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经典观后感10篇
《浮士德》是一部由F·W·茂瑙执导,格斯塔·埃克曼 / 埃米尔·雅宁斯 / 卡米拉·霍恩主演的一部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型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在那样简陋的技术下, 茂瑙造出了这些和现在好莱坞巨片产生同样心理效果的电影. 的确,对于电影来说,额外的技术可以引发堕落. 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它只应该用在万不得已的时候.
《浮士德》观后感(二):关于《浮士德》的一点感想
电影改编得很好。浮士德在原著中是因为自己走进了瓶颈才与魔鬼签订契约,而在电影中是为了救助得了瘟疫的百姓;葛丽卿在原著中死于监狱,而电影中被鞭笞而死;浮士德在原著中一直保持年轻,而电影最后却将他变回老人。一切的一切都更加具有悲剧性。尤其是最后的吻别,唯美异常。天使说,爱可以洗去人类一切的罪孽。天使翅膀的构图也特别漂亮,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心形。
但是孟菲斯陀和我想得不一样,我觉得他幻化之后的样子应该很帅才对啊!不过葛丽卿和浮士德都非常漂亮~不过默片看着累啊~~
《浮士德》观后感(三):你不喜欢他,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过他和他所在的年代
看完感觉和以前读鲁迅的文章一般。怀着朝圣地心理去读,却发现一阵失望,觉得,也就是那样嘛。
和以前的狂妄不太一样的是,现在已经知道如何去接受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回头再看看这部电影,想想那个年代,确实觉得挺不简单的。
还记得雨旋说过,你不喜欢鲁迅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过他和他所在的年代。想想,似乎是这样
想到之前看大都会的时候,看完一阵大惊,哦,原来那个年代的电影已经到了这种境界了,而过了近百年了,除了画面更鲜艳了手法更娴熟了之外,似乎,看不到更多的进步。
现在电影中故事的情节,甚至,比不上二十世纪初。说拍摄手法,或许,也只能用更娴熟来形容。看那个年代的影片(尽管都是黑白默片),却似乎,一点不逊现在。甚至看影片中人物的肢体语言,
都远过于现在(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是默片吧,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只能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人物的情感)
说到头,真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的人们。
《浮士德》观后感(四):简记一笔。
梅菲斯特从服饰到表演整个被塑造得简直出神入化,但是浮士德已经被弱化的可以视而不见了。当演完和格雷琴这一段,浮士德变成了天使,屏幕上出现了Liebe(爱)字,然后剧终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汗呐。
“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歌德1831年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宗教观念,因为根据这种宗教观念,我们单靠自己的努力还不能沐神福,还要加上神的恩宠才行。”
显然茂瑙根本不想在电影里搞到歌德书里的那个复杂境界,情节也被改的面目全非了。气势恢宏的开场半小时之后,就一心一意地去讲爱情故事了。此片里所说的爱无法上升为歌德书里所说的爱。
拍摄技术上不必多说了,1926年的这部默片一开场就惊艳全场,整个看下来经常想的就是这些在那时是怎么样做到的。
《浮士德》观后感(五):F·W·茂瑙眼中的浮士德
黑白的默片,保留的着时代的印记,而能震动当代人的心,可谓难得可贵,是少有的,镜头和场景在拍摄角度上也让人震撼。对于本片的意义或许在于影响力,有没有引起反响和反思,可能就是本片的意义。
无声的光影表达的主题则更是永恒的,对于人的命运,荒诞中有不停得思索,最后说“爱”或许并不能尽表达主题,人性和行为是复杂的,欲望中求生存,生存中找存在,存在中求意义,而意义是难以准确表述的。片中微妙的几笔勾画了浮士德先生被魔鬼诅咒的一生,欲望与意志在不停得挣扎,试图找到超脱和自由,在故事的最后导演的表述或许是一种个人期望的美好,而往往这种挣扎和悖论是永存的,人在其中生又死生又死...
总是,这是一部良片,只是对于习惯了声色的现代人,本片完整得看完还要有些耐性。本片比较深刻...
