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怕一生追逐意义,却从未真正地生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最怕一生追逐意义,却从未真正地生活

2018-05-23 07:31:08 作者:报大人 阅读:载入中…

最怕一生追逐意义,却从未真正地生活

  对于一个被各种价值教条压得透不过气来、直不起腰的人,“轻”,是一种可以为生命减负的思考维度

  1

  从小,我们便从父母、从老师那里得到关于人生的初始教育

  ——“长大后你想干什么?”

  ——“我想当科学家。”

  ——“嗯,有出息!”

  ——“我想当个清洁工人。”

  ——“啊,太没追求了!”

  ——“我什么也不想干,就想好好享受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可是,你总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对社会贡献吧?”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价值”“意义”“有用”“责任”“贡献”便像脱不去的衣服,附在我们的皮肉和心灵之上。

  长此以往,“追求生命意义”“做个有价值的人”便内化为我们生命的动力

  好像地球不是围绕着太阳,而是围绕着某种价值、某种意义、某种使命在运转一样

  很多年后,反思这种受教育的过程明白核心本质:这个世界是在教我“重”,给我的生命做加法。

  直到有一天……

  2

  我看到一个西西弗神话

  说是西西弗每天早上推着石头上山,到了晚上,石头滚下山来。第二天起床,他又推着石头上山,第二天晚上,石头再次滚落。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何止……

  一个叫加缪的思想者说: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没有意义,世界是荒诞的。

  你所从事的事情,无论如何热情满怀,无论怎样功勋卓著,其实与每天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无异。

  细细思考之后,我觉得,嗯,在理。

  你可以活得很鸡汤。但生命的本质并不是一碗鸡汤。

  3

  说到这里要引出我很喜欢的一位小说家来。他是用小说表达生命思考的哲人。他叫米兰·昆德拉。读过他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止一遍,慨叹:这才是一本触及人生终极意义的书啊。

  这本书的核心词汇是“轻”。有“轻”,自然也就有“重”。

  实际上昆德拉用“轻”与“重”作为人生意义的两极,划了一条坐标线,用来排列生命的队列。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得很“重”,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点位上过完一生。

  而有的人活得“轻”,在属于“轻”的区域移动,也是一生。

  也有的人从“轻”走向“重”,还有人从“重”走向“轻”。

  用这条线来衡量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应该是从“重”走向“轻”。

  用“轻”与“重”这样的字眼来概括人生,似乎显得太不文艺,然而,拿着带有轻重刻度的标尺,可以度量一切生命,自有其妙处。

  昆德拉这老头,真是文学大师里的测绘师。

  用这把坐标尺,度量自己的人生,这样你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总体权衡,你甚至可以调节你人生里的轻重比例,就像在图片处理软件里调节图片色彩、亮度那样,通过调节,得出符合你理想效果

  作为这把标尺的发明者,昆德拉是如何使用它去度量自己书中角色的人生轻重的呢。

  下面是我的分析

  4

  这本书围绕着男主角托马斯和女主角特蕾莎展开。托马斯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脑外科医生,此书开篇时,他是一位活得很“轻”的人,施行脑部手术,打开一个个脑袋,让他可以探索人与人之间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工作之余,他的一大爱好是猎艳寻欢,在女人堆里打滚。这样做并不全然因为他是一位色情狂,而是因为这满足了他的探索癖好:通过女人的身体,探索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

  对他来讲,女人与女人最大的不同,体现性爱高潮的那个瞬间。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花花公子流氓逻辑。而他是一个带有学究味和探究癖的花花公子,生活对他来讲是个游戏,工作和业余,他像条欢快的鱼,游走在两种探索主体之间,其乐无穷

  自然,他是个单身汉,有情人无数,但从不留宿任何一位情人,也从不在情人那里睡觉。这是由于他想保持“轻”的生活状态,所以与任何一位情人都不产生太深瓜葛。

  为了追逐“轻”的生活方式,他抛弃了曾经家庭,从妻子孩子身边离开。看起来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可称作“渣男”,但作为“轻”生活的践行者,托马斯不服从任何价值规范道德教条。

