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父 亲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父 亲

2015-10-07 作者:张晓玛 来源:张晓玛投稿 阅读:载入中…

 父 亲

  父 亲

  安庆市第二中学南区张晓玛

  今年是父亲(公公)离开我们的第十年。每每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不禁泪眼朦胧。

  认识父亲(公公)那年,我已二十六岁了。初次见到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憨厚。国字型脸膛上,络腮胡占据了大半个脸。乍一看,有粗鲁、急躁之相,可父亲一开口,给我看到的、听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说话语速缓缓的,声调低低的,柔柔的,一举手一投足,动作永远是慢三拍的。父亲个子不高,有点朱自清老先生《背影》里的父亲的影子,敦敦实实的,让人一见,没有距离感,倒向早就打过交道似的,有一种平易近人之感。

  父亲是个开明的人。记得我们结婚的第二天,就提出开火立灶,自立门户,婆婆很是不爽,父亲却慢慢悠悠地说:“你们开火立灶是对的,孩子大了,就应该自立,不能永远绑在我们身边哪。”一席话,说得婆婆哑口无言,自立门户的形势也就顺利成章了。

  想起父亲离世的那一刻,丈夫痛哭失声的场面,我不禁深深感叹:父子连心哪。

  父亲对待亲人、子女总是仁慈的、宽厚的。丈夫经常忆起他们小时候与父亲的一些小事,犹在我的耳旁。

  

  那时,家中的经济大权是总揽在婆婆手中的。虽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每月已有五十多元的工资,可每月只能领取五元的零用钱,就连这五元零用钱基本上也是花在四个孩子身上。买点粗糙的饼干,放在铁盒子里,下班回家,他让四个孩子排着队,领取他发的圣点。每每这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仁慈的、宽厚的笑容。一份一份地发着那小铁盒子里的宝贝——饼干,待孩子们都拿到了圣点,一哄而散时,他才心满意足地拈起一块饼干,开心地慢慢地咀嚼着天伦之乐、人生之美。

  据说父亲一生从没打过孩子,甚至很少高声训斥孩子。 每天听到的都是婆婆的河东狮吼。在丈夫家四个孩子和我这个外来妹的印象里,父亲是个温柔的“娘们”,婆婆倒像是个“猛汉子”。一次吃中饭,六岁的丈夫饭碗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婆婆立马高声训骂着,还拿起了笤帚要打,丈夫吓得大声嚎哭起来。父亲见了,立即放下饭碗,一把拉起丈夫的小手,带着丈夫出门,到西门竹器店,挑了个圆圆的、嫩黄色的小竹碗,递到丈夫小手里,轻声细语地,微笑着说:“儿子,拿上这个碗,永远不会摔碎了。”还掏出那不怎么干净的手帕,擦了擦丈夫满脸的鼻涕眼泪,牵起丈夫的小手,哼着小调 ,两人慢悠悠地走向了回家的路。

  父亲离休那年是五十九岁,是在会计师位置上下来的。要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会计师还是凤毛麟角的。许多单位请父亲把关,父亲毅然回绝了,父亲说,不再干会计了,要干点自己想干的事。父亲想干的事是上老年大学,学国画。父亲这一画就是近二十年,其中的执著可想而知了。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父亲一手拿起折扇,拎起他那永不变的黑色人造革包包,一步一步走向老年大学的课堂。每次上课,一上就是半天,回家后完成作业的认真劲让我们做晚辈的确汗颜。画板前,一站就是半天。外面白雪皑皑,室内并无空调,咋办?自备两双棉鞋,一双放在火桶里(无电火桶哦),轮番换着穿。手冻得不能自由伸曲,抱一抱温水杯,也绝不会落下一次作业。一个个上午,一个个下午,还真让父亲摸出了国画的道道。记得父亲一开始画的是小鸟、小花,我们回去观赏,看着他那充满期待眼神,真不忍心说出贬义之词,总是含糊地鼓励:进步了,进步了,这一只有韵味了;那一只羽毛有灵气了。每每听到这些溢美之词,父亲就会咧开那牙已不全的嘴,呵呵地,脸瞬间开成了山菊花般,真有老天真样,可爱。(好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大概是学了十年左右吧,父亲的画居然上了国画册,参加竞赛还获了奖呢。可我们哪知道为了这些,父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婆婆是个管家的人,父亲画画要买宣纸、毛笔、墨、砚。原来的零用钱肯定不够了,父亲申请要五十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婆婆先是不同意,后在父亲一再坚持下,婆婆只好抠巴巴地同意了。要参赛、出画册了,父亲就犯难了。婆婆是不理这一招,常常是二人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甚至吵到我们处评理,我们就说费用我们出吧。没想到婆婆觉得这一下栽了她的面子,只好大出血了,父亲终于如愿以偿。父亲是读了高中的,心中一直蕴藏文人的情结,烂漫情结。婆婆原是不识字的,只是结婚进城后,上夜校才识了几个字。二人本不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应该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吧。婆婆怎能悟出父亲心中那点不可告人的文艺情结呢。

  最记得的是父亲画老虎的过程,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啊。第一幅老虎的画,我们看了后都掩住了嘴,有的甚至捏住了嘴,唯恐笑出了声:既不像虎,也不像猫,纯粹是个四不像。但我们又不能说出来,只得说:还可以。如此这般,父亲心里是清楚的。只见他不再说啥,默默地拿起毛笔又站在画板前,关起他那永远开着的门,认真地研究他的画去了。

  又过了一个月,父亲见我们又回去,忙喜滋滋地捧出他的新作:虎。我们一看,不禁大惊不已:哇,这可真是只下山猛虎。虎头,虎须,虎眼,栩栩如生,奔腾咆哮之状仿佛要跃出纸面。虎毛的颜色也因光线的明暗极显层次。我们一同拍手高声赞叹:“老爸,成功了,真虎也。”父亲咧咧嘴,算是高兴吧。父亲一生从没高声大笑过,至少我进他家之后,从没见他开怀大笑或高声大笑过,最高兴也只是咧咧满是参差不齐牙的嘴,就算是最大的乐意了。

  父亲画还真的画出了点名堂,女儿搬家,他就画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图作为礼品,挂在女儿家的客厅里,还真是有模有样。到了去世前几年,给每个子女和晚辈都送了几幅画,以作纪念。

  据说父亲出身于地主家庭,文革期间,由于他万事小心翼翼,再加上平时待人宽厚、仁慈,所以没受到冲击,只是在各项运动中不能当积极分子罢了。就是这样,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生都在接受共产党的考验,向共产党靠拢,最终在离休前,实现了他的一生最高的追求,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那以后,父亲有要求每个子女去追求他的终身追求。

  父亲去了,去了整整十年了。可这十年,我们一刻也没忘记他。端午了,吃粽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父亲,那可是父亲的诞辰之日啊,我们会自觉地默念;过年了,我们吃着甜甜的年糕,又回忆起父亲,那可是他最喜欢吃的香香的猪油年糕啊。

  有时,在街上看到外形酷似父亲的人,我甚至会认为父亲还在我们中间呢。

  父亲虽然去了,却时时刻刻活在我们心灵深处,那个执着、宽厚、仁慈、开明的老人墓碑上正插上了迎风飚,墓前摆满了色彩明丽的菊花,一柱拄香烟带去了我们深深的思念,带去了我们的真挚的祝福:父亲,在天堂快乐永随。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父 亲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