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云》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云》影评精选10篇

2022-04-08 03:00: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云》影评精选10篇

  《云》是一部由费尔南多·索拉纳斯执导,Martín Pavlovsky / Ângela Correa / Francisco Nápol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影评(一):`

  拆迁队:报告 那个马克斯站在剧院屋顶上 不让我们拆 他说如果我们再拆 他就跳下去 然后附近的刁民又用石块砸我们 我们只好回来了 您说怎么办?

  领导:……你今天晚上去见见他 告诉他多给他几平米

  我估计他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那些人就是一群疯子 今天晚上他们还要表演呢!

  《云》影评(二):众生皆煎熬

  这一生会经历高低起伏,再苦再难你依然活着,并且坚持不懈地活着。

  我并不了解电影中的国家背景,也并不想去知道国情。一年到头的雨像在预示了他们的生活。

  怀揣着明星梦的黑美人,对艺术投以无比热爱的少年,为剧院与艺术坚定意念顽固的老艺术家等等。他们就好像毫不起眼的我们,呈现着盛衰过后的惨败场景,这场雨似乎从来都不会停下来,而且越下越大。问题接踵而至,越滚越大。而他们一直坚持着扛着,我认为是对的,我就会维持下去,你觉得那是错的,但那就是我的生活,我为此奋斗终生而不愿将就,这是我的意义。

  路上一起肩并肩的伙伴们越走越七零八落了,除了剧院的生活,还有圈外的生活,那是现实。大家似乎都被金钱给困扰着,我也是。有的人抗争不下去了,选择逃避。有的人以卵击石,共生死同存亡。有的人妥协了。而有的人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的意念延续下去了。

  现实的迷雾慢慢延伸我们勾勒的梦境,当它被占领的时候,我们是苦笑还是难过,也许只有转念,只有委曲求全才可以继续活着吧。

  然而老艺术家不然,他抗争着,他以身殉道。在艺术的面前,这是美好的结束。在现实面前,这又是一个苦涩的结局。

  天地似熔炉,终生皆煎熬。

  《云》影评(三):男人最后的戏

  《云》中一场像样恋爱都没有,却让人荡气回肠,为什么?如果说剧场内的角色是原本光鲜的中产阶级的话,那么剧场外的每一个演员的现实生活则是快速拉美化的生活现实。一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云层下不停地下着雨,除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想象不出哪里有任何一片天地如此怪异。如果《南方》是美好的他乡的话,那镜子剧场则是家乡最后的阵地,对阿根廷那场著名的政治事件,索拉纳斯发起了一个人最后的冲锋,在剧场屋顶面对强拆大军,视死如归身飘斗篷的人幻化为大声喊不的英雄。可惜阿根廷并没有振臂一呼的英雄,一个关心政治,四处流浪的男人面对的不是政治理想的成功而是失败,隐喻像极了影子剧团的分崩离析。面对长期忽视冷落的妻子女儿,他就没有一串串要讲的内心独白吗?他调情,他幽默,他淡然,除了对剧场,你几乎看不到他深情的一面。从《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到《旅行》,是时间的刻板,让我们揪不住生命中的身不由己,从日出到日落,阴晴雨雪,平平淡淡,如果时间紊乱,表面与隐藏,误会与理解,发生在一个空间里,是不是能够使传统剧情发生凝固在电闪雷鸣的变化。从初恋的奔走到婚姻的误会,再到藕断丝连的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像影子一样隐藏在男人理想与事业的光芒之中,跳跃在逢场作戏的云雾之中。中产阶级政治想象的短板就是不接地气与脱离群众,索拉纳斯终于内省中触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如此精彩的戏,众人却异口同声说没有观众,但是电影从一开始就安排了无数的吃瓜群众,借助自媒体“期望之音”,踏着烟云而来的很难说究竟是过去失去的民心还是仍然不明真相围观上来的正义群众,正是这一充满想象力的结尾,才为阿根廷铺垫好了所有的意犹未尽。

  《云》影评(四):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的云很厚(2002年的,现在发现自己的观点都变了)

  现在回头就明白了自己那时没看懂,这一点地球的小孩已经指出了。不过当作保存文字资料,还是把原文贴上吧。

  阿根廷,一个一直令我魂牵梦绕的国度。潘帕斯草原、大量冰川湖、世界之极火地岛、世界最宽的布市24车道的七.九大街、糖果碗球场、河床队、博卡青年、世界上最锐利的中前场攻击阵容、探戈以及这个国度带给我的很少的电影。我能够看到的阿根廷电影的确不多,就只有官方说法、灯塔、旅行、探戈、探戈课以及这部《云》,其中《探戈》和《探戈课》还不完全算阿根廷的。庆幸这么六部都没让我失望,其中的《旅行》和《探戈》至今仍回味无穷。

