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喋血记》经典影评集
《狼山喋血记》是一部由费穆执导,刘琼 / 黎莉莉 / 蓝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山喋血记》影评(一):狼山喋血记——一个浅显的寓言故事
比较有意思的是迷信赵二和哑巴的角色,赵二的反转在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是以哑巴的死为代价。很多电影里喜欢用一个或聋或哑的残疾人代表一个通透的智者,那么这个哑巴则代表一种弱势,并以弱者的死唤起人们更多的悲悯吧。别的地方就不太可取了,剧情的松散,转变地理由不充分,煽情倒是做得很好,特别是大家一块去打狼的部分。只是光有枪响的剪辑,没有接上狼群的长场面,总让人们觉得很假。但也不能太过于苛求,当时的条件能展现几只像狼的狗已经不容易了。总的来说,故事寓意浅显,人物转变的动机不够充分,故事性不强,煽情做得太多了。
《狼山喋血记》影评(二):《狼山喋血记》:国防电影开山之作
《狼山喋血记》:国防电影开山之作
费穆的爱国情感在这部1936年11月上映的电影《狼山喋血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影片由费穆导演,黎莉莉和张翼等主演,蓝苹在影片中出演刘三的妻子一角,在某场戏时,曾用力过猛一教踩空磕掉两颗牙齿。拍摄期间不满戏份过少,曾逼迫费穆加戏,“费穆被她纠缠得烦了,不得以加了几个在灶前用柴火烧饭、在家里干杂活的镜头”,费穆也因此得罪了蓝苹。
整个影片有两个关键词:“寓意”和“鼓舞”,贯穿全片。影片有很多有寓意的事物和人物,比如狼、哑巴、迷信的赵二等等;鼓舞着人们抗争、鼓舞着人们团结。影片受到了进步舆论的高度赞扬,32位进步影评家联名推荐这部影片,它也被当作国防电影的开山之作。
电影之外,费穆说剧本立即得到通过,想必也是通过得勉强,不然不会闹出警官学校临时变卦拒借大狼犬的事情,他们“最后只好求助于动物园,勉强凑合着拍”,这意味着影片写实美学的先天缺失,这给了费穆很大的打击。
《狼山喋血记》影评(三):传统文人最注重言行的恰当性,哪怕做再暴力的事情,也要作绅士优雅状,唯恐失却君子之风
后来忽然悟出了二点:
一、老蒋当年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和平国策,尚无全力抵御外寇的决心,所以要想表达;
于费穆,他既想表达抗日的观点,又不想旗帜鲜明地和政府对着干,而且还想用一种优雅的方式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样的口号,于是才有了这部电影,大概是这种心理吧。
《狼山喋血记》影评(四):[狼山喋血记]
大厦将倾。费穆暂且走出传统伦理,用光影书写末世警钟,同所有左翼电影人一道,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喊。[狼山喋血记]不仅是第一部国防电影,也是费穆作品中分量极重的一笔。它是一个独特的寓言,展示了费穆这个知识分子电影人的爱国情感。
1935年日本当局策动了华北事变,全国上下抗日救亡的呼声高涨。上海文化界于12月28日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几日后又成立了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并提出“国防电影”口号,要求“在题材和内容上应强调反帝任务”。不过,“反帝”并没有那么容易。由于当时南京政府并未同日本撕破脸皮,迫于政治压力,中央检查会对剧本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不少国防电影在剧本阶段被迫流产,时势要求左翼电影人们只能“曲线反帝”。
“国防电影”的口号提出之际,费穆正愁于他搁置了三年的剧本《幼年中国》被批复“暂缓拍摄”,他只好重新构思新剧本。根据费穆发表在《联华画报》的文章描述,“我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打狼的故事”,“沈先生(沈浮)写了一个初稿,我写了一个本事,立即提出剧本审查会议,立即得到通过”。于是,这部名为[冷月狼烟录]的电影开拍了,后来他们在一次剧本会议上为它起了一个更为通俗的名字——[狼山喋血记]。
