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安》诗刊特聘编委梁书正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遍地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长安》诗刊特聘编委梁书正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遍地繁

2022-04-22 03:34:10 作者:长安诗刊 来源:长安诗刊 阅读:载入中…

《长安》诗刊特聘编委梁书正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遍地繁

  《长安》诗刊特聘编委梁书正诗集

  《唯有悲伤无人认领》(作家出版社)

  《遍地繁华》(团结出版社)

  或扫描作者二维码购买签名本

  两本一套:100元包邮,80元自取

  本次公众号赞赏全部为书作者所有

  梁书正,湖南湘西人,苗族。湖南省作协会员。《长安》诗刊特聘编委。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青年作家》《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等刊物。入选《2015年中国诗歌精选》《2016中国年度诗歌》《2017中国诗歌排行榜》等选本。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诗歌奖。参加第二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研班,第四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2017年于鲁迅文学院学习。

  一个把村庄呈现给世界的诗人

  ——读梁书正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

  《长安》诗刊执行主编   康雄虎

  本质上说,诗人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紧张对峙中夺路突围的战士。而今天,我在读梁书正的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感动和沉思,毫不夸张的说:书正是一个有根的诗人,一个内心强大的诗人,他的诗散发着浓郁的故土、宗教和自然(原始?)的气息。书正作品中蕴藏着巨大的可供回味、欣赏、探索的心灵秘密,我把此称作“精神母题”。他的语言简洁丰富,不仅使诗的边界得到了延伸,也蕴含更深的文学追索和精神皈依,他的诗风纯朴、干净、慈悲,直指天道人心,令我本能的震撼!

  在今天,具有鲜明创作风格、令人见识一次就能铭记于心的诗人已经寥寥无几。可惜,太多的评论家和诗人至今没有辨析这一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也缺少世界一流的诗界大师所应有的艺术眼光和创作禀赋,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现代诗在世界诗界大厦几乎整体性失败的历史根源之一。但我必须承认:书正是个例外!

  我首先梳理的是书正写作的“基本母题”——洲上坪。我想,这是书正创作的根基、源头,书正的早晨和黄昏,书正的祖国。

  梁书正乡村采风,夜宿车上创作《寒夜独宿山岭》

  《寒夜独宿山岭》 我是肩膀积雪最厚的人我是听到万物低伏的声音最清晰的人我是看到人世灯光闪灭最辽阔的人我是内心悬崖最陡峭的人野兽在我心底怒吼,钻石在我眼里生辉我沉默着,隐忍着我也是低身俯吻大地的人也是离星空最近的人 

  我由此进入书正诗的世界,一株草、一颗稻谷、一粒泥土、金黄落叶铺满的小路,菩萨庙覆着的薄霜,一盏盏灯火照亮的简陋房屋……诗人对洲上坪这个村寨一切美好的、超越的事物有着天生的、特殊的敏感,由此获得一个比较丰富的精神维度,并进入一个更自由、更独特、更卓越的创作境界。难能可贵的是,书正创作的维度不仅是关怀现实、直面生活,而且直接以自我的良知展示心灵、精神的世界,包括人类之外生命体心灵、精神的世界。

  我发现湘西这个名叫洲上坪的村寨,村寨里所有的一切,都汇聚到了书正创作的字里行间,几乎无所不包。我大概分了一下:具体的事物有:苞谷、红苕、缸豆、土豆、红薯、稻穗、火塘、堂屋、锄头、神龛、屋檐等;所涉及的动物有:牛羊、鸟雀、知了、羊群、大黄狗、喜鹊、蝴蝶等;所涉及的地点有:湘西、菩萨庙、钟佛山、峒河、武陵山脉、古苗河等;所涉及的人物有:嘎公、嘎婆、阿爷、阿叔、父亲、母亲、女儿、乡下妹妹等。这些构成了书正作品的素材、原始意像与“母题”。

  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下,人心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是情愿堕落的。诗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类生存和精神世界的发现和表达以及对自然的感知和探索,诗人恪守的是自身的心灵与表达主体的冲击与碰撞。即使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依据往往是他所熟悉的、懂得的、常识性物象,文学创作的灵感必要遵循于诗人面对具体创作客体时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只有究问灵魂的人才懂得心灵的悔悟与升华对创作和灵感的重要,诗人尤是如此。

  我们不难看出,洲上坪无疑已成为书正诗歌创作的根据地、创作灵感的栖息地和创作构思的发源地。某种意义上来说,洲上坪是书正一个人的村庄,是他的诗生长、成长的根基和基本的创作方向。洲上坪是连接书正与其作品之间关键的血脉,是感知、理解、深入书正诗的价值与精神的秘密通道。

