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疑云》观后感精选10篇
《虐童疑云》是一部由约翰·帕特里克·尚利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虐童疑云》观后感(一):我也怀疑啊
剧情很简单。原以为会经过什么策略、计谋,甚至诡计来找出真相,没想到两人吵一吵就把故事讲完了,可能是复杂剧情电影看多了。不过电影反映的内容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正如观影后的大家的讨论,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顺应人性,还是照章办事,用谎言来获得真相是不是对的,好心就能办好事吗,等等。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写作文经常用到的行文方式——点题。开头神父做弥撒时的话题就是当你不确定时,你怎么办?我想可能也正是在描述当时神父自己的精神活动,对那个小男孩应不应该那样做?影片最后,修女强撑强悍的外表显露出崩溃,说出了很多人对这影片的初步印象:我也怀疑啊。(这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上一段的疑问谁能回答,都是疑问)。。(我也来点下自己的题)
1 引言
“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 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
-William Blake
简洁而有力的艺术作品往往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与看法,从而被持不同意见的人们所共同接受,这种特质便是模糊性。影片Doubt(译为虐童疑云)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就像影片标题所暗示的那样,直到影片最后,我们也无法确定故事的真相。但也是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我们可以抛开对真相的追逐,去思索故事本身蕴含的意味。
2 神父的三次布道
“Doubt can be a bond as powerful and sustaining as certainty.”
-Father Flynn
影片从Flynn神父有关“怀疑”的布道开始,至他的告别布道结束,三次布道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线索。神父的第一次布道引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人们正经历着广泛的困惑。Flynn神父运用了一个寓言来说明当下人们所经历的信仰危机,船员对航向产生了怀疑,然而在没有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他不得已只能沿着原来的航向前进。故事中的船员即映射了困惑中的教众。他们虽然对信仰产生了怀疑,但是却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得过且过。有趣的是,神父并没有给出故事的结局,也没有对这种现象发表任何评论。相反,他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现象合理化,指出怀疑也是通向信仰的一种途径。他的这种观念体现了宗教的进步性与包容性,却和保守的Aloysius修女产生了观点的冲突,为之后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神父的第二次布道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流言危机,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Aloysius修女对他指责的控诉。但是,导演用一个真实的镜头指出,神父并没有狭隘地将个人情绪融入布道之中。那个中年女人在楼顶看着羽毛漫天飞舞的镜头说明神父布道的内容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随着风中飞舞的羽毛和这个有关流言的寓言,神父的形象也逐渐好转。
神父最后的布道出现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并不知晓Flynn神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退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他的告别辞中,他谈到了每个人身后都有“一股不可控制的风”,但这种力量背后却有其明智的考虑(superior knowledge)。神父在这次布道中再次表现出了博爱与睿智。总体来说,导演在刻画神父形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悬疑的成分,但尺度拿捏地十分精确,并没有刻意丑化的成分。同时,风,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连接起了这三次布道。在船员身处绝境之时,只能任由海风将他带往想去的航向;当传播流言的妇女将枕头剪开时,是风使羽毛漫天飞舞;当神父不得不离开时,他将原因归结为每个人身后那股“不可控制的风”——不可见的力量。
3 风
‘And God remembered Noah, and every living thing, and all the cattle that was with him in the ark: and God made a wind to pass over the earth and the waters asswaged.’
