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正确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正确

2018-01-17 06:30:40 作者:达芙妮 阅读:载入中…

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正确

  点击蓝字关注三点一弯钩↑↑↑

  不要用自己标准,去评判别人选择人生

  前一段看了电影《芳华》,说实话不是很舒服

  想了很久,终于明白自己不舒服的点可能在于: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萧穗子对刘峰的那种评判的态度

  我特意看了小说的原著,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些心理学知识

  比如,刘峰可能是因为超我太强,因此过上了不幸生活等等,对他充满同情的态度。

  让人更郁闷的是,电影播出后,很多公众号又开始分析刘峰。

  说他是讨好型人格自卑等等之类,言外之意就是刘峰有如此潦倒的一生,全是因为他有问题,甚至他心理有问题。

  是啊,不管你在影院如何的流泪,看吧,一出电影院,是不是暗自告诉自己,不要成为他,失去太多,活得太苦。

  看到那些文章,你也会暗自学着,小心翼翼地检查着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脑海里也闪过周围的某些人,看,他也是这样才会受伤,才失去那么多的。

  平庸之恶,从来没有变过。

  刘峰活着的时候,处在平庸之恶中。刘峰死了,依然活在平庸之恶中。

  我们就好像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尊重他:

  人家就算过得潦倒,可是谁规定了世俗生活的成功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我们带着自己平庸的人生标准去分析刘峰,还得出很多警戒世人结论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我想是因为我们似乎默认了有一种相对正确的人生。

  任何偏离这种正确的人似乎都应该被分析和议论,而不是被了解和尊重。

  我们对刘峰的所谓分析评判,除了折射出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自我中心外,就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而言,没有对升华人性起到多大帮助

  如果这个小说的心理分析更多的指向自己,我想它会更诚实。对文学艺术来说,伟大的作品源于诚实的心灵

  而现实中的很多人,对自己不够诚实。

  少披着心理学分析的外衣,去分析别人的生活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心理学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显学,现在人人有空都想学点心理学,很可以理解,毕竟凡夫俗子嘛,人人都想过的快乐些,少些烦恼,多些幸福

  但是我发现,有的人学了心理学之后,生活质量关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搞的越来越恶劣

  很多人学了心理学,了解了很多心理学原理和名词,像什么本我、自我、超我,依恋啊,投射啊,防御机制之类的,然后呢,他们就开始把这些心理学机制和知识用来分析生活。

  遗憾的是,他们很少用来了解自己,却过多地用来分析别人。

  比如我在知乎上发了一篇文章,某天呢我就收到了一个男人的私信:说她女朋友看了我某篇文章,然后对着他进行分析,现在搞得他佷头疼。

  在小说《芳华》中,大作家严歌苓似乎也在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她也用了一些心理学原理和概念在分析刘峰和何小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个小说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在这里,我想心理学科普必须普及一个事情

  不要拿着你所谓的心理学知识去义正严辞的分析你的爱人家人还有朋友同事,这个是很有攻击性的,且很不合理的。

  第一个原因是,心理分析对个体的分析只适用于当事人痛苦求助咨询师的时候使用,且一切的咨询内容都要严格保密,除非经过来访者同意,才能外传。

  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拿着心理学分析,是对当事人的伤害和极度的不尊重。

  第二个原因是,几乎没有完全健康的人,我们所有的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某些问题。

  当我们去分析别人的时候,前提假设就是我没问题,你有问题,你要改变,这很明显是在构建一种很不对等的关系,且有压迫倾向。

  并且这种压迫还是把人往有病的方向上压迫的倾向,所以这个伤害和攻击是很厉害的。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掌握心理知识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人,而不是评判人,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我举个例子

  同样是表现出高冷的性格

  一些人学了心理学之后,一下子看出这是防御机制,于是洋洋得意,暗暗高兴,心想:“小样,别在我面前端着了,我早就看穿了你的小九九了”。

  从而任意指出甚至自以为是的拆穿别人的防御,把别人搞的很尴尬,甚至受伤。

  把别人都搞受伤了,他自己还觉得很无辜,认为,你不就这样吗。我说句真话怎么了???

  这样的人,学心理学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牛逼,没有更好地使用心理学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

  真正的应用心理学的防御机制可能这样更合适

  你知道这个人高冷,你猜想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你不是去评判,而是理解和接纳他,也就是你知道他只是外冷内热。

  那你愿意的话,你就靠近他好了,不愿意的话,你也不要认为他对你有意见,人家只是那种性格。

  再说,并不是所有的高冷都是防御机制啊,比如有的人高冷可能是为了某种审美,人家就那个范管你什么事啊,难道人人都要变得热情似火、亲和有加跟热情大妈一样吗?

