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犨城岂止紫金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犨城岂止紫金城

2016-08-29 16:04:20 作者:将相河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犨城岂止紫金城

  犨城岂止紫金城

  鹰城地旺,有楚天千年风云激荡。说到楚国印记,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前城村有犨城故城遗址处,就可以找寻到当年属于楚国的遗迹。犨城之犨来历悠久。犨为古汉字,主要指牛喘息的声音,见《说文•牛部》犨,牛息声。段玉裁注:“今本皆作犨,雔声,而《经典释文》、 唐•石经作‘犫’,《玉篇》、《广韵》皆作‘犫’,云‘犨’同。”又姓,见《风俗通》晋大夫郤犨之后。又突出处,见《吕氏春秋•召类》南家之墙犨于前而不直。高诱注:“犨,犹出。曲出子罕堂前也。”一说同“ 雠 ”,犹当,正对着。 陈奇猷校释引洪颐煊曰:“犨,当为雠。《汉书•灌夫传》晋灼注:‘雠,当也。’”犨墙,突出的墙。 唐•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犨墙绕曲岸,势似行无极。”又水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境 ,见《水经注•滍水》滍水又东,犨水注之。除此以外,《辞源》中还为牛名,白色牛名“犨” 。犨牛还指牦牛。为地名,如“犨城”、“犨县”等。时至今日,犨城古城遗址城墙斑驳、脱落、坍塌,但秋收之时,大地苍茫中可隐约看到古代城墙遗址。最有说服力的是,至今当地人称围绕犨城古城遗址的3个村庄,分别是前城村、后城村和紫金城村。由此看来,犨城岂止紫金城。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为经略中原,不断在河南方城外用兵,先后开拓的5座城池大都在今日鹰城地域内。其中,楚灵王芈围派遣公子弃疾建犨城。并将其封予熊弃疾。或许是有熊氏的皇帝在此战败蚩尤氏,熊字沾染喜气,这位熊弃疾随后即位为楚平王。因此,对楚平王来说,犨城是潜龙之地、兴盛之地。《左传》对此事另有记载: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是也……随后楚国把犨城作为楚国“方城之外”的一个重镇。因此,自秦汉置犨县,历魏晋至隋,犨城一直都是犨县县治之所在。或许是情有独钟,在楚平王熊弃疾的眼里,犨城之犨,对于自己的后裔子孙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因此,就以其先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犨氏,史称芈姓熊氏犨支。另外,犨姓大部分则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有的学者发现“犨”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他们认为,一个古老的雔氏家族当年的发展史在其中记载着。从字形结构分析,从牛从雔,上雔下牛,从中显示上边的“雔”为族姓,下边的牛为从业。说明当时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为雔姓氏族,以牧牛为业。从地理位置分析,犨河平原(含灰河)视野开阔、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在鲁山古代鲁字中所指向的渔猎社会末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捕鱼、驯养、放牧为生计,尤其蚩尤部落对牛的用意,逐渐演化为该氏族主业,从而孕育出“犨”字。而事实上,雔族与蚩尤族为裔属关系,或为氏族部落联盟。加之我查一些考古资料,说仇犹氏族为蚩尤族后裔,曾经生活在古代鲁山县滍水两岸。而古书说犨水属于滍水支流,就是因仇犹族居住而得名的。犨水沿岸之犨城的早期聚落,即为仇犹氏族故地。据此,我大胆推测,蚩尤族与牛的关系特殊;雔氏家族与牛关系特殊;仇犹氏族与牛关系特殊,能不能就是一个因牛而起的部落联盟。

  汉•许慎说“仇犹,夷狄之国”,说明仇犹的非汉语性质;而皋陶作为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名称亦属非汉语性质。从语音上看,仇由、仇犹、厹由、仇繇就是皋陶。皋陶是舜、禹时期的士,士师,大理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论衡》称“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把皋陶与尧、舜、禹并列,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载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上古陶字读音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实际上都是一音之转,而通常写法则作皋陶。从古代生育神“高禖”又作“郊禖”、“皋禖”来看,皋陶的首字“皋”应是词头,无意义。这里不论蚩尤,还是皋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华夏人。加之,此前考证鲁山是古蛮子国的一部分。对于早起犨城的主人都不失为一种可能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再此证明,犨城最早可追溯到炎黄时代。雔族民众在犨河平原上以放牧为业,后事农耕,并积土成垣,遂成为聚落。嗣后,轩辕黄帝东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兆,征师诸侯,战蚩尤于涿鹿(滍鲁)之野。黄帝“九战九不胜”,实施离间计,应龙叛而杀蚩尤,属于汝河流域的女娲部落的九天玄女助黄帝鏖战成功

