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假漫漫》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长假漫漫》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3 01: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假漫漫》经典观后感10篇

  《长假漫漫》是一部由吉姆·贾木许执导,Richard Boes / Ruth Bolton / Sara Driv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假漫漫》观后感(一):寂寞象冰冷的水

  从下午五点一直睡到晚上九点,起来看这部片子。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呢。

  CD里在放你的歌,我如此想念你。

  我一直在漫漫长假里。

  工作房子,缴税,生孩子突然有一天我脱节了。

  我没并有因此变得好或者坏,这只不过是一种选择罢了,这种选择潜伏在心里,象一粒种子,某天温度适合就发芽了。

  这不是生活不好理由。其实有时候我是很绝望的。

  有一天父母会不在了,而或者某种原因,我和弟弟们将不在一个城市或者地方生活。

  象某个假期,那种象冷水一样感觉就漫上来了。不可救药地疯,象电影里的一些人物,他们都是疯子。而我害怕自己会发疯,那种濒临疯狂的感觉时刻包围着我。

  这样夜深时候特别让人害怕。

  又或者是疾病

  《长假漫漫》观后感(二):那个关于多普勒效应故事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个吹萨克斯的家伙。他的萨克斯吹得很棒,但他太前卫了。他的音乐不同,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他因为不向传统演奏方式低头而找不到工作,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很苦。有一天他的朋友聚在一起,对他说:“伙计,你得去趟欧洲。在那里他们演奏着不同的乐曲,你是属于那里的,去吧。”于是他们给他凑了一些钱,买了一张去巴黎的票。

  他满怀期望的来到了巴黎,可当他到了那后发现自己的音乐还是过于前卫了。他依然找不到演奏的工作,得不到认可。他非常难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花完了身上所有的钱,于是他不得不当街卖艺,他站到了街上却没人理睬他,他穷困潦倒的甚至翻遍了街边每一个垃圾桶。于是有一天他决定去跳楼,以结束自己。

  他爬上了楼顶,那天天很灰,一切都是灰暗的,他向下看了看又向上看了看,那是他能所到达的最高的地方,就在他准备跳的时候,天突然开了,天上出现了一道光线聚光灯一样照在他身上,他二话没说捡起萨克斯开始演奏《Over the rainbow》。他记不住别的乐曲了,于是就一遍一遍的演奏这首曲子。突然下面的人开始聚在一起看他,这时警察来到屋顶,准备偷偷从背后抓住他。那时他还在努力回想下一首乐曲,他回过头看见警察来了,就跳了下去。他跳了下去,他死了,但他仍有知觉,他听见远处救护车声音

  嗯...然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了。」

  《长假漫漫》观后感(三):永恒假期

  这样一部冷竣、粗砺又恍惚的电影,对白竟是标准美式英语,几乎另人不太习惯

  如此缓慢的影象节奏似乎应当配以法语、德语或者丹麦语之类才让人心安理得

  Jim Jarmusch并未因为“跨掉一代黄金岁月的逐渐远去而淡忘前辈们所挣扎彷徨主题

  只是爵士时代喧嚣也无法在消费文化日益繁盛的时代继续横冲直撞

  因此Jarmusch片中Charlie Parker的音乐也只是若隐若现

  更多时候工业氛围与炮火爆炸的取样所组成的背景音乐负责填充寂寥画面构图

  相对于凯鲁亚克小说中如同bebop音乐般混乱匆忙的呼啸

  Jarmusch的电影中剥离了“速度”这一内容

  作为Bird Charlie Parker崇拜者的主人公Chris Parker在整部影片中也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

  从出生地废墟母亲所在精神病

  从电影院到路边的唱歌的疯女人

  以及一直到最后通往法国的船上 主人公只是在行走

  正如他自己所说“I’m a special tourist on a permanent vacation.”

  这无疑是一部沉闷悲观的影片

  Jarmusch在这部处女作中已经熟练运用招牌的长镜头与极简主义美学

  而后期作品异国文化冲突幽默元素在这里还没有出现

  尽管此时他还未结识文德斯,但仅凭这部作品人们便不用怀疑这两个相似的闷骚男将成为好友

  必须赞赏一下导演的音乐品位 那一长串与之合作著名音乐人名单

  (John Lurie、Tom Waits、Iggy Pop、Jay Hawkins、Neil Young……姑且把本片的Chalie Parker也算一下……)

  并不足说明问题 尽管本片的音乐算不上其所有电影中最突出

  但事实上全片甚至可以当作注解音乐(以及一些实验性的声音采样)的MTV

  导演通过音画结合创造了另人沉醉的诡秘密诗意

  这部作品仿佛可以看做之后那些闷片的基质

  让人对离魂异客、鬼狗等片似乎忽然有所明了

  总之 我彻底喜欢上这个导演了

  《长假漫漫》观后感(四):何处是我的巴比伦

  几乎把贾木许的电影看遍,才追本溯源地看到他的处女作,1980年的《长假漫漫》。也正是我深爱他的原因——从那时起,他就刻不容缓地借主角查理·帕克之口表达他那贯穿始终创作主题:游历到陌生的地方;陌生人永远都是陌生人;从别处来到这里,却发现别处和这里没什么不同。

  尽管日后的作品多数只呈现黑白二色,处女作却是彩色的,带有明显颗粒感的粗粝画质。

  没有声效,画面开始在纽约熙来人往的繁华街道和阒无人烟的穷街陋巷间反复跳接,呈现鲜明对比。而主角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就归属于后者。直到他的出现,才有了沉郁、呆板的配乐。帕克漫无目的地在人烟罕至的街上游荡,遇见废墟的前越战士兵、唱歌的疯女人,到精神病院探望母亲,在戏院静观女售货员看书,听黑人说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故事(故事又反映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而造成的人生悲剧)。在毫无预谋情况下乘机偷了中产阶级女人的车,卖了800美元重新踏上旅途。上船前,帕克遇到朋友,一起期待巴黎或许是他的巴比伦。