  还有的人高冷是害怕别人过于热情,不想跟你过度接触啊,提前规避掉一些麻烦啊,高冷是表示我要跟你保持距离啊。

  在他们不想保持距离的人面前,他们就不高冷了。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本着理解别人的角度去使用你的所谓心理学知识,可能会更好,因为搞好关系的本质就在于更多的接纳,而接纳建立在理解之上。

  毕竟,心理学知识是用来理解别人的,不是评判别人的。

  更不是你所谓的打着为你的好的目的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去帮助别人的。

  在你帮助别人之前,你应该先去帮助一下自己,ok?

  用“心理学”来指导人生,将会过得怎样?

  除了分析别人之外,还有一种“错用”心理学的途径:是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从不是人生指导,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按心理学生活,把按心理学生活搞得像一种正确的人生一样。

  其实你可以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超我太强又怎么样呢,共生又怎么样呢?强势又如何呢?

  如果你自己不觉得难受痛苦,不觉得需要求助,ok啊,哪样的人生都是被允许的并且是值得被祝福的。

  像《芳华》中的刘峰,他愿意当活雷锋,他愿意为某种东西活着,他就是善良,你管他是伪善良还是真善良,你管他是时代的祭品还是不是祭品。

  只要他自己不痛苦,不后悔,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为他惋惜啊,同情什么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呢?

  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按心理学生活。

  当然你为了想活的更平和,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或者更好的了解人性,可以多学心理学知识,把心理学应用在生活中,这很好,我们很欢迎你。

  但是绝不代表,不按心理学生活的人生就有问题。这是对心理学的狭隘理解。

  好不好,坏不坏,完全是由自己的感觉说了算的,不要把心理学搞成某种宗教。

  人不一定非要心理健康地活着,一定要怎么之类的本身就是心理学要破除的限制性信念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经常会被某些规条束缚,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比较僵化,不够自由

  如果你要做什么事,除非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因为有了这个规条,让我觉得不敢轻易开始,我很害怕一旦开始却没有做到极致,那样我会放不过自己的,所以我总是回避一些困难的事情。

  这些规条往往是以所谓的正确的人生的方式出现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些心理学的分析,也在告诉人们,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伤害,有所收获,什么是正确的人生。

  我们会害怕违背它,正是因为我们把它和正确的人生进行了关联,这也许是当初我们对于改变现状的一些期望,但是却成了一种无法变通的教条。

  打破教条的过程,通常就是打破你所以为的所谓正确的人生的过程。

  当然是因为你所谓追求的正确的人生让你痛苦,所以要打破,但是如果它没有让你痛苦,你依然可以追求,没有人可以评判你。

  也就是规则到底是不是教条,还取决于它给当事人到底是造成了障碍还是幸福。

  所以,你看,即便是对某个规则到底是不是教条的判断,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变通显得尤为重要

  远离“正确”,体会真实,舒展自己

  没有一种人生,叫正确,这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

  要说两点:

  第一,不要用自以为是的你所谓的正确去要求和评判别人。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你不是他,你就没有权力去评判他,倘若你对自己足够真诚,你就会发现你背后评判别人的动机可能隐藏着些什么。

  每一个人都是一套标准体系,没有统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当你去评判别人的时候,实际上在那一刻是默认自己是真理的。

  这实际跟希特勒没什么区别。区别仅在于你没有具有希特勒那么强的权力而已。

  第二,不要总是用所谓正确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会让你活的更自由,减少内耗,更加的身心一致

  由于早年教育学校社会教育的原因,似乎我们这批人对按照主流生活的标准活着都有着高度需要。这个需要跟应试教育的单一分数论,成绩有关

  我们习惯了去为了达到某种要求活着,为了出人头地活着,为了光宗耀祖活着,为了扬眉吐气活着,为了面子活着,为了高人一等活着。

  不是说这样活着不好,而是说这个要求和标准太过单一。

  如果让人们谈谈自己内心感受,我想有很多的人其实并不那么热爱成功的,并不那么热爱攀比的,并不那么非要活出对于别人的优越感来的。

  虽然我们在不经意间被拷上了约定俗成的诸多镣铐,但我们依然具有选择的权利,能去除的镣铐,自己寻找去把它解开,必须要背负的,就不妨带着它起舞。

  按照我们真实的感受活一回,对自己极端诚实,是一种很好的练习。

  这样我们可以活出的种类和模样肯定要更加精彩有趣的多,每个人真正的伦理其实是成为他自己。

  正是因为忽略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心灵,过于看重社会要求,过于用理性控制我们的人生,才会导致我们活的压抑、内耗、拖延、甚至强迫。

  倘若你已经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了,尝试省掉那些外在的所谓正确的标准吧,去寻找你的感受,不是为别人的正确活着,而是为你适合的活着。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原创】即可获取更多文章

  你可能还想看

  绿皮火车,也能送你到终点

  孩子都曾有自己的跟斗云,

  父母请别做他们的五指山

  【三点一弯钩专栏作者】达芙妮:心理咨询师,人道主义践行者,作者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给你更多专业帮助

  实用干货↓↓还不点赞,分享给你需要帮助的朋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