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夜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夜车》是一部由刁亦男执导,刘丹 / 奇道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车》观后感(一):漆黑夜、白手套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悬疑片,尽管它具有悬疑片的诸多特点:打乱节奏的片断对话、行踪诡异的人物、逐渐揭示的主角生活,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倘若硬说它是一部悬疑片,那又不得不注意到它平缓的节奏,不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写实风格的人物场景刻画,这一切都异于悬疑片刻意造就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分裂以构成观众受到心理及感官冲击不同步而造成悬念快感的普遍方法。

  所以这只是一部叙事的片子而已,这样的影片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主角间的矛盾冲突在国产片子里算比较有特点,至于拍摄手法,昏暗灯光+旧式音乐不能算有新意,非要从这方面找点特色的话,那就是有大胆的性爱场景描写。当然,这个特点,比较俗。

  女主角是法警,用俗话说是刽子手。这个说法并无偏颇,在古代,无论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是依法行刑的人,都称为刽子手。区别在于,古代行刑不用带白手套,而她得戴上。这对她来说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体验,似乎戴上了白手套的双手杀了人,就不再带有血腥味。但白色手套本身的纯洁感不能给予她任何解脱,她一直保持着孤独,尽管她很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心里始终是矛盾的,想要获得却又不敢大胆追寻,只能在阴暗的房间里独自对着镜子跳舞。这种自卑感导致她只能在工作结束后偷偷坐车到令一个地方去结识陌生人,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似乎才能解脱心中束缚,放心大胆地与人交往。但这毕竟也只是临时的,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她的过往,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没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生活,或许她尝试过许多次,但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单身,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找个陌生的男人带来些慰藉,也许就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就像每一副白手套,用完以后就被她烧掉,把所谓的纯洁连同生活的束缚,一起烧掉。

  男主角...我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片子里交待得不够仔细,不过这并不重要,多半是在工厂里当个杂工,什么都做,老婆犯事被枪毙之后,又被排挤出去看水库。总之这是个很窝囊的男人,老婆也管不好跑出去当小姐杀了人,孩子按遗嘱过继出去了,家毁了,生活也完了。不过大凡事业窝囊的男人,性功能都不窝囊,所以导演才会有借口把这对男女的生活用最原始的方式搅和到一块儿,于是这片子的两条主线就凭借着一次媾和汇聚在一起。

  寂寞女人与没了老婆的男人的媾和,并没什么奇特之处。问题在于,寂寞女人依法杀掉了这个窝囊男人的老婆,而这个窝囊废以一种近乎白痴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女人就是破坏她生活的罪魁祸首,于是对女人展开追杀。这只是第一处匪夷所思,另一处匪夷所思是,这女人居然误认为男人是在单身俱乐部相中她并且跟踪她的,这种《尾行》式的情节安排,在国产电影中倒也算个尝试。整部片子的味道,也就是建立在这两处匪夷所思之上的,所以不要刻意去追究这种情节安排的现实性,只要去感受导演故意营造出来的矛盾冲突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旁观导演对该情节的把握水准就够了。至于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我并不清楚,倘若从人性描述来看,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究竟它所表达的是高于一般朋友的亲情还是所谓的爱情,还是复仇时带有的困惑感情,或者是在宽恕与坚持之间的矛盾心理。在我看来,整不片子只不过是讲了个故事而已。

  对于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我想很多人都做了自己的猜测。我个人的看法,男人在女人逃离之后宽恕了女人,而女人在逃脱之后又返回来寻求解脱。两人如约上了小船,去等待最终的裁决。无论最终会是怎么样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怎样的结果都是情有可原的。