  所以,可以看出,所谓“轻”就是无意义。生活跟打游戏没有任何区别

  “轻”的生活,没有任何包袱轻装上阵随心所欲

  对于一个被各种价值教条压得透不过气来、直不起腰的人,“轻”,是一种可以为生命减负的思考维度。

  说到“轻”的生活方式,这里就要提及书中一个重要女性角色——萨宾娜,她是一位画家,也是与托马斯最为心意相通的情人。在本书中,她是“轻”生活方式最极致代表。比托马斯“轻”得更加彻底。作为托马斯的情人,他们称得上是灵肉合一。萨宾娜了解托马斯这个人,也知其拥有情人无数,但她并不轻易表现出女性的嫉妒不满,而是相当坦然接受。在托马斯之外,她也有自己的情人。她信奉并享受情人关系,而抵制婚姻,乃至后来她的一位情人离开自己的妻子,想要跟她结婚,她的反应是,悄然逃离。

  与萨宾娜这样一位彻头彻尾追求“轻”的人相比,托马斯反而是矛盾的,他信奉并遵循的“轻”生活理念,被一位意外闯进他生活中的女人打断,这便是本书女主角特蕾莎。

  5

  与托马斯和萨宾娜这样的“轻”派人物相比,特蕾莎则是一个典型的“重”派人物。她信奉爱情,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就像是中国深受琼瑶阿姨浪漫小说影响的众多女青年

  作为一个“重”派人物,特蕾莎相信命运,相信“天注定”这回事。由于几次偶然性事件叠加,特蕾莎觉得与托马斯的相遇是上天注定的,因此在与托马斯仅有过一次见面交流后,她就勇敢收拾行李,来到托马斯所在的大城市布拉格。并且,在来到托马斯公寓的第一个晚上,他们就稀里糊涂发生了性关系,并且睡在了一起,一直到天亮。此后,她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托马斯的正式女朋友,乃至后来还结了婚。

  也许你奇怪,以“轻”为信仰的托马斯,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然而,还是发生了。因为特蕾莎的出现,像只柔弱的小猫咪,像《圣经》中从小溪上游顺水漂来的一只篮子里的婴儿,她激起了托马斯的一种前所未有欲望——他想要保护这个幼小生物

  于是,托马斯以“轻”为中心的生活被打破了。他承受了对特蕾莎的爱情之“重”。

  托马斯是犹豫过的,要不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接纳特蕾莎。他知道这将对他的生活起到颠覆性影响,这曾经是他厌恶和逃离的生活。

  然而最终,他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接纳了特蕾莎。因为他发现,特蕾莎不在的时候,他想她了。

  这就是人类情感微妙也许因为一个微不足道刺激,你信奉多年的价值观突然崩塌了,你长期以来无比重视的一件事,突然觉得毫无意义了。

  托马斯也突然发现,特蕾莎填补了他情感上的空白。他与特蕾莎之间,除了性爱,还有真正的互相牵挂。而其他那些有过激烈床上关系的女人,有的见了面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为了特蕾莎,他可以放弃部分猎艳机会。但要完全戒掉这个爱好,他也觉得没必要。在他的头脑里,和特蕾莎相爱相守,和与别的女人上床,二者可以并行不悖

  但是,作为爱情至上主义者的特蕾莎,却受不了他的花花公子作派。尽管所有的猎艳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不让特蕾莎知道,但敏感多疑的特蕾莎,仅从他身上的气味就能判断,他有没有与别的女人睡过觉。因此,他们二人的相守,除了爱情的甜蜜,还有无穷无尽的猜忌、互相的精神折磨