《浮士德》观后感(六):不仅仅是爱情
从电影的内容上来看,这并不单单是一部爱情片,影片结尾少女怀抱婴儿在冰雪中泪流满面的身影像极了圣母玛利亚,这便暗示了浮士德即为上帝,然而浮士德并非是一个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上帝,他衰老、不被理解、懦弱,满腹经纶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子民们被瘟疫折磨死去,在浮士德不知为何生存几欲崩溃时与魔鬼做了交易。魔鬼满足了他的私欲,他变得年轻漂亮、逢赌必赢、艳遇连连,最后和长辫少女有了一段短暂且深刻的爱恋。这便暗示了即便是如上帝般的人,在内心中也期待着在私欲中寻找快乐。然而此导演对这一行为并没给予否定,在浮士德火中与少女最后一吻和天使大声的说出“爱”这个字的时候,浮士德所有的罪都被赦免。所以,从此片来看,导演已经将无可触及,布满神圣光环的上帝降低在于一个有着欲望有着罪恶同时也有着深刻爱的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上。虽然在此片中,虽然电影的主角从恶魔、浮士德、少女中来回旋转,但是,画面是如此美轮美奂,如梦境一般,确实是一部黑白色的视觉盛宴。致敬!
《浮士德》观后感(七):其实这影片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
上帝之所以允许魔鬼肆意的破坏,之所以让魔鬼这样做而放任不管。上帝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懂得 学会怎么样去用上帝赐予你的武器去对付魔鬼。而这个武器是就是“爱”。这是让魔鬼最最害怕与绝望的武器。这也是这部影片所强调的重点。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样武器你就等着被魔鬼找上门来吧。
所以如果要与魔鬼征战,就必须让自己利用好上帝赐予武器。用上帝赐予的装备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像以弗所书6章11节到18节所说的那样。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这样魔鬼就奈何不了你了。
魔鬼的武器也无非就是利用人的私欲望,自私,怀疑,憎恨,忌妒,以及利用人的恐惧。
《浮士德》观后感(八):【169】《浮士德》——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浮士德》 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 年代:1926年 / 国家:德国 /导演:F.W.茂瑙 / 主演:埃米尔·强宁斯、格斯塔·艾克曼
歌德的不朽史诗《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创作过程长达60年,直到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浮士德原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既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在电影发明后的30年间,由《浮士德》改编的影片多达上百部,同样身为德国人,导演茂瑙并没有全盘照搬原作,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删减。在影片中,浮士德与魔鬼墨菲斯托签订协议之后,重获青春,爱上了一个叫格里琛的姑娘,借助魔鬼的力量占有了姑娘。被魔鬼唆使前来的哥哥愤而与浮士德决斗,浮士德杀死了他,也导致格里琛被火刑处死。为了解救她,浮士德被魔鬼打回原形,但他们最终在天使的庇护中升天。这是一个十分简化的浮士德,影片展示了茂瑙营造奇观的能力,但同时也将故事的深度削弱了。据说当时拍摄时采用了双机摄影,其中一台的素材专门用以剪辑海外版。本片在德国国内票房不佳,评论界也有不少贬低之声,但是海外发行时却备受赞誉,好莱坞还邀请茂瑙到美国拍片。因此,当《浮士德》在德国首映时,茂瑙不得不缺席,因为他已经踏上了好莱坞的土地。
第65分钟,魔鬼通过魔法以及一些小伎俩,让女仆人春心荡漾了起来,竟然爱上了这个魔鬼。于是这位大婶就对魔鬼各种示好,甚至打情骂俏,实在搞笑。
《浮士德》观后感(九):浮士德 8.0
这部电影制作于1926年,取材自德国著名诗剧《浮士德》。那时的电影刚刚起步三十年,没有太多相关类型的影视作品作为参考。如果从恐怖电影的角度来参考,这部作品做出了一些相当有用的创意。
首先是恐怖元素的创作。虽然这个剧本是借用诗剧的一部分,但是编导在电影中加入了了一些恐怖元素。1926年,几乎没有什么电影作品涉及到恐怖元素,编导首先尝试将恶魔搬上荧幕,通过视觉效果来使观众体验到一种感受,一种对与未知事物的一种感受。介于对于恐惧的定义,我们暂时把这种感受成为恐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片头的特效人偶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应该说是不低的。