-Old Testament, Genesis
在本片中,风是一种有关宗教的重要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随着三次风(雨)的发生,故事的矛盾对立逐渐被推向高潮。第一次大风的出现发生在影片开始阶段,由于大风,Aloysius校长随即起身去关窗,看到了Flynn神父与其他神父勾肩搭背的场景,面有愠色。在James修女向Aloysius校长讲述了Flynn神父的异常举动之后,夜晚风雨大作,雷电让James修女辗转难眠,也似乎使她感受到了一种传播流言的罪恶感,与之后神父的第二次布道向呼应。第三次大风的出现发生在黑人母亲与校长的谈话之后,黑人母亲对整个事件置之不理、妥协退让的态度让Aloysius校长嗅出了一丝寒意。
从神父的三次布道,到风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不难发现,“风”蕴含了更多的隐喻与象征意味。它好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背后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使得影片仿佛有一种神谕的笼罩。圣经中有大量关于风的描写,它们通常作为神力在人界的投射(雨也同样如此),可见“风”的宗教背景。例如《传道书》1章6节,“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再如,《出埃及记》14章21节,“耶和华转了极大的西风(And the LORD turned a mighty strong west wind)”,“摩西向海伸仗,耶和华便用大东风(and the LORD caused the sea to go back by a strong east wind all that night),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风的力量很大,不能为人所控制,但却是神与人联系的纽带。导演似乎在用“风”这一重要线索提示着观众,虽然在迷茫的年代有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但神并没有抛弃人,神在用风昭示着无形之中的推动力量。
Aloysius修女与Flynn神父的冲突,表面上看来,是由于Aloysius修女怀疑Flynn神父娈童引起的。然而深层次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对Flynn神父的质疑来自于宗教立场的对立。Aloysius修女代表了宗教中的传统势力,她们恪守神职人员与普通教众的距离,生活态度十分节制,倾向于保守而传统的想法。而Flynn神父则无疑象征着宗教中的世俗或革新力量,他们走下神坛,走入普通教众之中,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将其纳入宗教体系之中。相比于这两类人,James修女代表的人群可能更为重要,他们介于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之间,既代表了困惑中的教众,也可以看作是屏幕前的观众。
影片的一些细节对比处理地十分出色,在神父们饕餮、玩笑的画面之后,紧接着跟进了一个修女们节制地用餐的场景,构成了世俗与传统的强烈对比。作者并没有对这两种倾向加以判断,而是将观众置于James修女的位置进行自我判断。如果说导演对这处对比是不加批判的,那么在另外一处场景中,则表现出了导演的情感判断。Aloysius校长为了管理班级纪律,建议James修女将教皇的照片挂在黑板上,这样在她转过身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就可以从相片的反光中看到学生的表现情况。即使这张照片中的教皇已经不是在位的教皇,这样仍然可以产生一种类似于“神迹”的作用——老师背后好像长了眼睛。这样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Aloysius修女的有节制的批判,也表现出“传统”之中矛盾的一面,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一方面,“传统”试图维护神的崇高地位,为此不惜疏远人与神的距离;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原有的秩序,甚至可以对错误视而不见。
除此之外,两种力量的对比在影片中屡见不鲜,传统的Aloysius校长对男孩女孩过于亲密、使用圆珠笔、吃甜食、留长指甲等问题十分敏感;而Flynn神父则鼓励小女孩主动表白,教男孩们打篮球、如何邀请女生跳舞。同时,他自己还喜欢使用圆珠笔、喝甜茶,并且留着Aloysius修女最为厌恶的长指甲。有趣的是,天主教的宗教传统中并没有对圆珠笔、甜食和长指甲有关的教规,因此,这也只是Aloysius的个人喜好罢了。根据天主教的阶级组织,修女处于宗教系统中最低一级(即使是校长),因此这处细节也可以看作女权对男权的挑战。Aloysius修女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侍奉神,但Aloysius修女的方式更容易令人联想起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压抑。Aloysius兼具两种身份,一方面她要履行修女的指责,全心全意侍奉神;另一方面,她又是一所天主教教会学校的校长,需要维护学校的秩序。肩负的指责要求她必须拿起传统的大旗来维护严格的秩序,这所学校也影射了教廷的现状。
5 现实背景:宗教世俗化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1960年以来,美国发生了保守主义社会运动。一些保守派思想家和右派宗教人士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然而,这些思想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而也引发了人们精神上的迷惘。从而,在影片开始时,有了神父关于怀疑的讨论,怀疑影射了当时的危机。
然而,相比于故事发生的年代,故事被讲述的年代更加重要。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渗透和全球化的盛行,作为物质力量的社会经济基础以一种必然的方式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宗教同样需要发展,也需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获得新的定位。迷惘不仅仅针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于宗教的迷惘一直蔓延到现在。宗教在发生着由神圣化向非神圣化转变的过程——即宗教世俗化。在人类发展长河之中,在初始阶段,原始人生产能力低下,对自然现象愚昧无知,宗教曾是人类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然后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宗教也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为了使宗教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在不违反基本教义的情况下为宗教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可以预见,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传统势力的阻碍,本片即描述了宗教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细部,折射出教廷内部的种种矛盾冲突。
