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10篇

2018-10-09 01:2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10篇

  《不道德审判》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西格妮·韦弗 / 本·金斯利 / 斯图亚特·维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一):成功的改编

  片子改编自一个话剧,所以所有的情节发生在室内,而且在一个集中的确定时间。这很难。

  这个戏,让我们看的,不过就是我们如何从认为这个女人只是无理取闹到我们开始半信半疑。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因为我们相信了我们看到的。

  波兰斯基是个压抑导演。他的导演功课并不是十分的出色但是可贵在他可以给与剧本最大程度的还原。这个戏也是一样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二):这个电影太NB了,绝对就是范本

  楼上评价的到底懂不懂电影啊?

  我都怀疑

  什么叫导演课没上好啊?标准的导演课应该是什么啊?

  中国但凡是NB的导演和编剧都拿波澜司机楷模

  美国有一电影都是翻拍的这个叫TAPE,UMA色满演的

  对于死亡与少女就两字 ,牛B

  我压根从开头就没怀疑内女的在无理取闹

  除非看这电影的人智商不够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三):Relieve

  其实在波利娜捆绑医生时候,米兰达从睡梦中惊醒第一句说的话“why?",可以推测到最后的审判的结局。梦中被惊醒,而且如果没有见过波利娜的情况下,被一个陌生人捆绑下意识反应总是会问“who are you?”。

  最后关于医生生与死的博弈,医生选择说出了真相,也许是想临终释怀,但也让波利娜释怀了。剧院中的场景曾经的施暴者,也变成了慈父,让人唏嘘不已。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四):引人深思的片子

  女主受到巨大心灵创伤后,死咬着记忆里的声音不放。认为遇到的这个陌生男子就是当年强暴她的医生,并且不断加强这种认知,无论丈夫如何反驳她,她依然固执己见。分分钟将丈夫说服站在她的立场事实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最后陌生男子也迷离在这种思维怪圈中,一方面坚持自己无辜请求确认案发时自己在另一个地方工作证人,另一方面又被女主不断强化自己就是凶手。面对悬崖他是如此无力。

  当审判权落入原告手里,天平注定不会平衡严重倾向原告,被告毫无还击之力显得如此羸弱可怜。更别说私刑的滥用。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五):不得不赞

  作为期末的作业,这部剧如果不是荣爷爷要看,我也不会看。。。how depressed!压抑,像精神分裂,存在个人幻想之中。我不会喜欢这种电影。

  但是不得不说,三个人,演得真好,把一晚拍成一部电影,这要技术。记得以前看过某部电影,也是把一个很短的时间拍成一部电影,又貌似看过某部作品也是把一个很短的时间描述得很精彩功力深厚作家与导演都有此功力(^o^)/~

  一开始觉得那女人简直是疯子。但随后人物叙述把案情重演,不须任何镜头重播,人物的台词平凡不平淡、不沉闷,越看越扣人心弦。不到最后都不知道究竟谁在撒谎!最后的天亮,似乎也意味真相大白。没想到,一直假装无辜的医生竟然是强奸犯。

  结尾与开头是一样的。。。全片紧扣舒伯特的曲子,十分十分多的地方值得去赞。细节都做得很足呢!不得不赞!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六):語詞䆺判

  在一個小小的房間里,人們開始圍繞一些語詞大聲叫喚;group A搖旗吶喊,滿目紅血絲;group B與group A怒目而視,惡語相向;group C說一些無關緊要不著邊際的空話;group invisible在心里對上述3隊鄙視不下千萬遍,可在人群中卻只露了個模糊的頭;你當然得看見你所珍視的一些被無情地納入到語詞的站隊中(否則便會被自動歸入到group invisible中去),A,B,C,invisible統統要求你站隊,而你先是隱隱地感到不安,繼而動搖,像是被拉上選擇的絞刑臺。

  如果是在老小孩故事里,你正以普魯斯特式的回憶重現與A,B,C,invisible類似的滑稽罪行;然而處在現實里,閃避的結果無疑是不存在的,你只能渴求進入魔劇院,經歷一切,犯一個真誠的錯誤,再由我們可愛的薩克斯演奏師宣判“被當場取笑一次”,眾人鼓掌......游戲結束

  通過女人面向死亡,如同與蛇對視。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七):不道德的审判,求不来的正义

  一个巧合造成的一出好戏,三个人的角色转换非常耐人寻味妻子既是受害人(原告)又是审判者(法官),医生变成了嫌疑人(被告),而丈夫则是原告至亲和被告辩护律师矛盾体。

  这样的设定无疑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当程序正义无法保障时,实体正义还能达到吗?或者说,为了追求实体正义,可以舍弃程序正义吗?妻子仅凭医生的声音和一盘磁带就确定了医生凶手的身份,她的审判对于现代司法程序来说无疑是一个讽刺。为什么她要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医生伤害了她吗?

