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由张扣扣杀人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附闽南网《为母报仇张扣扣杀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由张扣扣杀人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附闽南网《为母报仇张扣扣杀人

2022-07-08 22:09:26 作者:琴台 来源:甜蜜的大枣 阅读:载入中…

由张扣扣杀人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附闽南网《为母报仇张扣扣杀人

  由张扣扣杀人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附闽南网《为母报仇张扣扣杀人案始末原因》全文)

  作者/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这几天,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三门村村民张扣扣为母报仇杀人案在网上引起高度热议,第一次听说这个事件,我只想到了一个事儿:张扣扣一定是天蝎座。

  作为一个星座控,我非常喜欢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预测他的星座。但这次,枣姐跑偏了,来自网络的资料显示:张扣扣,男,汉族,1983年1月6日出生,初中文化,未婚。

  1月6日,妥妥的摩羯。

  由来只知道天蝎座爱憎分明,从不知道到摩羯也如此义气冲天。

  星座预测的误差,让我对张扣扣的报仇事件有了更浓烈的好奇心。

  百度各种资料,以及阅读各种公号文章,触目所及,几乎都是对“为母报仇”四个字的疾呼点赞。很多网民,也和刚开始的我一样,被网上某些文章报道出的“村霸欺负弱势村民,草根含恨筹备二十二年一举报仇”的视角蛊惑。

  人生在世,谁人没有受过气?自己没有一飞冲天的勇气,如今蹦出这么个“草莽英雄”,虽然是杀的不是自己的仇人,但给他点赞,就相当于在内心深处给那些对不起自己的人狠狠一刀。

  这是一种幻觉出来的自我满足感。

  但我还是想更清楚的了解故事发展始末。之后,在今日头条看到了来自“闽南网”的文章《张扣扣是谁资料照片 为母报仇张扣扣杀人案始末原因》。

  这里面,记者对话了张扣扣在村中的发小好友兼同学张万(化名)。作为张扣扣的好友,张万这些年以来一直和张扣扣保持着比较亲密的联系。杀人前,张扣扣还和他有过深谈。杀人之后,张扣扣要引爆被杀者王校军的汽车时,因为张万的汽车紧邻,担心同时引爆张万的汽车,从而将点燃的汽油瓶扔到了王校军的车尾。即便如此,也还是引燃了张万的汽车后尾,张扣扣当时还指给张万,示意他自己赶紧想法扑灭自己那辆车的后尾。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张扣扣和张万的关系,所以,我对于这篇出自张万口述的实录,比较信任,认为他更客观也更真实的描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大家感兴趣这篇文章,请点文末的“阅读原文”,我把这篇文章的链接也放在那里了。)

  下面是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一点感想和思考。

  我首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张扣扣的母亲在天有灵,得知儿子为了给自己报仇杀了仇人家的三个男人,是从此瞑目安宁,还是非常不愿意看到儿子为了22年前的宿怨在为母报仇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逼上了绝路?

  我也是一个母亲,我想我对张扣扣母亲的感觉,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真的是人死如灯灭,魂灵早就随着肉身的泯灭而不知所踪。那么,张扣扣为母报仇的这个“传奇”,就不再和死去的母亲有关,而是一个男人在刺激性应激反应障碍,积尘多年从未被妥善解决之下的一种集中爆发。

  若从这个角度而论,这更不是一个为母报仇的“传奇”,而是一个提醒:这些年国内心理学普及太过空白,大众对心理学常识的认知异常匮乏。

  02

  首先交代事件发生背景:2018年2月15日,中国农历大年三十。中午12时20分左右,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三门村发生一起杀人案,震惊全国。71岁的村民王自新及其长子王校军、三子王正军被同村村民张扣扣杀死。其中,死者王校军47岁,王正军39岁,凶手张扣扣35岁。

  在张万的口述中,王自新并非村霸,也不是网上盛传的有钱有势的人家。王家除了1996年跟张家打过一次架,也没听说过欺负过谁。发生冲突那一年,王家的大儿子刚刚到乡政府上班,其他两个儿子还都在上学。

