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复仇之日》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复仇之日》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5:5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复仇之日》经典观后感10篇

  《复仇之日》是一部由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索尔基尔德·鲁斯 / 丽斯贝斯·穆文 / 普雷本·勒尔多夫·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仇之日》观后感(一):那个爱她的“儿子”马上也怀疑她,可见不是真爱她。

  跟《雷雨》一样的前妻之子跟继母的乱伦。

  前面烧死女巫的片段很不错。

  牧师们就有这些权利来审判别人。

  继母最终还是被指控咒死了老爷子,而那个爱她的“儿子”马上也怀疑她,可见不是真爱她。

  她于是流泪忏悔“

  上帝用鲜血救了我们~”

  《复仇之日》观后感(二):命运之轮不停

  跟介绍说的《激情年代》扯上关系太牵强,如果硬要说两片有相似,那相似之处也不是什么女巫害人,而是两片讲的都是宗教害人。

  《愤怒之日》很清晰能分出两派来。牧师、牧师母亲、村民为代表的中世纪古板冷漠无情残忍迷信的社会主流和统治方。牧师之所以会死,哪儿是因为妻儿的背叛,分明还有因为老女巫之死而起的心虚,这些虚伪残忍之徒才应该绑上树桩。

  而女主角和老女巫则代表另一方,老女巫善良质朴,“我不在乎天堂还是地狱,我乞求的是生命,我害怕死亡”,而安妮则是另一个勇敢的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所以成为牧师他们的对立面,因为她们身上还有人性的一面。

  其实是部非常现代思想的电影,那时候的很多电影思想都很先进不是嘛?

  《复仇之日》观后感(三):与碧海蓝天一并成为我最爱的MOVIE

  “你总是在我的心里”

  “而且你在我的梦里”

  “我通过我的眼泪看到你了”

  “我擦掉的眼泪”

  “没有人像你那样的眼睛”

  “它们像什么?天真的?纯洁干净的?”

  “不 深沉神秘的”

  “但是在它们的深度里 我看到了一种跳动飞舞的光芒”

  “那是你点燃的光芒”

  “听听它们在窃窃私语些什么?”

  “那是草地的嗡嗡声”

  “嗡嗡什么?”

  “关于我们两人的歌曲”

  “太阳让你的脸颊有了光彩”

  “不是太阳 是幸福”

  “幸福?它会持续多长时间?

  ”永恒!“

  ”安尼 我们将要在什么地方结束?“

  ”河流把我们带到的任何地方!“

  《复仇之日》观后感(四):《人性论》注疏——《复仇之日》

  本片提出了五个问题:

  1.什么是因果联系?

  2.我们为什么非要认为同时关系一定伴随其他客观关系?

  3.确定任意一条因果联系或客观联系是可能的吗?

  4.什么是罪责?

  5.报应是否是双方自愿建立起来而形似客观联系的一种制度?

  思考完五个问题以后,可见中世纪女巫鉴定之困境是永恒的。既然两个事物之间要么有第三个事物,要么一无所有,那么客观联系一词就永远是空词,因为客观联系要么是一种事物,要么是虚无,而倘若客观联系一种事物的话,则首先要解释这种在拥有相互的客观联系的两事物之间的中间事物怎样分别于两事物发生客观联系,客观联系一词再次出现……循环往复,不得解释,依然是空词。然而人类情感强求客观联系,以同时性带来的震撼程度为基础创造出荒谬的概率学,再以概率学的数学性与机械性伪装为客观性,从而掩饰概率学的冲动本质。《复仇之日》中的判断困境就是人类的判断困境。

  休谟万岁。

  《复仇之日》观后感(五):答疑解惑之我见

  有些人看过之后觉得当时的人愚昧无知,对于宗教更是盲目崇拜。但是脱离时代背景说这些是无意义的。假定你不信上帝,你就是异类,这种情况下你信是不信呢?

  看过德莱叶《圣女贞德受难记》就应该对他运用光影的技巧惊叹。在本片中,暴风中,妻子与丈夫在烛光影印下的表情,以及之前被执行火刑的老妇人的表情都有让人感到心里发毛的感觉。由于我并不想写成技术帖,再说剧情:

  第一层意思是爱、恨、性、愚昧与迷信。以妻子为主线。

  一开始妻子试图救老妇人,此时她是善良的。由于儿子的闯入,生活便的不同,她有了对爱的渴望而丈夫并不能满足,便产生了对丈夫的恨。诅咒他能够死去。这时的妻子不过是迷信而已,最后时刻她为什么会承认自己是巫婆呢?个人理解是因为儿子并没有站在她这边,至少没有跟她分担这份因“爱”而生的罪。此时她对生活已经全无希望。