  因此我果敢的断言:书正创作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世界和精神乐园,他在这个世界乐园里灌注着人性的慈悲与爱以及自然万物共同的哀愁与欢喜,没有等级贵贱差距,没有身份地位区别,没有种族地域歧视,文明世界所谓的法律道德和观念甚至不能对它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它甚至不具备是非对错的结论。至关重要的,是书正选择了诗这一文学体裁来建立起精神关怀的维度,并试图通过诗的形式和内容恢复生灵万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建立起人类可以慰藉的精神家园和传统(宗教?)文明。

  在书正的诗作品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它立足于大地,关心生活、生命、自然、灵魂、宗教等领域,它展示的不是现世的答案和结果,而是心灵的交流与精神的回应。

  诗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成熟和持久的文学类型,其数量之大难以统计,以什么样的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来遴选其中优秀的、上乘的作品,尤其是将真正具有文学成就、在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诗人体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并非因其难就不可为之。我以遴选出书正的诗作为例:

  《这里是神的家园》

  祭桥、祭树、祭石、祭井……

  一样样祭着

  点香,鞠下躬去

  烧纸,低下身去

  念祭语,不停旋转着

  在火光和烟雾中

  神灵安静

  村庄安静

  一根根缸豆爬到藤顶

  《寂静》

  偌大的田野,洲上坪的人在收割、捆绑

  饱满的稻粒沉甸甸地下垂

  旁边的山上是一片坟地,每一次抬头,她们都会在仓促中

  陷入短暂的寂静

  《馈赠》

  从陈旧的木箱子里,母亲翻出了

  丝瓜种,南瓜种、冬瓜种

  她一样样,小心翼翼地倒出来

  神龛上,奶奶的遗像平静、安详

  她留下的馈赠,就要被母亲,种回田野上

  《陶罐》

  它们安静地,整齐地

  挨在一起。夕光轻轻抚摸着,闪耀着极致细柔的光

  万物皆有灵性。即使一个装着死亡的陶罐

  也有温柔之心、宽宥之美

  《原谅我一次次写到弱者》

  是他们,替我哭泣

  是他们,替我下跪

  是他们,替我受难

  而我活着

  在灰茫的人世

  是他们

  替我承受着那些

  铺天盖地的灰尘

  《豆荚炸开的夜晚》

  豆荚炸开的夜晚

  群星璀璨

  大地上的事物缄口

  捂着秘密

  只有我三岁的女儿

  一粒粒捡拾豆子

  细数、并喊出

  这一个光辉的时辰

  梁书正到乡村与酉水号子传承人交流

  我曾不止一次的写下类似的诗评:从某种程度而言,今天是一个诗歌已经令人“看不懂”的文学载体。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日益粗糙且独自狂欢的时代;诗人内心不断增长的恐惧和不安导致他们失去信心;诗人的自我创作要求变得庸俗、低级,诗人的生活状态变得麻木、繁琐,诗歌的各类活动、大赛不断重复、套路、制式。可以说,诗的品质正面临着分崩离析的解体和前所未有的恶化。诗歌创作的平庸化、利益化、炒作化正昭示着当代诗歌界不容忽视的巨大危机:本应固有的、坚守的、深入的、无畏的、彻底的创作行动和热情变得游移、呆滞、毫无生气和活力;不客气地讲,今天太多的诗人在美学和精神上的探索毫无建树和突破可褒奖,中国当代诗人正在面临群体性、整体性创作品质的全面丧失!!

  书正以丰富的个体感受、切身的自我探索、强大的创作耐心体现出极具个人特质的作品风格,书正的诗真实、纯粹、干净、性情,这正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所必须具备的情愫和禀赋;书正的诗对生命的赞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重量,它体现的是生命、宗教、自然的内涵和尊严,作品自身的精神空间变得宽广而深刻。

  书正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精神质疑和灵魂探索,它直击我们的内心。在今天,许多诗人往往在非常崇高的借口下潜藏着非常低俗的动机,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所谓的诗人沽名钓誉的手段或载体。许多人骨子里其实并不爱诗歌,也不喜欢自己当下的生活,他们对任何事(包括人)都缺少最基本的信任,他们只对当下持有最实际的目的,从不希冀用自身和作品唤起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期许与祝福。