  张扣扣也不是什么坏人,没跟其他人吵过一次架。多年前,扣扣他爸还曾拜王自新的父亲为干爹,也就是说,被杀的王自新还和张扣扣的父亲一度是干兄弟。两家人相邻,每到农忙季节,经常一起互帮互助。两家人的矛盾起源,并不是网上盛传的宅基地,而是因为——王自新和别人合伙收猪卖肉,忙不过来,就喊了和干兄弟王自新一起入伙。入伙的过程中,发现王自新能力不够,于是不再带他。从那之后,干兄弟反目,不再说话。

  张扣扣的母亲,确实是被王自新的三儿子王正军给打死的。

  关于这事儿,张万提供的视角是:扣扣是被他妈给害了——“扣扣他妈太爱骂人了,与周边的邻居几乎都吵过架。她死的头一天,还跟他们家对过的一个小伙子吵过架。扣扣他妈喜欢跟人耍个赖什么的。举个例子,扣扣他家的房子在外边,他叔叔们的房子在里边,扣扣他妈可以在中间修道围墙,把人家关在里边。里边的人家无路可走,只能把厨房或者猪圈那里的墙挖通,再买前边另一户人家的一点地,绕着走。扣扣他妈还跟王自新隔壁那一家打过架,之后就赖到人家家里去,弄个被子往地上一铺,铺上点草,睡在人家门口,说是被人家给打了,弄得这一家没办法在家里住。扣扣他妈在这一家的廊檐下睡了很长一段时间,起码有个把月,屎都拉在这家的院子里,路上人来人往,她都不怕……”

  她被王正军杀害的经过是这样的:1996年的夏天,扣扣他妈去溪边洗脚,路过王正军家门前,当时,王正军的二哥王福军正在路边玩,扣扣他妈路过时,吐了王福军脚边一口口水,王福军当时没吭声。洗脚回来,王福军还在,扣扣他妈又吐了一口口水,这次,口水吐在了王福军脸上。是时,王福军已经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了,也是血气方刚,顺手就给了扣扣他妈一个耳刮子,两个人撕打起来。

  闻讯而来的王自新与三儿子王正军也出来了。扣扣他爸和扣扣他姐也过来帮忙。两家人打成一团。扭打过程中,扣扣他姐到家里拿出一个约一米长的钢条,交给了她妈,扣扣妈就用这根钢条往老三王正军的头上打了两下,把王正军的头打破了。扣扣他妈打赢了,扣扣他爸就拉她往家走。王正军那年17岁,他在路边柴禾堆里捡了一根胳膊粗的木棒,冲过去,一棒砸在扣扣他妈的太阳穴上。

  扣扣他妈因此死亡。

  打死人后,王自新和两个儿子被公安带走,法官来验尸。验尸现场就在马路边上。围观者人山人海。

  下面这一段摘自张万的口述:“我远远地看,看到法医把扣扣他妈的头皮切开,头皮就耷拉在眼睛那里。她的头发没有剃。我用手捂着眼睛,从手指头缝里看。看到的是一颗鲜红的头。法医用锯把她的头骨锯开。这太可怕了,大人都怕,别说小孩子了。我一个月都没能睡好觉。验尸的时候,扣扣他们姐弟俩就站在法医边上看。我判断正是有此经历,他才会经常说他妈死得有多惨。”

  那年,张扣扣13岁。

  13岁,正是一个少年三观初成的关键时刻,亲眼看到至亲之人遭遇这样的血腥,没人知道这一幕多少次回转在张扣扣的脑海中。

  心理学上有个词:应激反应。是指人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发生刺激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有正面和负面的,一旦形成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纾解,多数人会有明显社会功能的缺损,导致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异常。

  姐姐也和张扣扣一起看到母亲被法医验尸的整个过程,为什么她没有发生这样的行为?心理学上有明确解释:应激反应的调节和身体素质、遗传倾向、潜在疾病、觉醒水平和个性等有关。

  说得再浅显一点,目睹惨烈杀人案,有人觉得刺激,有人觉得恐惧,有人因此生发祸心,有人则更加谨小慎微谨言慎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但即便没有像弟弟那样去杀人,我相信,扣扣姐姐的性格,也绝对因为母亲死亡的经历,受到了非常剧烈的影响。

