限救援》影评(七):《极限救援》已超出极限

  《极限救援》已超出极限

  肖永亮

  电影频道出品首播(7月22日19:35) 的《极限救援》,虽然不乏幽默,让人看后不禁啼笑皆非,尔后稍加思索,便可看出编剧煞费苦心,让我们看出一系列现实的弊端。如果该影片却非毫无根据的情节,起码可以说是逻辑不通煽情有余。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一串弱智的法盲们,在无端地制造拿儿童性命玩笑的所谓极限事件。整个影片反映出社会成员普遍素质低下,城市应急能力极差,医疗系统草菅人命,电台越权行事,警察被动无能执法因人而异

  故事发生在隆冬的安达市,剧中主人公刘武是一位爱充英雄、出风头的出租车司机。第一场景就是刘武一大早出车前,看到的是后备箱盖上无聊地留下“你猜我是谁”的划痕,足以看出该小区居民的素质。随后刘武“学雷锋”拉一个临产的孕妇去医院,因超速闯灯被交警罚款扣分,可能算是该剧最合乎情理的一场戏,警察按章执法,并晓之以理,合情合法。正如警察所言,不能因为你在做好事就不顾交通规则,其后果可能酿成好心办事却葬送更多生命的惨剧。

  接下来,剧情转入正题,刘武的车上又不容商量地上来一对年轻父母,抱着孩子要上远途医院。了解到这家人危机情况,好心的刘武飞车驶向一百六十公里以外的哈尔滨儿童医院。后座上的一家三口,原准备去哈尔滨看望生命垂危的老奶奶不巧一岁半的儿子小豆豆将一块鸡骨头吞进气管。刘武载着心急如焚的一家人,赶往道路不熟的哈尔滨,在途中小孩的病情危机,急中生智的司机向哈尔滨925交通台“欢乐正前方”栏目求援。不知交通台的权限是如何规定的,栏目组主播向西行自发地挑起了这一临危受命的重任,将一桩常见的医疗急救事件转变为城市公众行为。为了夸大和渲染紧张气氛,好像整个城市只有一个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处理该病情,而且不明白该儿科主任大夫为何白天中途还要在家休息两个小时,他接到救急电话后疲倦上路。市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也要等到刘武进入哈尔滨后才能启动。还有难以理解的是,方大夫和交通支队冯政委为什么要先后赶到交通台,而不是直接行使他们职责和利用他们的特权,赶赴高速公路,尽早解救儿童。为了制造更多的巧合,剧中还导演了刘武下高速进入哈尔滨市区前接电话的巧合,错过了哈尔滨交警和儿童医院以及电台派出的接应车,还堵在市区繁忙的奋斗路上。

  这些情节似乎编排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不知道我们的艺术创作水平什么时候可以提高故事的可信度、艺术的表现力和真正的感染力,摒弃一味煽情地迎合低俗和弱智行为。本来类似于生命救援的影视作品是很好的题材,随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医疗事故的频频发生,影视创作者当然会把握机会,将生动的有生活基础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可以创作出一些充满悬念和矛盾的冲突,体现人文关怀的好戏。但是电影讲究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离奇但不离谱的故事情节,作品应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是当代的艺术,因此在情节创意上要下大功夫,不可简单臆造,脱离生活。

  真正的人文关怀,是将关爱生命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章执行上。不论现实如何,仅从影片的情节来分析,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完善。

  1、 医疗急救体系。小孩从进入当地医院起,就应该得到专业的救护,而不是像剧中发生的情况,被草率地拒之门外,让家长去找几百里之外的大医院,即使本院不能治,也应当启用急救系统,派救护车送达下一个医院。医生应当判断病情的紧急程度,根据情况调动救援设施。假设该地区连救护车都没有,也应该提前通知转院方,让方医生搭救护车去迎接病人,而不是到交通台对全市人民广播。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何接应车要等在高速公路出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打车的成本应该不低于专业救护的成本,更何况一路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代价。

  2、 应急指挥系统。从剧中来看,该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是脱节的,难以应急,这么点儿日常医疗急救事件都不能顺当地控制,更何谈重大突发事件。而且与交通台的关系来看是本末倒置,城市出现突发事件,应该是应急指挥中心掌握控制和主动权,而不是他们和医疗系统都莫名其妙地围着一个交通台的栏目组转。这也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3、 广播系统职责不明。虽然现实中可能会有此类现象发生,也就是该剧的故事原型2005年哈尔滨市"雨中送考生"这一"感动哈尔滨"事件,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交通台的主要功能是播报路况信息,恐怕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来调动各方和操控整个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台在该片中的处理方式是越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将本应该低调处理的事件高调化,并为所谓的人情味而任意扩大事端,引起公众效应,甚至冲击了正常的商业和办公秩序。如果我们助长此风,交通台大行哗众取宠之事,必将误导社会,全国大小城市每日都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和无监管的大面积新闻。另外,医疗病情纯属个人隐私,不可广而告之。在影片中也提到了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引起奶奶的刺激而病危。再者,将某个家庭的危机对社会广播,有强加于广大听众之嫌。