  男人之所以会有宽恕,并不单纯是良知的觉醒,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之间发生的两次性行为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所谓的“因性生爱”,这种说法一向是我所鄙弃的。男人在这两次性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和暴力,从精神上来说不亚于一个充满仇恨的刀客对仇敌的挥刀猛砍,也就是说他砍人的欲望在近乎强暴的性行为过程中已经基本释放完了。之后把装满凶器的包拿出来,不过是一种惯性而已,等到他去拉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仇恨已经没有了,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空虚中回忆起女人的温柔来,随后便是哭泣悔过。当然这不代表他最终会放过女人,因为杀人,毕竟只是一种冲动而已。

  回过头来再看女人。一个在寂寞黑夜里只能对着镜子独舞的女人,发现一个如狼似虎尾行着她的男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无论如何,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男人需要她,而且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需要,我想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挣脱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只是她误会了,他并不需要她扒光衣服,而是需要她纳命来。

  影片的末尾,终于逃脱出来的女人在看到奋力爬坡的白马由于不堪重负活而倒下的时候,所有反抗都已经崩溃。于是她失魂落魄地坐下,思考片刻之后决定回到男人那里接受最后的审判。结局就是这样,漆黑的夜,扭曲的心灵,并不纯洁的白手套,不堪重负的白马。故事已经讲完,至于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

  《夜车》观后感(二):一个被救赎的归宿在哪里

  :我是在看了“制服”以后才去找“夜车”来看的。如果说“制服”还带着明显的贾氏风格,那“夜车”给人的感觉,就已经相当地独立和踏实了。编剧出身的刁亦男对于“故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恰如其份地叙述--这些,统统通过极为讲究的镜头一一呈现出来,是真正的“电影语言”,而且节奏自始至终控制得那么好。

  :“制服”直到结尾隆隆雷声在黑屏当中出现时,才给人以深深地触动。“夜车”里类似的感觉传递,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于无声处一再闻惊雷。

  :刁亦男的两部电影都触及了时下的司法体制。涉及敏感题材,表欲所表,言之有物,故事还能够讲得如此从容不迫,含蓄、并且到位,实属不易。

  :吴红燕通过婚介所找对象其实是一个高深的隐喻,她以执法者(死刑执刑者)这一特殊身份,一直在寻找着归宿。而结果却是李军,被她亲手执行了死刑者的丈夫。于是这个圆被画得宿命而又荒诞(看似),刁亦男甚至没能把这个圆最终画拢--吴红燕本来在察觉李军复仇的意图时是想逃离的,可最后仍然回到李军身边(电影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隐喻,就是吴红燕看到那匹被众人鞭打、重负不堪的马,她无力地坐倒在了路边,而后悄然返回李军处),跟随李军上了船--电影在这里顿止,吴红燕的最后结局到底如何呈全开放(不过别忘记在之前的电影里导演是给过一些暗线的,那个被李军杀了的在旅馆里意图敲诈他的男人--尸体所给的特写镜头也是在船上;李军恋恋不舍地闻着吴红燕的围巾...而这些暗线本身却又相互矛盾)。刁亦男把如何画拢这个圆的最后一笔抛给了观众。无论是谁,想要合拢这个圆都需要不小的勇气。

  《夜车》观后感(三):很明显的事情

  这注定是一部小众范围流传的片子

  因为许多人叫着看不懂

  很明显的是,没什么看不懂,导演本来就没什么玄虚的

  也许他每一次的说法都不尽相同,但电影却是不可改变的

  讲的是人,人性的存亡。没什么传奇味。不要想复杂了

  女人的生与死不能看表面,女法警外硬内柔,外生内死

  这些都是可能的,尤其在导演营造的那种该死的氛围内。执拗的,或者压抑的,都抵不过生活的灰暗色。

  其实影片里的细节很明显的告诉了许多这片子的隐喻,既然是隐喻,那就要动脑子去想,而不要乱说了。首先,一个妓女的生活和执行枪决的女法警的生活;有性 的生活和寂寞的生活。灰暗的和光明的。这些都是张力和矛盾。至于结局是什么,可以认为女的死了,但那是自愿的。不要像某些垃圾网友写的烂影评那样瞎猜原因。影片本来就不是关注生活死的结局,而是关注特殊境遇的人性,人生。女法警才是最主要的角色,男的稍显逊色,主要是角色的限制。所以,结局最终还是由女法警支配起来。

