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爱是经历和修养 |婵琴
01
最近,脑子时常浮现几年前去北京南边一个地下室送衣服的场景。很多外地的母亲。她们陪伴儿子治病,各种需要缓慢治疗的疾病,折射出家庭的脆弱与无力、生命的卑微与渺小。住院费太贵,她们只能选择医院附近的平房暂居,等身体稍微好转,再选择何时回家疗养。
在那个逼仄、潮湿、阴暗的环境,我看到了母亲们的爱和强壮。她们背负着孩子疾病的苦痛,却靠本能顽强的生活。这里面,不乏有单亲妈妈,只是因为孩子生病,父亲无力承担,便选择了离开。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到那样的场景,心怀感伤。
自认为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并始终尊重男性在这个社会的地位和付出。若干年后,当我逐渐长大成人,经历了人世各种动荡与颠簸,看多了各种不同生命,因世事无常,感受人情冷暖,历经过的绝望与苦楚,似乎也更加懂得并尊重那些,在历经贫困与苦难中,依旧能坦荡面对,独自扛起一片天空的女性。
她们扛起了诸多常人难以扛起的艰难与苦痛,是那样的静默与独立。那些因命运与业力留下的功课,让她们遍体鳞伤,但她们却能在伤口溃烂的地方,长出新的翅膀。
她们的生命如同荒野中盛开的小草,脆弱却又是如此的顽强,极富感染力。虽然她们可能满脸皱纹、肤色暗沉、身材变形,但依旧不失爱与坚毅的力量。她们的勇敢、信念、对抗生活的能力,像一只难以磨灭的火焰,热烈而耀眼、明亮而温暖。
她们在苦难的境遇中,绽放出的母爱之花,静美而强烈。在她们身上,我确定了母爱的光辉,是如此的丰盈与富足;我也确定了女性的阔朗胸襟与不屈服于命运的意志。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们吃尽苦头,要付出常人难以面对的精力、耐心与时间,给予疾病中的孩子以照顾;给予自身以平衡和温柔。
事实也证明,她们没有抱怨、也无逃避,始终与孩子一道,甘苦与共、悲喜同在。
在她们身上,爱就是一面镜子,看到了因其散发和传递出的感染力之强大:艰难中夹杂了坚定、困苦中隐藏着绝望、迷茫中包裹着勇气。
“说爱你不容易,以为有能力付出爱,对自己的爱很有信心也不难,但真正感染正面强大的爱却非常困难,那是修行的路。”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应该是对男女之爱的诠释。但在这里,同样适合母爱。
爱最难给予,也最容易满足。在那些陌生而平凡的母亲身上,我感受到了爱的深度与坚定。那是一种浇灌、培育、责任和承担。是一种独特的经历,也是一种修养。在被生活抽打得体无全肤的同时,她们接受无常与变幻、面对苦痛与孤心,如夜色中铿锵绽放的玫瑰,醇香而静默。
02
曾经见过从小失去父母,被别人收养的孩子。在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非常懂得爱与尊重自己的妻子、儿女。这样的人,天生对爱的渴望相对缺失。但他们似乎并没将这种习性延续到日后的生活中,相反更加懂得给予爱、照顾家人和身边的有缘人。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能力,更是美好的品格。
这样的人,也更能得到他人的爱,获得世间福报。
而有的人,幼年时被父母盲从的溺爱,成年后,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想来真是一种缺憾。他们似乎更计较爱的索取与得到。即便偶尔想给予爱,也是非常的粗暴与武断。他们或许有爱的意识,但未必懂得如何给予。
爱从来不属于教科书,也不需要靠认知,它完全来自自身的本能,抑或父母的点滴行为传递。只属于一个人内心最原始的纯净与天真;是为经历,也是修养。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此的渴望得到爱,但又如此的吝啬、无法给予他人之爱。是这样的矛盾、不知所措。一个人若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爱与被爱的始终,想来也是一件很有福报的事了。
如果我们曾经体验过爱的情感,在具备足够的能力后,不妨更进一步升华、要求自己去尝试一些大爱精神的给予,比如做利他的事情;分享、给予、帮助他人完成一些微小的、力所能及的事;在仁爱的环境中,感受爱的温度与甘甜……这些对于平凡的众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我们的人生可以无常,情感可以脆弱,但爱从来都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攀藤拉起千丝万缕的生命,让其感受到阳光和温暖,更加自由的成长,并结出果实。
03
早起,小朋友自己穿衣服,他说要把翻领的睡衣穿在高领的打底衫里去学校。
他还是固执的穿了。之后我给他倒洗脸水时,看他又在一件件脱,估计觉得不舒服。动作笨拙而缓慢。那是属于一个幼童的成长过程,终究需要他自己去经历与感受。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成人过多的干扰,只会添加彼此的烦恼。若没有太过于出格的事,还是尊重彼此的决定,即便他只是一个幼童。在婴儿的成长期,让孩子吃饱穿暖、快乐平凡才是最重要的日常,待他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独立思考、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时候,能够给予一个相对平和、稳定、自由的成长环境,或许才是一个成人需要面对的日常。
爱是什么?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定义和感情用事的借口,而是以身作则的行动,去完成一个人纯善良知、相互珍重的可能性。它是对生命最高的嘉赏,是一种经历和修养。
所以,不要轻易对爱给予判断、结论,而是用心去观察、感受和传递。生活也同样如此,一如书中所言:“感觉便是一切。”
请善待你的生活,用心感受,爱带给我们的慈悲喜舍、芬芳与智慧。
—END—
赞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