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些事丨“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走了
作者丨朱振华
7月10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个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人——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博士安详辞世。他有一个骄傲的名头“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早年于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为业界翘楚;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他说:“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这个来自香港,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老人,一个曾经是香港“人造革大王”,曾获英女王荣誉奖章的“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比更多真正的大陆公民,更关心大陆,他是一个“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的智者,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田家炳几十年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赢得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全国范围内,也曾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
他是一个认定德行比财富更宝贵的人。亚洲金融风暴,使田家炳先生的产业受到重创。为了兑现承诺,2003年4月,他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心爱住宅以损失近半的价格卖掉,并将全部款项资助教育,自己则租用120多平方米的公寓楼。这种不同寻常的作法,引起不少新老朋友的不安。田先生宽慰他们,撰写了一篇《卖屋、租屋与捐资助学的情怀》,文中深情地写道:“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至于自己的九个儿女,他认为,“留财富于子孙,不如留德行于后世。”
在他的人生中,更常常恪守朱子家训和‘宁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深刻道理,秉心做人。几十年来,他守本分、讲道德、重信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事事以利人即利己的立场处理问题,做成一个德行天下的智者。
“民之所思,我之所忧;民之所忧,我之所行”, 田家炳卖掉了上亿元的豪宅捐资办学,成了没有住家、没有私家车,每天坐公车的老人。他用最美的方式和最永恒的投资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事业,为天下苍生立智慧之命,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田家炳这个“最美乡中水,最亲故乡人”走了,带着故园情深,一直很谦虚地说自己能发挥尘土一样小小的作用的慈善大使走了,但是他留下来了中国希望的蓝天和播种智慧的福田,他的故事和他的大爱善举一直延续在中国的山山水水、大江南北、城市乡村。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无私地用人生的力量呵护伟大的事业;一个不朽的大贤,是无悔地用毕生的奋斗架构文明的长城;一个伟岸的智者,是无私地用全部的身家编织强国的蓝图。
大哉,田家炳!伟哉,田家炳!恒哉,田家炳!
作者简介
朱振华,男,河南省方城人。南阳作家群成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南阳市读书协会理事,南阳网特约记者。先后在《检察日报》《河南日报》《西海都市报》《东方今报》《河南法制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上发表纪实文学、散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诗等文学作品3000多篇。
投稿须知
2、稿费按当次作品赞赏的一半发放 ,无赞赏无稿酬,5元以下则免发,从平台发帖七日后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
3、稿件投稿后十日内,没有刊发或者没有回复的,作者可另投其他平台。
4、为了方便赞赏发放 请加:
斋主微信ju15165165708
主编微信xyz0539720303
5、已刊发作品除了赞赏的稿酬之外,按照浏览量发放鼓励奖金,1000浏览量以上奖励5元,1500浏览量奖励10元,2000浏览量奖励15元,以后依次类推,100封顶。
7、投稿邮箱:1625213104@qq.com
探春的路很长,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文字里花开的声音吧。
墨海一斋微刊
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