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荷兰漫天要价15亿?中国转身自己造出世界奇迹:别逼我,给你自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荷兰漫天要价15亿?中国转身自己造出世界奇迹:别逼我,给你自己

2017-10-18 23:03:31 作者:蛋蛋姐 来源:圈子图卦 阅读:载入中…

荷兰漫天要价15亿?中国转身自己造出世界奇迹:别逼我,给你自己

前段时间,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

已经全部竣工

通车指日可待

然而10月6日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

却在一档节目中告诉我们

在建造大桥最引人瞩目

海底隧道部分的时候

我们曾经想引进荷兰人的一个专利

而他们竟然漫天开价

一个专利张口就是15亿

于是,双方闹崩

我们决定自己攻关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不但后来居上

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实现了世界级的技术突破

还完成了港珠澳大桥

这个全世界难度最高的跨海大桥

还被西方人称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事情,还要从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说起:

港珠澳大桥是最近竣工的

一座超级跨海大桥

是30多公里的伶仃洋上

从未有人建成的大桥

是我国现在造桥技术的巅峰

它直接将珠海、澳门、香港

三个城市连接在一起

把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

从4个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

将极大地加快

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2009年时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阶段

我们就碰到了巨大的问题

首先,伶仃洋航道上

每天要过4000多艘船只

从各种小型船只

到30万吨的大船应有尽有

你要在海上建桥

就必须让这些船都能过才行

就这么一算

桥面至少要有80多米高

除了船以外

这里的飞机场也非常多

香港机场要求

不能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

矗立在飞机的航道上

上面下面都有限制

照这样来

那港珠澳大桥就没法儿建了

怎么办呢?

我国的工程师们绞尽脑汁之后

给出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方案:

先修一段海底隧道

解决上面飞机的问题

隧道后再接上大桥

解决下面轮船的问题

不就两头兼顾了吗?

不过,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隧道和大桥落差上百米

用什么对接呢?

最好能有一个小岛

把隧道和大桥连起来

但是茫茫大海上

怎么可能有小岛

我国工程师们想了想,最后决定:

既然没有天然的岛

那我们就自己造一个人工岛吧!

反正我们有这个能力

要建人工岛的时候

原本打算采用传统的方式

然而,这里的海底淤泥很滑

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案

就必须把海底的淤泥挖走

而海底的淤泥足足有800万立方米

相当于三座胡夫金字塔!

这是我们的计量单位

胡夫金字塔:

这么多的淤泥

对环境会造成巨大的污染

我们觉得这个方案太大胆了

所以,我们放弃了这个方案

提出了一个

更大胆的方案

我们要用120个钢圆筒柱

像钉子一样打到海里

在海上生生圈一个岛出来!

这样一来,淤泥就不用动了

岛的结构还非常稳固

打个比方就是

我们要把一颗颗珍珠串在一起

串成一个人工岛

就是这样:

每一个圆钢筒

圆面都相当于一个篮球场

高度相当于28层楼

重量550吨

每在海里钉下一个圆钢筒

就相当于钉下一个A380飞机

计量单位:A380飞机

的确,这个方案是更好了

但是技术难度和要求就更高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人

用这种方法造过人工岛

而我们一口气就要造两个

我们造出了120个这样的圆钢筒

用掉了12960片重达6万吨的钢板

这些钢板提供的钢材

足够搭8座埃菲尔铁塔

计量单位:埃菲尔铁塔

我们还动用了

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

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30”

高效搭建这些圆钢筒

我们只用了几年时间

就建好了这两座

宛如超级航母的人工岛!

在解决人工岛的同时

我们也在搭建海底沉管隧道

伶仃洋上最适合修建的

是海底沉管隧道

然而在此之前

世界上最长的两条沉管隧道

仅仅只有4公里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建过6.7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此外,在海底对接沉管的技术上

我们完全没有信心

一开始,我们找到荷兰的公司

希望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

来给我们的沉管隧道对接

但是就这一个技术

荷兰人张口就要15亿元

我们提出3亿

不买全部,只要荷兰人

把最危险我们最没有把握的那部分

教会我们就行

然而,荷兰人还是不同意

他们甚至当面

给我们去谈判的人唱歌

表示让我们自求多福

没了荷兰技术的帮助

我们只能自己攻关 

我们历经几年

又自己造出了这个

世界最难的海底沉管隧道

这条沉管隧道的每一截沉管

都有180米长,33米宽,11米高

重量达到7万6千吨

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而修好整个海底隧道

一共要把33个航母重量的沉管

在水下无缝对接到一起

计量单位:航空母舰

我们直接在桂山岛

花了100天造了一个

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

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我们就造完了

这33截世界最长的沉管

在整个沉管建造的过程中

一共消耗了33万吨钢筋

和200万吨混凝土

这些建筑材料

够造8座828米高的迪拜哈里发塔

计量单位:迪拜塔

不光造出了沉管

经过四年的研究

我们还在荷兰公司引以为傲的

沉管对接技术上

实现了世界级的突破

沉管隧道的最后一节安装

一般要花费8到10个月

然而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最后一节

我们仅仅只用了一天

就全部对接完成!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技术之外

还有无数的科学家

用自己先进的科研成果

为港珠澳大桥保驾护航

伶仃洋里的氯盐

会逐渐腐蚀混凝土

科学家经过20年的研究测试

做出了比普通混凝土

抗腐蚀能力高5倍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

能让大桥用上120年

伶仃洋里可能发生地震

科学家就研究出了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能抗8级地震

能承受30万吨巨轮的撞击

强力台风到来时

可能引起大桥的共振

导致大桥损坏甚至崩塌

科学家就给大桥加装涡流板

减弱大桥的共振效应

能抵挡16级台风

光是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就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

7项世界之最!

