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流泪的“小刺猬”,让我好好抱抱你
点击蓝字关注三点一弯钩↑↑↑
主播 | 慧芸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只要你走近ta,ta就会把你“推开”,要么言语中伤,要么不讲道理,要么直接发出警告——“你走开”。
有时候,我们什么都没做,孩子就气冲冲的,似乎带着刺儿,只要你靠近,ta的刺儿就会刺到你,这个时候,ta很难和你和平相处。
这样带刺儿的孩子,大多都是偶发性的,但我却遇到一个长期带刺儿的孩子。
这是一个7岁的男孩,姑且叫他小梗。
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在黑板上正在画画,我走上去问他在画什么,他莫名其妙地说:“你走开”,说着就一把推开了我,并恐吓道“我在画怪兽,咬死你”。
这个孩子引起了我的关注,后来,我发现他总是在黑板上画“怪兽”,他画的怪兽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形体类似恐龙,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再后来,我观察过他的绘画,他喜欢用深蓝色和黑色,尤其是那副有着深蓝色花蕊的向日葵,给人一种极其忧郁的感觉。
他时不时总会对老师说“你是大坏蛋,你走开”这样的话,他似乎有一堆的怨气。他总喜欢推别的小朋友,偶尔也会言语中伤,因此和其他同学相处得也比较糟糕。
小梗给我的感觉是:他不想让别人靠近他,一旦别人想要和他近亲,他就立马把别人“推开“。
这让我想起了刺猬,全身都长着硬刺,一旦遇到危险,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刺球来抵御外界的危险。
我发现,小梗尽管带刺儿,但对不同人的刺伤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对待男老师,刺伤程度最高,小伙伴居中,女老师最低。
这让我很疑惑,于是我专门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他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爸爸很年轻,根本不懂怎么养育孩子,总是吼他、凶他,他很多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同学们在一起说起自己老家好玩的事儿,他总是说起妈妈的老家,也自称是妈妈老家的人。
在他的潜意识中,是爸爸赶走了妈妈,所以他对爸爸充满了怨恨,他觉得爸爸是大坏蛋、是怪兽,妈妈不在了都是爸爸的错,他不想待在现在这个家,想去找妈妈。
所以,他只能恨其他人,尤其是成年男性,进而他恨整个世界,当他感觉不好的时候,他觉得是别人伤害了他,是整个世界伤害了他。
他身上的刺儿,以及他眼中的怪兽,都是他不敢表达的怨恨。他经常玩“英雄打败怪兽”的假扮性游戏,在他的游戏里,他把自己想象成超级英雄。
表面上,他是刺儿头,事实上,他心理充满恐惧,他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是一种积极的自我防御。
这样的孩子,不只是不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莫名伤感,内心孤独,长此以往,成年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时不时会发现小梗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学习。有一次,他在班上画画,画着画着就一动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耷拉着脑袋,不画画,一句话也不说。
我把他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让他依偎着我,并给了他一个毛绒的抱枕,他紧紧地抱着,眼眶里悬着泪水,当我跟他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想哭就哭出来,没关系的”,他的眼泪一下子泉涌而出,但却是无声的流泪,没有一点哽咽。
面对带刺儿的孩子,作为父母、老师,该怎么办?
小梗的例子比较少见,但足以说明“不敢表达的怨恨“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孩子来讲,“压抑的怨恨”也时有发生,尽管不是长期性的、弥漫性的, 但却会影响当下的学习生活以及亲子关系。
如果“压抑的怨恨”积攒多了,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对于孩子压抑的怨恨情绪,我们分「一般偶发性怨恨」和「长期弥漫性怨恨」两种情况来探讨,不同的情况,应对策略不同。
觉察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一般会表现出来,这种“怨恨”很容易识别。
但如果孩子对父母有怨恨,一般不敢表达,也就比较难以觉察,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表现出愤怒,而是情绪低沉,不愿和父母交流。
西西是我们绘画班的一个孩子,有一次在绘画的时候,我们一个和她非常熟悉的老师凑上去看了一眼她的画,结果这个平时很乖巧的女孩非常愤怒地对老师吼道:“你走开!”
