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月狂想曲》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八月狂想曲》经典观后感集

2018-10-07 01: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月狂想曲》经典观后感集

  《八月狂想曲》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井川比佐志 / 茅岛成美 / 根岸季衣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一):觉得很温馨家庭~~~

  其实战争最后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老电影了,是冲着大宝智子来看的。狂想曲的确都在想着,孩子们和大人们憧憬着国外美好生活有钱外国亲戚,但听着奶奶爷爷故事孩子们对爷爷的认识和当年的战争是既深刻沉重,觉得奶奶很执着老人家实在,虽然最后没去成夏威夷,但一家人最后在风雨中追着跑着的身影却让人觉得很感动,透着浓浓的亲情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二):丑陋的日本人

  黑泽明讲故事的能力真是一大杀器,画面做的也棒。虽然主旨在于亲情治愈创伤。但再高明也没办法给日×这个顽皮小孩儿洗白。只问果不求因的行为都是耍流氓感动自己国民就行了。占便宜了觉得应该,挨打了就要喊妈。岛×总是大细节格局国家做的事人民不会没责任。以战止战本来就是高效的方法。美国道歉的幻想也就能,也就敢在电影里yy一下。原爆,给你一百次也不多。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三):最爱的电影

  晚年的黑泽明,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黑氏标签,包括强烈的明暗对比高调色彩出其不意剪辑语言和剧情的冲突、夸张的表情以及明显说教。这部片子温婉稳重,怎么看都不太像他的片子,除了深沉的缅怀,剩下的是说句“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接纳一切。最后一段老奶奶个人在雨里艰难前行雨伞狂风吹翻,呼地一声变成向上盛开的花朵镜头变成慢镜头,音乐响起,是轻快活泼儿歌,整个悲剧以此收尾,寓意绵长。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四):可以呼吸空气

  大师有生之年倒数第二部作品,在这个年龄段的黑泽天皇已经被载入了史册,当然在电影上就更入化境。不可否认,原子弹当年的爆炸对于黑泽明有着伴随一生的无法想象巨大影响,这在他的电影中也体现淋漓尽致。几十年前,当黑泽明在《活人记录》中悲切至极地表现着战后原子弹后遗症时候,他40多岁,而这一次,他80岁,他用着内敛爆发讲述人间情感,缠绕一生的原子情绪依旧无法忘怀,但与四十年前的他相比,多少能感受到那一阵释然的空气。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五):回忆是为更好的面对现实

  再恐怖事情终将遭一代又一代新人遗忘,战争的记忆已被大多数当代人所淡忘的时候,人们在现今的纷扰世界无法脱身之时,抛弃了我们的单纯童年梦想与年老的种种回忆故事。而孩子与老人,是我们永不缺失的一部分以史为鉴,可以明辨现实,回忆过去的伤痛,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的看见现状

  故事简单,但感情诚挚朴实,简简单单的几个情节,却已透露给我们太多的省思。

  最后,被戳中泪点了,最后一幕,奶奶在雨中狂奔的画面,年老的身体,依然年轻爱情~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六):怎么这样?

  完全没有<梦>的刚柔并济,<罗生门>的掷地有声,<まだだよ>的温情,根本是部愤怒的反战电影,甚至是部脸谱化的反战电影.

  一开始一群小孩出现美丽景色里我还觉得有点<冬冬的假期>那种温和在里面,结果一提到原子弹马上一塌糊涂莫名其妙.

  太过了,真的太过了.看在黑泽爷爷的份上投了个"还行",不然真的想投"较差".

  我不想说什么日本美国的历史问题,不想说日本的岛国劣根,我就从电影本身来说,真的是非常无趣非常乏味!

  奶奶代表受害者,父母代表遗忘者,小孩是新一代,电影劝戒新一代去记住历史.最搞笑的就是美国侄子的出现,向奶奶道歉,这是在模拟美国向日本道歉吗???

  这还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片吧!

  美好的假期美好的景色,全部糟蹋迨尽!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七):反思与面对

  全片在用一种稳定的镜头,对准几个人物然后由内部人物的移动构成景别改变,时而响起音乐,或沉重,或活泼,但尽管是活泼也会让人感到肃穆和凝重。因此,全片都在浸透着缅怀与沉重,释怀和感伤谅解和刻骨。通过四个孩子的情绪行为的表达串通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反复地强调不可遗忘,浓郁渲染着战后情绪的悲凉,以及警示同时也表达时过境迁的遗忘,几度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片中奶奶是正面角色家长反面,但逐渐地明白清醒,二者的沟通通过四个孩子,也让观者因为四个孩子的语言举止,对片中奶奶和家长之间的观念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导演或许担心有些地方观众不明,不时地用修钢琴男孩的口来点名提醒。全片肃穆宁静,完结处奔跑和轻快的音乐响起,正是过去的沉重与现在的幸福的交叉,渗入人心。还有一条线是修钢琴,当美国人和奶奶相遇时,他的钢琴修好了。这侧面表达了无论何人对战争的厌恶。包括后来奶奶等人念经,美国人被大家瞧着,也鞠躬表达歉意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八):后来人未曾见过的记忆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心中有一丝酸楚

