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虚构 | 陈各:蓝山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序号
014
微·虚构
作者简介
陈各,199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在读。
蓝 山
陈 各
顾薇走出旅店的时候,森林里还弥漫着雾气。灰色的树皮,树叶,在远处透出幽蓝。景区手册给出的解释是,这地方原来是大海,经过几亿年的地貌变迁,大海消失了,鱼变成了山上的树,只有梦境还是原来的颜色。假如当初编写这本手册的人也像他的后来者一样,讲清楚这是气体在阳光下发生的散射现象,顾薇也许就不会来了。她站在从山顶吹来的冷风里,对着眼前她认为是大海之梦的景象,紧了紧她的大衣。
接着她往山下走,走到一个Y字路口,没有继续往下,而是转向了右边的山道。她想好今天要坐索道下山。旅店通知上写着,出门走到第一个路口右转,然后前行九百米。
车站的规模很大,入口是旋转式的自动感应门。白色的瓷砖地,好像一片冬季的湖泊。银色的椅子就是那湖泊上的光。没有声音。也没有别人。只有电子屏在周而复始地滚动着字幕:“营业时间:旺季08:00--19:00,淡季09:00--18:00。票价:上山80元,下山100元,往返150元。营业时间:旺季……”
顾薇抬头看了看挂钟。七点五十九。但现在恐怕是淡季。昨天的旅店里也只有她一个客人。于是,她从包里掏出景区手册,还有一支笔,坐在椅子上消磨时间。
“小姐——”
顾薇的目光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志向上移,见到一名身穿工作服的男人。国字脸,矮矮胖胖,有一点凶相。顾薇站起来,退后一步,说:“啊,你好?”男人指着大门的方向,不满地:“索道明天才开放。你没有看到通知吗?”顾薇愣了半晌,没有回答。男人说:“走吧。等明天。”一边说,一边打开乘车入口的屏蔽门。他低头看了一眼表,回头道:“你现在下山,天黑之前就能到山脚。也很快。”很快么?然而男人已经走进了乘车间,大厅里只剩下顾薇一个人。她呆呆地看着秒针走过十圈,然后离开了。
男人告诉陈潇说,那姑娘离开之后又回来过一次。“我当时在测试机器,缆车一辆一辆往下走,她看见了。她说给我钱,让她上车,出事情她自己承担。”男人把烟头摁进烟灰缸里,感慨道,“早知道,还不如让她上车呢……”他忽然坐直身子朝窗口外张望,拨下开关面板上的一截开关。
“旅客您好。景区旺季客流量较大,请停留在大厅的旅客抓紧时间出站,协助我们共同维护好车站秩序。谢谢您的配合。”
男人回头递了一支烟:“我知道的就是这么多了。”
陈潇穿过汗津津的人流,走出大门,像一条刚被大卡车碾压过的狗。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山上,一条通往山下。通往山上的路,人潮涌动,因为旅客基本上都是坐索道上来,然后步行一千米完成登顶,再从这条路返回,坐索道下山。
相比之下,通往山下的路,就像天空落下的一根头发,悄无声息。陈潇在一种被放逐的心境中,走上了这条道路。他手上的照片就是他的镣铐。无数个夜晚,他拿着这张照片,久久地凝望,仿佛照片里的那个女人正从他的身边跑过。他大声地呼喊她的名字,却发现周围一片黢黑。
顾薇站住了。如果不是旅行团的出现,顾薇恐怕要怀疑自己刚刚是不是变成了一棵树。这是一只大学生的团队。二十来个人,穿着花花绿绿的T-恤衫,颜色不一样,但款式一样。好像大地的口袋漏了,掉出一把彩红糖豆。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爬,一直爬到现在。他们告诉顾薇,天黑之后就没有人查票,可以直接翻过栅栏进山。但是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们想尽快登上山顶。顾薇把手里的景区手册送给他们。
这本景区手册最后出现在陈潇的手上。是这群大学生看到新闻后交到派出所的。登记签收的那个人,正是陈潇。他看到扉页上,黄色的荧光笔标记出一行字:“大海消失了,鱼变成了山上的树,只有梦境还是原来的颜色。”
这一行字以手写的形式多次出现在手册的空白处。陈潇仔细地抄下了这一行字,然后把它交给队长。队长说,这没有用。他甚至没有看一眼,刷着手机,似乎是语重心长地:“小陈啊,蓝山每一年都有人失踪,你不要太那什么了,啊。”
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注意地等待着陈潇的反应。然而陈潇没有说话。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伏案悄悄地做事,然后把一些碎纸条扔到了垃圾桶里。没有人正面地瞧他,大家都有一双长在背后的眼睛。到了下班的时间,陈潇就下班。
过了大约半小时,他坐在一辆缓缓上行的缆车里。在同一车厢,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她“啪”地一记耳光打在小孩的脸上:“再吵!警察叔叔把你一枪打死!”那个孩子,还不到七岁,瞪着惊恐的眼睛,看着陈潇。他的旁边则坐着一个光头的男人,端端正正地看着前方,很拘谨。车厢里像装了一车石头那样沉默。他们经过的风景,那些摇曳着蓝色雾霭的山峦和森林,仿佛渐渐地回到了几亿年前的模样。
