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拜见希特勒》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拜见希特勒》的影评10篇

2022-03-21 09:3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拜见希特勒》的影评10篇

  《拜见希特勒》是一部由丹尼·雷维执导,赫尔基·施楚奈德 / 乌尔里希·穆埃 / Sylvester Groth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见希特勒》影评(一):总有些同情心不必泛滥

  说实话,觉得这部片子有点闷,尽管它算是一部喜剧。

  在温吞水般的剧情之后,格林巴姆慷慨激昂的演讲如一块巨石坠入大海,使观众不由打了激灵,此时的格林巴姆再也不是妻儿口中的懦夫,或是同情心泛滥的演员,抱着必死信念的他似乎化作了正义之士。一定有人为格林巴姆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吧,但细细品味他最后的那段话,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常被父亲打,以致自我封闭。现在我折磨手无寸铁的人,就像我当时手无寸铁的被折磨一样,报复犹太人,报复同性恋,报复全欧洲的疯子,就因为当年的折磨和羞辱。每一个得不到爱、充满仇恨的小人物都可以征服世界,只要向你们自己致敬!”这只不过是他把这些天来对希特勒的接触了解整合成的一段直白易懂的心理分析,却大有把矛头指向家庭、社会问题,从而为希特勒开脱的嫌疑。

  编导的矛盾心理把电影主旨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令人笑不起来,也无从悲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话是没错,但也要看对象是谁,犯的是什么罪。把怜悯留给了十恶不赦的人,谁去可怜那些受尽苦难的幸存者和被折磨惨死的冤魂?

  《拜见希特勒》影评(二):无题

  1945年1月1日的演讲原片我并没有听过,在为了自己,拯救自己这样呼唤人性意识的喊声中,不仅仅是被控制压抑的人性的释放开始,也是人格意识觉醒的开始。有了自己性格意识的民族必将势不可挡。无论它会变成废墟多少次。

  标题是Die wirklich wahrste Wahrheit ,关于希特勒最真的真实,民众眼中的元首和片中的元首的鲜明对比,其实也是片尾呼声的侧面反映。

  拯救自己。需要拯救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拜见希特勒》影评(三):一个需要爱的孩子

  这部片子虽然一再强调他的真实性,但还是很令我怀疑.记起高中时和他抬杠,看谁更了解希特勒,其实当时自己一点都不懂,只是挣个面子罢了,今天有幸看了这部片子,很喜欢.没有以往此类影片的沉重,有的却是对那些纳粹的嘲讽和调侃,全片纳粹们那滑稽的"希特勒万岁"和加上我看来很不协调的笨重的举止,真是好好地把纳粹讽刺了一把,当然连那只狗也没有放过.

  而片中的希特勒竟然是一个需要爱的孩子,把他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有些难以置信.他除了是一个孩子外,还是个傀儡领导,他是在别人的蒙蔽和欺骗中完成自己的任务,虽然他并不知道,这完全地颠覆了我心目中他不可一世的形象,有些小小的吃惊,但毕竟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至于政治家的那些阴谋和骗局,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很多事情是一个政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作出的决定,而并不是其他人所认为的某个领导的决定,就像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导致的人间悲剧,可是看来这事情的起因来自他的亲,催化剂和执行者来自那群政客.

  喜欢这部片子:)

  《拜见希特勒》影评(四):笑着思考

  在中国 凡是沾染上“拜见”二字的电影通常都定位为喜剧了 《拜见希特勒》便是以此类敏感的片名吸引了我的眼球 德国人拍电影通常都是富有高度反思精神的 要是动辄刻画这么一个战争魔鬼 必定是理智的嘲讽~~就像骂一个人 不带任何脏字却摆出盛气凌人的姿态 让他痛不欲生 如果不是我神经过敏 这位导演反复的强调奥地利 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想要世界观众把希特勒这个人物从德国的历史中抹去 连众所周知的出生地都丝毫不能马虎大意

  片头采用了真实的纪录片 我想那么宏大的纪实场面现存资料中也唯独只有《意志的胜利》了 那是希特勒最风光的时期 充分反应纳粹精神的宣传资料 如此完美的影像让我们在这之后更加无法想象他在私底下是一个尿床 性无能 幼稚并且爱哭的胆小鬼 也许那只是德国人心中的希特勒 给整个民族与国家带去深重罪孽的人物