在这个时代重提“宗教世俗化”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人文主义的思潮,“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 。然而,世俗化并没有使宗教在现代社会衰退,相反,“宗教热”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现象。在世界上最现代化和世俗化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94%到96%的人回答“信仰上帝”,40%的人每周去教堂祷告,59%的人认为宗教非常重要(这一点与欧洲有所不同)。然而,宗教世界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多国发生娈童丑闻等事件也为宗教的纯洁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重要背景。导演敏锐地发现了宗教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出现的问题,为观众展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6 结语:两种力量的对抗
从故事性来说,Doubt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模糊性赋予了这部艺术作品更广阔的阐释空间,引发人们对宗教世界广泛的思索。另一方面,Doubt的故事又不仅是一宗由“神父虐童疑云”引发悬案,它还具有更广的象征意义。修女与神父的争端不仅仅是个人的恩怨,还代表了教廷内部的冲突——保守力量与革新势力之争、男权与女权之争等等。因此,艺术作品并不是独立出现的,它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承担了现实性的意义。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虐童疑云》观后感(三):放弃真相,就是放过自己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让我郁闷的电影,它让我与我一闺密跟我说起的前不久她的一个故事联系到一起。
我这朋友是个漂亮而善良的女孩,到了婚嫁年纪,她对另一半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对方人品好,有上进心就算可以了,前不久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男人,俩人挺来电,通过了解知道了那男人的底细,绝对是个浑身镶满钻石级王老五,事业有成,而且外型也够得上一级啊,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马王子么?起初,王老五对我朋友百依百顺,呵护有加,遇到这样水平的,她当然倾心喽,就在我们女孩子羡慕不已的时候,我朋友却总也高兴不起来,至于原因,当时我们也很纳闷,她又说不清楚。。。没过多久,我们却听说她跟王老五提出分手了,事情是这样的,我朋友出差频繁,那几天又出差了,到了外地,总觉得王老五有事瞒着她,而自己这些天本来就矛盾着,因为王老五太完美了,在外地的前几天寝食难安,再加上几个朋友轮番给她讲现社会有钱人的诸多恶习,她想到如果以后每天在猜疑中度日,岂不是痛苦一辈子?所以一狠心,就提出了分手!而从那以后王老五也销声匿迹了,朋友就更加怀疑那人的品质,为此也伤心了一段日子。我听了之后觉得好笑,但也理解朋友的心情,我劝她说,为什么非要弄清楚别人在做什么呢?做好自己就OK了啦!其实她不是在怀疑王老五,而是在怀疑她自己,怀疑自己的魅力,没有自信。
现在再回头说说这部片子,这是一部反应人性的片子,在大家都在为老修女的古板,甚至是为了那点私欲不通人情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我也不会由于剧情中的牧师对此事提出辞职的行为而自然推理到牧师本人的人品就是差劲的,就像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在别人眼里,作为校长的老修女是那样的自信,专制,独断,利用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用她那种不能被周围人接受的方式“统治”着学校,而其实这正是因为她的疑心所致---与其怀疑,不如就告诉自己事实就是看到的那样!惟独这件事,她似乎开始在怀疑自己的直觉,因为那是受人尊敬的牧师,不管在孩子、同事、还是教徒的眼里,牧师是那么有人缘,别人对他的喜爱远远胜于她。老修女骨子里是仁慈是善良的(看她对待年迈的修女就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的人,只是方式有些直接),当她发现一点关于牧师不良作风的端倪的时候,本能地扫平了能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一切障碍,并通过牧师不自然和不反抗的反应“臆断”事情的真相就是她想的那样,宁可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她真正怀疑的其实是她自己!她的内心深处是及其脆弱的---不管是对是错,不管是不是会伤害到别人,她只做了能让自己不再怀疑的事!最后她哭了,我的理解是因为牧师升职了,在之前她是那么确凿自己的判断,而因为主教对牧师的肯定,又开始让她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在老修女的心中,做出错误的判断,远比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是否把牧师赶出这个学校更加纠结、拧巴。
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那样呢?我想,电影有续集,我会给老修女一个她想要的答案,不然她会拧巴终生。。。我觉得这部片子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包容,追求真相只能痛苦自己,如果决定了,也就不要再怀疑自己了。这也是我想跟我闺密说的话。。。
《虐童疑云》观后感(四):疑由心生
写于2009-08-20
全片一直强势的Aloysius修女最后的崩盘让人更加怀疑到底Flynn神父有没有和Donald发生不正常的关系,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神父他确实有不能说的秘密,但是在这件事上有没有错,影片结束了也不得而知。
Donald看Flynn神父的眼神是感激和带有好感的,这也是一个处在寂寞环境下的男孩所表现出来的最真实的情感,因为他的肤色,因为他缺失的父爱,当一个人对他好时,无论做什么他都是开心的。
演员的表现都太棒了,梅姨的冷峻,艾米·亚当斯的惶恐,还有菲利普·西摩·霍夫曼那张看不清阴晴的脸,小朋友的表现也都很不错。
OK, 现在是我的doubts:第一,为什么这部片子要翻译成[虐童疑云]?我还以为真的是虐童,但实际上可能是娈童……估计是怕翻译过来不好听吧,才选了这么一个误导人的名字。第二,我真的看不懂为什么要给Jimmy(Donald的同桌)很多笔墨,因为他对这个故事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上帝在我们头上,而疑虑在我们心中。
《虐童疑云》观后感(五):我开始疑惑了!
