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叛国者》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叛国者》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3 03:0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叛国者》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叛国者》是一部由Jeffrey Nachmanoff执导,盖·皮尔斯 / 唐·钱德尔 / 杰夫·丹尼尔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国者》观后感(一):怎么没拍成《边缘人》或者是《龙虎风云》呢?

  美国人,尤其是好莱坞似乎正在对反恐及其扩大化进行反思,从今年涌现出无数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讲述反恐故事的电影就能看出来。

  当然,个人感觉立场最中肯,故事最有感觉的应该是《人生访客》,一整部戏都在平淡之中,但是最终的一声压抑中的怒吼却似乎把所有美国平民的情绪都表现了出来。

  《反恐疑云》则延续的是一贯美国式的怀疑政府论调,当然最后的传媒伪正义则让人觉得异常不顺。反而全片中表现最棒的只有那位北非情报头子,不怒而威却又爱得深沉。

  终于到了这部《叛国者》了,之所以前面说了两部片子,不过是要做个对比而言,相对于那两部来说,《叛国者》是最中庸的,很明显地,从《无间道》(当然我个人不认为灵感来自《无间道》只是为了方便说而已。)学来的卧底灵感,以及虽然前半部略显沉闷,但是却也还算有恰倒好处的惊爆点,再加上钱德尔黑漆马雾的脸上始终带着一副无辜的表情,让我坚持把片子看完,曾经有一度,我以为了解了影片所谓“叛国”的意义,但是不久之后我又自我推翻了,可是等到结局,我才发现,原来道理就还是那么简单,只是导演原本想要做的怀疑政府的努力最终只能让步与,对于政府一贯正确思想的维护,这是最可惜的地方,中间一度的转折,让人最终有些不能接受这个似乎应该顺理成章的结局了。

  当萨米尔与奥马尔成为朋友那一刻起,我一度怀疑这整部影片的创意其实是抄自《边缘人》、《新边缘人》、《龙虎风云》等一系列有关卧底的香港电影的。可惜,最终这条太过兄弟义气的情节最终被导演放弃,毕竟这不属于主流政府宣导电影的要求。但是,最终奥马尔与萨米尔两人的结局,还是多少有那样的痕迹在。

  萨米尔与克莱顿之间的关系一度也曾让我怀疑是《无间道》的翻版,可惜,当那位鼠目獐头FBI卧底终于现身后,又还是让我释然了。毕竟太过复杂的线索也会影响到主流观念的宣导。不过补充一点,其中萨米尔被追捕一段的节奏和切换还是有几分《无间道》的华丽美感就是了。

  全片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其所想要宣导,或者说反思的主流观念,其实无形中却是被导演自我否定掉的。

  一个出身虔诚伊斯兰家庭的人,最终却能认清所谓“圣战”及控制“圣战”的幕后阴影,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这似乎是一种潜在的转换宣导模式。对了,不只一个,其实细节里注明了,克莱顿同样出身自伊斯兰家庭,只是没有那么显性而已。

  但是这一概念却最终被那三十位自愿充当人肉炸弹的人完全炸得粉碎了。我承认,最后这三十人的结局让我稍微有些遗憾,当一车人全是人肉炸弹这一包袱抖开之后,我居然大笑了起来,可惜,最后炸弹还是爆炸了,美国人毕竟还是唯物的,他们没有足够的幽默感来将这一画面处理干净。

  其实假如萨米尔在炸弹装置上进行相关处理,最终造成三十个炸弹都无法爆炸,不是更好玩吗?尤其是当这三十人争先恐后地跳出,大叫“真主万岁”,却尴尬得无法死去,多好玩啊?当然,我也了解,这似乎会有很多后患存在。

  可惜啊可惜。

  本来一度有很多足够发展成为更好玩的影片,最终还是变得不那么好玩了。也很可能是因为钱德尔是极少数没有办法演出喜剧的黑人演员吧!他实在长得,太太太太太,无辜了!

