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点沟通技巧,高情商的人都在用
1.别预支后果
你被打过脸吗?赤裸裸的那种。
翻遍了所有恋爱手册和情话诗集,半年的精心准备,凝结成一次堪称完美的表白仪式。
然后,我被打脸了。
你想追,就继续追吧。只是别太认真。要是遇到更好的,你就别追我了。
这不是重视,也不是蔑视,这是赤裸裸的无视。
我反正已经不再想追她,也就一点也没客气,让她给我送到宾馆房间来。
在那间狭小的屋子里,我不再是一个冲锋的骑兵,也不是一个求爱的信徒,我只是一个马上要走的故人,和另一个故人随便说说话。
我聊到很多事:相识,相处,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完全没有目的,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得那样简单,说得那样轻松。
说着说着,她哭了,又笑了。
再后来……
正式在一起后,她总说我那天一开始就居心不良,否则不会让她进房间。
其实我知道,那天恰恰是我无心插柳。
表白,演讲,沟通,可以有目标,但不要提前预支后果,提前让自己兴奋/感动/受挫。
其次,预支后果的人容易一厢情愿,一旦事实和预期稍有偏差,就会陷入失望的恐慌当中去,从而自乱阵脚,昏招频出。
想必每个领导,都想对下属吼一句类似的话:我不要听你诉苦,我只要结果!
可同样一句话,林彪说了是军令如山,你单位那个有权无实的小科长说了,那就是扯淡。
同样的“狼性文化”,能给高薪的华为老板说了是实至名归。换了小企业老板,那就是逼下属辞职。
语言,从来不仅仅是话语。
你的身份,地位,气质,涵养,穿着打扮,乃至动作神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说话效果。
所以,要提高自信,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你必须在上台以前就反复演练,你的衣着/神态/动作都必须传达这样的观念:你是一个可靠的演说者,值得他们在你身上投注精力。
要知道,很多演讲,在你上台之前已经就结束了。
很多演说者都知道要增加互动,以此吸引听众注意力,活跃气氛,同时避免自己走神。
但倘若使用不当,或者遇到刁钻的听众,演说者就很容易被听众带着情绪走,从而分散注意力,丧失主动性,把精心准备的演说搞得一团糟。
他们的错误在于,把“互动”的主体默认为“沟通对象”(这就是你的听众)。
实际上,互动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你自己的紧张,方便你自己更好地演说,主动权必须牢牢把握在你手里。
如果遇到故意为难你的听众,不要在他那儿浪费时间,尤其不要失去冷静。
要微笑着请他坐下,同时礼貌地表示“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希望在演讲结束后再回答。”
——相信我,只要你接下来的演讲够精彩,除了杠精,大家很快就会忘掉这件事。
4.注意语速
当你语速过快的时候,你的思路很可能跟不上,一次次“脱口而出”的后果是,总会有一句不过脑的话让你当场出丑。
你要做的是,控制语速,不要太快,要保证句子与句子之间有足够的停顿,让自己缓口气,也让听众整理一下思路。
5.别乱带情绪
“啊!朋友,你去过黄河吗?你见过黄河吗?你可知道……下面请听,《长江之歌》”
这样令人喷饭的口误在演讲中屡见不鲜。
带情绪固然可以增加气势,制造效果,引起听众共鸣,可更容易让演讲者自己头脑发热,话不过脑,脱口而出,以至于弄出笑话。
本想露脸,谁知道把屁股露出来了。
要是你前头总在做呼告带情绪,等到演讲真正的高潮,你累了,观众也累了。
你总说笑话,大家总听不到干货,听着听着也就不愿意听了。
而几句干货加一句俏皮话,对方防不胜防,搞不清你接下来要说什么。
这样对方不但来了兴致,还要集中精力,生怕一不留神就中了你的套路。
你自己也缓解了紧张情绪,得到了休息的空挡。
等对方注意力完全被你吸引以后,你再把你精心准备的“核心观点”说出来,对方往往都能听进去。
有没有注意到?同样一个人,在台下练了无数遍,高谈阔论,滔滔不绝;
原因很简单,当他脱离了自己的安全领悟,来到一个不适应的舞台,必然会产生各种紧张和不安。
之所以演出前往往都要到演出现场彩排,还要请观众来,就是为了让演员尽快适应。
在你的演讲中,有一些因素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基本不会改变,比如知识水平,气质,衣品等,这些可以称为“不可变因素”;
而像演讲场地,观众素质,还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临时要求(比如规定必须穿什么衣服),每一场演讲几乎都不一样,可以称为“可变因素”。
由此可见,所谓的“积累经验”,不能只重次数,更要重变数。
通过不同场合,不同规则,不同受众的各种演说练习,适应各种可变因素,同时巩固自己的不可变因素。
这,才是真正的“熟能生巧”。
以上,来自久病成医的晓老师。
今日福利
想要思维逻辑通畅,说话方式紧密,其实这一切都和我们的情商离不开关系,情商低想要提高情商?
长按*
添加梦奇微信
验证备注:逆商
现在微信改版了
很多人和晓老师说找不到摸鱼了
其实只要把摸鱼置顶就可以了
只需5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