  涿鹿(滍鲁)之战后,蚩尤族众部分被轩辕黄帝俘获,沦为奴隶,余之大部分外逃避难。在其雔族族众中,有一支沿汝水而下,徙至淮河中下游的洪泽湖北岸一带生活,更名为雔尤,亦名仇犹。战国末年,为秦所征服,置仇犹县,隶临淮郡。汉因之。《汉书•地理志》载: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辖县二十九,厹犹县。在《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中可见“临淮郡”之地名,位置在淮河中下游的淮水之阳、洪泽湖西北部。

  雔族的另一支族众,随九黎、三苗循西北而上,渡黄河入太行山区。其中三苗族至太行山东麓,我数次到河南省济源市,从当地史书中看到过春秋时他们建立的苗邑。今天平顶山市区北渡镇苗侯地名中还可管中窥豹。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令尹斗越椒篡权作乱失败,楚庄王诛灭越椒族,越椒子斗贲皇奔走晋国,晋侯用为大夫,食邑于苗,谓之苗贲皇。九黎族于今山西省长治一带建立黎族国。商朝末年,为西周文王姬昌所灭。而雔族则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大山深处定居,建立“仇犹国”。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道路险峻。山区为滹沱河盆地,物产丰富,古时与外界不通。

  公元前457年,周贞定王十二年,仇犹国为晋国大夫智伯所灭。关于智伯伐仇犹国一事,我首先见于《三家分晋》既而《吕氏春秋•权勋》中:“中山之国有厹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乃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厹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支谏曰:‘诗曰:唯则定国。我胡则以得是于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权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支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而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厹繇亡。”智伯攻灭仇犹国后,该地归晋所有,改名原仇,其山名原仇山。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改原仇县为盂县。

  孙作云先生在《蚩尤考》中,曾对“仇犹”作如下论述:“蚩尤的后人在春秋时代,在晋国地方有被隔绝在山谷中的仇由国,这仇由国(一作厹繇、仇犹)就是蚩尤国。而仇由国缓读之则为仇由,急读之则为‘酋’;而蚩尤一名,缓读则为蚩尤,急读之则为‘球’或‘酋’。《吕览》之禸繇即《战国策•西周策》之‘厹由’,亦《韩子》之‘仇由’,《史记》之‘仇犹’……仇尤、蚩尤一音之转,是仇尤即蚩尤,蚩尤可单称蚩,仇尤可单称仇,由此可以证明仇由必为蚩尤之后。其国名犹被蚩尤之旧称。”依此论述,犨可作为“雔”,亦可称“仇”或“酋”,可以推断,昔时的雔地即为仇尤的故墟所在。2003年8月初,在山西盂县金龙大街发现一处古城遗址,经考古研究,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年的古仇犹国城址。古城遗址现存城墙数十米。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和车马器,其中主要有鼎、豆、壶、马镳、马牿、马辖和8把战国青铜短剑。

  仇犹远遁后,犨地易主颛顼高阳。颛顼高阳之裔孙屈原在《楚辞•离骚》开篇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据文献记载,高阳颛顼曾生活在滍汝一带古高阳山(在今平顶山市区东北部的焦赞山、孟良山)。《魏书•地形志》载:“广州:广汉郡,领县二,昆阳……高阳(县),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有滍水、南襄城、东西二蒲城,高阳山、皮城、首山祠。”

  继帝颛顼高阳之后,历经帝喾、帝尧舜及夏、商、周,犨城数易其主,其原因是该境域不仅是战略要地,而且是粮食生产基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云:“復讎、庞、长沙楚之粟也。”(讎,当作犨,犨,邑名,字讹耳。)犨邑乃楚国北方产粟之地,以故王者必争。春秋初,犨属郑国。

