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经典观后感集
《电影》是一部由阿兰·施耐德 / 塞缪尔·贝克特执导,巴斯特·基顿 / Nell Harrison / 詹姆斯·凯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观后感(一):影子的故事
他是一个影子
他怕给人看到
他吓坏了一对夫妇一个老人家
他回到家
他把镜子盖住
他把窗口关住
他把鸟笼罩住
他把鱼缸封住
他把小狗抱出房间
他把小猫抱出房间
小狗进入房间
小猫进入房间
他坐在一双眼睛盯着他后脑勺的椅子上
他把照片撕掉
他看见了他
一个走失的影子
《电影》观后感(二):睁开眼睛,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觉得,现在的人都是在闭着眼睛生活的,他们在小时候被家长用家长小时候收到的教育来教育,然后靠着被教育后的习惯来生活,睁着眼,闭着眼,有什么什么区别?
是不是感觉荒诞派看着很傻?但是我认为,荒诞剧才是真的跳出了边边框框,不受束缚。他们才是真正的睁着眼睛的人。
只不过这部电影《电影》太过抽象了吧,没能把 贝克特 的观念传达出来,当然,也许是我被束缚了太久,跳不出去了,所以什么都看不到。。。。
观影愉快!
《电影》观后感(三):眼睛
在线看
没有声音,全凭镜头的晃动,就跟自己的眼睛一样在窥视,忽而清楚忽而模糊..带有惧怕心理的视线局限感..
明亮的窗户,镜子,墙上盯着自己看的画:黑黑圆圆的眼睛,椅子上像双眼的两个窟窿,文件袋的纽扣,鸟的晶莹的眼珠..甚至是金鱼的眼泡..他不敢迎视眼睛,不敢面对真实和自己..
当所有的"注视"都被黑布遮住,他还是坐立不安...因为身后总像是有着什么在盯着他...
不是鬼魂,不是影子,是他自己拒绝面对,逃避现实的心理,在引发他的惶恐..
有点想起金基德的《空房间》.其中一段的拍摄手法.挺像.
《电影》观后感(四):《Film》荒诞派大师的玩票
题记: 他者即地狱,而地狱却与我们同行——圈圈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贝克特 (Samuel Beckett)这位荒诞主义戏剧大师还曾热衷于电影。诚然,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一部粗糙简陋的实验短片,我想这也是它在1965年的威尼斯影展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贝克特的戏剧也是直到70年代才逐渐为人们所尊重)。在这部20分钟的短片中,著名的喜剧演员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在剧中扮演一个独眼人,他惊慌失措地躲避一切投向他的目光,而这些目光则来自路人、动物、照片中的眼睛甚至是椅子上的洞。但是最终,他还是未能躲开镜中自己的独眼。
——贝克特在这部短片中尝试了一种将演员和摄影机的主客体关系倒置的拍摄手法,对于一位戏剧导演来说,形式是不或却的,形式就像是骨架,而内容成为附着其上的皮肉。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同样具有着形式上的反讽。
这样戏虐荒诞的情节,在哲学上延伸了萨特"他者即地狱"的存在主义观点,我们可能暂时地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可是,我们又怎么能够躲避得了自己的审视?躲开与我们同为一体的"他我"的目光?他者即地狱,而地狱却与我们同行。这样的假设太可怕了,就像剧中基顿所表现的惶惑不安的恐惧。西方人不会懂得混沌的意味,启蒙时代诞生的理性主义已经蒙尘,它的光辉不可能继续照耀21世纪人们的心灵。
【附录:影片资料】
《电影(film)》1965 美国
导演: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演员: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
片长:2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3(存在主义的哲学困境)
完美的圈圈
一家之言,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ash0080@gmail.com
《电影》观后感(五):闭上眼睛躲避光
从来不知道<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还玩电影。1965年,20分钟,可以看懂,但是我孤陋寡闻对存在主义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听说这是部诠释存在主义的电影,理解也不深。
故事的主角是个独眼者。别人会用惊恐的眼神看他。他受不了别人的目光。更准确来说他受不了眼睛。他把小房间里的所有的双眼都蒙住或赶出。最终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突然睁开,之前蒙住的镜子里是平静的自己。自己随之平静,闭上眼睛,剧终。
他人的惊恐在于他的独眼。双眼诠释的感情总比单眼丰富。眉毛抬起眼睛睁大,而我们的独眼者之前一直没有正面特写。似乎独眼只会无表情。
他对双眼的害怕来自于自己曾经也是拥有双眼的人。当没有他人目光存在的时候他可以平静的坐着翻看老照片用手指轻抚照片里的妻儿。而看到自己的独眼照片时他似乎又被激发,撕掉照片后才能继续平静下来。因此对双眼的逃避其实是对自己只剩一只眼睛的事实的逃避。
我觉得最后他惊恐地看着镜中平静的自己其实是他的想象。若不是想象,则镜面反射出的也会使惊恐的他。可是镜中如此平静,而他战栗不安。虽然只有单眼,却也可如双眼般诠释出满满的不安。
我还觉得那些双眼的人之所以看到他那么不安是因为他在人群中毫无表情,就如最后他自己看到毫无表情的自己一般。倘若他的表情是悲伤或害怕,也许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不会如此夸张。
我们害怕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没有表情的脸是未知。
人最害怕的不是别人,而是麻木不仁的自己。所以说镜子是个很玄的东西。
魔从心生。不然最后他怎么会突然在已经盖好的镜子里又看到可怕的自己而且自己被自己吓到。
闭上眼睛可以躲避光。除非脑死亡,否则大脑里的光无法消除。若要躲避,不如毫无知觉,不如从心中不去理会,不如忘记现实。
最后查了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里面"他人即地狱"这一说法确实在某一层面很好总结了这个电影:)
《电影》观后感(六):The Eyes and Objects
Lacan's schema is suggested and represented in the film, which also reveals a paradox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yes and objects. None of them is independent but interplay in an inevitable system.
quot;Just like Lacan, Beckett presents many eyes, as well as many kinds of eyes, within the self and outside it. ... The gaze, linked with the self's desire, is everywhere and unstopable In everyday experience the gaze is suddenly sensed when it appears in the visual domain unexpectedly in the form of an accident ... accident relate with the unexpected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gaze, what Lacan call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real'. The cones of the eye and the gaze are interdependent but more freely. When they do not perfectly match each other, accident and mistakes slip through screen and rupture the saf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Well, it is productive once you admit that something of indeterminacy is surrounding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even entering it. That means less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ife.
From Yeoryia Manolopoulou. <Architectures of Chance>. p11.
首先电影带给我一种二元对立的幻象,让我自己也掉入了那种自我模糊之中。其实都会有这么一个矛盾重重的境域,或者说,是我们的一种不稳定的意识形态,有着多重的自我,他必然地左右着一种关系。然后我有意识的跳入了这个陷阱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