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吃大锅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吃大锅粥

2022-03-19 19:29:03 作者:张国中 来源:张国中投稿 阅读:载入中…

吃大锅粥

  食 粥

  囗 张 国 中

  陆游作过一首诗,名曰《食粥》:“世人各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普普通通的一碗粥,在诗人眼里,竟然赶上神仙的灵丹妙药了。

  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传统饮食。它营养十分丰富,易于消化,能增进肠胃蠕动,调节血液循环,尤其脾胃虚弱的人最适宜食粥。

  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粥记》中说:“每日早饭食粥一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体,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益彰,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从前,当地农家由于生活贫困,为了节约粮食,所以把粥作为主要食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人风趣地嘲弄塞外青龙(今青龙满族自治县)人食粥,有人给编了两句顺口溜:“一入青龙门,稀粥两大盆,酱的添瓢水,稀的照进人。”那时侯,能喝上稀粥,就不错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常常吃糠咽菜。挖野菜,吃甘薯,喝稀粥,都是为了揎大肚儿。

  宋朝的范仲淹,幼年家贫,曾经留下“断齑划粥”的成语。“齑”、齑菜,是淹制的咸菜,“断齑”就是连咸菜都吃不到,“划粥”就是把煮熟的粥,盛在盆里,待其冷却凝结以后,在粥盆里划成等份界限,每次食其中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其生活何等艰苦?范仲淹在这种条件下,刻苦读书,孜孜不倦,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断齑划粥”成为古人勤学的典故。范仲淹的“断齑划粥”鞭策和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刻苦读书学习,成为千古学子勤奋读书的典范。

  “文革”时期,风靡一时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粥棚脱险”一场中,描写了北满地下秘密工作者,共产党员李玉和到粥棚与上级组织派来的交通员接洽关系时,遭遇日本鬼子宪兵队的搜查,李玉和以在粥舖吃粥为由,机智地将“密电码”埋藏在饭盒里的粥底中,躲过了鬼子宪兵的搜查。演《红灯记》那当儿,正置“四人帮”横行,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上级还强调什么“以粮为纲”,老百姓却填不饱肚子。

  某地方戏曲移植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演“粥棚脱险”一场时,扮演粥棚的掌柜的说:“伙计,再来一碗粥!”一个扮演吃粥的群众角色却风趣地说:“不来了,没有粮票啦!”因为那时候,粮食、布匹等一切物资,均凭票证供应。他无意中说了一句实话,招来了麻烦,被红卫兵揪出来,挨了一顿批判,说他有意攻击革命样板戏,反党反社会主义。扣帽子,打棍子,上“纲”上“线”,由于说了一句风凉话,却吃了不少苦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三副肠子闲着两副,你还跟他谈什么革命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

  笔者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低指标,瓜菜代”时期,有一则小故事,是讽刺“大锅粥”的(吃食堂)。有两个乡土诗人,以从食堂端来的一碗稀粥为题,各作了一首诗:

  甲的诗是:

  “数米沽成一碗粥,东风一阵浪悠悠。

  远看真像菱花镜,缺少佳人美像头。”

  乙的诗是:

  “几米沽成数碗粥,东风一阵浪悠悠。

  一泓好似汪洋海,可叹还缺一叶舟。”

  可见,大锅粥稀得实在可怜了。

  故乡粥的滋味我们那一代人已经尝遍了。什么野菜粥、甘薯粥、倭瓜粥、破米粥、稗沫子粥……苦辣酸甜,味道各异。可是现在,由于胃口不好,笔者仍然喜欢吃粥……

  (不妥之处授权删改)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榆林甸学区 转 张国中 电话:0335-7115179 邮编:06640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吃大锅粥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