这些年,陈潇无数次在这座山上徘徊,宛如幽灵。今天,他再一次来到这里,手里拿着景区手册。手册里夹着顾薇的照片。
半个世纪后,蓝山遗址博物馆落成,在其开馆仪式上首次展出了这份珍贵的历史材料。一些细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扉页的一行字被人用小刀裁去了,后面的空白边缘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残缺。有人问导游,空缺的部分是什么?导游说,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啦。
除此之外,人们还注意到,在那永恒的一日已经过去大半时,陈潇还没有发生任何异样。他沿着顾薇走过的石阶一步步往山下走,看见一群年轻人。年轻人问,索道是在维修吗?陈潇说他刚刚坐索道上来。那群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诧于这个令人困惑的情况。因为刚刚有一个人提醒他们,索道明天才开。“可是,我确实是坐索道上来的。”陈潇从口袋里把车票摸出来,递给年轻人。
多年以前,这群年轻人曾在学校食堂的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蓝山的影像前,悬浮着一张照片:一个女人坐在灰色的石头上,穿一件红色衣服,后面是大海。他们认出了女人,立即到派出所提供景区手册。他们向签收的警察报告,在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能确定,那个女人绝对没有任何走失的迹象。
那个下午,听完队长教诲,陈潇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同事无声的注目中,他从笔筒里抽出了一把美工刀。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割在自己的手腕上。然而他知道他会在第一时间得救。这就没有意义。如果他死了,——也就是在场的人全都视而不见,那么这份手册会成为唯一的目击证人,然后被人审问,被人凌辱。这是他不愿意看见的事(虽然死了也看不见)。他选择了第二个想法。他取来纸板垫在手册之下,用小刀划出一张张小纸条。那些空缺的部分,从此成为了他一个人的秘密,至多是他和顾薇两个人的秘密。
然而他和顾薇终究是不一样的。他的秘密里还有一个顾薇,而顾薇的秘密里并没有他。这个时刻,陈潇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一碗泡面十五块,开水另要五块。坐在店里吃,服务费十块。顾薇交出去一百块,老板娘说没有零钱找,丢给顾薇一条纸巾。
这是蓝山脚下的第一家店。后面还有紧接着的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绵延不绝,灯火通明。
顾薇怀抱着一条纸巾,伫立在夜之将至而未至的瞬间。
然而这家店的老板娘对此毫无印象。警察、记者、围观群众,每一个走进店里的人都问她:你有没有见过这个人?她说:没有。陈潇说:你再仔细看看。她吊起一对三角眼:看你妈个逼,都讲了没有!顾薇的踪迹到此结束了。
陈潇从这家店里出来,久久地伫立。
人们在市电视台看到,又有一个人在蓝山失踪了。蓝山景区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失踪者家属道歉。警方也提醒广大市民:进山旅游,安全第一。
上海文学
你的文学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内图片若未注明均来自互联网)
2017年精选赵丽宏:乡音的魅力 | 马原:小心踩到蛇 | 须一瓜:有人来了
张怡微:过房 | 林那北:双十一 | 张炜:超验阅读及其他
彭小莲:胶片的温度(上、下) | 裘山山:调整呼吸
何立伟:昔有少年 | 李西闽:我离死亡那么近
阿袁:他乡
回溯·足迹木心:上海赋(上、下)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阿城:棋王(上、下) |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 金宇澄:风中鸟 | 王安忆:发廊情话 | 韩少功:归去来 | 李锐:厚土 | 陈村:死 | 余华:死亡叙述 | 陈映真: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
佳篇有约陈村:我们在二十岁左右 | 刘心武:冰心·母亲·红豆、洗手 |
苏童:乘滑轮车远去 拱猪 | 范小青:鹰扬巷 |
王安忆:喜宴
短歌行舒婷:远方(二首)、还乡(外一首) | 李娟:火车快开 | 杨炼:诺日朗 | 骆一禾:四月 |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 顾城:粉笔、白昼的月亮 | 张枣:大地之歌 | 邵燕祥:我的乐观主义 | 雷抒雁:春神
关于“我们”投稿事宜 | 友情推荐 | 微店购买事宜 | 友谊的小船 | 2016书展漫谈 |
“川普”在《上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