  2年前,许多人看到了《旅行》,也似乎记住了导演Fernando Solanas,这部Solanas1992年的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如今又见到了他1998年的作品《云》。很有诱惑力的封面和片名告诉我快看。

  片头的探戈音乐和冰冷的画面让我觉得《旅行》又开始了,看下去,完全和《旅行》迥异。不知为什么Solanas总要这样描绘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不过这次布宜诺斯艾利斯没有被水淹没,却有着下个不停的雨和似乎永不散去的云。与《旅行》类似的,故事也是有着一个个标题的展开,镜子剧院-------等待中-------淹没-------怒吼。

  还是那个美丽的开头,一切人们和车辆都在倒行,画外音交待着这是一个雨一直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整个城市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下,而人们一直在等待着云的散去。就这么一个短暂的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阿根廷,一个世界上唯一的从发达国家(19世纪末世界前十强)变成发展中国家并且还在继续倒退的阿根廷,一个永远出口球星和牛肉的阿根廷,一个处于可怕经济危机之中并且所有的人们都在等待乌云散去的阿根廷。

  其实笼罩在厚重云层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往后走着的阿根廷人应该知道此时此刻“阿根廷不可以说不。”

  《云》影评(五):一种观点

  题外话:半月前打算写这个影评,可是需要在看一半,不在状态,但是资料找了一些,这是一部关于钉子户的电影,也算的上是类型电影了,之前看过最好的是《柠檬树》甚至觉得力度超越了《秋菊打官司》而这次看了云,绝对是意境上,出发点上的一个绝对性的超越,在这里戏剧的地位很重要,甚至重要的你意识之外很多。

  而电影讲的正是戏剧,关于自由意志,关于斗争,关于冲突,讲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人性的崛起,败落,挣扎,屈服,隐忍和反抗。

  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古典戏剧: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但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古典戏剧:

  1.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

  2.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

  艺术的使命是再现生活、解释生活和批判生活。

  戏剧和观众的疏离,只是戏剧危机的表象,而内在的因素则是戏剧和时代生活的脱节。换句话说,当观众们希望听到戏剧对生活发自内心的呼喊时,戏剧失语了。

  它(指戏剧)可以是一个比喻,一则讲完了或是没有讲完的故事,一首诗或一部史诗,一段独白或几种交错的叙述,一场武打或一段演唱,一种没有语言的形体的对话或一番幻想,也可以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弄得单纯到近乎单调的地步,只要还有一种趣味,也就仍然是戏剧。”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戏剧艺术,使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新型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口味也在变。戏剧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走革新之路才能生存。这就要求我们的戏剧要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这种需要迫在眉睫。

  戏剧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戏剧的命运和出路。戏剧工作者只有潜心研究艺术思潮,关注社会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艺术需要,走革新之路,才能生产出代表时代的作品,才能被群众接受,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戏剧艺术才会重现生机。正如戏剧评论家曲润海所说:戏剧人要有一份责任、一份真情、一份清醒,耐得住寂寞,而后戏剧才能有所发展。

  陷入歧途的时代,无穷扩张的物欲,人类精神世界濒临崩溃,巨大的灾难行将来临,主人公毅然以自己的牺牲来寻求拯救……。

  末世与拯救,精神的迷失与文明的危机,是他贯穿一生的创作母题。

  时间与记忆是塔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

  《云》影评(六):不要害怕徒劳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云》这张碟,5月31日的搬离朝阳路上让我发现了它。我记不住导演的名字,据说他很有名。连有些演员的脸,我都没看清。

  但没关系,这部片对我来说几乎没有瑕疵。它慢慢的展开上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它永远在下雨,车和人永远在倒行,这有些让人抓狂,但不能真的抓狂,因为雨已经下了1700多天,它就是这些人的宿命。

  在这座城市里,官僚腐败,警察作恶,钱势横行,小人物随时可能被剥夺,被殴打,被枪打穿,扭曲着死去。卑贱中最让人痛苦的成分,就是卑贱中的痛苦本身——你的生命,你的感受,都被判定为没有意义,谁会理你。这种时候,最麻烦的就是还有一个“你”在你的感觉里,因为它恰恰就是真正要被打击的对象。

