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分道不扬镳》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10篇

2018-10-07 02:1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10篇

  《分道不扬镳》是一部由扬·霍布雷克执导,波莱克·波利夫卡 / 安娜·西斯科娃 / 琼戈尔·考绍伊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一):请教片子的结尾是啥意思

  几年前在凤凰台看过这个片子。现在还对其中一些片断记忆犹新

  不过现在我也不清楚片子的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个男主人公推着宝宝经过被战争毁灭街区,却看见几个人确切的说还有狗)在一道断壁残垣后,围着一个干净漂亮桌子安静地吃饭,还向他挥手致意。

  开始没觉得,后来突然想起那些人已经在战争中死了啊。。。我也寒死了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二):《普通人的战争》:荒谬意义

  台湾女作家曹又方患了癌症之后,决定,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她曾经严肃,之后变成个喜欢笑话的人。她决不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第二天做。她乐观面对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过了8年,她的癌症奇迹般地好了。

  每天都是最后一天。

  那就会舍弃很多无聊的事情。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有收获。蔡澜游历颇广,食经出了一本又一本,现在的他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要体验最好的东西;如果不是最好的,我一定不去。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只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每天忙于杂事,脑中混沌,收获却无多,人生就这样消磨了。两位作家心得,予人不少启迪

  捷克电影《普通人的战争》,是二战时期德军占领下的捷克,一对夫妻隐藏了一位犹太青年故事。夫妻两个出于天性善意一念之差,收留了这位犹太人。可是随后,他们也很害怕,因为这是死罪,不仅夫妻两个会没命,还要连累一条街的人。而把这男青年推出门,男青年肯定会被抓住,那么,纳粹就会顺藤摸瓜,抓住帮助过他的人,他们还是难逃一劫,为了避免被发现,他们只能接受他,隐藏他,保护好他,其实也是保护他们自己

  捷克民族以荒谬的逻辑来面对生活,消解苦难本领,在这部电影里又一次重演。就如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感受

  为了隐藏犹太青年,妻子急中生智编了谎话,说是怀有身孕方便外人来住,拒绝了要住到他们家里的德国军官。但是医生邻居都知道丈夫无法生育,眼下只有让妻子怀孕才能逃脱一死。于是,丈夫盯上了犹太青年。

  孩子也有了,德军战败了。而为了藏好犹太青年,丈夫不得不接受德军的差事,还有讨好德国人的一系列做法,却成了他亲德的罪证,新政权处理他。他说出了隐藏犹太青年的事情。于是,盟军军官和他一起去家中查看。

  荒谬的是,被他隐藏的人,如今是唯一可以救他的人。以前要千方百计把他藏起来,现在是回到家看不到他,而要焦急万状找他出来,感谢上帝,这个青年藏在屋顶了,丈夫长出一口气

  不知道战时人们心态,是不是也有把每天当最后一天过的心理。起码这对夫妇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他们倒不是在想每一天怎样有收获,而是想不要被发现,那是他们生活唯一的重心。他们整整藏了这个青年两年。藏在衣柜后面的储藏室里。最后他们成功了,救了犹太青年,也救了自己,救了邻居们。至于太太还跟犹太青年学法语,跟他生了一个孩子的事情,或许算得上是某种奇异的收获。

  最后战争结束了。丈夫推着童车,走在一片废墟里,露出了满足笑容。苦难总是要过去的,新生儿代表了希望。

  而这出戏落幕了,人生的荒谬又会以另外的方式重演。有时候,荒谬也是一种意义。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三):Jan Hrebejk的悲喜

  Jan Hrebejk:

  1999 春风吹到布拉格 Pelísky

  2002 分道不扬镳 Musíme si pomáhat

  2004 甜蜜布拉格Horem pádem

  一天之内看了捷克人Jan Hrebejk的三部电影。悲剧背景和喜剧元素相互交合形成奇妙观感实在能够让脆弱善感的人们笑中带泪,又或是破涕为笑记忆中的上一次悲喜交加可能还要回到大名鼎鼎的库斯图里卡。我想,与巴尔干的人们相同的是,波希米亚,也是有故事的民族。

