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值吗?
记得回家以后,一个多年的朋友从外地来看我,席间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值吗”?痛惋之情,肺腑之义,溢于言表。是啊,优渥荣华,似锦前程,值吗?我想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都想问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无外乎“值”或“不值”。说不容易,要说明白“值”或“不值”绝非之言片语可得。尽管很难——很难解释,更难的是理解,但还是想试着回答一下。
闲居在家的这段时间其实一点都不“闲”。生活在对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段时间里自己做了以往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或较少做而应该做或是自己喜欢做的许多事,阅读就是其中之一。大略算来,读了不下40本书,有老书重读,更多的是以往没读过的。重读的是《明朝那些事》,作者写这套书前后有几年的光景,所以我们也是陆续读之。而这次,只用了几天的时间把一套七本通读了一遍。也许是通读的原因,也许是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这一次对这套书或者说作者借这套书所要表述的,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把握。当然,这里不是读后感,我知道,我在回答问题。
于谦、孙燧、杨继盛、杨涟、左光斗、顾大章、黄国光、史可法……这个名单要列下去,可以还有好长。我想说的是,他们“值吗”?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出入中枢、胸怀天下的封建士大夫。好,我知道,那他们呢?颜佩韦(商人)、马杰(商人)、沈杨(贸易中间商)、周文元(轿夫)、杨念如(卖布的),他们是《五人墓碑记》的主角,阉党乱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这篇古文曾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学过,不知现在还存否。不用不好意思,如果不是当年明月,我也早已记不得这篇古文。
好了,言归正传。他们,都“值吗”?他们不知道只要低头,哪怕只要是沉默就可以明哲保身、免灾避祸,就可以荣华得享、富贵可荫吗?“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他们当然知道,他们只是没有选择妥协退让,没有选择现实的利益,他们选择了坚守,选择了“道统”。“所谓道统,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历经苦难挫折依旧前行的动力”。他们坚信,“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邪恶终会倒台,“纵使它曾骄横一时,纵使它曾不可一世”。所有引号里的文字都是书中的原文,尽管在今天现实的语境下听着是那么“不合时宜”,但我相信,这些才是当年明月那貌似慵懒、几分调侃、冷冷幽默文字后面的东西。当然,我可没有把自己与“他们”同列的意思,“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太过宏大、沉重了。我想说的是,“值”与“不值”得看你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仅此而已。
刚刚读完《越界言论》,作者许子东,可能对许多人很陌生,不过说起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除了主持人窦文涛,另外两个经常去的嘉宾,一个是梁文道,另一个就是许子东。凤凰卫视以往多是出差在宾馆偶尔看看,“锵锵”似乎从没完整看过一集。所以这本书快看完了,偶然翻看扉页后面作者简介才对上的号——是电视上的样子,有些清瘦,戴个眼镜,学者做派。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当然是学者。这本书是《许子东文稿》的卷三,卷一《重读文革》,卷二《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一看便知是学术著作,听着就头大。卷三则不然,多是从学术研究越界电视传媒,从学者工作越界公民议论,尽管是2011年出版,现在读来也不过时。说了这么多不是荐书,只是因为书中的一段话觉得不错——“能不能是一回事,应不应该是另一回事。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做一些事,就认为本来就不该做这些事”。
铺垫了那么多,下面开始正面回答问题:
一、失与得总是平衡的,万古不易。
二、“值”与“不值”取决于你衡量的标准,是利益还是道义。
三、我只是做了在许多人看来“不能”而“应该”做的事。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说应该就应该,Why?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不容易回答,但是既然开了头,我就尽量接着回答下去。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取决于你掌握的与其相关的信息。信息不全面则判断很可能不准确,如果信息有误呢?我经常会举的例子是打麻将,听说我们的国粹已经走向世界了。如果你的对手明明打的是八条,他说是一饼,你说你怎么跟他玩,不输才怪!有人说现在网络发达,智能手机,资讯即时可得。就不说几乎同时起步,人家谷歌现在搞无人驾驶汽车、研究量子计算机,我们的百度还在帮人招嫖、卖假药,几十条街都看不到了。搞通信的,Internet和Intranet的区别别说你不知道。好了,不打比方了,还是说书吧。
