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跟孩子说“我小时候XXX”了,你没那么厉害!
儿童节的第一件事,立了一个flag:
从今天开始,不冲豆豆哥发脾气,不准吼,不准急,不疾不徐,温柔坚定。
不行不行,这样下去,我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了——就像是一本德国绘本里画的,以小朋友的口吻说,最害怕妈妈生气发火,自己会吓得魂飞魄散。
我小时候一直在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对孩子温柔,不冲他发火,能够跟他亲密地在一起。如今反观自己,好像好多时候真的没有做到。
遇到豆豆哥拖拉,为了拖延写作业找各种借口,做事情没有头绪或者是杂乱无章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大声起来。
在他小一点的时候,我是非常有耐心的。现在除了我自己工作忙,事情多,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有了“比较心”。
会想别的孩子为什么成绩更好一点,为什么人家能做到你做不到……说起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到底还是成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妈妈,内心经常有个小人儿挑出来嘲笑自己:鄙视!
正好看到一个小视频,有个叫陈美玲的妈妈讲教育理念,她本身读的是教育方面的博士,后来将三个孩子都送入了斯坦福大学。
她说,从来不体罚或者责骂孩子,会谈话。最长的一次,谈话八个小时。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吧,希望有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待遇——可是我长大后,并没有做到。
2网上看到了太多神童的故事,周围的朋友们在谈论的,都是谁家的孩子成绩好才艺多,随便拉出来就耀眼闪烁。
看看我家的这个,哈哈——
成绩嘛,真的让人挠头啊,在中游晃荡着,稍微不盯紧,就要去下游玩耍了;
前些日子在他的要求下去学了尤克里里,今天我问他为什么不报名去班里表演?他说,“我的技术还有点不够”,自知之明倒还不错;
学了一年多的乒乓球,可以接住球了,但要说那种很厉害,真没有;
……
打眼一看,真没啥出色。
我小时候啊,除了成绩好一点,其他的还真是不如他呢。
是啊,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拿自己当年的光辉事迹来说事儿: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
可是我们小时候,真的那么厉害吗?!
让孩子跟一个永远都无法碰出的“人”比较,甚至这个人做的到底怎么样都无从知晓,公平吗?!
可是现在想一想,我小时候也很粗心,丢三落四——跟豆豆现在如出一辙,所以,我苛责他真的理直气壮吗?
3给他们更好的物质条件,也给了他们更高的期待——你一定要比我强,比我优秀比我突出,不然你就对不起我。
哎,可是凭什么?!
每个人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擅长与弱点,孩子从来不是自己的翻版,尽力培养总是好的,过于严苛,却会适得其反。
我想了想,豆豆在某些方面的确比我童年强太多了,接触得多,见得多,了解的也多;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大概是无法超越我,也是情理之中。
性格使然,我天生好强,他生来散漫,我大多数时候专注力超强,这一点目前看似乎没有遗传到他身上。
但是这不代表,他比我“差”。
而是说,他在我擅长的那些方面不是强项;但是在我很弱的地方,他却比我要高明多了。
他比我豁达,比我大气,在很多时候他对人对事都不计较,有时候我甚至有点引以为傲,他个性的这一面,可能会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少受很多内心的煎熬。
总是拿孩子跟自己比较,是不公平的。
我们只记住了自己的“闪亮时刻”,却很少把灰头土脸的经历拿来跟孩子比较,不是吗?
4我今天带他在外面玩了大半天,他大汗淋漓,非常尽兴。
回家路上,我突然想,我的孩子啊,他未必天赋异禀,多么厉害,不过我真心希望他能够这样自由自在地成长,能够长成一个他喜欢的人,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一个落入俗套的成年人。
总是喜欢跟孩子说“我小时候怎么怎么样”,并不代表我们自己多厉害,这种压力传达给孩子的,也未必都是正向的。
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小时候曾经努力,我们曾经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所以我们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生。
让他真正知道努力的意义,比让他去超越一个“童年的父母”,要有意义得多。
你小时候怎么样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你对生活满意吗,你的人生幸福吗?
如果都是,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他会渐渐get到奋斗的意义,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自己怨气满满,工作也不开心,生活也不满意——你小时候再厉害,又有什么用呢?
孩子看到的是你的现在,而不是你的过去。
先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给孩子一点信心和支持,一切都会顺起来吧。
就从这个六一,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