  更加明显的是,这不是一部希望你获得什么的电影,除非你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尤其是人生和社会哲学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部适合公开讨论的电影,除非你有足够几十年的经验。记住,经验就是人生,那里包含了一切

  《夜车》观后感(四):《夜车》的前色和底色

  在我的字典里对人的评价中最损的不是流氓,不是猥琐,甚至都不是虚伪,最不把人当人看的评价是“你是好人”。因为这个评价的第一层含义是你一无是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艺,你只配做好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第二层含义是来自评价的人,说你是好人,意味着他/她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说你是好人,便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放纵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比如说为他人,因为他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是好人,他就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了。第三层含义看似无害,却最有破坏力,好人/坏人之分意味着把人扁平化,单一化,无趣化,直接的后果是混淆视听。各位只要想想儿时受的教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当前的主流媒体,它背后的意图之一就是阻碍了对人的真正认识,贴上标签,万事大吉,好人嘛,就应该是这样那样,如果人这一动物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可是,事实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随便抓一个人你都无法用任何标签去贴他。所以当真相显露时,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的道德传统的围墙一下子坍塌了,受不了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笑,甚至有一种快意,因为我从来不敢简单得看待一个人,任何一个平时在别人眼里最老实巴交的人都可能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任何一个看似阳光乐观的人,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极其黑暗,悲观的人。

  如果影片只说了这点的话,那真是单调的很,真正的精彩在后面。别忘了片名叫《夜车》,吴红燕无数次搭夜车去干什么呢?不少观众看到一半,知道她去做什么时,估计不少人要目瞪口呆了:为什么一个充满正义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会借着婚介所去找男人,而且直接的意图是性?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么“无耻”的事,为什么在宜春她还是一个好女人,到了忻城她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坏女人”呢?难道一趟夜车就有如此妖魔鬼怪?记得不久前,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到《色戒》时,其中有一个同事一脸正气,说这是黄片,他不看。当时我们都很惊奇,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以这个为耻?而后,他又露了一句:可惜是汤唯演,如果是另外一个谁谁演的,他就一定去看。哈哈,狐狸尾巴还是败露了:)假道学背后往往才是虚伪和肮脏,才有不可告人的黑暗。当然,我也明白这位老兄会这样,有当前的教育背景和世俗所致,这也暴露出某种可笑和荒唐之处,就在不久前还有夫妻在家里看成人电影被邻居举报抓起来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再往旁边看看,不少人在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家长还极力制止孩子恋爱,从小学就开始制止早恋,而孩子一旦毕业了,过了几年找不到对象,就开始纷纷着急着张罗相亲。当然你可以说小时候是怕影响学业,真的会不会影响姑且不讨论,我们关心的是后来孩子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因为从小被压制的恋爱导致了后来不懂得如何去恋爱呢?为什么这种天性的东西要受到压制呢?有多少人后面婚姻的不幸福是因为恋爱经验的缺乏,到后来糊里糊涂的就和别人结婚了呢?看看现在上海的万人相亲就知道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大都市,有多少有活力的年轻人不知道不懂得去找爱人,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社会因素,但前面的提到的爱的压制和缺失却是不可回避的荒谬和讽刺。其二,恋爱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父母在小的时候制止子女,后来又担心找不到呢?OK,让我们再推进一步,性本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个东西到处被遮遮掩掩,闪烁其词?中外的历史一再地证明,那些遮遮掩掩的东西背后往往掩藏着某些肮脏的阴暗的东西,而当你用干净的眼光看世界时,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