给大家推荐一本《生活与命运》,作者是前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这本书缘起于一本杂志《看天下》,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当今最好的综合性新闻故事类杂志,不是之一,当然是我认为。有一期介绍了梁文道他们跟优酷合作的一个视频节目“看理想”。三部分,梁文道《一千零一夜》,每期20左右分钟,分几期介绍一本书,都是经典老书,没有新著。陈丹青《局部》介绍绘画,马世芳《听说》介绍台湾音乐。《一千零一夜》我的观点,不用看视频,音频就好,是为“听书”。《局部》一定要看视频,自己于绘画很不在行,所以一直没看,不过近来开始看,觉得收获也颇大,陈丹青很有“货”,表面讲画,实在说人生世事。《听说》也很有味道,应该跟那里的文化传承有关,暖暖的感觉。(好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生活与命运》就是第二十三夜听来的。“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最想给我的观众做介绍的一本书”,梁文道如是说。“当代的《战争与和平》”,“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文小说”••••••关于这本书的溢美之词不需要我在这儿罗列了,专业人士的推荐、导读非我能及。我只是想说,这部完成于1960年、出版于1980年的巨著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仍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如果你读懂了这部书,你就能解释今天诸多问题。比如说房产税,比如说延迟退休,比如说计划生育,比如说沪踏、渝翻、津炸、京霾和深垮,等等等等。当然,你就不需要我再来回答那个Why了。所以,我的问题回答完了,呵呵。也许有些无赖,没办法,因为真正的答案,从来都得自己去发现;决定命运的选择,也必须自己来做。如果觉得不够,那我就摘两段书中的文字吧。
“人类的历史不是善极力要战胜恶的搏斗,人类的历史是巨大的恶极力要碾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怎么听起来有点耳熟呢?没错,当年明月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呀!其实也不奇怪,人性是相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多东西,只是我们过于注重外在有形的世界,过于沉役于这繁华世事,麻痹了自己,迷失了本性,从而无法感知罢了。
其实我从本心是不喜欢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杀我同胞,占我国土,无有出其右者。对于这一点,林则徐早有断言:“亡我中华者,沙俄也”。但我不得不佩服这个民族。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出生于1948年的乌克兰,所以与格罗斯曼一样,都可以说是前苏联作家。外电报道这次诺奖又颁给了“弄脏了自己巢的鹊”——她曾因自己的文字长期流亡国外。读完了她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记录的是“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她和格罗斯曼明显是两种风格,但深刻入骨如出一辙。再念及索尔尼仁琴的《古拉格群岛》,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再往前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个民族在苦难面前对人性和良知有着悠久、巨大、深刻的反思传统。同样是苦难,我们近现代比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我们有什么呢?••••••莫名悲哀。当然,今年诺奖也有好消息,屠呦呦实现了科学类诺奖零的突破。不过诺奖的评委们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一个“三无”科学家(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怎么感觉都象“别有用心”。更有意思的是,随后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问及为什么屠呦呦没能当选,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为其申报”,为你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增添了新的注脚。
10月份看了一部电影《小王子》,很美好。回头买来《小王子》的书看才知道,这是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可见自己的孤陋寡闻。书很薄,但内涵实在太丰富,太多的隐喻:苹果树,玫瑰花,沙漠里的井,蛇与狐狸,还有天空中与我们每个人对应的星星,等等。但印象最深的是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秘密:“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是啊!信息太多,情况太复杂,眼睛是看不过来也看不清楚的,只有用心。怎么用心?其实好多问题,你只要用心去分辨一下基本的善恶,一切立刻就简单了。明晰善恶是对人灵魂的尊重,而对基本善恶的判断和选择,将决定我们每个人灵魂的归属。
问题回答完了。听明白的就明白了,不明白的就当我矫情吧。引了那么多别人的文字,也引一下自己的吧。跟大家分享一首在那段特别的日子里自己写的诗:“吃得世上苦,看淡荣与辱。放下名利情,寄身天地庐。辗转轮回路,生生盼得度。今朝心莲开,坦荡踏归途”。回家以后听了许多关于自己的“传闻”,大开大合,蔚为壮观,一笑。清浊自有分别,公道尽在人心,不多言。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坦然的表达,我之所循,让我时时内视自省,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磨砺提高自己的心性,让我从一个污业满身的人变得越来越干净,当然,按照最终的标准,还不够纯净,而这也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在这佛家所言末法末劫的末世,是什么力量能够如此这般地改变归正人的言行,净化升华人的心灵?我相信,只要“用心”去看,你会找到答案的。
经历了人生的起落承转,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机会洞悉世道人心。有无私无畏,不离不弃,默默真情,当然也免不了世态炎凉之下人性的懦弱与卑微。不过我不曾有任何的失落与失望,众生苦趣,为幻所迷,但当悲悯,矢志不渝。《生活与命运》整体色调是阴郁的,好多人物的结局都很悲惨,但在最后,格罗斯曼书写的是冰雪上耀眼的阳光和浓浓的春意。当年明月在书的结尾引用了食指的一首诗,前后读过两遍,但直到这次落笔,才真正体会了他的用心——“相信未来”。尽管五毒恶世,辗转沉沦,但我坚信,每个人在生命深处都有明白的一面,每个人的灵魂都是高贵圣洁的,因为那里有不会磨灭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