2017年7月7日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我们用了7年时间

花费了50万吨钢材

230万吨钢筋混凝土

避开了每天4000艘海船

和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

克服了伶仃洋上

多发的台风和地震

终于建成了这样一条

集桥、岛、隧道于一体

全长55公里

包含6.7公里的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这也是世界建筑史上

里程最长、投资最多

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建成之日,英国的《卫报》称

这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专业人士都认为港珠澳大桥

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豪不夸张的说

这座港珠澳大桥

凝聚了我们几代人数十年的心血

是整个国家科技和工业实力的体现

我们能造出港珠澳大桥

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桥

中国人造不出来的!

看着现在的港珠澳大桥

蛋蛋姐不由得想到

我们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造桥技术远远落后世界的屈辱历史

在古代,我们的造桥技术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我们古代的桥梁

在实用坚固的同时

往往外形还很有艺术气息

屹立1300年的赵州桥

至今还是石拱桥难以逾越的巅峰

但是在近代

随着我们工业技术的全方位衰落

世界造桥史上

再难看见中国人的名字了

近代国内的一些大桥

全是外国人帮我们造的

近代济南的黄河大桥

是德国人修建的

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

是英国人主持建造的

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

是由俄国人修建的

而广州的珠江大桥

是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

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造桥技术

在近代却根本抬不起头

我们空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称号

却造不出一座自己的现代化大桥!

西方人甚至一度断言

“中国人造不出钢铁大桥!”

那个时候我们的造桥技术

就只能靠自己自强不息

在我国著名的造桥大师茅以升

想要在钱塘江上造桥时

外国人都讥讽他说:

“能在钱塘江上造桥的中国工程师

还没有出生呢!”

茅以升费尽千辛万苦

造出了我国第一座钢铁大桥

钱塘江大桥

然而,在造完仅仅98天后

日本人就兵临城下

为了阻止日本人迅速过江

在疏散完难民后

茅以升不得不忍痛将桥炸掉

炸桥的那一刻,茅以升说

“心疼得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

图: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之后

经济要发展

修桥修路成了首要任务

但是当时的中国

一没钱二没技术

1961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时

建桥的费用

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建桥的工人们都吃不好穿不暖

除了穷以外

造桥的技术我们也很落后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拼装两个月后

就发现固定的上万颗铆钉

竟然全部不达标!

铆钉和孔眼之间有2毫米的缝隙

铆钉出现了松动

于是,我们紧急停工

先期的铆钉全部弃掉不用

重新打造符合规格的铆钉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修建时

两百多米高的主塔浇筑混凝土时

混凝土泵突然出现故障

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凝固

与后浇混凝土间产生缝隙

工人没办法

只能把3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

全部凿除重来

因为没有技术没有经验

我们走过很多的弯路

也曾无数次推倒重来

但是我们踏实肯干

我们一点点靠着自己的双手

把技术磨炼得越来越好

时至今日

艰苦奋斗了几十年

我们的山谷、江河、海峡之间

逐渐立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大桥

到现在,我国的造桥技术

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除了让世人惊叹的港珠澳大桥之外

世界前十的大桥

我们占了8座

前100的大桥我们占了80多座

是刷屏级别的表现

不光数量霸屏

我们的桥梁还一再突破

世界现有的桥梁技术

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比如高度达到两百层楼高

在桥上走等于漫步云端的

北盘江大桥

比如囊括十项世界第一

世界首创玻璃作为主受力结构的

张家界大峡谷人行玻璃大桥

比如武汉一座

重达1.7万吨的立交桥

可以空中转体106度

相当于1万多头大象空中转体

完美实现对接

创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

转体工程重量纪录

比如北京三元桥

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

然而,从旧桥切割开始

到完全恢复交通

我们只用了43个小时就全部修复完成

让所有人都惊了个呆

茅以升当年挥泪炸桥的不甘与无奈

仿佛还在眼前

而今天,我们就通过自己的努力

转瞬间再次立在了世界之巅!

其实,在这几十年间

我们在西方人的打击和嘲讽下

反而成功崛起的产业

又何止是造桥呢?

原子弹、卫星、大飞机、

航母、望远镜、雷达……

我们在被技术封锁、被轻视的情况下

一次又一次做出突破

每次我回头看去

都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但是一个民族

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

就像知乎用户@Phoolean写道的那样

苍天破了,不盼奇迹,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明,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

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

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

不可被亵渎的东西!

当下中国家庭最大的痛苦:停不下来的父母,慢不下来的爱!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熊孩子怎么这么慢!

每次看到两岁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花上5分钟才能吃进去一口时,琳琳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先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如果催促不管用,就干脆抢过勺子喂起饭来。

每天早上七点半晓萍都很愤怒,眼看着要迟到了,五岁的儿子却依然不急不慢地收拾着书包、穿着鞋子,她通常会很温柔地催促儿子两遍,见儿子不为所动,顿时河东狮吼,于是每天上学都像打仗一样。

少儿科技馆里,孩子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

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

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

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我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家长内心的焦虑。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事实证明,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贴心陪聊台请来了小机器人为大家服务了,天蝎座的哦,欢迎大家后台来“撩”,有问必答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