  第二层意思则是宽恕与感恩。

  老妇人因为用一种药帮别人治疗(具体不清楚),随口说药效好使,因为是恶魔的力量,于是被三位公民所举证她是巫婆。

  年轻妻子之所以嫁给年老的丈夫是因为丈夫利用职权放过了妻子的巫婆母亲。而妻子却希望这个丈夫去死。

  这明显是恩将仇报。接着还有。

  老妇人也可以指控这个丈夫滥用职权放走了他的岳母,而这个丈夫在矛盾中只是用宗教来糊弄她,说她可以上天堂。老妇人的一句经典台词是:我不在乎将来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我只是不想死。

  第三层意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影的出品量是相对较少的,原因是战争。丹麦4个小时就被纳粹德国所占领。虽然由于王室的妥协政策丹麦国家没有受到太多的破坏,但是自由与反抗的旗帜已经高高飘扬,1943年各种非法出版品的发行量总共高达两百六十万份,非法媒体协调委员会以及联合新闻编辑室也因此成立。德莱叶正是想借用老妇人的话说:“我不在乎将来是生或死,我只是想要自由。”

  1942年8月,德国要求丹麦政圌府扩大媒体检查作业并对抵抗人士判处死刑,以抑制日益勃兴的抵抗运动。丹麦政圌府虽然拒绝这些要求,却也对抵抗运动发表谴责。

  各位看官,德莱叶含蓄的表达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抗议,这扭曲了人性,使人愚昧的宗教,印映着德国当时的统治现状。

  先这些,欢迎提问。

  《复仇之日》观后感(六):说点非宗教层面的感受

  很无意下载的此片,本以为是恐怖片,想体验下早期哥特式的恐怖。但很快,舒缓的节奏就让我的肾上腺激素难以分泌,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因为毕竟怎么说,这也是CC出品的。

  本片总体来说,有两条线,一条是宗教层面的,关于教义的滥用,私人利用宗教成为主宰他人生杀大权的令箭。关于这一层,还希望水平更高的影评人来写。

  另一条,就是感情线。片中的女主角安尼,是我所有观影历史上最让我爱又让我恨的角色了。她年轻,漂亮,痴情,疯狂,愚蠢,又惹人怜悯。她的母亲为了保住性命,将她许配给了一个老头子,她对他没有任何感情。直到老头子的儿子马丁的归来,一段不伦之恋展开。

  她和所有深陷爱河的女子一样,心中只有美好的爱情,幸福难以自抑,甚至忘了这是压力重重的爱恋。她是那么的痴情,为了一点点独处的时间,甘愿跟老头子说不。而这一切变化,都被片中的奶奶看在眼里。

  儿子很矛盾,一方面是自己的父亲,一方面是自己心爱的后妈。安尼,估计和很多疯狂甚至残忍的小三一样,希望老头子赶紧死(虽然这是被禁忌的,但明眼人都看的出她的用心)。并恶狠狠的对老头子叫嚣,她和马丁都希望他早点死!!!这个时候的安尼已经不再是清纯无暇的少女,而是残忍的杀手,只不过她一厢情愿也掩耳盗铃的用爱作为借口。同时,她也是极其愚蠢的,她妄以为,父亲的死,会让马丁彻底甩掉道德的包袱,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和她永远的再一起。殊不知,父亲的死,让马丁背上了更重的负担,已经从原来的道德自责上升为了负罪感,愧疚感已经让马丁实际上逐渐远离了安尼。可是安尼并不自知,她甚至在棺材前,毫不羞愧的说:他已经宽恕了我们,因为他懂得我们遭受了多少磨难。好一个自私自利的女人!!这一切的磨难是她自我放逐所导致的,即使确实是一见钟情,无法自拔,爱情也绝不能成为谋杀的借口,通过谋杀扫除爱情道路的障碍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明眼人奶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指控安尼是杀人凶手,是巫婆,应该被烧死(这里非常有趣的是,安尼的母亲就是被指控为巫婆,后来通过许配自己的女儿给牧师而逃过一劫。这样就是安尼的母亲为了逃命,而将安尼嫁给了老牧师,而牧师的儿子将可能主持仪式烧死安尼!!这样宗教和爱情这两条线就串起来了)。马丁听到了奶奶的指控,一方面是沉重的负罪感,一方面是宗教对巫婆的极端抵触,起身离开,站在了奶奶这一边。

  可怜的安尼万念俱灰,在棺材边上承认了自己是巫婆,拥有邪恶之魔的力量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泪水滑过安尼的脸庞,独立无助的弱女子,就这样背负起了巫婆的罪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