剧本方面因为必须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忠于原著,所以整个电影出现了一个主基调上的脱节。原著中主角浮士德相恶魔出卖灵魂的部分中可以大量穿插恐怖元素。后段影片中受剧情限制成为了一部爱情诗句。主基调的调整或许会让那些冲着恐怖片名头去看本片的观众有些尴尬。但换一种角度,在九十多年前世没有人会去看一部纯粹恐怖片的。
片中有段场景不得不提,就是浮士德刚刚召唤痛苦之源场景。因为当时的摄像机是不能移动的,而且为了成象不能离演员和场景太远。所以要表现“追逐”是很困难的。于是编导采用了一连串场景替换,来表达“逃走”的压迫感。在这些场景中,两名演员的动作几乎是不变的,一个负责惊慌地逃跑,另一个则一直重复脱帽致敬。顺便说一下,“逃走”是人类在处理未知事物时的几种本能反应之一。对于恐怖电影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Keys:1.片头的出现的恶魔骑士。
2.恶魔发动黑死病的场景。
3.浮士德召唤恶魔的场景以及之后的追逐戏。
4.灵魂交易的场景。
5.恶魔带着浮士德飞往意大利时的特效。
7.浮士德和爱人一起烧死。
《浮士德》观后感(十):喜欢"拷问灵魂"的德国人
看着影片中的人类被魔鬼带来的瘟疫搞得哀鸿遍野,让我想起曾在电视上看见过的一个真实场面: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期间,(就是萨哒姆被抓住之后吊死的那次战争),美国的轰炸机正轰炸着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要知道美国军队可不管什么居民区,还是什么军事区,对他们来说只有“地毯式轰炸”,这个概念。这时我听到从被轰炸地区的一座清真寺里传出清晰,洪亮的祈祷声,让人撕心裂肺的爆炸声和无辜平民们发出的向上天乞求的声音交替出现,那时那刻,我确实悲伤的无话可说了……,只想起那句“无语问苍天”。(此真实画面来自于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的CNN电视实况新闻)。
电影中那些受到瘟疫折磨的人类(包括浮士德),其实如果把他们看作只是上帝和魔鬼的赌资,实在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你可也可以说,在魔鬼把瘟疫带给人类的这一刻,上帝的力量小于魔鬼,可是,这又似乎进入了一个宗教悖论。上帝的力量不是应该是最大的吗?(我忽然想起了Ingmar Bergman 的[第七封印])。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这个镜头,一名虔诚的传教士向绝望中的人们布道,告诉大家,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拯救,只有信仰才能超越死亡,而另一部分人,则嘲笑着这名传教士的观点,她们肆意狂欢,在纵情声色中迎接死亡的来临。
实际上,浮士德实在是个很悲剧性的人物,他饱读诗书一辈子,却最后才知道,丰富的学识并不能让他拯救那些濒死中的人们,绝望中他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我拯救你们,以魔鬼的名义!”比起上帝,魔鬼给予人类的更多的是诱惑,和实在的好处,他就像一个极高明的推销员:“试试看吧?,就一天而已?”他让年老的家伙回到自己的青春时光,你想,这对垂垂老矣的浮士德是一个多大的诱惑?接着,魔鬼继续循循善诱,最终诱使浮士德和他签下一生的盟约!
魔鬼在浮士德身上惟一的一次错误,(也是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害死了爱上浮士德,并且怀上浮士德骨肉的那位少女,狡猾如魔鬼,怎么会犯下这样一个本不该犯下的愚蠢错误呢?片中那位天使(应该是加百列)的答案是:“因为魔鬼不懂得“爱”。但我觉得,事实远比这个解释要复杂。
我想对于魔鬼来说,让一个纯真的少女,一个虔诚的上帝信徒堕落(这名少女和浮士德之间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实在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应该也是他的魔性(相对于人性而言)弱点。而魔鬼所做的做这种违反合同的事情(因为他同时背弃了浮士德),在西方人看来,其实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违反契约精神)。
其次,就像我刚才说的,这名少女和浮士德之间发生了婚前性行为,这显然是违反基督教教义的,所以之后她在人世间受到的折磨明显是上帝对她的惩罚,但请注意,导演Murnau本人对此的心理矛盾,在此就显现出来了,观众们很明显就能看出,Murnau对于这个少女和浮士德之间的爱情明明是在赞美,而不是谴责。当然,这种赞美更多是对少女,而不是浮士德,因为浮士德,最终抛弃了这名少女。
但我们回头再看,少女在影片中受尽磨难的形象,明显就是在人世间受苦的圣母玛利亚!Murnau此时又成为了一个虔诚的上帝信徒!
西方的一班文化人,对于上帝,对于信仰,内心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纠结,Ingmar Bergman 是这样,Murnau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