  于是,[春风吹到布拉格]和三年后的[分道不扬镳],分别触及了布拉格之春和二战的伤痛。只是,两部影片始终并未与战火硝烟进行太多正面交锋。[分]的故事上演于二战期间,竖满了法西斯旗帜的一条居民街,短暂突袭中的一条乖巧的家养狗,是全片唯一正面描写牺牲者。而[春]的情节铺陈于布拉格的两个家庭,在1967年圣诞节前后的辗转与变迁。对于那场政治事件过后俄军的入侵,仅仅通过玩具飞机女孩床前形成的灯影,和真实遥远的轰炸声来隐隐呈现。

  [春风吹到布拉格]中两个顽固一家之主,截然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政治追求,代表着意识形态的两种分歧,甚至是极端。然而与此同时,影片似乎更为着重那个时代父辈们与年青一代冲突隔阂。从这两个家庭中走出来的,分别是正值青春年华男孩女孩。恋爱粗口、抽烟,自然成为表现反叛的惯常表达方式,在这部影片中却远有更为精彩的表现。男孩轻易地砸碎社会主义父亲号称摔不碎的玻璃杯,让其在家人面前颜面尽失;女孩在餐桌上向父亲示意土豆球和土豆团的区别,对于这位自恃甚高的资本主义者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分道不扬镳]的情节简而言之,就是二战期间的一对夫妇冒险藏匿一位犹太朋友的故事。但是请注意高大的约瑟夫先生不是捷克的辛德勒,在他因亲近纳粹份子遭到同胞的鄙视之后,渐渐意识到保护大卫的目的之一,也是日后能够证明自己的正直;每每死里逃生的犹太人大卫不是波兰斯基镜头下的钢琴师,没有颠沛流离的亡途,却只是一个卑微心怀希望的逃亡者;这部影片也并不似[美丽人生],仅以一人的乐观和信念支撑,而又确确成为了一个时代大悲剧之下的喜剧。

  对我来说,最为震撼的,是当躲过了危机的玛丽掀开被子大松一口气,而大卫依然紧紧依偎时,音乐进入高潮的那一刻。(顺便说一句,[分]的配乐动人,十分能够渲染情绪。)还有,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是,当约瑟夫就要被友军击毙,藏身的大卫这才露面,约瑟夫不禁上前拥抱大呼:“我的犹太人啊!”

  没有设置战火燃烧硝烟弥漫的恸景,也没有插入凸现人性光辉角色,[分道不扬镳]的亮点也是高明之处,在于对情节戏剧性的毫不吝惜,赋予了战争时代的小人物们更为丰富诚恳面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那位亲纳粹的朋友霍斯特,在最关键时刻帮助夫妇两人躲过了搜查。而后来,当约瑟夫阴差阳错地将关押中的霍斯特指认为接生大夫而“报恩”时,显然刻意安排的情节就显得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关于人物转变印象深刻的还有[春风吹到布拉格]中的资本主义父亲。妻子忽然离去之后,原本性暴戾的老顽固一下显露了悲伤和脆弱。低声下气问女儿的一句“我的假牙在哪里”,让我窃喜之余又不禁怜悯

  Jan Hrebejk 04年的作品[甜蜜布拉格]延续了喜剧的节奏和略为荒诞的叙事,玩起了有趣巧妙的多线叙事。尽管不再追溯及历史事件,还是涉及了诸如移民、偷渡、犯罪等一些社会现象。在影片的立意和情感上,虽然不及之前的两部作品,但还是相当值得一看。

  [春风吹到布拉格]最终的叙述,多给人一种物事人非、时过境迁无奈之感,而结尾打出的字幕是:“本片献给那些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亲人而陷入孤独的人们”。而在[分道不扬镳]的结尾我们看到,战后的人们开始重建家园。废墟之中,约瑟夫见到了在战争中已经死去的大卫的家人,相视而笑。在一片安和与宁静之中,他抱起了刚出生的孩子,便也隐喻了希望与曙光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四):最后是史诗

  配乐的运用—开头就让气氛肃穆紧张;而男主说:“我们会没事的。”

  一段配乐进一个年份,一直都是同一批人物,配角有所变动,黑出字幕的同时出配乐;很不错

  8分钟,第三个年代才出片头。那个纳粹军旗在镜前,人在镜头深处拉提琴,一个镜头,表明一切。

  这个男主真的好像伊德啊。

  画、生孩子、邻居孩子、纳粹朋友,寥寥几笔,全是戏剧冲突。

  用香肠茶壶来做象征寓意德军一定会胜利

  亲纳粹的豪斯特是不请自来的,“不请自来的人”似乎也是个“标配意象”,拍得好了是豪斯特,拍不好就是《房间》。

  大卫是偶遇,偶遇也算是个“标配意象”。

  等于说用了两个标配意象,引出了最重要也是唯二的两个配角。

  钻车的时候配乐欢喜,像是默片,哪搞来这么多吊的配乐啊。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往往会忽略听吧。