  画面上映出了乌尔利希·穆厄的脸 《窃听风暴》的男主角 可惜的是我今天才有幸看见他伟大的表演 得知他去世之后我心里难以平复很久 他扮演的一名犹太演员 在中国人看来讽刺的是他的名也是阿道夫 在戈培尔策划的一场阴谋中给了他与希特勒同台演出的机会 作为希特勒的表演老师 这位犹太人本身是打算将其杀死 但同时看见他身上不为人知很脆弱的一面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发福并年迈的希特勒倔强的像个孩子 面对身边爱将们的夺权阴谋 却一无所知 让人于心不忍

  希特勒似乎对这位犹太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喜爱 这就是人们认为他疯疯癫癫的另一种状态 他闭着眼睛哭着鼻子大叫“爸爸 不要打我” 你能想象 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毁灭只是因为幼年的家庭暴力导致 当然 关于他的隐私 各有各的说法 归纳为一句 就是自私变态~~他对着倾慕的女人却是性无能一个 那些战舰的模型成为了他泡泡浴中的玩具 他逃避现实 失眠 噩梦 你会笑着认为作为一国元首的他其实比奥斯维辛里的任何一个犹太人都不如 在大部分内容上 我们还看见了这位德国导演对希特勒的同情 只是因为他的深重罪孽 需要换这样可以说是卑鄙的手段来体现了 如果希特勒还活着 那么这样的嘲讽只有一个人真正有资格完成 他就是卓别林(《大独裁者》)

  希特勒最让人佩服的是出色的口才 在电影中这样的大演讲家因为胡子被刮掉一半在一气之下导致失声 最后不得不让犹太人来代替演讲 这样的安排可以看见导演的情绪 拿希特勒最让人顶礼膜拜的能力来开涮 德国人对他的怨恨在这之前我无从得之 但现在可以说窥见皮毛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有记入历史”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希特勒的罪恶虽然无可饶恕 但也许只是那个战争时代的替罪羊 就像片尾的他有点任人鱼肉的可悲 但故事结束我们还是需要揪出一个典型来遗臭万年 他的聪明之处是没有让那些别有用心的爱将门得呈 可最终还是逃离不了正义对他的惩治 逃离不了独裁的破灭

  如今 一切已经成为历史 无论是后人的讴歌还是臭骂 他都将是前车之鉴 被载入史册 如果我问你 这样的一场屠杀和洗劫只是因为个人的不幸童年 想必那些在二战中死去的人哭的比你还要惨吧.....

  不要沮丧 电影终归是电影 只是导演和你开的一个玩笑 而这个玩笑也只是导演的奇思妙想

  .片中安排了大量调侃式的黑色幽默 希望你还有力气笑着思考~

  《拜见希特勒》影评(五):拜见希特勒:“魔”即有创伤的“人”?

  一个小时候被父亲无端打骂羞辱的可怜孩子。这部电影还原一个受了创伤的人,把这些折磨加诸别人以获得平衡。一个精神病人。他是希特勒。勇气离开他之后,一个犹太戏剧导演来指导他演讲,却成了医治他心灵创伤的良师益友。

  电影一再试图说明这是真的。但我还是颇为怀疑,希特勒真的是这样一个容易敞开心灵的人吗。电影着力刻画的,这是个被戈培尔摆布的可怜的元首,还在夜晚牵着他最喜欢的狗金毛行走在一片废墟的柏林。看他从戈培尔那里听来的所谓的繁荣的谎言是怎样的现实。希特勒这时候真像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孩子。被父亲的拳头压抑的,于是内心从未长大,用凶残来掩盖这虚弱。可这是希特勒吗。强大的总是弱小。也许是这样。

  但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演犹太导演的演员乌尔里希·穆埃。我称他的眼神为神性的,里面是清明以及无我。看见他,看得见神的光。不由自主地内心一片静谧。他英年早逝,或许因为神也同样需要他。

  的确我想不到还在另一个演员那里看到过这种眼神。他镇定,无欲无求,看着那眼睛,好像一道天梯已然搭起,溶化在里面,在这一刻沐浴在神的光芒下。没有我,跟宇宙融为一体。那是毛姆在《刀锋》里表达过的,跟宇宙之灵结合在一起,人从此获得智慧和自由。

  他的不卑不亢的尊严,他的极力保持着的体面,跟《窃听风暴》里的那个特工小职员的一丝根深蒂固的自得不同,都是内敛的,但后者有些飘浮,而这位犹太人,你感得到他强大的内心,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这也就是一个内心自足的人,不会希求折磨别人或讨好别人以获得内心的安定。