  在码头边有一座破旧的镜子剧院,它曾经辉煌,用巨幅的戏剧家头像作为装饰,如今已经如此败落,内外处处都显示出已经无可挽回地被抛弃的痕迹。它的核心人物是一个疯狂的老艺术家,围绕着他,有一个被艺术吸引的羞涩年轻人,一个闯荡京城梦想成名的外省美女——她自以为热爱戏剧,其实能够出售的只是她的大腿,一个擅长唱歌的退休穷老头儿,一个仍然在舞台上穿紧身衣扮徐娘的沧桑女人,如此等等。每晚,他们以极廉的票价,为几十个观众上演原创戏剧,他们在舞台上笑、哭、喊,总是在表达某种奇异的、激烈的情绪。

  这些人,尤其是这个老艺术家,总是以为艺术神圣,而剧院是城市和社区灵魂所系,但他们解释不了自己和剧院为何已经如此潦倒,连电费都交不起,大家不得不各自想些典当之类的法子为生。一个通知来了,是中国人太熟悉的情节:码头要拆迁,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剧院自然也在其中。据说市民已经不再需要戏剧,而需要一个商场。于是老艺术家开始在官僚中间穿梭,和他们的谎言、虚伪、回避搏斗,竭力论述剧院应该续存。

  与此同时,大家都要给自己找一份活路。外省美女拼命想挤进电视台,但处处碰壁,越混越惨,最终沦落到要去做变相妓女。至于那个老头儿,原来他一直都在为一份退休金而抗争,这种努力是如此绝望,如同一只快死的小爬虫想穿越最宏丽的迷宫,没有人搭理。他们想发怒——但谁会在乎他们发怒呢?

  一个正义的老律师和这些人同在,他的半生都在和官僚体制斗争,谜一样的文牍和程序都没有耗尽他的坚持。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快乐的年轻人!他自带一套设备,报道孤独和离散的人和故事,让他们通过他的电台相聚,并感到鼓舞,这个小小的电台叫做“期待之声”。

  老头儿终于还是得不到他的退休金,于是他决定发疯——被认为没有意义的生命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决裂。在精神病院里,“期待之声”为他举办生日晚会,朋友们通过电台送来祝福,他宣布自己不想离开病院。与此同时,年轻女演员感到自己已经挣扎到了边缘,而老艺术家则意识到,自己能抓住的只有这个剧院,他的生命已经是如此荒凉。

  人们用鲜花在葬礼上送别退休老头儿,阴湿的雨是多么凄清。不过不知不觉间雨停了——拆迁的判决降临了,机器的队伍轰隆隆逼近要摧毁剧院了。老艺术家疯狂地奔跑着,他想把剧院变成一座堡垒,他登上房顶,向机器宣布,要拆掉房子,就要先杀了他。在他的歇斯底里中,机器悄然退却,然而留下的安静却充满了紧张,谁都知道所谓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时候能干点什么呢?日常生活已经没有了,只能做些夸张的事情,就是演戏,但谁来看?既然没有观众,恰恰就说明这一切都是虚妄。但“期待之声”还在播音,它召唤人们走出城市的角落,把剧场坐满。人们在广播声中聚集过来了,剧院开始了它最后的、华丽而衰败的、奇特的演出。

  这部片始终缓慢,除了最后一段之外没有连续集中的情节。它可以随意插入慢动作,那些倒行的步伐像漂浮一般哀愁,雨、歌声和旁白也是。它不回避小人物们自己的种种难堪,大部分时候他们破碎的对话和活动其实都是在徒劳地躲避一个或另一个判决。它没有正气凛然,不给出关于未来的承诺,它似乎在告诉人们,现实和生活就是包袱,但你只能背这它们去继续,这不是什么乐趣所在,但是,最终,某一种尊严是可以和深感卑贱并存的,让你在无望中仍然获得存在感。

  剧院将消失,但“期待之声”会继续存在,这两者之间在不必明言地相互传递着某种使命——关于文化的,创造的,记忆的,阶级的,社会公正的,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的。没有什么比人和人的连接更重要了,即使这些人为数很少,即使他们都很卑贱。关键并不在你是否有本事和权力相抗衡,你的努力能达到什么“目的”,而在于通过与一个两个三个人的连接,终究会有一些东西会被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出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怕被辨为徒劳,而且徒劳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被体察的对象。