  对于和平,每个人享受权利平等的。战争的双方不论哪方胜利,带来的痛苦也是同等的。

  影片的前半部节奏悠闲舒缓,美好的假期中,孩子们享受着乡下的长闲时光,奶奶的那些奇幻故事总也讲不完,都说她老了,有些糊涂了。可是她单单想不起那个夏威夷的哥哥。几封往来的书信,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奶奶的苦衷。不愿想起的不是亲情,而是痛苦的历史。

  在山野间的祠堂,人们在一起诵经祈愿。一群蚂蚁在诵经声的背景中,沿着一队向祠堂背后爬去,爬上了在墙边的野玫瑰黑色的蚂蚁,密密麻麻,不断地向着红色的花朵聚集。

  影片的最后,在一个暴风雨天气里,奶奶举着被风吹翻的雨伞,向长崎走去,一家人依次在雨中奔向奶奶,每个都跑的很艰辛。没有任何呼喊声,只有大雨倾盆而下的音效,或者说任何声响都淹没在了雨中。

  这两个场景给我很大的触动。不论人或者蚂蚁,或者其他生灵,都有自己的唯一的信仰。奶奶向前追寻着的,蚂蚁向上攀爬着的,都值得我们思考。奶奶没有老,也没有糊涂。只是,她有后辈人未曾见过的记忆。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九):你追着爷爷,我们追着你。

  看到奶奶顶着雨往前走,我觉得自己有点顶不住了。

  最后那段真的像诗一样大雨声音,还有呼唤你的声音。奶奶的雨伞被吹翻,然后《野玫瑰》响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那条路好像很长很长,大家一直追不上奶奶。奶奶走得好慢好艰难,可是我们却追不上。

  四个孩子和奶奶在一起的场景,总是让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我羡慕他们,也羡慕那个时候的自己。听着奶奶讲故事,即使有些诡异甚至恐怖,还是会觉得好幸福。做的饭很难吃,可是却是自己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味道吧。

  好像过去这么久,还是会忍不住想你。

  喜欢这种电影,因为总会让我想你。虽然会觉得难受,但是就像现在这样想想你,也会觉得很美好。

  你追着爷爷,我们追着你。只是,请再慢点吧。

  《八月狂想曲》观后感(十):上了年纪就爱做朴素的梦。

  克拉克要去爷爷去世的那所学校那一瞬,让我觉得无比的遗憾。这所学校在之前三姐弟购物的出场就已拖沓冗长,而这一段更是令人尴尬经历惨烈战争的民族拍起战争来格外出彩,按理说中国应该是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却一直没有拍出有大担当的反思战争的电影。纵然连类似这部电影一样的小民族情怀也拍不出来。日本人爱另辟蹊径,直接扣问到扭曲的社会人性,以人性的恶来消解战争双方的民族的恶并以此自勉。他们的大导大多令人信服态度暧昧。而国人听小津偶尔谈战争时,看黑泽明这样拍战争时,看《萤火虫之墓》那样处理战争时想必心情复杂的。 如果抛去讨论战争的几场戏恍惚觉得应该是黑泽清导的,这样的田间,这样的一个日本的人世自然洒脱的呈现出来。在默默无语的老人之间,在微风吹起的竹帘上,在般若心经的麦田悄无声息的展开三代人的冲突,这本是某派日本电影的一贯手法。这是我认识和喜欢的日本。 可日本还有另一面,另几面。 插入的这几场战争的讨论与自然风格融合的并不完美。克拉克出场更像是完成了一场文化意淫,克拉克跟奶奶在月光牵手显得做作可怜。 在讲完河童的故事后的奶奶扇着小扇子不理会吓傻了的孙子们,这么动人老太太应该有更深的更朴素的情怀,而不是仪式性的疯狂的在大雨中举伞前行呀。这一幕看起来总是觉得荒诞大于力量,虽然说荒诞本身也是力量。 也许是导演老了,越来越看重历史。偌大的一个世界被窄化成一场战争,可惜。尽管直接表现战争的部分已经很少,可还是嫌太多了。 但毕竟是黑泽明,涌现出许多故事的可能性。奶奶如果慢慢想起她的十一个兄弟姐妹的故事,孙子们去寻找也未尝不是一部好电影。 你说到底喜不喜欢呢,也矛盾。喜欢一半吧。 不过既然叫做狂想曲,大概就是一个琐碎梦境吧,人上了年纪很爱做梦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