  托马斯的“轻”生活开始受到爱情之“重”的打击。特蕾莎还多次试图与他分手,但最后总是又回到一起。他们之间,彼此都感到不可分离。

  有了特蕾莎之后,托马斯的生活变得“重”了。但他又心有不甘,总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烦恼无休无止。

  6

  特蕾莎是“重”的。她为什么如此之“重”?昆德拉给出了精辟的分析。

  特蕾莎的“重”,是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反抗。特蕾莎是她母亲意外怀孕的产物。她母亲有一打情人,与最精壮的那个情人做爱时,她母亲拼命说:“千万别让我怀孕。”结果还是怀了孕。这意料之外的不愉快怀孕,让她母亲从凡尘里的一朵花,堕落为拥有最粗鄙生活状态老太婆。

  母亲的粗鄙风格,加上对特蕾莎这个生命发自心底否定、打击,让特蕾莎从小自卑。她需要证明自身存在独特性。为了摆脱平庸的生活,她渴望去大城市,并找到一个全心全意爱她的男人,只有排他性的、惟一的爱,才能确认她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惟一性。

  这双重心需求,她都寄托在了“经过六次巧合后”认识的托马斯身上,因此她去了托马斯所在的大城市,并且希望获得他惟一的爱。当这种爱不惟一时,她受不了,抓狂。托马斯也从此不得安宁

  特蕾莎那看起来美好的爱情要求,其实是源自生命底层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让她固守于“重”,她需要为世界划定“意义”,建立“规范”。她自己活在这种“意义”和“规范”里,也希望她所爱的人同样如此。

  由于实在受不了托马斯一次次身体的出轨,特蕾莎也开始反思性与爱的分离这回事。并且,她也付诸行动,作了尝试。他和一位俄国工程师酒吧相遇,随后去对方家里,发生了性关系。

  然而那次性爱对她来说是场煎熬。她像是把自己的身体献祭出去一样,任由一个陌生的男人进进出出,而毫无感觉

  曾臣服于“重”的特蕾莎,借由这次外遇使自己变“轻”。然而,她从“轻”里寻找不到半丝的意义。事后还发现,与他发生外遇的那位俄国工程师,还是间谍人员。这更让她倒吸一口凉气。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畅地从“轻”到“重”,或者由“重”到“轻”。无论选择“轻”还是“重”,都是源自生命里一些根深蒂固东西

  7

  特蕾莎还不是这本书中最“重”的一个角色。最“重”的角色,是弗兰茨,他是一位日内瓦的大学教授温文尔雅知识分子,也是萨宾娜的情人。

  作为最“重”的角色,弗兰茨在本书中是一个可笑悲剧性人物。由他的悲剧看出,昆德拉是认可“轻”、排斥“重”的。

  作为知识分子,弗兰茨在内心为世界建立起一个宏大的“意义”地图,正是这些“意义”,才能激发出他的生命热情,甚至成为他爱情的动力。

  比如他爱萨宾娜,是因为萨宾娜来自一个正在遭受俄国入侵的苦难沉重国家——捷克。他将捷克的命运和萨宾娜个人相联系,一想到她的背后有个正在受苦受难的国家,他就更加爱萨宾娜。

  再比如他作为在平静书斋做学问的教授,却无法从内心认同学问的价值,他觉得学者只不过是在利用对二手知识的研究写出论文,而论文一经出版就会放到书架上蒙灰,乏人问津。这一点也不好玩。相比之下,他更喜欢革命、进军、游行这种发生在真实生活里的令人热血沸腾事物。他觉得参与其中,生命会变得更伟大

  在与萨宾娜做了一段时间的情人后,他觉得应该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负责,给她一个长期交代,让她幸福

  说真的,弗兰茨其实是一位好人,他人帅,心善,有理想,有情怀,学问极好,还拥有强健体魄。说他是位完美伴侣并不为过。

  为了给萨宾娜一个交代,他与妻子离了婚,几乎是净身出户离开家。说到妻子,当初正是因为从她脸上看到与自己母亲一样的表情,对母亲的爱延续到妻子身上,他娶了她。后来,妻子的脸越来越不像母亲了,爱便也渐渐淡了。所以离开妻子、投入萨宾娜的怀抱,是他重新开始人生的一次契机

