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2018-08-18 02:29:1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革命之路》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之路》观后感(一):生活这个狗娘养的

  am Mendes的片子迄今为止就看过两部,却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现实生活中牢笼和难以挣脱让多少人产生了换一种活法冲动?契诃夫笔下姊妹“到莫斯科去”的呼喊;罗拉快跑和盲打误撞里存盘再玩的生命多种可能性;尤内斯库和贝克特剧本里以荒诞对抗无趣的尝试……

  《美国丽人》和《革命之路》中的主人公都在尝试改变,都想用生命源动力对抗生活乏味感。可是现实的种种掣肘让这种想法变成了“疯人之妄想”,更遑论达其愿践其行,我们都太正常了,所以羡慕嫉妒那些“疯子”。他们以死寻找生之意义常人用生残喘死之结局

  杯具中的苦酒早已斟满,大口饮还是小口酌悉听尊便。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以《泰坦尼克号》中的不朽爱情书神话,而《革命之路》中两人又联手将此类神话揉碎。Jack和Rose的故事惟其短暂所以永恒,Frank和April的杯具才是生活的本真。jack的死是因为相信,April的去则是因为不信。

  《革命之路》观后感(二):一点点发酵

  很久没看过这样一部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真实直白得刺入你内心影片了。

  本来看完后没太多的感触,只是觉得很真实,仿佛看到了自己,那曾经同样在争吵中近乎歇斯底里和之后几乎吞噬自己的找不到出口的窒息感觉

  只是在看了大家的评论,似乎想在内心诸多的感受中找一种注解或共鸣突然复杂情绪像白手绢上的鲜血,一点点扩散,浸开来。

  也许女人天生是敏感动物,而男人似乎永远无法理解女人的敏感,总是试图用分析、解析的方法列出个一二三四,就像影片开头两人在路上争吵时男主角做的。

  好电影不是看的过程中或之后马上让你欢乐悲伤而止于片尾曲结束的一刹那,就像这部片子,刚看完也许只会一声叹息,但那复杂甚至绝望的情绪会像一粒种子一样,会在心理生长

  也许生活就像是一个面团,不知是由我们把它变成可口漂亮面包还是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发酵,最后变成一推酸臭的东西,仅此而已......

  《革命之路》观后感(三):浮生

  宁愿相信jack and rose的出演不是所谓的买点噱头,而是刻意制造对比——从眷恋缠绵柴米油盐。如果jack被救——恐怕就是这个样子吧。挣扎在现实中的中年夫妻。不能够相互安慰爱人神经质的互相指责。好吧我们都更能接受他就那么缓缓沉下去,成为她生命里永远的“海洋之心”。

  短暂的总是浪漫漫长总会不满

  几乎所有的女权主义者都众口一声地指责弗兰克。懦弱自私安于现状梦想的叛逃者。但是爱波——她真的知道她要什么?她厌倦了平庸的生活,想要搬到巴黎。她找到足以养家的工作,这样他就可以从心所欲,实现他的梦想。听起来崇高伟大。我几乎也想要这么一个老婆。但是——等等,谁的梦想?眼前这个略显发福,眼角堆着倦怠中年男人?不管能不能接受,至少要认清事实——当年的壮志激情已磨损成一种妥协。取代巴黎梦的是安于格子间朝九晚五。如果还有野心,不过是想要多一点的认可。工作上的升迁是一种,妻子赞许是另一种。前者他以勤勉完成工作换取,而后者却束手无策。于是与那个崇拜他的小秘书偷情,未尝不是一种报复一种填补。她崇拜他,一如曾经他谈起巴黎梦时爱波对他的崇拜。但是,见鬼,这种替换怎么可能成立?只能更加提醒他得不到的——她的认可。