老师愣住了,如果老师不理解孩子这个带刺儿的行为,就可能和孩子产生对抗。
看见孩子的情绪
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要做到“无我”,也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不掺杂自己的任何看法,只是倾听孩子、陪伴孩子,然后回应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面对上面的案例,父母可以这样说:“看来你很愤怒,有什么事可以跟妈妈/爸爸说说吗?”
原来西西对父母周末给自己报了很多兴趣班很不满,她一直说“明天要上一天的课,后天还要上,都没有玩的时间”(当时是周五晚上)。
当我们用同理心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开心扉、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怨恨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化解。
这个时候,难的是我们要能听懂孩子的话,并正确地回应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就能看感觉自己被看见了、被理解了。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孩子:“看来周末让你上这么多课,你很不情愿,你想有玩的时间”。
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都被看见了,孩子压抑在心理的怨恨也就完全化解掉了。
可是,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光化解掉情绪还没有结束,还得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觉得,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和孩子是协助关系,扮演的是顾问角色,只有建议的权力,而没有替孩子选择的权力。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守住界限,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不预设结果」,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想着让孩子妥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那一切沟通都是无效的。
孩子长期弥漫性怨恨情绪应对策略
对于长期压抑自己怨恨情绪的孩子,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办法,不可控因素太多,操作起来很困难。
比如对于小梗,他需要把对爸爸的怨恨表达出来,而且爸爸能够接受得了;他需要理解父母的不得已,原谅父母的不得已;他需要得到妈妈般的温暖与关爱,这是对他最好的滋养。
这对养育小梗的爸爸、爷爷奶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小梗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操作起来很难,也就是,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小梗的问题,但幸运的是,小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这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在这儿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前面我们说了,小梗把对爸爸的怨恨泛化到了外部世界,在他眼中,外部世界都是大坏蛋,都是怪兽,所以他要带刺儿,阻止“大坏蛋、怪兽”来伤害自己,所以他选择用带刺儿的方式自我保护。
也就是说,他对外部世界有偏见,如果能改变他对外部世界的看法,那么就有可能化解他内心被压抑已久的怨恨。
很幸运的是,这件事真的发生了。他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开始学习硬笔书法,等到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练就了一手好字,毫不夸张地说,尽管才7岁,但他的字已经可以用“优美”来形容了。
他小学的语文老师正好是班主任,他每天的生字本上总是写着“优+”,而且班主任经常在家长群里展示小梗的作业,并且把小梗写的字张贴在教室让其他同学学习。
那么,我们发现了什么?
小梗通过自己的特长获得了学校老师、同学乃至抚养着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对于一个一直怨恨外部世界的孩子,突然外部世界对自己无限度地表达认可和赞赏,这让他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对他来说就是满满的爱和温暖。
他和外部世界和解了,他内心的怨恨也就逐渐消失了,他的刺儿慢慢褪去了,他眼中的怪兽也不见了,可以说他重构了他的世界。
其实,每个问题儿童,如果能得到这样高程度、大范围的关注、认可和赞赏,我想问题儿童都会成长为没有问题的儿童,甚至成为标杆和榜样。
最后,我想说,压抑的怨恨情绪是最糟糕的情绪,如果仍凭这种情绪长期蔓延下去,足以毁掉一个孩子。
孩子的感受性很强,而解释力很差,他们没有办法像成人一样给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需要我们父母、老师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有效的帮助。
关注「三点一弯钩」
你可能还想看
你是在爱他,还是在阉割他?【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牟子坤: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小学教师,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累计达500小时。个人微信公众号:牟子坤(ID:youmuyouli)
长按二维码,给你更多专业帮助
实用干货↓↓还不点赞,分享给你需要帮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