  中国现代诗创作一直以来都缺乏灵感和精神存在,作品被庸碌的现实挤得太窄,作品里的功利心太重,标准尺度太多。因此,中国太多的诗作从始至今缺乏一个比现实关怀更高的灵魂审视点,缺乏一个超越人伦、潮流、时代、国家、道德、民族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一个更高远、洁净的天道人心,缺乏文学想象、希望和梦想。当代中国现代诗从这个角度上讲是不健全的、僵化的、死的。

  一些诗人的作品一经面世根本来不及传播,就已经死了。因为这些作品从来就没有在诗人自己的生活里和内心里活过,夭折是其必然的结局。

  而我深信,书正的诗不仅仅来源于土地,更在时间和生命的长河里活着,并保持充沛向善向美的感恩力量。梁书正不是来自远方的过客,而是湘西一个叫洲上坪的村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书正是极少数能秉持身历其境而锻造自我文学境界和创作气度的诗人之一。

  诗创作是一场生动的、丰富的、盛大的心灵和自然共同的盛宴!今天的诗人都耽于幻想,热衷虚构,他们根本没有耐心停下来看一眼路边的野花早已因城市的扩张而失去了踪影,山上的翠绿因生态的污染而一片萧瑟,自然被无情的摧残而破败病态,他们感受不到、体味不到大自然彻恸心灵的痛苦的呻吟和奄奄一息的哀鸣。他们的创作逐渐倾向于一种职业化的惯性思维和运作模式,躲在一隅浮想联翩,基本丧失了对诗的感知能力,他们的诗大多是一种怪异的难以理解的词句的叠加和毫不相干的文字的涂抹,他们的诗几乎不和自身感受及切实的生活发生任何联系和联想,诗里没有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共振。诗的光芒日渐暗淡,诗本该固守的清明自觉几乎丧失殆尽,诗远离了土地和生活。我深信,唯有被大地召唤和向人类致敬(致哀)的创作,才不至于被时间消磨吞噬。

  梁书正诗集《唯有悲伤无人认领》在整体的意象上传达给人心灵本真的震撼,继而以一种平静、略有哀伤的情怀倾述着生活和土地,同时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和启示。如果说书正的作品有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者把握的地方,我想,生活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是书正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甚至是书正未来突破自我创作的一个壁垒。我相信并期待着书正的突破。

  诗首先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是自由在文学作品上的实践和体现。但诗的自由表达绝非任意表达,其本真、恒善、至美、大爱的文学核心是不变的。我想,在诗人心里、生命、自由,艺术与美,本来是同一个词。自由创作是诗人秉持的信仰,是诗灵魂的旗帜,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创作意识形态、形式和内容的根本所在。

  著名的神学哲学家蒂利希说:“艺术所要呈现的是‘无论如何与我相关’的事物”。人、生活、人性、自然的缺席,是来自诗的创作内部真正的匮乏。

  我迄今坚信:只有一个民族能够拥有那些寻求构建精神大厦的诗人,能够九死而不悔的诗人,能够记录自然、灵魂、思想、社会、情感历程的诗人,能够不计利害得失为这片土地付出的诗人,能够遵从自己内心而自由写作的诗人,能够知道世界和人性并不完美,但仍然孜孜不倦、不言放弃的诗人;只有一个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这个民族、为今天的文学而骄傲;只有一个民族能够尊重这样的诗人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今天的诗歌回归到经典的地位,让我们今天的文学屹立于世界文学的丰碑。

  我认为:梁书正当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人!

  梁书正在家乡,古苗河上

  推介语:    

  梁书正的诗歌里,保持了一种纯朴的初心,这来源于其本性的质朴,其出生背景的自然气息。但难得的是,他也曾在大城市打拼,居然仍能如此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并在诗歌中不时体现,方显诗人本色,恰显诗歌正道。

  ——李少君(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

  我读到的是,神即自然,自然即神,梁书正的诗是神性和生命奥秘的自然呈现。他的诗歌内质很静,这静中还有虔诚的敬畏与温暖而悲悯的光芒。佛陀的慈悲渗透于字里行间,禅悟思维融汇于他的体验和诗学实践。

  ——潘桂林(诗评家,教授)

  素朴、自然、从容、恬淡,潺缓的河流,慢慢地已是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梁书正正是借助语言的河流对亲人、故土、宇宙万物的馈赠讲述着爱与感恩。毋庸置疑,他是一个修行者,在日常的、平淡的、琐碎的、细小的事物上洞悉着世界、在体悟映照中修炼自身,因此,他安静的文字里装下的是满满的悲悯、柔软的情怀。

  ——娜仁琪琪格(著名诗人、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