  4、 警察必须秉公执法。影片的开头交警的处理方式是完全正确的,越是有急事,越不能借故违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实中往往本意在救人,却因观念误导违法出车祸,反而搭进去更多的生命。这种情况正是需要发挥警车和救护车的功能,这些特殊车辆可以拉灯鸣笛超速行驶。影片的另一个败笔是最后,交警到饭店找到交通肇事者,也就是本片中救人的英雄,收回交通罚单。这显然反映了我们的法律意识太弱,交警有何权力改变法规?如果有正当理由申诉,也只能是当事人出庭后由法官改判,警察只有执法权而没有判决权,不可徇私或感情用事。

  5、 树立全新的社会理念。我国是一个法律健全的国家,任何个人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界限,个人英雄主义不应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社会也不应当将人命关天的责任加在一个普通出租司机的肩上,他不应该在救人的压力下去违规驾驶,也没有必要去高速公路上长途超速超车,险些撞上大货车,这些情形都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作用,警车和救护车应该出现。传媒、执法、公交、医院应各守其职,即不要不作为,也不可随意越权。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侵犯隐私权,不剥夺知情权,也不将宣传扩大化。

  以上的观后感,虽然有些过激,但本着艺术批评的原则和学术讨论的初衷,是完全善意的。我非常赞成傅翔的观点,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批评。哪怕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所警醒,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完善应急处理能力有点滴的改进,也就心满意足了。

  《极限救援》影评(八):东北人并不都是活雷锋,东北人只是很好事儿,事儿着事儿着就成了雷锋……

  开场的俯拍让我再度见了一下哈尔滨的全景,虽然一个建筑也没认出来。

  评论里很多人质疑事件的真实度,虽然剧本是编的,而且夸张了点,不过比这更夸张的事都有过。哈尔滨的电台就喜欢来这一套,尤其是交通台,仗着所有司机都听的优势,似乎搞过一串这种行动,什么打急行灯送考生啊送孕妇的,去年过年的时候也是救一个小孩好像还是跨省营救,四处找血液配型什么的,各路媒体悉数跟踪报道,那真叫一个全民关注。还有那个整天在节目里火爆痛骂第三者的彪悍女主持叶文的家庭情感节目,忘了是什么台了,有一次居然中断正常节目流程,在直播里号召全员营救一个打电话进来说要自杀的女人,当时也算轰动全城。不怎么听广播的我很久以后居然是在CCTV的某节目里看到纪实录像,情节的曲折程度也不亚于这部电影了,最后费尽周折终于得知该女子的住处后小区里一群不知道该叫热情还是好事的大妈们风风火火跑去冲开了门,把已经被煤气熏的奄奄一息的女人送上了救护车……啊,又一个伟大的故事诞生了!

  所以我毫不怀疑剧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众多商贩连生意都不做围着收音机边听边众说纷纭的镜头,我都亲眼目睹过,看到剧中的镜头自然一笑置之……我只能说我的父老乡亲们都很闲,很爱看热闹,必要的时候也很爱凑热闹(以上几个词都为中性)。所以很多人说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应该是地域的文化差异吧,不在那里生活的人怎么能理解东北人的“好事儿”呢?

  可我是不太轻易相信人的,媒体一向靠的就是嗅觉敏锐度,运作这些事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有利可图的,说的冷血一点,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心系当事人的安危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不过不管怎么样,客观上赚取了众多百姓的感情确实是真的,过程中涌现的一个个热心人告诉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也是真的。抛开动机不去深究,他们做的也终究算是好事。

  医生、政委,纷纷来直播间献声,有人质疑为何一定要去上节目?太假了吧?我也觉得假,可是不去直播间,节目哪来的效果?嘉宾哪来的宣传机会?不知道当小官的最喜欢露脸吗,落个以人为本的好名声,不光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系统的荣耀,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质疑不可能调配这么多资源?

