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坡的座右铭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同时又有一个人,心最黑,脸皮不厚,也归失败,此人也是人人知道的,姓范名增。刘邦破咸阳,系子婴,还军坝上,秋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计,总想把他置之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刘邦仿佛;无奈脸皮不厚,受不得气,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增大怒求去,归来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动辄生气的道理?“增不去,项羽不亡”,他若能隐忍一下,刘邦的破绽很多,随时都可以攻进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项羽的江山,一齐送掉,因小不忍,坏了大事,苏东坡还称他为人杰,未免过誉。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欧阳文忠公尝语:”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脣不着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耳白于面,则众所共见,脣不着齿,余亦不敢问公,不知其何如也。 ----苏轼《东坡志林》
●只叹世如潮,人如水,片刻不得。
恍惚之间昨天还触手可及,睁开双眼世界早已不在熟悉。
曾经年少意气风发、傲气凌霄、不可一世;可悲今日周遭萧索,举手投足之间竟茫然失措。
抬望眼,日如炬。感其身受如困水之鱼,鳞尽损,体满伤。
今日执笔只诉心声,只书哀愁,落纸满文殇。
当日曾凭相识满天下,今时可笑知交无一人。纵有佳人弦弦牵挂,只恐唯悯而已。
今日怅然舒怀,惜无东坡举杯书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之豪情,无渔歌互达之抚情,亦无大江东去,感时之明。
●我猜关云长起码重100公斤,因他的情深义重,还有那一身高强武艺;苏东坡应该在70公斤上下,先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后有排除万难的精神,病恹恹如何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荆轲重55公斤,偏清瘦,气质特异,故力虽较不过秦王,但精神万古流芳;杜甫重65公斤,其中60公斤都在心脏,装满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经历由盛转衰的惆怅;贺双卿重35公斤以下,一个将词填在花瓣与落叶上的女子,总是给人飘飘欲仙的想象;柳如是重40公斤以上,身为女子,却有不输男人的气度和情怀,过于柔弱的身体想来无法支撑她人生的精彩跌宕;而纳兰容若,重21克。 ----《纳兰容若词传》
●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苏轼《东坡题跋》
●东坡居士作水陆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此以寄之
久隂障夺佳山川,长澜四溢鱼龙渊。
众看李郭渡浮玉,晴风扫出清明天。
颇闻妙力开大施,足病不列诸方仙。
想应苍壁有垂露,照水百怪愁寒烟。 ----米芾《宝晋英光集》
●她不是一个乖小孩,至少她永远都没有她的外表看起来那么乖。她倔强起来的样子,就像是一头非洲小母狮。她会肆无忌惮地吃掉一碗东坡肉,然后就靠在树下用一个小牙签掏树洞里面的虫子 ----白槿湖《我欢就好》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代所有领军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文人,比如我们提到的范仲淹、韩琦、苏东坡等人,都曾经在陕西领军过。文人领军的形态,在对待整个战争的态度和方式上会不一样,他们不太会采取以力服人的手段去征服敌人,而是会采取尽量避免战争的方式。避免战争的心态跟一个主动去触发战争的心态比较,会形成非常不同的政治走向,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到宋朝的开国,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很特殊的文化风格,其实跟它很多的政治制度有关。 ----蒋勋《蒋勋说宋词》
●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真君。将奠,雨作,已而清风肃然,云气解駮,月星皆见,魁标皆爽。彻奠,阴雨如初。谨拜首稽首而记其事。 ----苏轼《东坡志林》
●世间的事,有知难行易的,有知易行难的,惟有厚黑学最特别,知也难,行也难。此道之玄妙,等于修仙悟道的口诀,古来原是秘密传授,黄石老人因张良身有仙骨,于半夜三更传授他,张良言下顿悟,老人以王者师期之。无奈这门学问太精深了,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叹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门学问不但明师难遇,就遇着了,也难于领悟。苏东坡曰:“项籍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衣钵真传,彰彰可考。我打算做一部《厚黑学师承记》,说明授受渊源,使人知这门学问,要黄石公这类人才能传授,要张良、刘邦这类人才能领悟。我近倡厚黑救国之说,许多人说我不通,这也无怪其然,是之谓知难。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寄》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刘邦对黑字的运用,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圯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圯上受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候论,说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高徒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不肯几乎误事,全靠他的业师张良在旁指点。就像在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中国盛产美食,无论哪个省都有独特地道的菜肴,外国人来到中国点菜如数家珍: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酸辣鱼、东坡肉,而中国人去到外国只会点一个菜:额...this one,额...this one。