大牌、明星阵容、金球奖五项提名!所以我在2009年的第一天,点开了这部影片。
修女校长从开始怀疑神父侵犯黑人小孩,后想方法去求证,每个举动都没有证据告诉我们神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神父丰富的课外生活,细心地关爱着孩子……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在传递着一种善!于是,像年轻女修女一样,我们都不会相信一个在圣经里夹了春天的花朵的人会是个魔鬼。
校长很执著,她说她了解人们,她要保护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于是,黑人小孩的母亲来了,这个母亲带来了一场高潮,通过她们的对话,我也疑惑了,到底真相是什么???
回到学校,梅老师在办公室里,神父来找她了,和神父对峙的那场戏的表演精彩极了,(“你做过错事吗?做过!极大的罪恶呢,是的)每个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可只要你做过这件事,忏悔有用吗?或许只是简单地减少了你的痛苦,而其他人不会因为你有过痛苦的感受就忘记罪恶!
大雪的院子里,她们的谈话让真相更是捉不住!我们极力追求地或许并不是那个是与非的答案。
另:神父的布道实在精彩!
《虐童疑云》观后感(六):传统与时代碰撞,牺牲在所难免
源出百老汇的戏剧,使得这部电影有着极富深度的张力,即使没有缤纷夺目的现代科技,依然能在主人公的对白间将一份寓意表达的情感诠释得振奋人心。
看罢这样的电影总不禁会令人若有所思,在影片渲染的余波下感叹几许:也许修女的固守陈规的确有所偏颇,也许神父的现代思维着实不符于严肃教礼,然而故事至末,才发现一切都无可厚非,前者是出于神圣教义的忠贞职守,后者则是现代步伐下的大势之趋。如此矛盾的碰撞,以及因其而产生的痛苦与彷徨,皆是传统宗教在时代前进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必然。
老修女一厢情愿的臆断,杜撰出一桩无中生有的事件,这的确是错误的。但我依然深感同情,这并非她的错,是长久的生活以及严肃神圣的宗教教礼所致。学校因新神父的到来而发生趋向通俗的改变,身为一名常住其中的修女,固然要捍卫一份宗教所应当的神圣感与严肃性。一颗忠贞,但有点陈旧的心灵让她一意孤行,想法设法欲剔除这个带着世俗气息的神父,防止他继续玷污着老修女心中对于宗教的纯洁情感。在她的逻辑中,的确没有一步是错误的。即便从宗教本身的传统而言,理应如此,不论沧海桑田,教义理应恒久不变。试想,若世界所有信仰果真都成为类似美国人民“感谢上帝”的口头禅,而非身体力行的严守教规,那才是宗教的真正死亡!