  写作意图:还真的可以参考那篇《鬼子来了》,可以的。

  捷克人的这种奴性,(或者说隐忍?)悉心为德国人修车。

  “墙中屋”,能听到屋子里有什么动静,战前许多人都做了这个。

  “有事轻轻挂门版,像老鼠一样。”

  似乎一个逃犯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配图用】两人中间放了一头猪,颇具荒诞意味

  一切都安顿好之时,不速之客又来了。

  节奏真好,刚松又紧。

  “之前是我有困难,明天可能是你们。”

  “有谁会当英雄,你现在不过就是躺在这里睡觉要么往嘴里塞猪肉罢了。”(造化弄人,然而主角却真的成了英雄。)

  一来外人,配乐又紧张起来了;有桌子的场景,就一定要穿插俯拍。

  原来是亲纳粹的孩子:“这是你在良民家的敲门方式么!”

  “他来看你,我只是借口罢了。”迫于局势,又绿又无奈。

  约瑟夫也是个正常人胆子小,说啥也不放他出来,吃饭必须在里面吃。

  你看不到任何一处战争,却把战时的时期完全营造出来了,靠的是演员摄影道具等等等等的努力,《最后一班地铁》就是过于纠结感情问题,而显得不够真实,不像战时。

  “你就好办了,你天生就行的。”

  “一个德国士兵的命,值20斯拉夫,100犹太人。”

  情欲少妇无人说话:“我没什么人说话,就只能和你说说了。”

  大概是对弱者产生了怜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而约瑟夫却还是很讨厌这个犹太人。

  对此,他说:“乱七八糟的生活。”

  到了这时,剧情发展十分完善时长过半,放个长配乐在夜色映衬每个人算是MV吧(其实是对前半部分总结。)

  那首歌的歌词

  {我站在豆角树的下面}

  {这并不容易

  {我坐在无花果树下面}

  {这是如此的暇逸}

  {我躺在杏树的下面}

  {这就像做梦一样}

  第二首

  {我的猩猩

  {它在动物园里有栋别墅

  德军上门搜查,大卫躲在假装怀孕的玛丽的被子里,逃过一劫。

  约瑟夫假装与党卫军称兄道弟,这让他的邻居唾弃。

  豪斯特给玛利亚买裙子,待她出去兜风,而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约瑟夫却还不能生育。

  在捷克人面前,约瑟夫百口莫辩,众叛亲离。

  德国人科派克也不好过,他的小儿子因为弃党而被自己人枪毙,他的老婆则已经疯了。

  因此,豪斯特决定让他搬到约瑟夫家。

  为了拒绝德国人,玛利亚谎称怀孕,要把一间房子留给孩子。

  豪斯特因为被拒绝,因此怀恨在心。

  然而面对每天来的豪斯特,必须要圆这个谎。

  然而造化弄热吗,约瑟夫不能生育

  不怀孕,就会被绞死。

  为了保全性命,他们想到了衣橱中的大卫。

  一边是生命,一边是贞洁;这次,只得在泪水选择了前者。

  纳粹旗缓缓降下,捷克旗重新升起

  要被人当叛徒抓起来之时,约瑟夫说出自己忍辱负重真相

  在寻找接生医生的时候,他意外看到了被关押的豪斯特;约瑟夫感慨万千,假装说他就是医生。

  豪斯特因此被释放

  接生,新生儿出生,寓意着新的未来

  废墟上的布拉格,百废待兴

  被杀害的狗,竟然复活了

  死去的德国人一家,也团聚在了一张桌子上。

  全篇现实,最后却出现了超现实的成分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五):什么把我们分开

  非典笼罩的五月,一场不合时宜到来的感冒突然也具备了令人闻之色变的巨大杀伤力,我却求之不得,正好有理由躲在家里自我隔离,随便挑几张冷落了许久的盗版DVD来看。那些没看过的碟片,在墙角堆得越来越高,据说有些已经发黑变质,窗帘曼地的夜里,我似乎闻到了它们悄悄释放出光影错乱、年代混杂的微腐气息,而窗外是时停时下的暮春淫雨,一点星光也没有。