  《叛国者》观后感(二):叛国者

  其实剧情介绍时不该就那么明了的讲明是个间谍的故事。个人觉得有一点相较其他的间谍卧底片而言很有可取之处,不要将卧底身份揭示的那么明显,就如较为经典的卧底片【无间道】而言,从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同是从警校毕业,梁朝伟肯定是混卧底的嘛,不管怎么说,我们是旁观者清。而本片从一开始男主角从小的穆斯林环境及目睹父亲炸死(这个爆炸很突兀,很震惊)的悲剧切入,还有他那虔诚的态度和贩卖炸药的情景交错,都让我直觉的认为他并非混入恐怖组织的卧底而真是位极度虔诚的炸弹客,直到后来FBI翻出他的机密档案才真相大白。呵呵,或许我前瞻性不够,但至少这部分情节处理的很好。对了,你应该看过电影了吧?不然就.......剧透了。

  作为一名非宗教人士,很羡慕他们的精神力量。但若真是位宗教人士,那我就无法虔诚的去欣赏有关宗教的电影了。所以,我还是选择去欣赏。

  《叛国者》观后感(三):更深沉的《无间道》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叛国者》,这部影片让人联想到很多香港电影,比如《英雄本色》、比如《无间道》,但是相比之下,这部影片表现得更深刻,因为这是一部描写恐怖分子的影片,那种有信仰所发出来的悲哀,动人心魄。主人公所扮演的卧底,恐怕是陷得最深的卧底,首先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但他始终认为,伊斯兰教宣扬的是和平,任何打着“圣战”的名义发动恐怖袭击的人都是对教义的曲解,对宗教的背叛。他所承受的痛苦也远比陈永仁要大得多,为了纳“头名状”,他炸死了6各无辜的人,当然这不是他的本意,有一种“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哀,还有那个把他当作兄弟的恐怖分子,注定的结局让他难以承受。我一直想,如果把这个电影交给吴宇森来拍摄的话,兄弟情这条线索会有更好的发挥吧。

  影片的后半段渐渐走上了商业片的套路,一个大的恐怖袭击在主人公的操纵下疯狂展开,他该怎么阻止自己的行动?影片有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局。

  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介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对于人性的悲凉挖掘得很深刻,同时还避免了像不久前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同类型影片《辛那瑞》的枯燥,十分难得,值得一看。

  关于影片的思想内涵,我只能说,很多宗教、信仰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面对贪婪的人性,他们不可避免地被曲解的,成为杀人的工具,这在历史上再所多有,人类不断地用理性来纠正,但是难如上青天,这不是一个一朝一夕的事情,基督教的演进花费了千年的时光,只要人性不灭,这种扭曲就不会消失,这可以说是人类的原罪。

  再引用一次王晓波的名言吧:“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其他所有好处加起来,都要大得多啊”

  《叛国者》观后感(四):每个人都是无可开脱的背叛者

  凌晨1点,这样一部片子让我纠结。本来我想看一部紧张刺激的动作片来提神,但事与愿违。没有生猛火爆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动作,没有别开生面的特技。除了30个人肉炸弹的结局巧妙得值得一赞,连情节上也几乎没有什么悬念。男主角Samir脑后的反骨几乎是毫不遮掩。甚至连大反派都死得那样窝囊,没显出什么雄才干略,就被砰砰两枪放翻。但是我想了又想,还是给了这部片子四颗星。

  也许只是因为这部片子里有很多发人思考的对白。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处,就像夜空里零零散散的星,隐约却坚定地发散光亮。而只有当你抱着一种愿意去理解宗教的开放心态,你才能体味到这只言片语间的微妙。就像当追捕Samir的特工描述他眼中的恐怖分子,他这样说:Samir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而坐在他对面的母亲说:不,他是个穆斯林。仅此而已。在这前面,不需要加任何的形容词。

  这是对穆斯林最好的赞语,也是对宗教最真的理解。这样一部不做作、不故弄玄虚、布局四平八稳、而故事推动又合情合理的片子,在很多方面颠覆了美国反恐怖电影的套路。它是一锅始终没有烧开的水,没有沸腾的激烈,却有温热的情怀。与以往的美国英雄主义大片不同,恐怖分子在这里面不那么狰狞,没有长着一张看着就不像好人的脸,胸襟坦荡得简直像英烈志士。而男主角Samir也并不是一个为宣扬和教化而塑造的英雄,不是所谓的英勇的美国公民。他并不是为美国而战,而是为内心的信仰而战。

