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5条关于林文月的经典语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句 >

15条关于林文月的经典语句

2018-04-11 23:0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5条关于林文月的经典语句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未正式的琢磨之中活得经验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林文月《饮膳札记》

  ●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记忆的。 ----林文月《三月曝书》

  ●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林文月《写我的书》

  ●宋淇先生言谈举止常常带点矜持的关切和客气隔阂另加孤傲的罗默契,林文月有一回在香港富丽酒店门口送别宋先生,她说她看着宋先生的背影不禁想哭。宋淇这样的器宇是六分往昔故园的教养四分西洋文化的陶铸。 ----董桥《青玉案》

  ●这半年多来,我看到日本不少的罢工和罢课,这是民主社会争取新决策、新制度手段之一,虽然有时也有某种程度效果,但是为此所造成的公私双方损失也往往不小。 ----林文月《京都一年》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林文月《三月曝书》

  ●情怀只合自家知,说与旁人枉费辞。惆怅归来清漏水,自研残墨写新诗。 ----林文月《写我的书》

  ●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钻研我们的古典文学,使我的生活变得忙碌充实。这一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喜悦。 ----林文月《三月曝书》

  ●那时候,两位教师都还健壮,常参与我们的宴会,他们智慧而隽永的言谈,有如今版《世说新语》,令人百闻不餍。而今,台先生离去已经五载余,孔先生深居不甚参与饮宴之事。美和那一晚到底做了多少佳肴呢?我反而只记得她那一道不小心烧糊了的蹄髈的美味,以及那一晚师生不醉无归的情谊兴致。 ----林文月《饮膳札记》

  ●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 ----林文月《林文月精选集》

  ●这样浸泡出来的卤蛋,要对半剖开,才能显现其特色。但因为蛋心未凝固(与溏心皮蛋类似),所以剖切之际宜取棉线而不宜用刀,否则蛋黄容易沾黏于刀背上,致形体损坏。用棉线剖分水晶卤蛋的方法,颇饶原始趣味。 ----林文月《饮膳札记》

  ●日本人平时很少吃兽肉,据说吃牛肉风气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习惯肉腥。不过,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善民间的食生活,促进国民健康,已提倡面食和多食鸟兽肉,而一般年轻人也逐渐有重视肉食的倾向了。 ----林文月《京都一年》

  ●人,为什么要生呢?既然终究是会死去。 ----林文月《三月曝书》

  ●传说中乞儿烩煮富家残羹冷炙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佛跳墙的烹制特色在于各位分制,最后汇聚而隔水蒸煮;同样的素材同锅烹煮,却效果全异。 ----林文月《三月曝书》

  ●他认为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所谓今日的中国文学,只是作为战争武器以及社会政治改革宣传,它是一种优越说教,却不是美的本质表现。他又说白话文学推动以来,多数中国作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致使其作品困于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中国精神,他盼望我们从速建设新的中国文学精神,这一段话是颇值得我们反省参考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是“悠然见南山”的最好解释。由于诗人心境超远,于采菊之际,无意望山,而适见庐山。那种悠然自得闲情逸致,一个“见”字,的确能表露无遗。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经验往往是于无意之间遇得的。南山即是庐山,是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名山,应该是诗人日日所见,极为熟悉的。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际,怕是无暇欣赏;而“采菊东篱下”,则为一种闲适行为,南山的安态适于此时映入诗人的严重,遂令诗人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喜悦。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文字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力量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障碍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超越时空的人类的感情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的经验吗? ----林文月《三月曝书》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林文月《饮膳札记》

  ●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的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做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努力罢了。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荒唐想法。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在这样的黄昏,我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变迁,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也不愿把任何俗务摆上心头。只因为这暮春的景色太醉人,我心中有些微的激动,和莫名的感伤。 ----林文月《京都一年》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不珍惜其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禀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能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而这一份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林文月《三月曝书》

  ●歌舞伎也和京戏、歌剧一样情节和戏文都是固定的,内容则多取自历史故事,而以描写情理的冲突矛盾者居多,所以能雅俗共赏。 ----林文月《京都一年》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林文月《三月曝书》

  ●有些甜美的记忆却是永不褪色,舌上美味之内,实藏有可以回味的许多往事。 ----林文月《三月曝书》

  ●及近代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出《源氏物语》一书中所引用的汉文书籍有:《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庄子》《管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元稹诗集》《刘禹锡诗集》《西京杂记》《述异记》《游仙窟》等多种。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
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 ----林文月《三月曝书》

  ●"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林文月《饮膳札记》

  ●很多年以前,我遇到一双赤手空拳的手。那双手大概与我有前世的盟约,于是,再也没有任何一双手能够吸引我一顾。 ----林文月《手的故事》

  ●艺术最高境界并不在取悦于人。 ----林文月《京都一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