●“大江东去”是他的豪放,“千里共婵娟”是他的细腻,“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他的情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他的正气,“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超然,“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的矿达。东坡词,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人生的启迪。别词不言,单一首【定风波】便足矣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人生路上,难免风雨与挫折,面对风雨,请拄起竹杖,踏上芒鞋,披起蓑衣,任烟雨平生;面对挫折,请记住,走过去前面是个天,请记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古至今那么多咏叹桃花的诗句,
东坡居士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张志和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庭坚说: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欣欣向荣《农门妇》
●蒋仲甫闻之孙景修言:近岁有人凿山取银矿至深处,闻有人诵经声。发之,得一人,云:“吾亦取矿者,以窟坏不能出,居此不知几年。平生诵金刚经自随,每有饥渴之念,即若有人自腋下以饼饵遗之。”殆此经变现也。道家言“守一”,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此人于经中,岂所谓得“一”者乎? ----苏轼《东坡志林》
●一般人所说的宋代四大书家——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京或蔡襄),是四种非常不同的个人风格。唐楷强调时代性超过个人性,宋代恰好相反,个人书风的完成超越了时代一致的要求。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才可能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说的“优”,是优裕的优,不是优秀的优。也就是说,做学问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官;做官而时间精力有余,就去做学问。在这一点上,做得最漂亮最出色的是宋代文人。你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哪一个不是做官、治学两不误?苏东坡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官也是做得极好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繁华绮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世事兴亡,千百年过眼云烟,这一方天光云水看过太多浮沉,文人墨客走马灯一样走了又来,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他们在西湖的美景面前,只剩下对美的折服,精致风雅的字句,写下西湖不同的风光,不同的美,而那些美的光芒遮掩住了悲伤。
白居易眼里的西湖,是掩映在绿杨荫里的白沙堤,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苏东坡眼里的西湖,是溪边浣纱的美人西子,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杨万里眼里的西湖,是六月暑天的不同风光,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眼里的西湖,是官宦子弟歌舞的楼外小楼,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欧阳修眼里的西湖,是撑画船入日暮时的十顷秋水,是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慕兮《西湖寻梦,梦痴人》
●哪得仙家傍溪桥,炉上煮酒,月下听箫。
窗含远山,梁栖飞燕,架攀凌霄。
散千金凡尘即了,拼一醉名利可抛。
因缘何物?
不修来世,只问今朝。
叹千古风云变化,起四海干戈,血染征甲。
宏图霸业,踌躇之间,转眼白发。
经不起成败刹那,谢一地颓唐烟花。
酒醒梦断,半世浮沉,问谁牵挂。
太白诗,东坡词,横槊一曲酒当酾。
浊浪难没英雄志,东风易染江水赤。
谁争得天下为私,谁争得名留青史,谁争得万代专祠。
功名不过蝇头字,豪杰千古,成败一时,白发青丝。 ----那只狐狸《坏事多磨》
●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夏日
春来秋去皆是梦
宠辱得失不由人
夏日黄昏天气好,闲云碧空和且清。
孤舟暮色渔歌远,清江碧水斜阳近。
蓬茸垂柳望莺梭,流光落尽翠微波。
醉梦只在春风里,烟波深处见绿荷。
丙申七月六日晨起诗三首
络纬声中正无眠,忽而已过清秋天。
横峰一望赏冷月,碧涧寒树听暮蝉。
一夜轻风绿草白,不知偶然秋又来。
几树丹枫霜层染,篱下野菊露中开。
自古川蜀风流地,太白东坡从此出。
常恨未逢唐宋世,从来读诗不读书。
●意识形态的差别最终会随时间流逝,而艺术和文学的瑰宝会流传千古。
所以现在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少有人看…而宋之东坡平生多遭贬谪,广受责难。然余后世婵娟千里,天上人间,皆颂之为仙。
●和大他15岁的苏东坡不同,他不认识那么多政坛巨星和学界名流。讲他的生平事迹实在干涩了点。少年关心国家,喜谈当时事,是个愤青。青年不愿迎合权贵,喜欢不顾场合的喝酒,意气用事,是个老点儿的愤青。到晚年,想一想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很好地为国家服务,当些个小官也没啥干下去的信心。于是办个退休,去苏州养老了。 ----阿杰《千古悼亡犹费词》
●就算他日你名落孙山,
我都会陪你东山再起。 ----《东坡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