然而,在宏观的时代发展之下,宗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即便它比较庞大,却也难以遏制社会的变化。也许《圣经》将世界的诞生归咎于上帝,但毕竟教科书上更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后者更贴近事实。历史的事实便是人心的需求无法依靠宗教得以满足,教礼的禁忌成了人们的禁锢。活生生的人心需要现实的情感来调剂与抚慰,而非一味的禁欲和压抑能够解决。新来的神父便是这样的一个指称,他身披神圣的教衣,私下却以人心安抚施教。
正如他所言,这是时代的趋势。只是,当完全符合了时代,却又违背了宗教的严规。严格来说,他的确不是一个完美的神父,有着前科,私下喝酒抽烟,不遵守男女不得私下交流的戒律。面对老修女的逼问,他的确无言以对。双方因立场的不同,而难以化解彼此的矛盾。
最终的结局,表面上是修女的胜利,因为不论人心多么真实,世界终需一个神圣的宗教存在,否则纯洁不再,世俗一片。然而,面对这样的胜利,修女失声痛苦,为了捍卫这份神圣,她一意孤行,违背良心,欺骗让她不堪自责。
宗教因抚慰创伤,寄托信仰而生,却最终成了伤害人心的根结所在。我们需要神圣的宗教,却又难以适应它的一成不变所带来压抑与痛苦,这真是一种矛盾,而且难以化解,永久存在。眼看神父无奈离去,老修女黯然神伤,不禁感叹,当传统与时代碰撞,牺牲在所难免。
《虐童疑云》观后感(七):睇完後,腦海不斷repeat的戲
quot;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 懷疑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凝聚人心,但到最後亦可以分崩離析。電影開頭同結尾截然不同對doubt的詮釋,意味深長。
無法得知神父是否性侵男童,但縱容與無奈卻蹤影處處。修女向男童母親告密。但母親並無擔憂孩子有否受性騷擾,反而攬“罪”上身,劈頭一句:可能孩子天性如此,不是神父的錯。她不愛孩子嗎?又不是。只要孩子在這間名校畢業,就可能升讀更高級的學校,改變貧窮命運。用短短幾個月的屈辱,換取將來的幸福,值得。
低下階層如此可憐可嘆,修女當然竭盡所能,拯救受苦者。她不惜講大話,訛稱曾調查神父,逼他現出狐狸尾巴,自動辭職。神父可憐巴巴,問她:難道你沒有做過錯事嗎?
有,每個人都做過錯事。她也曾目睹教會中有不齒的事,但當時無力揭發,亦沒有揭發。他在其他教會做錯事,現在有改嗎?沒有人知道。修女堅信神父行差踏錯,不信他對男童的是善意關懷,終向高級的上司報告,要踢走神父。
簡簡單單,“我不信!”當權力核心否決後,懶理究竟有無人做錯,只要齊哈哈玩埋一堆,他當場被提拔,再上一層樓。只剩下修女仰天長嘆,本來虔誠的信仰已經動搖。
實情是,好多年後,教會爆出隱瞞數十年的性醜聞。醜聞主角由一人獨當。漫漫數十載,難道沒有人察覺。或者正如電影,即使有一絲一毫的doubt,就會有更大隻手幫肇事者隱瞞事實。
《虐童疑云》观后感(八):翻译疑云
看完整部片子你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所谓“虐童”体现在何处?实则“娈童”更为贴切也。神父对孩子的爱可能有“娈童”的嫌疑,但即使这一点是事实也不能说人家“虐童”啊,这两者实在是差的太多了。
一切都处在Doubt中,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确信自己的推断的。
但可以看出,我们翻译的老问题有出现了。
有时候字幕组的翻译颇为个人化和追踪流行啊,李宇春火的时候,美剧里被硬塞进了“玉米”,一次看一部严肃题材电影,台词硬是被字幕组加进去一句,大意是:你的声音很高啊,像张靓颖的海豚音。最近一次的体验是翻译者把“I'm so rich"翻译成了“我不差钱”。颇具时代感。。
事实上翻译从来就不可能是件准确的事情,我们看翻译也带着doubt的眼光,字幕组的水准也是千差万别,选准一个好的翻译版本对我这个英语水平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前两天看《天水围的日与夜》,可能翻译者是广东人,硬是将广东话“食”通篇“翻译”成“食”,这不等于没翻译吗?而且看着让人别扭。“你食没?”???