  妓女那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吴红燕被诱惑的误解,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为什么是诱惑呢?这里面还是有道德偏见在里面,因为按常规,诱惑的东西往往是被认为不好需要抵制的东西。为什么会认为性是不好的东西,这明明是所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没有太大的分别,为什么偏偏被当作是忌讳的,甚至强加上道德的标签呢?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九《不可贪恋他人之妻》中就探讨了这一命题: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这和伦理道德无关。难道非得在日复一日的冷漠隔阂估计中苟且度日,难道非得用钱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然后在寒风中笑着哭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朋友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会觉得片子有点旧的感觉。这可是2005年,这个号称地球村的世界,在北方的,在这样的小城市,依然有上个世纪征婚的交谊舞的破旧,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个体就非得承受这种孤独的压抑吗?所幸的是,这毕竟和上个世纪不同,还是有些勇敢的人,比如吴红燕,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尽管通过夜车这种方式有点畸形,但正是在畸形的背景之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终究还是跨出了一步,也因此达到了个体的觉醒和解放。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也有了某种呼应,小人物也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并承认由此产生的后果。

  展示人性的复杂仅仅是本片的前色,那么它的底色是什么呢?这得从两个主人公出发,李军为什么要报复吴红燕?作为执行刑罚的吴红燕为什么觉得不安,为什么要去赎罪,她赎的是什么罪呢?代表法律执行裁决的她和李军有什么仇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恐怕还是得从《十诫》之《不可杀人》出发。杰克因为妹妹被一个醉酒的拖拉机司机压死,然后他杀了一个不认识的出租车司机,然后,他又被判处死刑。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杰克为什么要杀出租车司机,但是杰克的被杀却是以法律的名义,法律又是以谁的名义呢?我们无从得知,只看到法律的无能和人们的无助和孤寂。“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可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十诫上说的不可杀人指的是不可无理由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和现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但问题是: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司法制度维护最低的社会公义,却不能填补生活中因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张玲玲和杰克都是在法律的名义下被杀,其场景是如此相似,司法制度的冷漠和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是如此残酷,让我们不禁质疑这种司法制度的正当性。任何人的出生都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谁也无法选择在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下出生,它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然后一生下来,你就不得不去遵守它,一旦违背它,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完全制止暴力吗?惩罚张玲玲却带来另一个家庭的毁灭,李军为什么要承担丧妻失子的痛苦呢?他和杰克一样(失去最亲爱的妹妹)承受“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而且作为弱者的李军遇到的种种不公平的欺辱又有谁来匡扶正义,来主持公道呢?这时候法律却是缺席的,它在维护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准则呢?这一点在李沧东的《绿洲》中有同样的探讨,司法制度在不停地惩罚洪忠都,即使他是替人背黑锅,法律也是毫不手软,甚至他和韩恭洙这两个最弱势的人的仅有的小小的希望都成为一种奢望,被这个强大的机器剥夺得一无所有,他在警察局里一点都不会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辩解都是无用的,最后只能绝望地在夜空中用砍树这种无能的方式去做无能的抵抗。留给李军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报复,用另一种暴力去抵抗这种不公平。这一点上和杰克有点相似,但略有不同,杰克杀出租车司机具有暴力的随机性,而李军报复吴红燕则有一定的指向性,因为张玲玲是她带走的,尽管这种指向性稍微推敲便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性,但是,但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遵循所谓的清晰逻辑。这或许是惩罚性司法制度先天性的不足和无能。

  吴红燕的不安和负罪感恰恰是《不可杀人》中的律师的困扰,他们同样意识到这种司法制度之下的荒谬和无能,自己不但不能改变它,还是它的同谋!上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她对目前人类思维方式的反对和颠覆,自己则作为反方,辩护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自然选择的某种先天性的不足,甚至到处是死结。但你却想不出任何更好的东西去修正它。