  该片常用倾斜的镜头角度拍摄,显示帕克的孤独和彷徨。贾木许似乎想通过越战后纽约青年的心理状态写实来反映战争带来的创伤,比如听到直升机惊慌失措的士兵;但是他想表达的又不止这些,即是他骨子里亘有不变的无归属感和不安全感,并不是在越战后的美国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才有的。由此,该片回归到他个人风格的抒写。

  最后,查理·帕克独白

  我是那种适合漂泊的人。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在某个地方呆很久。我就不是这种人,我不想要工作,或是房子,或纳税,尽管我还是想要辆车。我不知道。现在我要离开了。当我离开以后,我还是很想念这个地方。我觉得我是某种意义上的旅行者,那种有着漫长假期的旅行者

  总能在贾木许疏离的画面和漫无目的的人物里找到共鸣。每个人生来孤独,暂且投靠在他的电影里和同类呆在一起,权当片刻的巴比伦。

  《长假漫漫》观后感(五):漫漫長假

  1980年的Jarmusch,可能就像他的處女作裏面那個年輕人:我就像是一個旅客,永遠在度假;永遠無法爲了房子和工作停留下來,從來就不是也無法成爲那樣的人。他把交學費的錢拿去拍了一部看似粗製濫造的《漫漫長假》:沒有跌宕的情節、震撼的排場;主人公幾乎就叫Charlie Parker除了會用叫女孩心碎的溫柔的跋扈語氣說“我從來就無法停留”就會遊手好閒偷車換得船票去巴黎;看起來都像是爲了好玩。因此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拒絕讓他畢業一點也不奇——儘管多年后他們不得不重新給他頒發榮譽學位——怎能容忍科班導演無視體制玩獨立?

  《漫漫長假》即使沒有被拍成電影,也會是一個好劇本。它師承早一點、再早一點的美國文學傳統——以爵士樂為背景樂的公路小説,只是,催促一代又一代青年上路的時代精神在賈木許這裡要少一些叛逆乖張而多幾分閒散自在;這種近乎流浪詩人般的自由氣質幾乎貫穿賈氏所有作品。《漫漫長假》中那追隨主人公的腳步從右至左橫掃過街頭的鏡頭難道沒讓你想起《不法之徒》(Down by Law)的開頭?後者中Tom Waits一行三人遭遇森林河流段落神似《離魂異客》(Dead Man)中Johnny Depp迷失的叢林裏樹幹上長滿眼睛的超現實畫面,鏡頭橫向運動,漫不經心帶出的道路感洋溢着一股詩意。是的,賈木許的影片主人公總是不斷游走的邊緣人,《漫漫長假》裏的白臉青年,《離魂異客》裏穿越荒郊的Johnny Depp,《不法之徒》的逃獄天王,《鬼狗殺手》(Ghost Dog)的無名殺手,《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裏碾過五個城市的出租車,《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裏跑去向貓王致敬的孟菲斯之旅,甚至《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s)中駕車尋訪舊情人的Bill Murray……故事大都發生在路上。除了這最後一部以外,不管出於什麽目的去遊蕩,主人公們大多逍遙自由,有別于失落或垮掉的年代——青年們被内心原始焦灼鞭笞上路無人保證終局不是空虛——憂傷的仿佛是城市本身。

  就好比《漫漫長假》裏的紐約:絲毫不現代光鮮,泛著藍調,無人街道被薩克斯修飾地愈加空落寂寥——對都市的去現代化在以上提及的其他電影裏也很明顯,因而城市或郊野都有著一脈相承的荒涼——只有在結尾,主人公登上開往巴黎的客船把紐約甩在身後時,這座國際大都市才象徵性地以水泥森林之貌出現在視線中。其餘時刻,它由斷墻、瓦礫、廢墟、簡陋公寓黯淡街道所組成,關鍵人物包括住精神科的有爆炸陰影的媽媽、仍為越戰記憶所折磨的士兵、躲在籠子裏不發一言的落魄女子……八十年代,離反文化運動的喧囂還不太遠,空襲般的環境聲響折射這個國家現代史上最惡名昭著的事件陰影:越戰。所以你以爲賈木許只會玩?遊戲情節之餘不失對時政的戲謔或反思;其他電影裏更爲顯著的是種族議題。

  《漫漫長假》開局的靜物描寫/房間的勾勒很出彩,又孤寂美好旁白自述說新地方的新鮮感總會失去,每當這時就只能抽身離去;房間和人很像,看到一個新房間就會猜測主人的生活和品性,而歸根結底人和人總是相似的。鏡頭第一次定格在公寓女孩揚腿坐在窗邊就像油畫,直至Parker走進畫面。那架勢讓人想起Edward Hopper的色彩;幾乎是可以預料地,旋即便展開有關孤獨的對話。一個說我厭倦了孤獨。另一個故意忽略掉潛文本回答說所以我漂泊,人生來就孤獨,漂泊會讓你覺得你不。說這話的人最後在碼頭遭遇了他的同類:一個離開巴黎來紐約,一個離開紐約去巴黎。去哪裏不是關鍵,哪裏都可以是你的巴比倫;巴比倫縂在別處。

  而你知道,每個人都喜歡在電影裏看見他自己。我就像是一個旅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