  “也许最让男人发疯的事情,是看到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从才华横溢少女变成了不满足的洗衣妇”。巴黎仅仅是爱波不满的一个投射。她是生活在别处的理想家,当巴黎从“别处”变成了“此处”,会是怎样?如果不能从寻常生活中发现细碎快乐,巴黎和革命路就没有区别——毕竟幸福无关于北京,巴黎,伊斯坦布尔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不要在别人身寄托梦想,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替别人实现梦想——执念与强加,往往没有好结果。哭着闹着要幸福,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幸福的能力。影片的最后,爱波结束了腹中孩子的生命,顺便也结束了自己的。在我看来大可不必——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巴黎?没有谁和谁是栓在一起的蚂蚱。去巴黎,过上想要的生活,或者——兜兜转转之后发现泡沫都破掉,然后回来。回到她的革命路,回到她的洗碗槽,回到她的格子间男人身边。

  并非想说对生活妥协才是好的。事实上欣赏爱波的理想主义——你也可以称之为不切实际——要不是那点小不靠谱折腾劲儿,她凭什么被邻居爱上?难道因为她的金发不幸的是,爱波厌倦了平庸的生活,却对那个同样平庸的男人心幻想

  《革命之路》观后感(四):十年之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1999年,那时的我还是个初三学生

  跟所有青春期情绪过剩的孩子一样

  被泰坦尼克里那个英俊的杰克迷的七荤八素

  毫无例外的,在他沉入深海时,和同桌女生一起失声痛哭

  所以,十年后,终于在《革命之路》有机会重逢这对璧人时

  几乎忍不住想要如逢故人般殷殷问询一句,别来无恙?

  看这部电影,才猛然惊觉,十年的光阴就这样消失无踪

  这十年,我们毕业,工作,冲入社会搏杀

  我们烦恼的再也不是前排的男生为什么还不给我传纸条

  也再不会仅仅为考卷上的一个满分欢呼雀跃

  我们开始暗中比较着,谁的行头夯,谁的职位高,谁的房子

  我们不再随便流泪,不再放声大笑

  那些简单充盈的美好,终于不可避免的变的现实和粗糙

  杰克不再英俊倜傥,露丝也不再鲜嫩柔润

  看,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一对璧人终成眷侣,而这样的美满在革命之路里,不是结局,只是开端

  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一个成了小职员,一个只是三流的肥皂剧演员

  十年,足够让所有的美满都沉淀下来

  清晰的还原出现冷酷空洞,乏善足陈的真面目

  十年后,她再不是甜蜜的Rose,而是April,暮春

  已经快要枯萎,但是却绝不甘

  她决心放弃安全的生活,勇敢的找回曾经的激情,生命的意义

  巴黎计划就这样启动

  他们高调通知朋友和邻居

  辞职,跳舞,在厨房里做爱

  一切都像重生般让人兴奋

  而在她全心全意的投入了这一切的时候

  他却在最后关头退缩了

  他大摆理由,她怀孕了,他升职了,钱不够,XXX...