  当吴红燕知道自己是李军的“仇人“时,恐惧而逃,漫天雪地,出于本能的逃跑,我知道此刻她是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受的重负,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就像那匹路边的烈马,无论你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挣脱那种宿命式的牢笼,即使暂时逃脱,依然无法逃脱那张早已注定的网,没有别的出路,是的,只能回去。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但是,导演还是没有完全走向绝望,在无法逃离的死结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李军闻了吴红燕留下的围巾,他还是被暖化了,终究是爱化解了仇恨,终究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所以面对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我还是抱有小小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安然地回来,也为那些现在的未来的无助之民祈祷。

  至此,基斯洛夫斯基八十年代在波兰提出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呼应和延伸。

  jude_chen

  2009-1-5 上海

  《夜车》观后感(五):a 马儿是要跑的 b 马儿是跑不掉的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

  对于影片快结束时的那一场马车戏,是导向全片结尾的一个重要的引子。所以虽然当时没看懂这一场戏的用意,过后却因为它的重要性而屡屡被从我的意识里揪出来重新审视。俗话说勤能补拙,反反复复了多次,我终于可以把下面的文字交出来,我想我是想明白了,很慎重的那种想。

  a 马儿是要跑的

  马儿为什么要跑?因为后面很鞭子在抽啊。我一点也没觉得吴红燕是个不正常的人。她去婚介所因为她想要找个人好;她花钱给婚托因为她想找个人依偎着走路;她去看钢管舞因为她也有要狂舞的冲动;她贴着耳朵听隔壁的声音因为没有别的欲望让她不要这样做。情欲这根鞭子不停抽打着她,大家看到她的状态就是很难受的状态,就象那场戏中的那匹马儿一样。有人会说这样不好。哪里不好?是被鞭子抽了不好?还是被鞭子抽了后拚命地要跑起来不好?

  马儿是跑不掉的

  有一个问题:如果那匹马儿没有被鞭抽,又没有被套在车上,它是愿意站在那里不动呢还是愿意自顾自地跑起来呢?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恰不是影片要去回答的。就象那匹马儿,又要被套重车又要被鞭子抽,它自己的精神意志是无人愿去顾及探求并加以描述的。在这一点上,吴红燕肯定是看到了自己同那匹马儿处在相同的困境。她很清楚那根鞭子始终在那里,她也渐渐体会到那重重的车套在那里。先是一个人把她当泄欲工具,再是一个人把她当赚钱工具,最后是一个人把她当放纵仇恨的工具。她并没有在欲望的鞭打下能跑起来,反而是因为别人看到她就把一样又一样的东西往她身上套着,然后当她是一个工具来使唤。吴红燕最后看到的是,马儿想尽力挣脱身上的一切(鞭子和车套)。但是最后马儿没有做到,死了。无力的死亡是这场戏的结果,也是吴红燕预见到的一个归宿。鞭子、车套和马儿,难道还会有别的结果吗?马儿终于是跑不掉的,无力到倒下只有时间早与晚的分别而已。

  c 没拍的结尾是什么

  最后的结尾没有拍,是留给善良的心灵们一点希望吗?不是的。好象下棋快走到绝杀前理智的棋手会推枰认负,这样就可以不用看到血腥的杀局了,因为血腥的杀将对于行棋者的尊严会是个打击。在这里,导演把这份尊严留给了吴红燕,和那匹无力的马儿一样的人。如果大家没有能在影片的行进中看到李军的仇恨有多少的减弱,就不要再对最后的结局抱有“开放性”之类的玫瑰色幻想了。我看到那个包里除了那把匕首外竟然还有把斧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结局已经无可更改了。

  解决了马儿那场戏的疑问后,我的意识里又一再地出现《红与黑》的故事。两者之间是满可以对号入座的。只不过这次影片想描写的并不是一个于连一样的李军,而是一个闪着更多人性光辉的吴红燕。同样的两个死局,《夜车》的视角比《红与黑》更能打动我,我不知道于连为什么会值得被书写。我这样想是因为我记住了那匹马儿,而对于套车的抽鞭子的那些人却始终印象模糊。

  《夜车》观后感(六):夜车——将寂寞驶向何方?