[狼]的故事很简单。小玉(黎莉莉饰)因为狼灾而家破人亡,她和老张(张翼饰)坚持打狼。茶馆老板赵二则认为狼是受山神管的,不能触犯,只能靠画符帖咒避开。狼患肆虐,甚至在白天也进村咬人。小玉她爹、刘三(刘琼饰)的儿子被先后咬死,赵二的儿子哑巴(韩兰根饰)也被咬得半死不活。村民们忍无可忍,最终在《打狼歌》声中团结起来打狼。影片的寓意,已经太明显不过了。
费穆说剧本立即得到通过,想必也是通过得勉强,不然也不会在开拍的时候闹出警官学校临时变卦拒借大狼犬的事情,他们“最后只好求助于动物园,勉强凑合着拍”。“勉强凑合着拍”,意味着影片大多数时候只能拍摄这些“狼”的远景,无法拍摄更为真实的搏斗场面,意味着影片写实美学的先天缺失。这对于追求尽善尽美的费穆来说,可是能让他寝食难安的重大打击,难怪他又在文章里自责道:“我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低能。”除了大环境限制,联华公司自身窘迫的经营状态同样让费穆的创作捉襟见肘。他不仅被限定三个月内出拷贝(实际花费三个半月),更不得不和其他剧组轮流使用公司仅有的一台有声摄影机。女主角黎莉莉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有时苏州([狼]外景地)天雨转晴,但机器等不来,急得费穆直来回踱方步。”
1936年11月20日,[狼]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和新光大戏院公映。票房一般,仅够回本,但评论界反响热烈。32位影评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意见》推荐这部电影:“所以我们敢很诚意地把这张影片当做一张国防影片,一张内容充实而技巧成熟的影片,向我们的读者推荐!”尘无则在《<狼山喋血记>观后感》里称赞影片“与其说是一篇小说,一首诗,不如说是一篇散文。这是说[狼山喋血记]在故事和结构方面,都不相同于所谓的‘戏剧性’丰富的作品的。但是这张影片的内容是刚劲的,而费穆先生的手法,却是‘清丽’”。
尘无所说的“清丽”,源自费穆自[人生]、[香雪海]便开始尝试的反戏剧手法。沈浮早期是很注重故事性的,他为[狼]写的初稿故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费穆拍出来的效果却颇为平缓、克制,而且不时穿插包含着浓浓山水情意的空镜头,只在结尾“团结打狼”的时刻让情绪爆发、让郁结疏解。
[狼]的“清丽”也体现在饰演小玉的黎莉莉身上。黎莉莉的表演,从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到非常具有生命力。不过,费穆对她的指点是“丢掉表演”,黎莉莉收益颇多。小玉在戏里怀揣着少女情事(小玉与老张感情戏取自费穆之前被否决的剧本《新婚之夜》),生动自然。此外,她对感情的抵制(虽然只是口是心非),不禁让人臆想起她在[大路]中表现出来的同性情谊。小玉对狼的恨则是众人能够团结打狼的契机:小女子尚且悍不畏死,大丈夫岂能忍辱偷生!
费穆在拍[狼]的时候,得罪了蓝苹(即江青)。她饰演猎户刘三的妻子,被狼咬死了孩子。这样一个配角,自然无甚戏份。全片她只有寥寥几个抱孩子的镜头,连正面特写都没有。霸道的蓝苹要求费穆将其改成主角,他自然不肯。后来费穆自觉过意不去,于是在报章上发表了一篇《蓝苹在<狼山喋血记>中》。不过,当时的费穆不知道的是,这笔账将在十多年以后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1937年,面对愈加危急的形势,左翼电影人发出了比之前更为响亮的呼喊。孙瑜、蔡楚生、朱石麟等联华导演,联合同仁们一齐拍摄了集锦片[联华交响曲]。费穆也参与其中,他拍摄了一段10分钟的短片[春闺断梦]。[春]可谓是[狼]的延续,费穆再次使用寓言式的手法,甚至带着些许德国表现主义的印迹,将侵略者比作魔鬼,通过两个女人的三个梦境来宣传抗日。
11月中旬,上海沦陷,联华公司不久之后歇业。左翼电影人或南下香江进行创作,或转移国统区宣传抗日。费穆则留在上海租界区这片孤岛上,继续构想他那礼乐教化的理想社会。
(原载于《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