所以,“虐童疑云”还是改为“娈童疑云”贴切点吧。。
《虐童疑云》观后感(九):Doubt: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怀疑
1964年。John Kennedy在之前一年年底遇刺身亡,副总统Lyndon Johnson继任,随后赢得了这一年的总统大选。Martin Luther King Jr.获得诺贝尔和平奖,Lyndon Johnson在任上签署了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与此同时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天主教的改革已经开始。越战的战火在这一年刚刚燃起,并且将在随后的八年内在整个美国和东南亚掀起滔天的巨浪。
这是Doubt的背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我很是不满《虐童疑云》这样的一个中文片名,将原本的英文单词中暗示的深意就这样化成了简单的惊悚悬疑。Doubt是什么?怀疑,疑问,也是belief——信仰——的反义词。
电影刚开始,Flynn神父就做了一个关于“Doubt”的布道。主要的角色——Flynn神父,James修女和Aloysius修女——在这场布道中悉数出场,而这场布道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Doubt can be a bond as powerful and sustaining as certainty”,Flynn神父这样说。究竟是怎样的怀疑,能像确信一样,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影片中越刮越猛烈的风,是不是也在暗示着怀疑具有的强大力量呢?世界被这样的确信包围着,唯有怀疑能打破这样的面具。或许我们一开始会坚信着Flynn神父犯下了罪孽,然而最后却是越来越多的疑惑,然而即使到电影的结尾,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件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样或者那样的细节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然而即使得出了结论又怎样?得到无论怎样的结论、抑或是把这部电影单纯地视作悬疑片都不是这部电影希望的,或者说应当是误入了歧途;Shanley想要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怀疑的结论,而是怀疑本身。
Aloysius修女是典型的传统天主教徒。她严格遵守着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反感一切的变化与革新,学生们都惧怕她,不仅仅因为她是校长。然而她又是那么的善良,悄悄地把餐叉挪到快要看不见的Veronica修女的手下,担心着教区发现这件事之后可能把她赶走;听说Flynn神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或许发生了不明不白的事情之后,势要拼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学生的健康。在她冷酷严厉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温暖的内心。相比之下,James修女则是单纯的——她对Aloysius修女告诉她的利用教皇画像监视学生的方法带着畏惧。她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学生,并因此而怀疑Flynn神父;随后她又相信了Flynn神父的辩解,怀疑起自己曾经的怀疑。然而流言并不会像James修女态度的变化那样简单地平息,而是像扎破了羽毛枕头之后漫天飞舞的羽毛一样,始终存在于人们的窃窃私语之中。
这个时侯,事情的真相或许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记得Flynn神父向大家告别的时候Donald Miller强忍泪水的面孔,我们记得Miller的母亲说“I'll be standing with my son and those who are good with my son”——那个孩子需要的,只是被人关照的温柔。Aloysius修女虽然最终逼走了Flynn神父,他还是升了职,被任命为另一个教区的牧师。我们可以回想起电影中这样的一个片段:一群身着整齐的黑色修女服的女人围坐在桌子旁安静地吃着简单的晚饭,James修女不敢留下一丝残渣;而下一刻镜头一转,是Flynn神父和另外两名神父一起饕餮着盛宴,摇晃着杯子里的酒浆嬉笑谈论着女人。这样一种尖刻的对比,早已说明了这两个群体之间些许的对立——那些修女们或许还坚持着《圣经》的教诲,而教区的神父们已经将那些应当遵守的规条视若无物,信仰的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渐减弱。Aloysius修女在学校里赢得的,或许可以说是胜利;然而在更广大的世界里,她是胜利或是失败,又有谁说的清楚呢?
在电影的结尾,James修女遇到了独自一人坐在雪地里长椅上的Aloysius修女,Aloysius修女紧紧地握着藏进袖子里的十字架,失声痛哭。“I have doubts, I have such doubts”,此时的她,在怀疑着什么?即使她坚信着Flynn做出了那样的事,她还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作为是否正确,开始怀疑自己的原则是否正确——因为真相和公义有时候是这样美丽而危险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地对待,而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自己坚持信念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而相比之下,Flynn神父又如何呢?之前他闪烁其词的眼神、左右而言的辩护和过于愤怒激动的自我保护让一些事情昭然若揭,我们可以猜测这样或那样的故事;他深知着有些罪过并不是通过告解就能够得到解脱的,这些关于灵魂或者心灵或者神性的罪过的疑惑始终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深处。在这场信仰的危机之中,站在真相的对立两面的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为他们所怀疑的,已经无比接近信仰本身。这个纽带确然如同信仰一般强而有力,只是其中充满了太多苦涩和纠缠。即使是眼观着这样的怀疑,我们心中也会升起怀疑:这样的怀疑对于我们,究竟是好是坏?然而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连我们真正在怀疑着些什么,都毫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够得知怀疑对于我们的意义?