  压抑的色调,舒缓又略带沉闷的讲述,但是却显得真实。

  刁亦男的这部《夜车》讲述的是一名女法警的故事。

  吴红燕(刘丹饰),在中国西部一个小城市的人民法院中担当一名普通的法警。丈夫病亡,独身十年,她的生活黯淡无味,每日里做着例行的工作,法庭上出示证物,判决后送走一个个绝望的人。作为一个经常执行死刑的法警,她必须做到对死亡、对痛苦、对感情的冷漠。但是同时,她内心又极端的渴望感情,渴望拥有异性的呵护。对她来说,也许只有每周去相邻城市的婚姻介绍所才能让生活有一丝希望,可在那里,她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陪伴者,得到的只是粗鲁的冒犯和虚伪的欺骗。一个刚开始约会就上下其手,另一个却又是婚介所的婚托,生命就这样在岁月中孤独的流淌。她可能觉得,隔壁的夜总会小姐都比自己幸福吧。

  一个女犯因卖淫后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吴红燕作了她的送行者。女犯的丈夫李军(奇道饰)是个小钢厂的老实本分人,老实的有些窝囊,老婆被相好的弄走了然后卖淫最后故意杀人,他自己也被以这个为借口发配去看了水库,家被小舅砸了儿子也被抢走了,或许是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抑郁作祟,使他铁了心想杀掉女法警来证明些什么。于是,他开始时常尾随其后,伺机刺杀。

  再一次的婚介所行程,使吴红燕遇到了李军,李军的一路尾随,却使吴红燕认为他是个对自己有意却又腼腆的老实人,于是,孤寂的心开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疯狂,他们在路边的旅馆中有了干柴烈火般的疯狂的第一次。或许,是她的主动使李军有些不知所措,进而迷失其中,又或者,是李军的本意并不坚决,他并没有下手,而是把她领到了自己的住处。

  在李军的破旧的房中,她感受到的更多的,可能也是小小的满足吧,即使有了那一小段的略带暴力倾向的ML情节,恐怕她也是愿意投身其中。正如她对李军所说的那样,“在这里挺好”。李军回答,“有什么好?一个月只有170块钱”。“这样,下次来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下车啦!”她接着说。李军沉默。可能,他们都意识到了那个有些缥缈却又依稀能看得到的所谓的幸福了吧。

  最终,她看到了李军全家的照片,也看到了李军之前曾准备的作案工具时,逃跑了。但在路上,她看到被众人鞭笞的马儿,她却又返身重新回来,想必,她从那只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就如同那匹再也爬不起来的马一样,她再也无处可去,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爱的生活是如此让人绝望,与如死水一般的生活相比,她更愿面对那个尽管有些危险却让她动了心的男人。她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用自己的心贴近这个男人的心,把自己交给这个男人来处理。甚至,她,而这个包里,装着这个男人本来打算用来杀她的凶器。

  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她上了她的船,男人在让女人上船之前,下意识的把他的装有杀人凶器的包忘掉了。而她却主动提醒那个男人拿着他的包。。

  或许,未曾染血的刀子就会如此被丢下,两颗孤独寂寞的心也会最终走到一起吧……

  这应该是一部适合在夜深人静后一个人慢慢观赏的影片,整部影片中,对吴红燕的心态描述的比较清楚。而在她与婚托挽臂,后又在其跑调的歌声中撒手超出前行的那一段,让我在恍惚间从她的笑容里竟看到些青春的影子,哈哈。另外,这部片子的基调像金基德么?或许是节奏和拍摄的处理有些许类似吧?

  夜车,带着寂寞。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夜车吧,它到底会带着你驶向何方呢?