  我并不想深究美国式英雄的荒谬,也不想提霸权主义的可笑。美国人的世界警察情结,需要他们自己去反思。就像恐怖分子Omar说的:美国人忘记了,他们曾经在英国人眼里也是恐怖分子。而当自命为正义化身的美国特工Carter说:为了胜利,必须做出一些牺牲。Samir笑了。他问:你知不知道你说的话像谁?Samir指的是Omar。所谓的公理和正义的界限,在这里模糊。白脸的Carter和黑脸的Omar,都这样说:为了胜利……是必要的。

  而真正必要的,也许是追问自己:原本的目的是什么?在追寻目的的过程中,那些在各自的立场上、都坚信自己正确性的人,是不是不自察地违背了初衷?

  我妄自揣测,也许会有很多激进的美国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会指责导演毫无立场。看上去差不多也就是这样。在这样一部没有为正义和所谓的公理定性的片子里,坏人不像坏人,而好人也不不像好人。如果这样一部电影映照我国国情翻拍出来,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必然不会被审查通过。这就是我国国情下的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确)。而什么又是真正的正确?——这是个罄竹难书的宏大命题。

  如果把一个美国神父和还没爆的人肉炸弹关在一个屋子里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吵上三天三夜。如果把一个砸家乐福的爱国青年和一个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关在一个屋子里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掐着对方的脖子双双殉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正确。每个人都坚持每个人的正确。正确啊正确,正确这个东西本来是个美好的追求,但也就是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纷争,让这个世界始终不能远离战火和流离失所。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追求正确到底是不是正确。但这样很容易陷入虚无。我只有强迫自己,不要在这个想法上走得太远。

  也许正确就是不要走得太远。就像Samir质问Carter:你还想走到多远?大概每个人都想走得远一些,而走得太远往往就会走到极端。所以人需要时常停下脚步来看路和纠偏,需要日三省吾身。我现在常发现,自己的思路总在向中庸之道靠拢。很不幸,在没有外界参照的情况下,我无法判断这是历经波折后的返璞归真,还是中国人根子上的儒家教化在发散它的潜作用。但不管怎么说,不论是对于黄脸还是白脸黑脸,极端是不好的。而“克服诱惑,正确地生活,才是伟大的圣战”。

  同样不幸的是,我是个惭愧的没有信仰的人。是个没有归宿和终极仰望的人。但我自有我的坚持。我至少坚信一点,不管是基督还是伊斯兰,是佛陀还是共产主义,总有一些东西是殊途同归、可以握手言和的。比如水是一定要喝的而屎是不能吃的,比如和平是好的而暴力是可耻的,又比如真主所说:If you kill an innocent people, it's as if you've killed all mankind。真、善,还有美,这三个字眼,不管它们会被如何涂抹和利用,但它们应该是一切宗教最初的宣扬和本意。

  回到这部电影,大概它的本意,就是在不愠不火中悄然向你发问:你的本意是什么,而你在做的又是什么?当然,作为一个远离人肉炸弹也远离美利坚的中国人,我大可以隔岸观虎斗。我可以戏谑地想,若美国人听到Omar对所谓美国式正义无可辩驳的谴责,他们会怎样的哑巴吃黄连。我也可以堂皇地指责,激进穆斯林在维护信仰的路上却与信仰的真义南辕北辙。但这样的问题最怕引火烧身。当我恍惚间不小心这样追问到自己,我又能如何做到坦然磊落、面不改色心不跳?