  其实他只是胆怯

  他宁可在这样空虚安全的平淡生活里一天天抱怨下去,忍耐下去

  也不愿意勇敢的寻求出路

  好安逸,怕远游,大多数的人类都早已是失去了生存能力,被驯化的族群

  没错,在她的坚强和梦想面前,他只是个大话王,是个懦夫

  也许,这个巴黎计划唯一的意义只在于

  让她终于彻底的看清他的样子

  他早已不再是十年前那个生机勃勃的男人

  那个用明亮眼睛看着她,告诉她自己的梦想的男人

  她爱的那个男人已死

  死在这十年漫长平淡的现实琐碎中,而她却从未发现

  枕边人,原来如此陌生

  十年之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他们再次爆发剧烈的争吵,他对她大发雷霆,破口相向

  试图用强硬态度言语来掩饰自己的胆怯和懦弱

  这样的态度,终于使她彻底失望

  她在树下吸烟,孤独的站到黄昏

  于是她想,这一切该结束了,哪怕是死去

  想起我的父母,婚前他们突破了许多障碍,终于走在一起

  可是从我小时候开始,记忆里他们就没有一天停止过争吵

  从小我就想为什么他们那么恨彼此还要在一起

  这样的吵了多少年,从来也没说服过对方,更无法离开对方

  上次回家,突然发现,爸爸变了好多

  妈在旁边唠唠叨叨说了好多,他居然一言不发,充耳不闻

  突然那一瞬间我好想流泪,我想爸爸是真的老了

  影片结尾的那个老人,他是怎样渡过了他的一生

  他是怎样结婚,他有没有爱过,有没有梦想,想说什么

  再也没有人关心

  面对世俗的妻子,精神病儿子,他只有沉默,永恒沉默下去

  他甚至成为一个聋哑人,他累了,终于放弃了

  想把这部电影送给爸爸

  想为曾经错怪他的一切,向他道歉

  爸爸,我不知我的生命将会如何延续

  我不知道今后我会不会妥协,会不会放弃

  但我将尽我所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心

  一个真诚的你,你的孩子

  《革命之路》观后感(五):对于个人正义追逐

  尽管昨晚在入睡之前依然没有退烧但还是半趴着看完了《革命之路》。

  画面情节节奏都不惊艳,但看完后憋半天气缓不过来。

  直到现在还是无法评论它或者简单地说它好看或者不好看,但不写点什么估计会一直憋下去。

  事实上很多人是April,但更多人是Franck吧。

  有梦想的人很多,向生活妥协的人更多。

  April纯粹,梦破后某天早晨她尝试说服自己演一个完美主妇,最后发现原来不能。

  你不能去评论她到底是坚强抑或脆弱

  标准是什么?凭什么去评论?

  为了去巴黎她可以豁出一切,但要她说服自己继续平庸,一个早晨她也受不了

  或许她能想像到10年,20年,甚至30年后自己的样子,所以才那么绝望

  你也无法评论Franck是否脆弱。

  他不满现状,但对巴黎和未知的生活更加恐惧

  April说服了他的时候他也激动过,瞬间灵魂自由了,瞬间潇洒了,我想他也爱他那个样子。

  这种潇洒无意中让他在公司里立了功,职位面临提升,这时候他犹豫了。

  很快地他就屈服了,他也自嘲,尽管知道很无力。

  被那疯子一语刺中软肋时他非常抓狂。

  说起疯子,我觉得正是因为他太了解人世的虚妄人们才会将他看作疯子。

  直接戳中别人的死穴,人们受不了他就说他是神经病。

  有人必须活在真相里,也有人能接受谎言,因为那样活得更容易一些。

  到底谁才是疯子。

  扯远了。

  在网上看到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比喻——

  “革命的根源是人们对于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将产生改变现状的欲望

  人如同橡子,橡子并非橡树,但那深根茂叶的所有可能都蕴含在我们最初的质地

  对于个人的正义,就是克服各种压抑和障碍,让橡子实现它身体里的橡树。”

  怎样才是更美好的生活?

  灵魂和物质,哪个才是更需要满足的,或者说,更恐惧失去哪一样。

  去巴黎不是为了去巴黎本身,而是一场革命。

  无法预计在那处是否能生活得更开心优越,但如果一直以来的生存状态就是“生活在别处”,那么是否能鼓起勇气真真正正地去改变一次?

  为了不再重来的人生

  写不下去了。

  正如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心里不断在担忧这片子到底该怎么结尾?!

  而且还有一两次全黑的过渡画面让我差点崩溃——不要像阅后即焚这么敷衍我啊!我看不懂啊!