  希特勒的眼神,犹疑、残忍。犹太导演的眼神,坚定、从容,虽然他们的地位正相反。这样两个人作主角必然起化学反应。叫希特勒深更半夜怒冲冲跑到犹太夫妇的床边,责问他为什么要杀自己,却被犹太人一句反问——他们要知道我要杀你还会让我躺在这里吗——而一下子败下阵来,并当即决定听从导演太太的安排,睡在两个人的中间,奇迹般头回睡得极为安生,这想法真令人想乐,不由得想,你看过比希特勒更愿意相信人、更像个孩子的吗?唉。竟让人怜惜了。单纯的人。

  把希特勒还原为一个人,还是张爱玲说的,可厌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对了,忘了说,这据说是部喜剧电影。可我已经忘了我在哪里乐了。比如,我记得的那些,上面讲过的,遛金毛,挤到导演夫妇中间呼呼大睡,我会笑,却没有丝毫嘲讽,而是真心的愉快。就好像作为个孩子,吃了一个精美的糖果,那种愉快。就是看到一个总是闷闷不乐的人,突然找到了愿意收留他的家园,而决定做个好人,那种高兴劲。所以怎么说喜剧呢。不如说那个结尾吧,一边出字幕,一边是些采访片断。希特勒是谁?答案千奇百怪。不认识的。恶魔的。他好酷……好好笑。但是是无奈的笑。我们曾经有过他吗。带给人类那么大的灾难。人们已经开始试图理解他了。试图抹平那隔阂的鸿沟。但更多的人,却忘了。这才悲哀。

  《拜见希特勒》影评(六):一个从未在历史书上出现过的真实故事

  有时候觉得德国人挺可悲,民族最强大的一段历史却是最不能启齿,最肮脏的一段历史。德国电影看的不多,可似乎总离不开二战。2007年初的喜剧《拜见希特勒》亦是如此。

  希特勒的凶残乖戾现代人都略有所闻,而45年左右的希特勒到底一如既往的雄心勃勃或如本片所述已经失去信心,沦为身边各阴谋家的旗子不得而知。只是,我相信希特勒一定也有其软弱面。这些可能的软弱面在导演镜头下表现得既搞笑又有点可怜。犹如格林鲍姆教授与他的相处过程。

  这个犹太教授一开始也想刺杀这个人类语言已经不能形容的卑劣之徒,可在她妻子打算用针头捂死希特勒时说的一句话却刺动了我:如果你现在把他捂死,那么你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现在只是个手无寸铁软弱得像个孩子的梦中人。如果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后仍然只知道用暴力对抗暴力以结束暴力,文明也只是暴力统治的遮羞布,没啥值得骄傲的。

  整个影片都是讽剧风格,从新总理府那个说话结结巴巴的小兵,到希特勒的种种脆弱,希特勒旁边那条会做“希特勒万岁”手势的狗,甚至是两个部长谋划干掉希特勒的谈话,还有办公室文员滴滴答答的打字声,甚至是破败不堪的柏林街道布景墙(难道导演来过中国,直到我们很多人在领导视察前会将房子刷成同一颜色,以使自己村看起来像进入小康水平了?),都让人忍俊不禁。然则,正如某人说,喜剧到一定程度终成悲剧,当格林鲍姆教授盯着枪眼,在希特勒脚底下对着百万日尔曼人说出希特勒的真实状况,直到最后换来几声枪响,哪怕血从头顶留下来,脸上仍带着笑意,我不得不承认,我又矫情了,我哭了。虽然,他开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家人的性命,做了让犹太人、波兰人、共产党人等不耻的事,可正如他说,他,只是,有着自己的计划。

  《拜见希特勒》影评(七):胡乱想的。

  喜欢看关于战争的片子。虽然每次看完之后心理都很难受。

  就好像我喜欢看德国片子,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阴沉的气息,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其实我记得这片子还有一个译名,叫玩转希特勒,我比较喜欢这个。

  作为一部讽刺性喜剧,这片子很成功。恶搞了希特勒,把他描述成一个肛门期、口唇期、生殖器等等等等幼年时候都没有发育好的心理有缺失的"病人"。

  希特勒绝对不是一个轻易能敞开心扉的人。内心的空缺,任何人都捕捉不到。他像个小丑一样任人摆布,看到这里,我竟然哭了。笑着笑着,就觉得很凄凉。

  :真正的主角其实是那个瘦小的犹太男人。最后那段演讲,真的很精彩。

  我对希特勒,一直是持双重态度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其实他不是一个不值得人们可怜的人。其实很多资料里都写过,希特勒小的时候,不是一个强大的人,他受到各种人的欺负,其中也包括犹太民族的孩子。胆小柔弱的希特勒害怕,他没能力真正的保护自己,所以,他选择了仇恨。有朝一日,他具备了反抗的能力,于是就将这仇恨,毫无理性的扩大化。