  既然这被称做一场战争,就看看战争的电影吧,于是找出了这张买于一年前的《战火情碎布拉格》。曾有碟友说,北方空气干燥,碟片不会自杀,可是有些图像分明已经变了形,病毒来了,谁也躲不掉。

  二战时期的布拉格,但战争似乎还远,捷克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场疫病阴影下的度日如年。犹太人空荡荡的房子成了一个个失心的空巢,来年春天再听不见候鸟北归时亲切嘹亮的呼哨,有些住进了新主人,古老的房子突然就奇怪地具有了一种异于此时此地特质,人们的眼睛纷纷躲避。街道上也像每一次疫病流行时那样,行人稀疏,出街的人默不作声,匆匆赶路,彼此保持让人些许安心的距离。在战前还嬉笑玩闹的邻人伙伴变得相互沉默了,有的还让人恐惧,或者是背转身之后鄙夷地吐在发黑的门板上的一口浓痰。

  大鼻子上架着副眼镜的高个子男人约瑟夫不知道,他也成了邻居嘴中吐出的那一口痰。其实这是个多么可爱的捷克人,有点被娇妻惯出来的大男人的懒,有点憨,有点狡黠,有点小小的自私和固执,有点你我都有的恐惧,但他还有幽默自嘲,有男人的大度,有布拉格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享受人生的一点私心私趣。更重要的,他还有助人的心力,和妻子藏起了从波兰的集中营里逃回来的犹太朋友大卫,于是,他们的日子更加提心吊胆,为了自保和掩人耳目,还要亲近德国人,走在街上,成了一只人人侧目的过街老鼠。

  简言之,这个电影讲的是个关于帮助的故事,约瑟夫和妻子帮助大卫,战前的纳粹朋友霍斯特垂涎妻子的美貌有意无意地保护了他们,甚至有势力的亲纳粹分子给了约瑟夫一份工作,失势的时候又请求他的帮助,最富戏剧性的是为了能让拒绝纳粹入住的谎言自圆其说,无法生育的约瑟夫只好请求大卫帮助他们,让妻子怀孕。最后,苏联人来了,大卫从藏身处出来挽救即将被枪毙的约瑟夫,原先鄙视约瑟夫的邻居和大卫又一起帮约瑟夫证明霍斯特是个好人,是“我们的人”。

  邻居和大卫四目相对,迟疑着,为霍斯特作证时,困惑他们的不是霍斯特,而是他们自己的经历,那一刻,他们一定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影片开头的几个片段:六年前,当大卫一家被迫搬出他们的别墅时邻居给他的安慰;四年前,当他们被遣往集中营时,邻居默默地为他们提行李;两年前的那个夜里,死里逃生的大卫请求邻居帮助,那个小个子男人的脸被恐惧扭曲,不能自已,突然对着远处的德国巡逻队狂喊:犹太人,犹太人!镜头里,是老头瘦小、瑟缩的背,和从窗前伸过来占据了半个屏幕的纳粹党旗,然后打出了一句短短的捷克原文片名:我们分开。

  也是到了最后一刻,我才大约明白了导演用这样一个简单片名的深意。战争绝不仅仅让人们和纳粹分开,让捷克人和他们的犹太邻居分开,它还使我们的人生赖以为基础的情感和公义断裂,使我们的心灵与同情分开,使父子夫妻分开,使我们与自己分开。内心的恐惧具有腐蚀一切的力量,让我们像这张自杀的碟片一样,周围发黑,渐次败坏。导演没有停留在侵略——被侵略的简单对立上,痛苦难堪的背弃涵盖了不分国籍、种族、信仰的每一个人。片名被处理成一个冰冷的戳记,盖在阴暗的年代、虚弱的心灵上,于是整部片子,就在努力从我们心头消除这个印记,用阳光消解暗夜,用幽默消解苦涩,用帮助消解恐惧。