  可是April还是死了,悲剧收场,失望绝对是失望的。

  最后几个龙套的镜头……怎么说,一定程度上补救了这种失望。

  现实生活中,大概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吧。

  无论是邻居的SHEP夫妇,还是中介妇人老伴

  谁不曾梦想过。

  谁不曾为此痛苦过。

  但他们都还活着呢。

  《革命之路》观后感(六):Lines

  I think it's unrealistic for a man with a fine mind to go on working like a dog year after year at a job he can't stand, coming home to a place he can't stand, to a wife who's equally unable to stand the same things. You want to know the worst part? Our whole existence here is based on this great premise that we're somehow very special and superior to the whole thing, and you know what I've realized...? We're not! We'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Look at us! We've bought into the same ridiculous delusion. This idea that you have to resign from life and settle down the moment you have children. And we've been punishing each other for it.

  Jesus, their faces! You know what this is like, April? Talking like this? The whole idea of taking off to Europe this way? It's like the way I felt going up to the line the first time, in the war. I was probably just as scared as everyone else, but inside I never felt better. I felt alive. I felt full of blood. And everything looked more real. The guys in their uniforms. The snow on the fields, the trees. And all of us just... walking. I mean I was scared of course. But I kept thinking: this is it. This is the truth.

  JOHN: So, what do a couple of people like you have to run away from?

  FRANK: We're not running.

  JOHN: And what's in Paris?

  APRIL: A different way of life.

  FRANK: So maybe we are running... We're running from the hopeless emptiness of the whole life here.

  JOHN: The hopeless emptiness? Now, you've said it. Plenty of people are on to the emptiness, but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Wow.

  APRIL: It didn't have to be Paris. I wanted in. I just wanted us to live again. For years I thought we shared a secret...that we would be wonderful in the world. I didn't exactly know how, but just the possibility...kept me hoping. How pathetic is that? To put all your hopes in a promise that was never made? See, Frank knows...he knows what he wants. He's found his place. He's just fine. Married, two kids. It should be enough. It is for him. He's right; we were never special or destined or anything at all. I saw a whole other future. I can't stop seeing it. Can't leave, can't stay. No damn use to anyone.

  《革命之路》观后感(七):婚姻中的巴别塔

  所谓革命,要么改朝换代,要么一败涂地。

  所谓革命,必定充满暴力,剑拔弩张。

  婚姻的革命,如果不能打破僵局从头建立新的关系,就一定会被现实围剿得片甲不留。

  都说婚姻需要沟通。可是这种温和的方式在片中的革命里显得如此无力。每每一个想要说,一个偏要躲,像两列时快时慢无法同速的火车。

  世上存在灵魂的伴侣完美的另一半吗?是什么让我们坚定?是什么让爱维系?沟通有用吗?导演用最后一个镜头给了所有问题一个悲观的答案。老人听见妻子的评论渐渐转为刻薄,只是暗暗关掉助听器,她仍可以倾诉,他仍可以清静。

  片中的Shep和精神病患者John是两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人物设置,带出很多关键细节:Shep看着April家房子的眼神,对比妻子的温柔和容忍,在咖啡机前的真情流露。而John就是那个看穿婚姻的导演化身,如此一针见血,催化着革命升级。

  不由得让我联想到那本《巴别塔之犬》。婚姻中的巴别塔,永远是一个在里一个在外。倘若这次革命成功,巴别塔轰然倒塌,是否就能够happily ever after....谁知道,十年之后爱人之间是否又会建起新的柏林墙....

  要么一次一次起义革命,要么一点一点关上对世界的耳朵。

  《革命之路》观后感(八):婚姻里“包法利夫人”式的折腾

  初次听到《革命之路》时,还以为是部讲历史革命的片子,后来才知道,它确实是讲革命,只不过讲的是婚姻里的革命战争。这是08年的片子,小李和凯特十年之后再度合作,小李成了胖大叔,而凯特瘦得棱角分明。