  做好事的司机,似乎没必要拔的太高吧,毕竟每一步都是被剧情推着走的,在那种稀里糊涂上了贼船的情况下,换了任何一个稍微正常的人都只能一路走到底,莫名其妙成了英雄的角色。尽管心里也许在骂怎么揽了这么一个倒霉的活儿,但事实就是那样,舆论让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你,你不想做英雄也必须去做,别无选择。就像我听了电台里的呼吁也许并不为所动,但那部车如果真的出现在我眼前我恐怕也会把手机借给他一样。那两个打架的司机也同理,难道他们当时就不会想“我凭什么要听你们的指派”?可是那么多人都在盯着你,你还好意思不做好人吗?所以“舆论监督”这四个字真的很强大,从司机到医生政委群众,每个人都被舆论所绑架。电影里李晨扮演的司机被塑造的伟大了一点,有些不真实。

  至于几个配角,抛去演技不谈,编剧写的确实很生活。那个交警的台词和日常印象中一模一样,很有地痞的感觉,可惜痞气被演员的表演稀释了不少,最后居然还成了个正面角色;那个政委,讲话满口官腔,毫无要点,让我想起自己就是在这群人身边度过了炼狱般的三年;至于那个儿科医生,我倒是觉得他对孩子母亲的那段说教是全片最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孩子都快死了,我要是孩子他妈,早就冲着电话大喊“少扯没用的”了……

  作为东北人,看的不太舒服的地方就是台词太不地道了,要么就纯东北话,要么就纯普通话,不伦不类的听起来实在不舒服。李晨除了刚出场的那几句东北话还挺像那么回事,很有笑果之外,其他的都是洋汀浜东北话,很别扭。其他人也一样,就算是说普通话也该生活化一点啊,好多本来可以用口语代替的地方听起来都很生硬。身为很久不说东北话的东北人,我对此很不满意。

  最后说一句,艺术和生活果然不太一样。这类的报导以前见过无数,并没觉得如何感动,而电影还真让我小感动了一下。可见很多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包括自己的感情。

  第一次为自己只打三星的电影写了这么长……权当发泄故乡情吧……如果我不是当地人,给的分也许会更高一点……

  《极限救援》影评(九):没遇到不值得专门去找,遇到了倒也不妨一看

  今天ccav6看了个电影《极限救援》,我晨哥还是那么萌,救援剧能拍成爆笑喜剧足见导演功力。

  黑龙江人的心都大过天啊,父母能让一岁多的娃被大鸡骨头卡了嗓子,紧急出门去医院两人还不带手机(好吧其实一个人我是可以接受的但两个人都。。。),司机师傅一边飙高速一边打电话听电话一边安慰父母一边劝架时不时还得回头去看看小孩,后座的父母除了急、哭、向司机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要快还不能颠簸,赶快求救)、哭、吵架互相埋怨、哭以外什么都没干(还干了一件事就是紧紧抱住娃死也不撒手),还有经典的高速上两高速车并排隔车窗扔手机(编剧脑洞大过天,流体力学哭晕在厕所,交通局你们倒是管管啊),探出半个身子往车顶系红围巾(只要车窗开个缝把围巾夹住就好了啊又不是美国傻大片要跳车扫射么。。。orz),医生以身拦出租(心疼一下小车司机们的小心脏啊),电台能搞到医生家里座机电话却无法用手机联系,医生必须跑到电台去才能跟司机通上话然后再去医院。。orz(你们担心送小孩的车在高峰时段堵车,就没担心过医生被堵在路上么),医生好不容易到了当父母的又哭又吼什么都听不到,儿科医生先得当心理医生,而且这个妈信直觉不遵医嘱,医生叫孩子倒立五六分钟这妈一分钟就说没用然后给放平了

  《极限救援》影评(十):有笑点有泪点,一部标准的主旋律片也可以很感人

  这个让我想到前不久微博上的新闻,一个出租司机送乘客带着生病的孩子去医院,又超速又闯红灯,最后孩子还是没有救回来,司机痛哭着说,他尽力了。

  这部电影和这件事很像。这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国产主旋律片,但是也很好的借鉴了美式电影比如生死时速这类片子的特点,加上中国特色的鸡汤,而且还不是那种喊口号贴标签、尴尬到不行的正能量,竟然还不错。

  电影里有很多巧合的矛盾和困难发生,有人说这样很假,但是故事就是这样才有看头,平铺直叙你们又会说太平淡没意思,观众太双标真的不好。

  我在看的过程中被感动了很多次,也有一半原因是我作为母亲能够深刻体会剧中人的无助和焦虑。看到这么多人一起齐心协力去做成一件好事真的让人动容,且不论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起码在作品中给予你希望。

  该片故事完整,结构和逻辑比较严谨,有笑点有泪点。特别是在高速路上出租司机刘武的手机没电了,无法继续和电台联络,于是同样行驶在高速上的过往车辆若是看到了刘武的出租就会往他车上扔手机,最后刘武拿到了四部手机,这一段既感动又好笑。

  人间自有真情在,是很俗很俗的一句话,在当今社会满满负能量的环境下,这又是那么难能可贵。当我们一方面唾弃社会人心的冷漠,一面又对好人好事发出嘲讽和冷言冷语时,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扭曲割裂的。

这部电影配乐不错,起到情节紧凑紧张的作用。就是一开始镜头太晃,看的有点儿晕,孔笙导演的作品不该有这样的摄像吧。另外,晨儿的东北话太不标准,我这个非东北人都听不下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