  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归于捷克文学和捷克电影特有的荒诞传统。这个传统,从百年前的卡夫卡开始绵延至今,在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身上可以看见,从昆德拉、克里玛的小说里可以看见,从黑白的《严密监视的列车》里也可以看见。在伟大的捷克文学里,荒诞有着异乎寻常的超越的力量,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义,超越了战争、国家和民族,只是从人的角度施予所有人以微讽、同情和安慰。所以,这个有关战争苦难的电影,全部用了高光、暖色,阳光明媚,一次次侥幸掩饰、剧情转折都是惹人发笑的喜剧片段,不高高在上地指责和宣教,只是含笑的揶揄,带泪的同情。而战后的捷克人,也必会超越战争时期的种种身份、尴尬,走出如阴冷贮藏室的心灵牢笼,像那些废墟上空自由飞翔的鸽子欢快地亲近天空、土地、阳光、树木,彼此友善地生活。

  重新上班的时候,覆在城市上空许多天的云开了,终于见了太阳,而有些人仍在非典时期过着他们隔离的生活。病毒也像战争终会消散,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想很多人将学会不被恐惧左右,在人生四季,不论阳春丽日或是漫漫寒夜,不和爱分开,不和自己分开吧。

  《分道不扬镳》观后感(六):普通人的战争

  这麽好的片子,竟然只有几个人写,太可惜了,于是把以前写的放在这里向大家推荐。

  捷克影片,普通人的战争。

  晚上放的时候捱不住困,看了两眼就睡了。第二天中午又看到重播,还好,不然就错过了。

  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它的叙述角度与手法。

  我一直在想,如果换成张爱来写,一定将悲哀往极致里写去,写尽痛苦与无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写到骨子里去。我这样讲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不过她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在一件凉磁上细描每一个悲哀的细枝末节,清晰地使人颤栗,消磨每一处希望。大概是因为她不相信吧,或者她的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相信的可能,选择。不说她了。

  其实就故事本身而言,已经被太多的人说过讲过拍过了。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普通人的生活所受的影响。很多故事与影片着重于讲的是那一个苦,惨,那段经历的可怕。是一种正面坚定的控诉,观众的反应是泪流满面。

  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它的角度。它着重的是战争本身的荒谬性,莫名其妙,弱化了平民所受的苦。就故事情节本身来说,就算平平白白的讲出来,其实都是苦的,弱化是通过音乐。看了之后会反应过来,原来音乐有那莫大的作用。它的音乐不是起强化的作用,语言不够,画面不够,让音乐作补充,将观众的情绪彻底的引出来,不是,它的音乐象是独立的第三方,像一个旁观者,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故事在说苦啊苦,音乐在说这样的事,荒谬啊荒谬,怎莫会发生这样的事呢,音乐更像是导演的声音。其实很多小小的细节,只要音乐稍微煽煽情,我肯定泪如雨下, 如果配上一段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小提琴,我肯定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没有,乐曲有欢快,有沉默,有激昂,negative 的故事配上positive的音乐,一切的悲伤都显得滑稽,一切的悲伤都纯粹不起来。它要述说的是,战争之不好,不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疤的轻重来断定不好的程度,而是战争本身的荒谬莫名。

  参与这场述说的还有情节的设置。玛林迫不得已被那个亲德分子约出去,他对玛林觊觎已久,多莫好的天气啊,多莫好的绿茵大树啊,比之前所设置的战时的灰调子的场景,这一场就是世外桃源,然而在这里即将发生的是强奸。影片最后玛林临产找不到大夫,约瑟夫跑到大街上,到处都是我们的人了,是胜利了,到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看着穿白衣的大夫被士兵带走去解救伤员,约瑟夫去革命政府需求帮助,最后讲,我知道监狱里有个医生,于是亲德分子被带出来帮玛林生产,唉,当初的强奸未遂,现在简陋的设施,命令老头子革命军去烧热水,说,要是你觉得恶心,就先出去。玛林发现丈夫给她找来的这个大夫真是大骇,他不是已经关到监狱里了吗,怎末他出来了?一切都还是眼神,一面痛苦的叫着,约瑟夫接住眼神忙说到,这是我们的医生,他来帮你接生。

  还有约瑟夫最后找不着大卫,因者大卫以为外面的人是残余势力抓犹太人来了,忙逃走了。约瑟夫需要大卫证明他是为着他才和德国人往来,是为了更好地掩护他,不是叛国,然而这个证明,这个精心藏了两年的大卫,这个最需要他现在出来的大卫,不见了。约瑟夫被革命军的枪口顶着,绝望的喊着, 大卫,你在哪里,看到这里,不得不担心,这莫多的磨难都过了,难道最后死在这道关口,死在自己人手上,不管导演安不安排大卫最后跳出来,你会感到,真实中,约瑟夫真的可能死在这道口,如果运气不佳,死在战争结束后自己人手里,被误解,被冤屈,而他的妻子现在正在生孩子。还好,导演没有那末残忍,事实上这个导演从头到尾都不残人,他阻止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因为他要讲的不是战争的残忍,所以把可能性都往好的哪一方面去推。于是大卫掀开井盖露出半张脸,约瑟夫此时已被枪顶着趴在地上,看到那从地面冒出来的头,欣喜万分,大卫,啊,我亲爱的大卫……