  然而,在他准备搬去萨宾娜的住处时,却发现她的公寓已是人去楼空。萨宾娜逃走了。

  爱情失意的弗兰茨,只好投身到一个伟大的国际志愿者队伍中去,以获得精神补偿。这个志愿者队伍奔赴遥远的柬埔寨,去帮助那里的革命者反对他们专制政府

  然而,进入柬埔寨不久后,就发现这不过是一场闹剧。这群来自西方的乌合之众,作秀的成分远大于实际价值。柬埔寨的革命不需要作秀的队伍。他们很快解散了。弗兰茨无颜回国,便去越南游历,却没想到在越南的街头,他遇上了一群劫匪。

  面对劫匪,自恃身强力壮的弗兰茨摆起架式,准备奋力搏斗。好像在柬埔寨没能发挥的英雄气,在这里要发挥上。并且挥舞着拳头时,他仿佛看到他深爱的女人萨宾娜,此刻就在头顶上方,俯看着他勇斗歹徒的场面。想到爱人眼神,他身体充满了力量,更加英勇豪迈。然而,在后脑勺被歹徒一记重击后,他晕倒了。

  醒来时他躺在日内瓦一家医院病床上,身边只有前妻陪着他。在前妻的怀抱里,他死去了。至死也没再见到萨宾娜。

  这样一个具有超级理想人格的人,活在“重”中,死在“重”中,一生执迷不悟。看起来不现实得像是现代堂吉诃德,但这世界上像这样的人,应该不少吧?活了一生,却一直活在某种虚假意义的躯壳中,并不曾有过真正有血有肉的生活。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啊。

  8

  执著于虚假意义,固然荒唐,那么“轻”到极致呢,是不是无限美好?昆德拉给出的答案不是痛快的,而是困顿的。

  萨宾娜一生臣服于“轻”。为了“轻”,她是个一生都在逃离的人。小时候,她逃离父亲的权威,离开了家乡,后来又逃离专业美术教育体系,成为只听从自己灵魂的自由画家,当俄国人占领了她的国家,她厌恶在国内所看到的一切时,她又逃离了自己的祖国,去日内瓦生活。在日内瓦,她逃离了婚姻。

  再后来,由于日内瓦离自己祖国太近,她干脆逃离了欧洲,逃到遥远的美国。

  然而,在美国,她也并未享受到全然的“轻”。在这里,人们谈起她也必会谈起她的祖国,她作为画家的个体身份是与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她始终逃离不了故乡的精神枷锁。

  另外,在捷克处处充斥着的媚俗举动,在美国也屡见不鲜,只不过换了种形式,不是“凯歌高奏的集体游行”,而是当夕阳下一群孩子嬉戏玩耍时,有人忍不住地赞叹:“多美好啊。”

  萨宾娜的故事告诉我们,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所谓“轻”,也只是相对的。

  9

  而且当你想追求“轻”,许多时候“重”却在辗压你,想让你臣服。而这种辗压,还是来自你无法逃避的环境。你要么屈服,要么被辗成一张纸。

  在爱情生活中,托马斯一直面临着与特蕾莎的冲撞与纠结。在事业生活中,他则遭受来自政治环境的辗压。这本小说的故事背景是1969年“布拉格之春”后不久。俄罗斯人攻占了捷克,强令整个社会纠正西化生活方式,实行社会主义。肃杀之气弥漫整个社会。你是不是社会主义老铁?所有人都被要求表态,过“政治”关。