  Frank(小李)和April(凯特)在一次聚会上一见倾心,彼时,他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她是梦想成名的舞台剧演员。而婚后,他们有了两个孩子, Frank成了一个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April则成了一个成名无望的糟糕演员。为了拯救二人的婚姻,冲破庸碌生活的牢笼,April提出了全家搬到巴黎去的计划,重新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Frank也答应了,就在二人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决定,并积极地为此而做着准备时,Frank无意中得到了升职的机会。面对升职加薪的诱惑,Frank成了叛逃者,决定说服妻子留下。而这一决定彻底将二人的婚姻推向绝路,最后April选择以堕胎的方式来为自己寻求解脱,并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有人说,看到这部电影会对婚姻感到绝望,再炽热的感情也难敌七年之痒。然而,所谓的“七年之痒”从来都不应该是一段婚姻失败的借口。太多人都将婚姻当作博弈的棋局,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怎么赢,却忘了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Frank和April就是这样,他们都是极其强势的人,总是试图通过“大声地讲道理”来说服对方,常常发生歇斯底里的争吵。谁也不肯输,结局就只能两败俱伤。

  除了自私的、难以妥协的个性外,葬送他们婚姻的,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两个人对生活认知的差别。April,一个充满了浪漫情感的固执的女人,即使是演员梦碎,深陷单调乏味的生活,也依然怀抱希望去摆脱这物质层面的庸俗,追求浪漫而冒险的生活。而Frank呢,虽然曾经胸怀大志,但本质上却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被时间消磨斗志,被家庭套牢之后,就算想去反抗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安然享受这“牢笼”里的美好。一个只想安定,一个却拼命折腾,以悲剧收场,想必也只是早晚的事。

  当April知道Frank背叛了自己的承诺后,他们由最开始的争吵,到后来变成了长时间的冷战。Frank想尽各种办法示好, April却从未给过好脸色。April是婚姻里典型的“作女”,我甚至一度有点同情Frank。难道追求安稳有错吗?失去雄心壮志就该被谴责吗?但仔细想想,这没错,该被谴责的是他的懦弱,是他的背叛,是他为自己找好退路然后一声不吭就丢盔弃甲的行为。而April呢,她已全然无路可退。当Frank以谴责的姿态来掩饰自己那虚无的勇敢时,才最令人感到心灰意冷。

  April的折腾让人想起了婚姻里著名的作女“包法利夫人”。出生在富农家庭的包法利夫人,从小在教会学校里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满脑袋都是和富豪、骑士展开浪漫爱情生活的幻想。之后她嫁给了一个乡镇医生,慢慢发现了他的平庸和呆板,之前的希望化为泡沫,对婚姻生活失去信心。但抑制不住对浪漫爱情的渴望的她,分别和一个青年练习生以及一个庄园主发生了婚外情,最终因为对爱情的追逐而欠下了巨额贷款,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April,她们都是无法对现实妥协的人,以理想为导向,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所以只能在婚姻中拼命折腾。无法认清现实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选择了一个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伴侣。你还想在天上飞,他却早已落地了。这无关对错和高下,只是天上和地上终究是两条路,在两条路上硬生生地并排前行,才是最为艰难的。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选择头撞南墙,婚姻中也有很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不去细想,不去深究,便能安然无恙地经营好目前的生活。

  影片的结尾,April在家里自行堕胎,最后大出血身亡。这是她最后的抗争,是对背叛的丈夫的复仇,虽然令人不寒而栗,却又觉得合情合理。

  婚姻令人畏惧,但该谨慎的不是对要不要结婚的选择,而是你选择的人能否和你在同一条路上并肩走下去。

  2017/8/25

  《革命之路》观后感(九):革命是要流血的

  好多点都有震到我。

  所谓的正常人都觉得去巴黎是孩子气的不成熟的异想天开的,竟然只有一个被社会认为疯了的人一语道破。而且如他所说,钱不是问题,只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如果有一天我自己说如果有足够钱的话我就怎么怎么,那么就是我根本没想要做这事不过说说而已。同时他也点破April也有责任,她只是用疏远来把对方往她不想他走的路上推得更远而已。有影评说交流无用,当两个人只是想着自己的时候;但是我觉得交流有用,至少你们明白1.你们各自立场不同;2.没人想要为对方妥协;3.要么拜拜要么某一个人改变。