  抛开民族大意和正义之说,其实这个二战中的恶魔,只是一个心理有缺失的可怜孩子。

  所以,两年前第一次在电影频道看这片子的介绍的时候,其实我有着比看过之后更多的期待和喜爱。不得不说截取的片花,很容易让人不自觉的形成适合自己的补充。

  就好像知觉的好图形原则。嘿嘿。其实很有意思。

  我给这片子规划的方向是,一个心理医生的出现,不是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而只是一个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却也懂得如何人本的看待患者。我希望有这么个人出现,用技巧,用真心,去了解和深入探索这个恶魔,然后让恶魔信任他,接纳他。这时候就会出现多重矛盾。犹太籍的医生的身份和情感的矛盾。心理医生职业道德和正义感的矛盾。希特勒罪恶和可怜的矛盾。

  这样才好看。

  嘿嘿。是我想多了。

  《拜见希特勒》影评(八):再见,Ulrich Mühe

  哪一种相识注定了要叫人心伤?

  是你才知晓他、赏识他、叫他吸引,而他已然消逝人间。

  Ulrich Mühe,《窃听风暴》的特工HGW XX/7、《拜见希特勒》的戏剧教授Adolf Grünbaum就是这样一个他。

  即便事先知道,我仍然很不确定戏剧教授就是HGW XX/7。是入木三分的演技让我只看见角色。然而他眼角的痕迹何时纵横交错?明明只差了一年的电影作品,为何他明显苍老?也许是疾病,胃癌到底叫他受了多少的煎熬。

  只看过他的这两部近作,却发觉两个角色的相似性。他演绎的人物,并非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载入历史的那一个,却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维护信念的这一个。这些角色代表的正是历史书背后无数的人们,HGW XX/7和Adolf Grünbaum提醒着后世——我们忘记了一些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机会知道他们。

  这引我想起为了帮助苏格兰女皇逃亡而上了断头台的九位贵族青年。几个世纪后,学者还在继续追寻女皇当年的情事,却再也没有谁能够叫出青年们的名字。九位青年,当年为着信念,奉献了生命,然而可悲的是,他们注定只能成为玛丽斯图亚特传奇故事的一页配角,连姓名也没留下。

  我们总是没法儿知道一些人曾经的存在。只是现在我们心里知道,我们不知道他们。

  《拜见希特勒》影评(九):谢谢 爸爸~~~

  《拜见希特勒 》这个译名有些牵强 虽然直达其意 但是很俗气

  原名是 Mein Führe 我的元首 这个才对 但是冲这名字 很多人都不会看了 因为像政治记录片

  谢谢 爸爸 谢谢 爸爸 这是希特勒在片中反复重复的话 其效果不亚于感谢上帝 感谢上帝

  管它历史到底是什么样 只要知道那几个在历史中出现的真实人物 再加上一个虚构的犹太人 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 故事就随便讲吧

  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 就像《再见,列宁》 德国人很擅长于讲黑色幽默的故事

  很有创意的歪曲 所以也要原谅对历史的歪曲 不要那么认真了 只需要想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希特勒 他只是个受伤的孩子!!!!

  戈培尔 希姆莱 施佩尔 看起来比传记中的人物要有趣的多

  犹太教授也叫阿道夫 所以他妻子带着孩子在万人聚集的广场上喊着他名字的时候 德国人民沸腾了 他们朝着一个小窗口挥舞着纳粹小旗 很搞笑很讽刺的情节~~~

  希特勒会尿床 会学狗叫 会在浴缸里玩军舰 会半夜跑到犹太人家里听着犹太安眠曲睡去……

  谢谢 爸爸 谢谢 爸爸 他只是个受伤的孩子~~~~黑色幽默

  《拜见希特勒》影评(十):希特勒&格林巴姆

  看影评上很多人都在纠结对希特勒的刻画是否让人对他充满了同情,我倒是觉得重点不在于希特勒而在于第一人称叙述的演员格林巴姆,他勇敢面对独裁者,却也害怕死亡,曾经有那么几个瞬间想杀死希特勒,却在老婆要闷死希特勒的时候劝导,最后还让希特勒逃过被炸死的命运。他所作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同情弱者还是因为他宽恕了他?没想明白,但是被他真实而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忽然想起国王的演讲,同样是语言导师,同样从心理剖析症结所在。最特别的是永远是幕后功臣且不被人所记住。回想我们的导师都是要有名,所谓的明星教师才有市场,把精力花在自己获奖,自我宣传上················哎╮(╯▽╰)╭差距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