  医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那个年代国家机器权力的一个化身虚伪凶恶惨无人道。被医生折磨的妻子,就像那些被权力凌驾的无辜之人。在妻子的眼中,医生和秘密警察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毒瘤。妻子对医生的痛恨,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痛恨。这也是为什么妻子对于丈夫的任职怒不可遏,她想要的是医生的认罪、是那个时代的忏悔,而现代司法没有办法给她这样的交代影片的开始从妻子和丈夫的谈话中可得出),她只能自己找回心中的正义。但是这是唯一的途径吗?这能成为这个审判的理由吗?如果医生是无辜的,谁又来为他负责呢?看完电影有一种深深悲哀无力感。不道德的审判,求不来的正义。

  :剧本和演员都很赞,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之前看过导演的杀戮,还是心水这一部啊)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八):就是来捣乱你的想法

  1、当我以为我终于看懂了时候,查查资料看看评说后,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看懂。

  2、当我开始相信凶手就是他的时候,凶手好像又不是他。当我开始同情女主后,发现她实在是太可怕。当我觉得丈夫是个好人的时候,结果,唉…

  3、罗曼波兰斯基日常黑,只这次我不知道黑的是谁?是强权政治,是法律制度,还是人性黑暗面?貌似都有一点吧~都说有政治含义,哪个大神能解释一下,是不是跟法西斯有关啊?

  4、女主西格尼韦弗是异形的女主啊

  5、关于剧情本身。一,凶手就是那个光头,最后被女主以暴制暴地审问出来并亲口承认了。二,光头在女主不道德的审判的高压折磨下,被迫承认是凶手。这种推测比较切题,而且女主曾强调过,只要他承认就放过他,她要的只是一个真相,一个解脱。三,整出戏分里外,里边是主体,也就是整个晚上发生的事情。戏外是结局。据网友推测,可能是丈夫和光头策划好的所有,陪女主演完这场戏,为的是让女主放下执念,摆脱精神上自我折磨的痛苦。这种推测就比较能解释结局歌剧院的情节。

  6、波兰斯基的场面调度和对剧本的把握能力真是赞到不行,他其实可以改行的吧,想起电影《唐人街》的结局就是他改的,结果黑的彻底,大受好评

  7、好痛苦的一部片子啊,看完后整个五脏六腑都有点堵的慌。波兰斯基的片子果然是不能连着看的,得看一部隔段时间治愈了再接着看另一部。虽说一个好的导演或演员的作品最好放一起研究会比较好,但这样接连看几部波兰斯基的片子,实在是…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九):暴力之下,都是受害者

  如果,没有曾经的暴力,三个人会成为很好的邻居很好的朋友。但是,曾经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暴力,却改变了这一切。

  医生是曾经的施暴者,现在成为了暴力的受害者。女人是曾经的受害者,现在又成为了施暴者。律师作为曾经发生暴力一个因素,现在成为了一个裹挟者。

  一切一切的根源,是一个暴力的制度,医生被这个暴力的制度裹挟,对女人犯下了罪恶。虽然他不是主动施暴者,是裹挟者,甚至他认为自己是拯救者,但仍然害怕为曾经的施暴而承担责任,而拼命的掩盖曾经的罪恶。律师为了反抗这个暴力的制度而可能被暴力制度所绞杀,但女人为了保护她,将所有的暴力独自承担了下来。

  当暴力的制度被法制所替代后,受害者该如何面对曾经的施暴者,如何对他们进行惩罚呢?女人希望以牙还牙,律师希望交由法庭进行判决。以牙还牙不符合当前的法律,而法庭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无法给予施暴者应有的惩罚。虽然最后女人在医生坦白了一切后宽恕了他,但是,曾经的暴力留下的创伤依然留存在了心底

  在暴力发生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得忍受道德败坏带来的各种罪行。唯有建立法制的契约社会,每个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才能构建出和平美好和谐社会。

  《不道德的审判》观后感(十):受难往事罪与罚

  受难使人完整。引用弗洛伊德的话:“成年病态源自于儿时的刺激。”如果把“儿时”改成“过往”,不仅对于影片主人公波利娜,还是波兰斯基自己,都是一种致命的贴合。

  波兰斯基的卓尔不群在于,无论是多少人性、历史、当今局势、尘封政治的主题都不会给人大而不当的慌乱感,主题的宏大向来都有以小见大的纵深放大性。电影的“演出性”不重,似乎导演人工藻饰的痕迹可以被情绪气氛的内在掌控掖合的匿影藏形。无论是二战创痛的平静克制(钢琴师)、政治丑闻臭名昭著影子写手)、两性较量的三人行(水中刀)、惊波逆转的缜密叙事(唐人街)、情与欲的水乳交融(苦月亮),还是这一部包含了以上特征的《不道德的审判》,波兰斯基都在用“不去劈头盖脸责难,不去口诛笔伐批判”的中立态度继续那些宏大主题,再捎上一段段仅属于特定年代的故事,剩下的边角料,可以技术性的归功与他对光影色彩的情绪性把握。

  关于这个电影的审判,三个人物,两男一女(水中刀的记忆不咏自来);紧凑的情节设置;大量封闭式场景的空间调度;集权暴政下的白色恐怖民主革命疯狂镇压;秘密警察的大肆猖獗;人性逆转的冲突矛盾。波兰斯基极尽可能的在人性反差上给予不置可否的态度,但是却因为各种政治历史的主动开路,让大家对米兰达的人性转变失去了大刀阔斧的批骂之风,似乎他的人格污点也因历史污点给人们对于时代前提更多的理性考量。毕竟,较之电影前大半部分米兰达的义正言辞,他最后的“内心剖白”为提亮剧情层次和揭示人性复杂起了动人功效循序渐进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性”的金科玉律

  关于女主角,我想起鲁迅说“敢于趴在敌人尸体痛哭之人,方为真脊梁。”关于她最后的放生,不管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受难后自我交待的必要形式。有了这个必要形式,最后“故人”相见同听《死亡与少女》的场景,才可以让观众一边看他们的秘而不宣,一边为兴师动众后的平淡结局触目惊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