  但是,谁又能证明他是犹太人呢,他没有身份证明,大卫伸出手臂,上面有集中营的号码,革命军用唾沫涂了涂,抹不掉,看来是真的了。

  还有那个亲德分子,大卫说,他好像一直知道我在这里,不过他一直送来药和食物,那,他也是自己人啰……

  是的,他最后还在跟约瑟夫商量,你们房子里有些人我想呆在这里太危险,可以交给我,没人回去我那里搜查,约瑟夫讽刺道,大概需要躲藏的是你,战争马上就要胜利了,到时候你想去哪里呢,他据实回答,我可以躲到南方亲戚家里……两人还在角力,还在试探,还在犹豫,德国人的最后一次大搜查开始,亲德分子立马跑下楼,用他标志性的忠诚的脸和语气说道,报告,这里居住的是一个德国人,没有可疑分子,这是我的证件,说着掏出自己的证件,看到这里,会想起他最开始教约瑟夫要学会表情,对希特勒无比忠诚的表情,要有这样一张脸,这样谁也不会怀疑你,约瑟夫模仿了两下,还是学不会,我想约瑟夫在那时对他是极其鄙视的,这种术,只有这种没有原则的人才会。但是,看到最后,所有人都会感谢他的这种术,一脸的毋庸置疑的忠诚,救了所有人的命。

  他是好人吗,他是坏人吗?他喜欢着玛林,所以接近玛林和约瑟夫一家,所以找借口上他们家,所以会带食物和药一些急缺的东西,还会帮约瑟夫找工作…….他约玛林出去,玛林知道他意图不轨,玛林想办法保护自己,玛林和他谈爱情,玛林说我现在有丈夫,你知道他不会同意,暗示他她是喜欢他的,只不过等等等等外力。他还会心存侥幸,玛林真的喜欢我吗,最后觉出玛林是逢场作戏,恼怒,他需要爱情?我才知道。他最后要约瑟夫交出大卫是出于真心帮助他还是要去领赏,没有人知道,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或许,转念之间,好人成了坏人,坏人成了好人,他最后冲出去做最后一场表演,说这里已经搜查过了,没有可疑分子,是瞬间的善良还是良心的底线,还是做了一次好人,于是也走上好人的道路了,唉,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懂自己。本来呢,可以日就见人心,比如,约瑟夫犹豫之后将大卫交给他,就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个人了,但是导演马上安排搜查,他也马上作出反应,救所有人命的反应。可好可坏的人都成了好人,多莫好的故事,充满了希望,对人性更多持一种犹疑的保留,而不是一色的否定。

  后来出于报复安排一个德国人住在玛林家,被玛林拒绝,说,因为我怀孕了。于是,最荒唐的一个情节被引出来。约瑟夫不能让玛林怀孕,那末,这个谎,这又大卫来圆了。简直是荒谬之极,玛林一出场就对圣母玛丽亚祈祷请让我有自己的孩子吧,约瑟夫讽刺她每次都是一脸的神圣庄严,眼里还有泪水,简直就象是演戏才能表达真诚。玛林的祈祷被圣母听到了,终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是在这种情况下。

  还有约瑟夫找不到大卫,急得指着玛林说,我们没有孩子,我们不能有孩子,孩子是大卫和玛林的……我一直在想孩子出世之后怎莫向街坊邻居解释,怎莫向孩子自己解释,这个荒谬的诞生,现在好了,孩子还在出世就必须用他做证明,必须把事实讲出来,不然就被枪决了。这个故事被街坊邻居眼见的传奇,倒也不需约瑟夫后来的口舌解释了,我想他这个人也是不喜欢解释的,现在大家作证,都看见了,省力啊。将来孩子长大了,他的出生也不是什莫秘密,大家都知道,都理解,小孩也不用懊恼自己怎莫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啊,自会有人骂战争,骂社会,孩子是属于大多数的,多莫好,人人善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