  《云》影评(七):云底逆行

  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被文藝電影導演格外寵愛的城市,以至於一聽到它的名字,就會不由自主在眼前浮現出一個舊時代,一段迷蒙的街景,一座攜帶着歷史的老劇院。而《雲》正如同一出讓人細嚼生津的古典戲劇,一幕一出,敘述著發生在這家戲院的歷歷往事,它乍聽之下是如此特別,细想之后卻並非陌生,那些相似的軌跡只是被湮埋在時光的塵埃里,曾經被棄若敝履,如今人們卻戀慕它們被磨劃得黯淡的樣子,不知幾分是真心的惋惜,幾分是刻意的矯情。

  鏡子劇院作為這座城市所剩不多的戲院,雨水沖刷着院內懸掛的一幅幅曾經鑄就經典的劇作家的肖像,模糊了他們的面貌,如同人們對他們的逐漸淡忘,麥克斯帶著僅剩下的幾個演員仍在在堅持演出。他在簡陋的舞臺中央惟妙惟肖的模仿諷刺,嬉笑怒罵間針砭時弊,可即便如此精彩的表演還是阻止不了與大眾距離越拉越遠的命運。電視的出現幾乎將古典戲劇逼至死角,提供文化已成為過去,漢堡包取代牛扒,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沒人有時間停下來思考。

  不只是流行文化在碾壓傳統文化,影片中麥克斯稱那些無原則追隨英美喜好的表演者為“English Dog”,更將他們拿腔拿調的做作姿態表現得露骨。從上世紀以來,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英美文化以先進媒體為載體席捲全球,早已取代侵噬其他種族文化而成為主流標準,文化殖民的隱蔽性和滲透性等被察覺時才發現是如此驚人。同樣的,文化還影響著觀念甚至審美,你看片中的舞者芙洛,凹凸有致的身材和優雅性感的氣質,毫無疑問是少有的美人,可為什麼始終得不到表演機會?沒錯,這是白人文化占主流的世界,有色的美女是算不上真美女的,有色的演員是只能被特殊考慮角色的,好萊塢如此,布宜諾斯艾利斯當然亦是如此。這些文化與文化的衝擊,雖然力量懸殊,如同厚重雲層和在它之下的行人,人是如此脆弱,可人是如此鮮活!“雲層越來越低,他們說它是永不會離開的,或許始終有一天,能守得雲開吧。”

  從電影的一開始就能聽到有人吟唱着“說不,堅持說不吧”,不難讓人聯想到這也許有關於小人物的抗爭,不同的抉擇衍生出不同的命運。曹洛就是“識時務”的典型,他把握了時機,從籍籍無名的舞臺劇演員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他做錯了嗎?沒有,他只是像大多數人那樣選擇能生存下去的方式,他甚至比很多人高尚得多,至少功成名就之時他願意多次為劇院慷慨解囊。而相比之下,芙洛就要悲劇得多,身為女性要遭到羞辱,身為有色演員要遭到排擠,身為母親要盡撫養的責任,她已退無可退,收起表演夢迴歸家庭是唯一的選擇。他們當初都有過理想,有過付出,可當理想連生存都無法支持,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後者。正如曹洛說的:浪潮是不能對抗的,除非你隨波逐流。

  我們大多數人都懦弱,我們選擇生存,但是麥克斯不是懦弱者,他堅持他的表演,他堅守他的劇院,他誓死捍衛戲劇最後的尊嚴。堅持理想的人往往是孤獨的,麥克斯不知道妻子的離世,認不出長大成人的女兒,甚至連情人都無法忍受他而另覓新歡,我想他一定是心中抱憾,卻也是不會後悔的。另一個了不起的律師,他傾盡心力,無償為無權無勢的退休工人爭取退休金,為枉死的年輕人復核案卷,而對自己的兒子卻知之甚少,面對即將出國的兒子他心裏應該是有愧疚的,可一轉頭又馬上埋首於資料之中。可見費爾南多對於理想主義的認識,專注、堅持和執著同樣也會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缺失,然而能夠心無旁騖朝著一個信念奮鬥的他們註定偉大!