  03

  打死张扣扣母亲之前,17岁的王正军初中刚毕业,已经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

  案发后,王正军被判了7年,24岁出狱,离开家乡四处打工,每年只回来有限的次数,而且都是晚上回来,也是担心被张家报复。

  之所以会在2018年春节回来,一是事件发生这么多年了,彼此都已淡忘;二来是让他爸帮忙借钱。王正军在外地开过一个烘干设备厂,欠外债100多万,老婆也跟他离婚三四年了。

  王正军的人生过得并不如意。张扣扣也好不到哪里去。

  初中毕业的他,2001年去部队参军, 2003年从部队回来,没有什么手艺,开始出门打工。这些年四处颠沛流离,干过很多职业,收入不高,但家里要建房子那几年,每月给家里打500元钱,一共给家里打过一万六千五百元。

  虽然鲜有回家,但张扣扣每次回来,都会去找张万聊天。张万提及,还是当兵的时候,张扣扣说过一件事:部队领导问大家为什么当兵,别人都说保家卫国,唯有张扣扣直言是“为母报仇”。因为这个事儿,领导还教育了他很多次。

  这个细节说明,报仇的种子,很早就在张扣扣的心中埋下了。如果这些年顺风顺水,婚恋美满,他的心智可能会发生转化从而变得圆满,可惜的是,初中毕业的他,谋生并不顺利,直到35岁仍然孑然一身。

  事发前一年,张扣扣听说去阿根廷出国务工能年赚百万,立刻报名前往。结果因为那里治安太乱,只待了三个月就回来了。这趟出国,因为没有履行合同,所以,分文未收。回国后,张扣扣一直待在家中,再也没有出去,直到事发。

  张万提及张扣扣和他讲述过:“他说阿根廷华人很多,最厉害的是越南人,说那些家伙心狠手辣,那些越南人,要是人多了打不过,就跑了。有一个越南的,被几个人欺负,一个晚上,这个人等人家睡着了,一下子搞死好几个。”

  越南人绝地反击的报仇故事,没人知道怎样影响了张扣扣。但从张扣扣作案的手法来看,一切都是预谋在先。

  首先,选定的日子。大年三十,王家大儿子小儿子都在家(二儿子在外没有回来,躲过一劫)。

  其次是迅速利落、一气呵成的动作。王校军和王正军去上坟回来,路过张扣扣门前,他带着帽子口罩迅速跑出来,先是勒住王正军的脖子一刀下去,等他倒下,迅速跑到前面捅了没来及防备的王校军,在他倒地后,乱刀捅死。再度回头补刀已经被抹了脖子的王正军。杀了这两个,他往王家跑,进院子看到王自新,乱刀捅死。看到王自新的老伴儿,张扣扣喊了一句“你是女人,我不杀你。”之后,跑出王家,回家拿了一个汽油瓶,用刀砸开王校军的轿车,准备把点燃的汽油瓶扔进车里引爆,因为张万喊了一声“我的车也在”,继而把汽油瓶扔到了王校军的车尾引燃。

  所有这一切做完后,张扣扣伸展双臂仰天大叫:“我终于报了22年的杀母之仇了。”

  有因而发,放过女性,放过发小的汽车,暴怒之下依然心存体恤和节义,正因为这几点,才致使很多读者对张扣扣虽然杀人但依然点赞不已,赞为节义之士。

  张扣扣真的是节义之士吗?

