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可理解 |婵琴
01
因为私事会与外界、他人有些交往。在事情还没确定时,他们习惯反应迅速,“要不加个微信,回头有需要再联系我。”
他们非常热情、友好。本身无恶意。只是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热闹,会委婉的拒绝。
偶尔在一件事情完成的过程中,会选择性添加一些人的微信。在这期间,有些会频繁通过微信各种催问、发各种资料、试图片让我了解。一副坚持不懈的样子。次数多了,未免会给人制造困扰。但我还是能做到理解。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包容。但我能深刻感知随着年岁渐长,内心日渐变得柔软。觉得任何形式的交往、言语都能接受。也从他人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托马斯· 默顿说,包容他人的行为,就是要学会超越自己对他人的期望,看见“他们心灵的幽微之美”。当我们窥见人心幽微之美,就会产生灵犀相通之情,也会看见那些照亮我们生命的神圣之辉。
在适合的时候,若自己有一口饭吃,也要懂得如何不计较的去成全他人。当我们如此待人时,必定也会有人如此待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美好,难道不就是如此形成的吗?
在高温的路边行走,耸入云端的楼面外体,有位建筑工人悬空于高空作业。他吸附在玻璃上,边工作边缓慢的往下移动。那一刻,人如同一个盲点。身体的倒影在玻璃墙上来回移动。
转角处,是建筑工地上的人们。他们顶着烈日工作,又是如此的顽强。这座城市以时间和速度见长,一块平地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栋森林大厦般的建筑。这些成果付出的背后,是无数微小的人物在默默无闻的付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最终将去往哪里。
正是他们任劳任怨的效力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才使城市变得更加的美好、现代与便捷。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艰辛。我再次想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生存的空间,没有哪一样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且应对他们投以善意和敬重。
02
这些年,手腕除了偶尔戴珠子。还有固定戴有一根彩色绳。一次小朋友问它代表什么,为什么你总是戴着它。我说,“代表平安。”他说,“我就是你的平安。”那一刻,我看着他,不知为何,久违的感动油然而生。
与他一起在南锣鼓巷闲逛,他喜欢的是那些微小、有趣的玩具。偶尔会遇见自己喜欢的,我会有所选择的满足他。有些不能满足的,他也不会觉得有多委屈。对于他来说,看到自己心仪的物品,即便能得到一件,也是十分美好的事。
我想再等他长大些,会对他说:“有所克制欣赏一些好的,但并非真正适合自己的物质。这样就很好。”
如果说我对他的成长有什么要求,无非是平安、健康(身体和心智)、快乐生活。这些看似基本的条件,事实上,也是很难实现的。我们世俗理念里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入世的标志,才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而我总是以为,人唯有获得内在的丰盈与自由以后,才可能得到外在的扩充和延展。前者需要漫长的觉醒与自省,始终具备“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心;后者到一定的程度,就是自然结出的果实。
如同植物在基本的营养得到滋养后,才可能真正的开花结果。自我美好的同时,也能愉悦、利益外界、他人。
人也如此,唯有身体和心灵共同成长,随时清理,才可做到身心合一,灵魂通透。如此,才可能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外界、他人眼中所理想的人。
03
很长一段时间,我会思考为什么当下的国人会通过比较获得自我成就和幸福感,一方面源自对内在精神的匮乏,另一方面大概源自几千年文化的劣根性。
记得林语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我们回家过年都是比面子,谁家老婆漂亮谁家孩子出息谁弄的钱多!然而,很少比是否对人的尊重,对人是否还有爱和良知互助,面子这个东西无法向外国人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它像荣誉又不是荣誉。它比任何世俗的财产都宝贵。它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还受人尊敬。中国人正是靠这种虚荣的东西活着。”
这句话很微妙也非常真实,特别是最后一句,靠某种虚荣的东西活着。人虚荣没什么绝对的不好,关键是你的虚荣要靠自我的认知与了解去实现,而非通过外界、他人的比较。然后将幸福感强加于他人之上。这是一种过分简单、粗暴、粗俗的幸福理念。
而我个人理解的幸福,更多应该来自内在精神或心灵层面的满足。都是微小之人、事。就好比一口丰盛的饭菜,一位老友的问候,一句妈妈的叮嘱。好像都能让我感到幸福。
相反因为物资带来的幸福,会成为一种负担和累赘。物质带来的快乐,很多时候如同泡沫,开始看是真实不虚,但很快就消失。所以又有人说,幸福是幻觉。
04
偶尔遇到身边的人,喜欢抱怨这、计较那。仿佛自己始终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事实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中,只要稍微遇见波折与疲劳,就会产生巨大的绝望和悲伤,并把这种气息传递给身边的人。
事实上,一个人若经历了生死这样的大事,其他生活中太多的障碍与困顿都是不足以挂齿的小事啊;或许一个人能真正深刻体会、并有所领悟到生死这样的智慧,才可能有所敬畏,虚怀若谷、无所抱怨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