  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治军北进中原,出方城之外,略滍汝之域尽归楚图。楚文王“封畛于汝”,犨地归楚。如前所述,公元前541年,楚太宰伯州犁扩筑犨城。《左传》曰: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其后,犨城又易主于魏、韩、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设南阳郡辖犨县。公元前207年六月,刘邦率军与南阳太守吕齮战于犨东,破之。汉承秦制,设犨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皆于此设犨县或犨城县。《水经注》中曾记述有“犨县”“犨城”等地名。隋唐以降,犨城逐渐颓废,仅留故墟尚存。

  去年夏秋间的一天,在市住建局工作的赵东方老家,犨城遗址边缘的一个村庄出发,我们一道从玉米地穿越,考察犨城,并于故址处捡到一块破旧的砖头。看到位于前城村北100多米处,竖有“犨城遗址”的那块牌子。还到孙杨庄,拜谒屈原庙和孙氏祠堂。祠堂前一棵2400余年的古柏吸引住了我们。古柏苍劲有力,树围三抱余,披着红绒罩,枝叶健旺,据说树叶子有七八种。

  从前城往北行,走到一个乡村道路的十字路口,赵东方示意停车,并两腿一叉,指着这一大片区域,说这就是紫

  金城,小时候家乡人说的金銮殿之类。而紫金城在前城东,是个很小的村子。我坚持要到后城村一探,在距离后城村南500米处,发现有东西隆起的高台。赵东方讲,确切地说前城就在犨城故城南半部怀内,倒是后城村是撂地白菜不行,其位置在犨城故城北城墙以北外。犨邑故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呈斜方形,城垣南北长1200米左右,东西宽约1000米,四面城垣已颓废为土岗,俗名二里岗。内城位于外城西北部,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为高约3米的台地。解放前后,当地村民曾在此捡到铜箭头、铜镜、印鉴、铁器等,并从中挖掘出石墓门、空心砖等器物。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石铲、石环、石镰、石弹丸、红灰夹沙泥质陶片、磨光红陶等。器型有鼎、高柄豆、短柄豆、红色夹沙陶罝残器,粗、细绳方格布纹筒瓦片等,同时还出土有石刻“犨城”二字碑一幢。

  而平日从平顶山市区沿着光明路南行,一路上路标显示的秋河就应该是犨河。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滍水又东,犨水注之,俗谓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东源出县西南践犊山动崖下,水方五十许步,不测其深,东北流经犨县南,又东北屈经其县东,而北合西源水。西湖出县西南颇山北阜下,东北经犨县西,又屈经县北,东合右水。乱流北注于滍。”《鲁山县志》云:“河水流水如牛喘息声,故名。”其依据为《说文》释犨:“牛息声,从牛雔声。”雔族之“雔”为双音字,既读chou,又读qiu。《说文》:“雔,双鸟也,从二隹,凡雔之属皆从雔,读若酬,市流切。”犨水俗名“秋河”,在音节上“秋”同“雔”。雔字,又同“仇”。《说文》:“仇,雔也,从人九声,巨鸠切。”那么,该氏族焉何以“雔”为族姓?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说:“图腾团地域化的痕迹在中国古史中尚能看出:即图腾的名称因团的定居而改作地名,是从此一个图腾变成两派,一派作地名用,一派仍作姓用。姓仍旧是非地域性的,地名则是完全地域化了。”故“雔”为族姓或与图腾崇拜有关。

  关于雔族以龙为图腾的缘由,在犨水一带不乏例证。在《犨城屈原庙与屈原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犨城屈原庙是屈原家庙。犨水流曾是屈原故里。屈原《涉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屈原深谙故乡犨地有虬(虯)龙之传说。其中“驾青虬兮骖白螭”句乃言升天时用青龙拉车,以白龙作边马,离开这纷乱繁杂、善恶不分的人间社会。诗文中之“青虬”,乃指虬龙。古代传说中的有角无须的小龙。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屈原《天问》:“虬龙负熊”。我在想,莫不是寄希望于虬龙背负起熊之犨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犨城岂止紫金城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