  《夜车》观后感(七):用危險來拯救

  夜間列車

  仿佛在跟隨一個有節奏感的鼓手

  有各種聲音的起伏。

  夜車成爲了一種希望與暗示

  和影片的開放式結尾相呼應。

  她能不能坐上最後的那班夜車

  或許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她在雪地中行走的片段

  像文學中的一枚楔子

  也帶來了深厚的宿命感。

  刁亦男試圖在寫實和表現中得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空間是被選擇的

  通過貧瘠冷漠的空間愈發凸現了人與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每次出現湖面(河面)的鏡頭都像一種隱喻

  當時的聲音也在吸引我入境

  細小的層次讓我幾乎產生幻覺。

  而雨聲和舊時老歌就像一種對壓抑情感的催化和溶解藥劑

  似遠忽近的緩緩進行

  讓她釋放自己。

  聲音處理非常細緻

  便讓感官體驗更加深刻。

  影片裏他們的關係是一種冒險

  而愛情也是一種冒險

  層層叠叠的行爲暗示

  疏離神秘糾纏挑逗。

  是這樣

  人總是在營造危險來拯救自己

  沒有危險就無法自我救贖。

  《夜车》观后感(八):脱离我们生活的电影

  看了一个网友的评论,"简直不知该怎么评级好."我有同感.

  明显讲述的是70年代生人前的故事,有些社会环境是我们不能理解和感受到的,不明白的自然不好乱评论.

  首先,这注定是一部多数人不可能明白的电影.

  其次,女主角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只去一个很小县级市的婚介所,和明知婚介所是骗人的,还是继续去那里.在一个明知找不到自己想要东西的地方去寻找,纯属多余.这让我怀疑她并不是在找"爱情".

  再次,她为什么和女犯人的老公发生关系,也许这能够解答我前面的困惑,是受她女邻居的启发吗?是需要自身身体的欢愉吗?是需要得到来自另一个身体的安抚吗?

  最后关于死亡,男女主人公都需要做一个选择,男人"忘"了拿那只装了杀人工具的包;而女人,早已发现了其中的工具,离开又回来,并在两人一起去游船时,提醒男人拿上那只包.

  我只能怀疑,也许"性"之后,两个人又改变了,也许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好乱猜测.

  总之,这是一部我不会再看第二遍的片子.

  《夜车》观后感(九):普通人的现世安慰

  刁亦男的《夜车》很好看,个人觉得比《白日焰火》要好,这其中可能有后者明星参演转移了部分注意力的原因。这部片子安静很多,色彩控制在蓝色黄色两种,蓝色又占压倒性比重。情节一句话概括为男主搞上了“杀死”自己老婆的女狱警,片子大篇幅在营造一种普通人(尤其是长期独居生活)的困境,这种困境会在你远离喧闹人群时一点一点释放,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心理扭曲,男主看似被工友们当成精神病一言不发,却也懂得手揣着刀子一路跟随女狱警报仇,而后在他意料之外的与女狱警的交往中仇恨看似消解;而女狱警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亲手送走的罪犯的男人发生关系后产生感情,而后发现男主起初是抱定复仇的念头时,心里千万匹草泥马飘过,电影中有一段她在雪地里背影的长镜头,也给了观众时间来消化这段情绪。看完这部片子之所以觉得安静条理清晰,是因为男女主都不是话多的人,而他们都把有限的台词给了对方,有限的感情也只对对方袒露,这一点上他们两个应该算幸运的,因为在每个时代每种境遇下惺惺相惜都是难得的,所以影片结尾女主虽然知道男主的包里装着他原本想要了结自己的斧子时,她还是选择了回来找他,我们歌颂了太久的事情原来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ps,取景构图都太好看了!单独夸一下摄影师!