  而最讓人唏噓的是那些倒在抗爭路上的可憐人,在立法院拿到裁決書但還是領不到退休金的歌者魯卡斯精神崩潰,卻在精神病院過上了快樂的日子,他說外面更痛苦,外面太腐敗,這大概是最不像瘋話的瘋話。同樣沒等到退休金的安加,在變賣家當之後死在了家中,拋下了癡呆的老妻,拋下了長年合作的老夥計。還有那幾個對着槍口試圖抗爭的年輕人,更是幾乎連掙扎都沒有就被結束了生命。烏雲籠罩的阿根廷黑過停電的夜晚,雨夜里只聽聞狗的哀嚎綿綿不絕,咆哮着對生的絕望,吠叫著對死的恐懼,而那些抗爭過的消逝的生命仿佛也如同那狗一般卑賤得毫無尊嚴。

  雨還是未停,雲層依舊堆疊,行人們還是麻木的倒退著前行,碼頭的起重器在轟鳴,新建的商場似乎帶來些許活力,電視裏花花綠綠放映着不需要思考的快餐,鏡子劇院看來暫時保住了。時代就是在這樣看似無望的背景下緩緩前行,有人選擇疾速向前,有人選擇堅守不棄,我們總以為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不知那是先輩們所能留下的最好的寶藏。正如影片末尾的隱喻,劇院里陳列的先知依舊沉默不語,默默注視世間發生的一切,所有來到這裡的人都漫步雲上,總有一天一切陰霾終會消散。

  《云》影评(八):人啊,不都是这样执拗地反抗着,最后死去的吗?

  2018年120观影计划 第13部by / 弓谷所長我在回家的高铁上看了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这部电影《云》,电影里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的云很厚,厚的快压垮了这座城市。

  等我再从《云》中缓过神时,抬起头,呼啸而过的窗外已经临近黄昏了。

  没有雨,没有雾,只用重重的霾。

  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电影里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已经下了1743天的雨了。在雨中,倒行的人群、车辆、时钟……像阿根廷这个国家一样停滞了脚步,甚至开始倒退。

  如果想读懂电影在说什么,首先必须了解的是导演索拉纳斯。

  在二月份的美洲片单中我只选择了一部阿根廷的电影,其他的都是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已经被安利了太多次了,他的《旅行》《南方》一直都被影友和自媒体提及。这次看的《云》也一样,一部典型的索拉纳斯风格电影。

  索拉纳斯是学戏剧出身的,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很多影片都会做成四幕剧的形式,比如在《云》中,则是以“镜子剧院-等待-淹没-咆哮”四个幕展开。

  同时,索拉纳斯还是“第三电影”流派的开创者,他一直在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生存而努力。“第三电影”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

  作为阿根廷电影的旗帜人物,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无数。2004年第54届柏林电影节上,索拉纳斯接过了一座特殊的金熊——终生成就奖。

  了解了索拉纳斯的履历之后,再来看《云》这部电影,就会更加深刻的多。

  足够吸引人眼熟的就是那张充满幻想的电影海报,但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可能一点都没有海报带给人的那般美好。

  而“镜子剧院”作为底层人消遣的娱乐场所,也面临的要被拆迁,改造成商超的命运。

  奇怪的倒行人群车辆,浓重的云层和下个不停的雨,对于讨厌阴雨天气的我来说,电影所传递的压抑和黑暗,比想象中的要残酷。

  一座破旧却又透露着艺术气息的老剧院,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甚至拮据到连每个月的电费都支付不起;两个为了剧院不被拆迁而苦苦坚持的老艺术家,在每一次表演却依然精神抖擞;一个为了生计不得去电台跳舞,甚至被迫去援交的舞女,却有着给孩子带件漂亮白色裙子的寄托;还有一个热爱戏剧的青年……

  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维持着对艺术的最后一息热情,也憧憬着对生活最后一息残存的希望。

  这是电影带给人的含蓄的悲伤,它不算歇斯底里,却会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

  在电影的最后一场告别演出,观众们踩着云层前来观看,那些都是一直默默陪伴的镜子剧院的观众。

  前来劝诫老艺术家放手的曹洛说:“今晚不会有观众的。演员不可能演独角戏,也无法忍受孤独……”

  最后的歌者唱到:“别相信那是真的,那是这座城市的欢乐和哀伤。”

  我在想,最后这批蜂拥而至的观众是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老艺术家最后幻想出来的盛况?

  不过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倾尽毕生去捍卫了戏剧最后的尊严,而他也即将老去,他学会了说“不”,学会妥协,一切就不会失去。“第三电影” Third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索拉纳斯与Octavia Getino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文章中提出。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主要指好莱坞电影)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需要。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必须创造一套全新的电影语言,这包括手持摄影机、“非完美”影像和无所不在的跳接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云》影评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