  很多人都有在别处综合症,似乎所有不顺心的事情换个城市居住就解决了。我自己有时也陷入这样的想法中,即便每次都告诉自己我不会因为换一个城市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喜欢的人和事在另一个城市里也照样会遇到,解决所有问题的是我自己而不是我在哪里;但是下一次仍然会幻想换个城市会不会就好。我渐渐把这个当作一种安慰,缓解当下的焦躁,冷静下来还是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April是天真的那一面因为她是家庭主妇不知混社会的不易;Frank是现实那一面,去巴黎不就是想要过的开心一些吗?如果升职加薪能够开心为什么不直接抓住这确定的结果?去巴黎也许能够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每一天感受到自己在生活而不是仅仅活着;但也许或者更可能混不下去,想想,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语言与其说给你灵感不如说给你障碍更多吧。

  要当心,两个相爱的人相处久了会渐渐忽视对方,把别人给自己的气撒到爱人身上:把最坏的一面给了爱人,我们不是很傻吗?

  最后老人关掉了助听器的音量就不用听老伴说那些他不想听的话。这难道不悲哀吗?你和一个人在一起这么多年,到头来发现对方是另一个世界的,连争吵都懒得去做,只想忽略。反过来,当你还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才想要去辩论去纠正,因为你还希望你们是一致的,反之你只想省省力气。

  Milly有观点但不敢说,直到知道丈夫也这么想才松了一口气。Shep和April偷情以后说他爱April,在April病危时候也痛哭。不明白这些细节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说,活着,以被社会接纳的方式活着,可能意味着在一些时候你要做懦夫。革命,要有不屈的姿态,不屈所以不容易活下来,革命,是需要流血的。

  《革命之路》观后感(十):生活就是在现实中挣扎

  1、男人之前对自己的工作倦怠,产生了厌恶感,只能从年轻无知的小秘书身上找到一点新鲜刺激感。

  2、女主是一个家庭主妇,有当话剧演员的梦想却未实现,嫌弃自己所在的平台不够好,在社区没有融入感,梦想出逃巴黎。

  3、双方的设想是,女人去政府当秘书养活一家,支持男人寻找不平凡的梦想。从这点上来说,这个计划是由女方主导的,她能够离开现在的平庸生活,自我实现,还能支持男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们是相爱的。

  4、双方达成一致后问题却逐渐浮现。一是两个人的内心被一个精神病人戳穿,直指他们是为了逃避无望的现实生活;二是男主得到晋升机会;三是女方怀孕。

  5、男方想要留下来,想要女人把孩子生下来,女方想要离开,同时想把孩子流掉,却只能被动接受他的决定。然而女方也是有主见的,刚烈的人,因此有了激烈的争吵,最后结局很惨烈。其实这些争吵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的部分是双方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却没有在沟通中真正地倾听对方,而是由着性子乱开炮,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6、精神病人的话很出彩,很犀利;话虽属实,但是未免太极端,所谓难得糊涂,人生在世还是不要那么清醒,看得那么透彻的好。

  7、那对普通的夫妻,丈夫偷偷爱慕着女主,也暗暗嫌弃自己的妻子,妻子也有着小小的自卑和糊涂,然而他们却是世俗眼中的过得去的恩爱夫妻。这也许是有真正烟火气的夫妻吧。

  8、中介太太的老公,最后一幕在妻子大放阙词时将助听器关掉,是否正说明了婚姻中有时装聋作哑会更好过一点?

  9、妻子流产之前那一夜从林子里出来倚在树上抽烟那一段,配乐用的是经典恐怖片音乐,意在渲染氛围,然而却有过度煽情的嫌疑,让人听了不寒而栗,浑身不舒服,却又觉得有点幼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