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这些心理学,高考志愿不纠结
这几天,各省的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孩子们才刚刚穿过高考浩浩荡荡的人群,走到了人生的独木桥前面,却发现,另一只拦路虎又不期而遇——填报志愿。
到底选什么专业,才能让孩子毕业后,在社会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选择哪所学校,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这些纠结的问题,全都冒了出来,形成了近期孩子与家长的新一轮焦虑。
虽然我们不能够将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作为将来孩子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既然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作为父母和孩子,就都该去好好把握,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切记,是最适合的,而不是所谓“最好”的选择。
01
科学分析孩子的人格
生活中,有的孩子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很清晰明确的定位,而有的孩子,却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喜欢或是适合什么。
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我们都不需要去强行改变孩子。
知道自己的喜好与优劣势必然是好,但是不清楚或是迷茫也很正常,就连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当中,也只有不到1/5的人清楚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
我们也千万不要误解,以为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他们做的。真正在面临专业的选择时,性格上的特点才是需要被纳入考量范围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做一个完整的分析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点。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种很值得使用的工具:MBTI。
MBTI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模型。现在,它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性格测试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领域、商业领域或是个人发展领域等。
它的确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参考价值,但也一定谨记:工具始终是工具,它始终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所传递出的信息。
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是不能全部生搬硬套的,更不能因此而偏信一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02
好学校还是好专业
就国内的高考录取和学校的专业选择来说,因为分数线的划定,自己的孩子到底能上一本、二本或专科,这种大方向的选择,一开始就可以得到明确。
而之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自己想要选择的专业或是学校。
有的家庭会倾向于先选择学校,有的会倾向于先选择专业,这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因为观念倾向的不同。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一所好的学校比好的专业更加重要,因为他们觉得学校的名气大,在找工作时比一个好专业更吃香。
而如果想要优先选择专业的话,这样的家长会认为一门扎实的专业或技术,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更实用的。
正如家长们会有两种观点一样,社会也具有这两种观点,孩子面临的招聘单位也是这两种观点——因此无论哪种选择方式,都不会使孩子的就业机会产生太大变数。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一个好的人文环境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学习一门专有的技术也非常重要。
现在所选的专业,可能并不是孩子最喜欢的或者并不是今后想要从事的专业,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走好这人生的道路。
阿翔的成绩不是很好,但他是一个很机灵的男孩子。阿翔高考后,选了一所好大学的低分专业(而不是一般大学的好专业),然后在第二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转到了热门专业。之后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一路顺风顺水。
小水的情况正好相反,小水选择了一个拥有好专业的一般大学。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小水充分利用了本专业的优势,总是与老师接触和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实习,大三实习期就被好几家大公司“预定”了。
所以,选专业和选大学虽然重要,但也不必斤斤计较、过于紧张。
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认识,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如果高考前没有做这个工作,高考后,就可以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性格、长处短处,引导他们想一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一旦找到方向,只要向那个方向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03
家长不焦虑,孩子才能放松
总的来说,专业与学校的抉择,对于孩子是一个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人生关口。
选择一个不适合的专业,很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适应造成很大的挑战,也许会使孩子面临更多的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家长保持正确的心态,积极开导和帮助孩子。
不要形成太大的压力,因为一旦我们压力过大,无论我们怎么掩饰,这些压力都会从我们的言行中渗透出来,从而在无形中,将这种焦躁、不安传递给孩子。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决定,很难保证是明智的。
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放松,我们要认识到:并不是这一次决定就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即便真的选错了,还是能够在以后有调整和改变的机会。
不要害怕让孩子走弯路,弯路也是孩子的财富。
只有从我们自身做起,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困难和挫折,我们的孩子才能从我们身上学到这股勇敢、乐观。
无论如何,在这个时候,家长都要尽力地调适自己,也帮助孩子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然后一起,去为未来做一个最适合的决定。
欢迎参加
点击菜单栏“我要咨询——线上答疑”
即可进行线上答疑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咨询师团队名单
-END-
- 柏燕谊 -
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各大媒体特约心理专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