  《夜车》观后感(十):一对冰冷现实下的女人和男人

  女主,丧偶十年,无子,独居。几乎全部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职业上。而作为一名兼代执行枪决的法警,工作只是要求她坚定、冷漠,之外无法提供任何慰藉。一名女犯人被打以及那事后点燃的白色手套都透露出一份人性的渴望(另一名年轻的女法警是个鲜明的反衬),却注定无法在当下现实中实现。

  来自于生命深处的无法名状的感觉日益纠缠(隔壁的脱衣舞娘促使其更深了一步),她开始行动,去另一个城市的婚姻介绍所。她的表现毫不积极!寻求与掩饰、想要又不知道要什么和如何得到,内心深处的 矛盾运演着。“手法灵活”的技工和冒充大款的婚托象征着现实性焦虑,那份莫名感觉的满足好像并不容易。

  回到影片开头,男主的妻子杀了人,一个“指引”她到一家旅行社卖淫的男人。这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也许更多的是迫于生计吧!男主在钢厂干活,后来去看水库,工资一个月一百七十快,之前应该也挣得很少。男主的妻子想必没有稳定工作,而两个人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男主很沉默,喜欢“借”一条小船在河里飘荡,旁人说他有精神病,他妻子的哥哥当他是窝囊废。很可能他并没有病,只是太过退缩,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接触。

  当女主和其他人一起来交付判决书和骨灰的时候,男主走到了屋外,可他没有进去,也许是不敢面对。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问起男主的妻子有没有什么遗言的时候,女主毫不犹豫的说:“把孩子过继给她哥。”!钢厂的领导质问:“我凭什么相信你?”无疑,在这里,女主的“职业冷漠症”继续着,她竟然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失去伴侣的人来说,孩子往往意味着全部!领导敏锐的察觉了,可惜事情已无法挽回。

  也许,男主无法负担孩子的生活!也许,即使没有女主的那句话,男主的大舅子也会把孩子带走!但在现实层面上,这一切毕竟都因那句话而起!

  对于男主,妻子(很可能是唯一理解他和可以依偎的人)和孩子同时离开了他!人生还有什么?他去了他妻子之前“在”的那家旅行社,试图寻找些什么(推测:他应该是对别人说要找孙玲玲,即他的妻子),然后被那对男女看中,做了个局敲诈他。然后,他想到了“报复”(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女主。他在兜里藏了把小刀,一路尾行。女主发现了他,但以为他是到婚姻介绍所相亲,看上了自己才跟着的。她开始是躲避,可当男主已经跟丢了的时候,又反复踢了地上的易拉罐给男主“信号”。直到火车站的地下通道,也许是赶车的行人暂时间接阻止了男主行凶的念头,而女主多年来饱受压抑的渴望又命运的选定男主作为倾泄,接下来两人就在旅馆上演了一出混杂着主动与被动的激情与欲望的交织。

  女主觉得找到了自己希求的(男主孤寂的神情、坚实的身板确具杀伤力),跟着男主到来他工作的水库。两个人交谈着,虽然平常但已冷漠不在。男主的心理很复杂,他依然怀着杀意,却又在女主的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他动摇着,又痛恨自己的动摇,终于,在“QJ”这一形式中,这些内在驱力释放了出来。之后,他虽然依旧执行着原定计划(借口游览在船上动手),但他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痛哭(这承载着太多)并决定放弃行凶。另一方面,女主依然懵懂,即使知道了对方的身份。直到她发现了男主声称“装着吃的”的包里放的是那把小刀和一柄利斧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了他的企图!她略显仓惶的逃开了~

  我们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证自我,并进而体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可往往由于自我的问题、和自我相关的他人的问题,又或者大家都有问题而让事情变了样子!很多时候,人们都能感觉到内心深处的某些地方不对劲,却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又如何排解。但当我们冥冥中得到了某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时,我们骗不了自己,即使现实要求你逃避或者否定它。

  1889年,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着瘫倒在地。女主也看到了一匹马,她又想到了什么呢!

  最终,她回去了,她知道那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在那,寓于那个男人中!对于现实,她选择了正视和挑战,当她让男主把装着凶器的包带上的时候,她是那样的勇敢、纯粹!

  毕竟,“接触,才是真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