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钱理群的句子_关于钱理群的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钱理群的句子_关于钱理群的句子

2022-03-20 11: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钱理群的句子_关于钱理群的句子

  ●“学生迟到了,他面带愧色,站在教室门口轻轻喊了一声‘报告’。他很尴尬:喊轻了,老师听不见,声音大了,又怕惊动大家。教师发现了,也只轻轻地一点头,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他已经知道迟到妨碍了大家,你尽可能不要多问,你的目光甚至没有必要停留在他的脸上。我对这样的学生印象很好。这样的学生总是很注意个人修养,他们总是想到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别人。这样的品格,以后是可以再一个文明社会立足的。” ----钱理群《活着的理由》

  ●人之为人,就在于它既是生理的,因此,它和动物一样都以生存和温饱为首要追求,是为人之“兽性”;但它更是心理的,它有动物所没有的“神性“,精神的追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精神追求是构成了人的本质的。 ----钱理群《活着的理由》

  ●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钱理群

  ●当 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 、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 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 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 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 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 ,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 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别林斯基的结论是:“一个人精神越崇高,他的分裂就越是可怕。他对自己的有限性的胜利也就越是辉煌,他的幸福也就越是深刻和神圣。这便是哈姆雷特的软弱的意义。”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其实,我在讲知识分子的故事时,自己已经隐含其间:我是以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感受、生命体验去观察、描写的,就需要最后现身,用自己在陷入“绝地”以后的反省,反思,来为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一个“总合”,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便“守望”住知识分子的本分。 ----钱理群《岁月沧桑》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涅对于共产主义运动既赞赏又疑惧的态度,正是他身上的堂吉诃德气与哈姆雷特气的反映,而这都是来自知识分子的本性的:他们既天生地有着追求群体平等的人道主义倾向,又本能地对个体精神自由、个性发展持有特殊的热情与敏感。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 ----钱理群

  ●“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走上学者之路的时候,我最想追问的,也就是构成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的,就是我想弄清楚: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我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问题。要真正认清楚自己,就必须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作一番清理和总结。 ----钱理群《岁月沧桑》

  ●他(弗·施莱格尔)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表现了“在一个极度的败坏的世界中,理智所遇到的无比绝望”。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钱理群

  ●乡村教育不能只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用石先生的说法,就是局限于“离农、为农”教育,以帮助学生“走出农村”或“帮助他在农村更好生存”为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文明观、世界观的培育,使他们懂得怎样“理解生存”,追求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反复强调乡村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 ----钱理群《活着的理由》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