最初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原作者John Patrick Shanley要改编并执导自己的这部获得普利茨奖的话剧,而是由Meryl Streep、Philip Seymour Hoffman、Amy Adams和Viola Davis组成的演员阵容,他们也没有辜负我如此的期待。时常有人说Streep的表演里刻意的痕迹太重,然而我却从来没有觉得如此;仅就这部电影来说,她在Aloysius修女的塑造上堪称完美,如此不露声色地表现了这个表面似乎专横冷酷的修女内心中的热情。她和Viola Davis扮演的Miller的母亲在路上的交谈能让人感受到她是如此关心着这所学校里的所有孩子;而最后一场在校长办公室里她和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对峙,两个无数表演类奖项加身的演员的正面冲突,那真是全片最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激动人心的一段。什么是飙戏?这就是飙戏!之前我在Frost/Nixon里说到过,那部电影中Langela和Sheen的表演是精确到甚至有些过分的精致,完全可以拿来当做教科书使用;而Doubt之中的Streep和Hoffman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如此震撼人心而恍若天成的表演,岂能是别人能够学得来的呢?
hanley改编之后的剧本和原来的话剧类似,保留了场地不大、人物精炼的特点——原剧其实只有Aloysius、James、Flynn和Mrs. Miller四个角色。而Flynn临走时在教堂的一场的镜头转换堪称绝妙,Flynn神父、Donald Miller和Mrs. Miller的三个简简单单的镜头,其中告诉了观众多少信息啊。Howard Shore的原声很耐听,而且似乎有一些他的老本行悬疑片的味道在其中,颇为有趣。
这并不是一部十分激烈的电影,然而看完之后却颇能让人思考一些问题,譬如在片名中明确写出来的怀疑和怀疑所暗示的信仰,不一而足。即使这是一些想破头皮也得不出结论的疑惑,导演的意图也便达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怀疑。Shanley说,“你永远都没法对一件事情保持确定的无疑。”
《虐童疑云》观后感(十):怀疑通向何方
原来是由著名戏剧改编而成的,怪不得看电影时一直觉得镜头比较简单,无论是场地、人物、情节都没有太多余的东西,直接切入主题。这样一个故事的设置,如果不是有演员抓人的表演,也许会有一部分观众因为沉闷而流失掉,好在制片方很聪明,知道将别处省下的钱用来请优秀的演员,成就这部掷地有声的作品。
神父究竟是好是坏原本不是电影要解决的问题,但看下来却对这个人物较有好感。他也许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过去,影片没有什么表现或明确的暗示,但在人物的话语间闪烁出一些难言之隐。观者可以理解成是神父为了保护黑人男孩性取向的原因,也可以认为是有其他因素。但即便如此,也没让人觉得神父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因为他并不是本意要为了让自己得利伤害谁。哪怕他确实有娈童的倾向又如何?毕竟黑人男孩是GAY,他们互相关爱、在乎对方的感受,神父确实给了他发自内心的慰藉和关心,无论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还是没发生过什么。
年轻的修女是从观众的视角出发的,发现的是一点点现象,不知道事情究竟是怎样,但是有一些顾虑。在双方争辩时,一直犹豫不知道该相信谁,哪一方才更有理。最后她基本上选择相信神父——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也是与观众的想法大致吻合,多数人还是觉得神父没错的概率大一些。
如果说年轻的修女是观众看电影的心态表达的话,那么老修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你,我,他,都或多或少在修女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或许有些意识到了,或许有些没有意识到。当遇到与自己各方面差异太大特别是相左的人时,潜意识里就会生出一种排斥。接着,越看越不顺眼,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有的严重,有的不严重,但无论如何,偏见其实已经形成了。当一些事情仿佛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后,某些主观的结论就更坚定了,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修女最后的眼泪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剖白,其实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我们对自己的错误也一直心知肚明。虽然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和事也许真的是像自己认为的是不对的错误的,但毕竟未经证实。我们心中是不安的,这种罪恶感时不时会搅乱平静的心,或小或大。更别提如果我们是错误的,并为证明错误是正确而犯下的更大的错误了。
放下固执和偏见,修炼内心,爱和宽容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