  托马斯拒绝表态,拒绝臣服于俄国人强压下的“重”。哪怕为此失去一切。

  于是,他遭到辗压,由一名优秀的脑外科医生,沦落为一名清洁工,被分派去擦洗居民的窗户。

  他顺应命运的安排,并在擦洗居民窗户的过程中,一次次成功引诱女主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在卑微的位置上继续探索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

  “轻”,在此时不再是无意义的,它简直意义重大,它是一个独立而强大的灵魂,对铁板一块的无趣社会的庄严宣战。

  你可以辗压我的身体,拿走我的工作,可你无法征服我的灵魂。

  当连做清洁工的资格也被剥夺时,托马斯和特蕾莎一起去了乡下,过起隐居生活,在人生最后的田园岁月里,他们放下此前的一切荣耀和烦忧,人生再无什么“重”可言了,爱犬的患病和辞世就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在乡村小酒馆小酌后款款深情相拥起舞,便是人生难得的清凉意境了。

  而就在这田园牧歌式的乡间岁月,托马斯和特蕾莎,这对相爱相杀半生的情侣,似乎此刻才拥有了完美的和谐。

  昆德拉握着他那衡量生命意义的标尺,拉扯调节着“轻”“重”刻度,绘就了一幅命运哲思的长卷,让我们看到了各种“轻”“重”关系演绎之下的生活传奇。

  10

  下面是一份测绘报告

  萨宾娜:100%轻。

  十足的自由主义者。任何沉重事物的逃离者。婚姻家庭稳固关系的恐惧者。轻盈的人间游戏者。生命过客。拥有轻松的活法,不执著拘泥于任何一种关系,享受身心的放松。

  尽管也迷惘,痛苦,然而,她的生命只完整地属于她自己。

  我觉得她是昆德拉本人极喜爱的一位女性角色。

  托马斯:60%轻、40%重。

  玩世不恭的专业主义者,花花公子里的哲学家,媚俗王国里的恶魔。开放和游戏着自己的身体,灵魂的独立却不容亵渎,在一位激起他救赎欲望的柔弱女子面前沦陷,失去了固有的生命立场,从此在专一与花心、“轻”与“重”之间翻腾纠结半生。

  一向言词毒辣的昆德拉,却不曾对托马斯这个花花公子式角色,使用过半个狠词。这个角色无疑是昆德拉在文学中的自我写照,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曾实现的自己。

  托马斯的纠结也代表了真实生活里的纠结,他的困境是许多男人真实生活的困境。这种困境,难有其解。因此,小说结尾处,昆德拉给了他和他心爱的女人一个突然的死亡——雨中车祸的死亡。也许,这就是独立而纠结、疯狂而美丽的灵魂在文学中最好的归宿?

  现实中不曾被安排最好归宿的我们,可以从托马斯身上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启迪。

  特蕾莎:10%轻、90%重。

  越是价值感弱小的人,越是需要强大的爱情。她要求爱情的完美,然而这只是增加了现实的挫败。她信奉爱情至上,却未必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爱情至上。

  不是她过了生活,而是生活过了她。

  我想,其实有很多人,在现实生活里拥有跟她一样的遭遇。

  弗兰茨:100%重。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虚假的意义不如无意义。可什么是虚假的意义什么又是真实的意义呢?意义说到底,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游戏。所以,弗兰茨这一生过得值吗?他看起来干了自己想干的事,看起来完全是在遵循个人意志,尽管结果不太美好。可有多少人能够幸运到事事心想事成呢?弗兰茨故事的意义,就是让我警醒所谓“意义”。

  这篇文章快结束了,却无法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关于你的人生应该怎么活、你应该多“轻”、多“重”。

  如果能够给你一些触动和思考,这篇文章的使命就完成了。

  文中大部分图片源自与书同名的电影剧照。少量图片来自搜索引擎。

  以下报大人的文章,也值得看

  快乐人生的秘诀:把生活当游戏

  我用30多年才悟透,决定幸福的这三件事

  打赏并看谁打赏了报大人

  赞赏

  向报大人付费提任何问题

  提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