  在我看来,节义之士断言过早,这些资料只能显示,张扣扣不是一个坏人。

  据张万介绍,张扣扣性格内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单从这几点,已经看出张扣扣是个非常自律的人,非常自律的性格,如果身处顺境,是具备做一番事业的潜质的。

  可惜,张扣扣并不顺利。

  一个自律又不顺利的人,极容易产生偏执倾向。因为,他们有太多激情无法纾发。

  但并不是所有自律+不顺利的人都会犯罪。张扣扣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根源还是在于个人性格。

  而个人性格的形成,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关键作用。

  04

  事情全部讲述完毕,我们可以往回倒一下,这件震惊人寰的悲剧,起始根源是什么。

  一直倒一直倒,最后的根源,在于张扣扣父母的性格。

  合伙生意分崩离析是常有的事儿。大度一点的人,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太大度的,顶多老死不相往来;但由此记挂在心,并坚持不满的,不太多。

  张扣扣的父母应该是这不太多的人群中的一个。

  即便坚持不满,如若不是张扣扣母亲比较跋扈,当年也不可能送命。

  她的那口口水是引发跨越22年悲剧的导火索。事后发生的两个家庭的斗殴,已经成了覆盆之水。王正军的确杀人有错,但当时那个情境之下,他的举动,也属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极有可能会作出的反应。

  他要打她,不是要打死她,而是要回报她打破自己头这件事。

  但命运无情。

  张扣扣的母亲死了,从此,一幅漫长的复仇长卷由此展开。

  22年中,没人知道张家如何谈论这件事儿,但身为农民的扣扣爸,不懂心理学,可能不会想到这件事对儿子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

  这些年,他独自带着一双儿女艰难苟活,若张扣扣的母亲地下有知,是不是也会后悔自己当初的挑衅?

  人与人交往,总有好胜者要占个先。遇到怂的这个先就占了;遇到不怂的,针尖对麦芒,一口口水也能引发四条人命。

  悲剧发生,不少人提及17岁的王正军伤人致死后为何只判了7年。我不是法律界人士,不知道这个判定是否合适。但我知道,即便判刑有问题,也只是当年那一家法院的某个法官有问题,不能牵涉所有公检法人员。可惜的是,以上事件,引爆了不少网民仇霸仇富仇体制的情结,致使很多读者臆造出被杀者是富有村霸以及买通法院的概念。一时间振臂高呼、群情愤怒。

  迎合了这种心理,王家的死者被订到了该死必死的耻辱柱上,而张扣扣,则成为侠义天下的“英雄”。

  大众因为又一个“人血馒头”狂欢,却鲜有人去想,事件背后的真正过程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从这幕悲剧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踩踏逝者鲜血一路前行的终点,应该是如何让后人更少的看到鲜血,而不是,把别人的鲜血当成脚印印成的花,营造出一个迎合个人心智的愤怒之海。

  愤怒能够解决问题的话,还要理性和大脑干什么?

  作为一个女性,我没有太高瞻远瞩的思想,但我是一个母亲,我有家庭,有孩子,我想到的是,这幕悲剧的发生,毁了什么。

  首先是至少三个家庭。这些家庭分别是,王自新的家庭(包括离婚的王正军),王校军的家庭,张扣扣的家庭(包括张扣扣的父亲)。

  这幕悲剧毁了多少人?

  虽然无法统计具体数字,但可以想见,三个被杀者以及张扣扣背后的所有家人,都遭受了巨大重创。杀母之仇得偿了,但是,扣扣老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余生如何活下去?王家那丧夫丧父的寡母幼子,又情何以堪!

  死的人眼一闭走了,活的人怎么办?

  古人说得好,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张扣扣杀人案中,但凡有一人明白这个道理,也绝不会有今天的一切发生。

  即便没有这样的胸怀,也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

  坊间还有句俗话:对一个人最大的报复,就是活得比对方好。

  如果张扣扣能有这样的认知,拿出敢于杀人拼命的精神去做一番事业,未尝不能成功。可惜的是,只有35岁的他,失去了耐心和勇气,走了最不该走的一条路。

  仇恨容易,化解仇恨难。人在江湖,谁不挨刀?挨刀之后的反应和表现,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没有人天生携带圆满外挂降临这个尘世,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张扣扣杀人案面前一定认真想一下:作为成人,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正向引导。

  若能如是,才是对这起悲剧的最好祭奠。

  张扣扣疯狂复仇之下的尚存节义,让我敬他是一条汉子,但他的选择,只能让人一声长叹。

  输局无智者。悲剧永远都是双输的,唯有以绵柔之手化千斤之力于无形,得来“双赢”结局,才是真正的强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