  大概用Traitor作为片名,不仅仅是指Samir在开始的伏笔中被误认为美国公民的叛国者,也不仅仅是指真相浮出后、Samir被当做穆斯林的背叛者。正如Samir在最后关头对Omar所说:那些以真主之名行事的人,才是穆斯林真正的背叛者——这也是一种超越宗教的正确。对穆斯林是这样,对任何有信仰没信仰的人来说都是这样。而我之所以喜欢这个以“背叛者”为名的电影,就因为我觉得它超越了假模假样的英雄主义,同时也在对宗教探讨的同时,超越了狭义的宗教。

  虽然很遗憾,它不能够成为经典,它点到了很多却缺乏一些点透的力度,但在引发思考这一点上,它仍不失一部出色的电影。没有立场,恰恰就是它坚定的立场。对本意和内心的发问,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背叛者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又指向每一个具体的人。无论身处在东方的哪一边,每个人都可能会是背叛者。是本意和初衷的背叛者,是清白良心的背叛者,是自己的背叛者。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不可开脱。

  而唯一的自救,就是圣战。“克服诱惑,正确地生活”。伟大的圣战不会发生在惊心动魄的地方,却能发生在平凡却踏实的生活。

  《叛国者》观后感(五):怀疑这个是故事出处:2006,英国破获十架飞机的爆炸案

  王大伟: 2006年8月10日,英国破获了一起爆炸案,十架飞机都被装了液体炸药,一旦上天,会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将会造成三千人死亡。但是英国的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在早上两点就从巴基斯坦获得了情报,把28位英籍巴基斯坦裔全部抓住,没有发一枪一弹,把一个比“9·11”还要大的阴谋扼杀在摇篮里,这才是大英雄。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01/100817526731_2.shtml

  中国新闻周刊:国际上有没有恐怖事件预警成功的先例?

  王大伟: 2006年8月10日,英国破获了一起爆炸案,十架飞机都被装了液体炸药,一旦上天,会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将会造成三千人死亡。但是英国的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在早上两点就从巴基斯坦获得了情报,把28位英籍巴基斯坦裔全部抓住,没有发一枪一弹,把一个比“9·11”还要大的阴谋扼杀在摇篮里,这才是大英雄。

  国际范围内的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社区警务运动,理念比第三次警务革命(警察现代化)要先进,它认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主力军是公众,因此要紧紧地依靠市民。目标不是打击犯罪,是在坚持快速反应的基础之上,有效预防犯罪。

  《叛国者》观后感(六):Traitor

  或许是因为天冷的缘故,所以思绪都开始逐渐的短路了,都没有什么文字可以涂抹的了。

  其实【叛国者】这个片子,不像伯恩的故事系列一样,有那么精彩的动作场面,只是写实的风格讲述一个卧底的故事,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但虽然如此,依然还是不错的片子。男猪好像是演卢旺达大饭店的家伙,演出的很本色。

  神游:一直很奇怪,到底是怎样的动力能使人舍弃自己的生命去进行自杀式袭击,宗教信仰真的能给人那么大的力量吗?貌似我这种没有信仰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力量的,我想只有是忍无可忍,超过了自己的底线的话,估计会能达到以命搏命的境界,但是为了所谓别人的幸福,似乎还是真的达不到。

  影片推荐指数:三星。不错的剧情片。

  《叛国者》观后感(七):其实都一样

  男主角似乎很喜欢演这类涉及“文明冲突”的影片,从《卢旺达饭店》到《撞车》,再到《叛国者》……影片开始,当我看到他那双无辜、忧郁而又充满悲伤和秘密的眼睛时,我就猜到了故事的大概,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表达的符号。

  故事很好看,我觉得是一部增加了“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元素的,更为深刻的美版无间道。

  一切纷争的缘起似乎因为信仰,但最终使一切纷争告一段落的,也是因为主人公坚定的信仰,这似乎是个轮回。

  无论是“恐怖分子”或是“FBI探员”当他们不约而同的达成“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牺牲一些‘士兵’是有意义的”这一共识时,简单地说,当他们认为“利益”高于“生命”时,他们就都一样了。

  《叛国者》观后感(八):Our faith_Nobady is innocent

  Omar是个天真的T。

  amir是个梦幻的CT。

  And,Nobady is innocent

  看完电影的第2天,我反复重播着甲板下的不安分.终于看到那句刺人的对白:They used us for our faith.

  我看电影就是这样,随眼看过,只有一个印象,很浅显的心理波动。

  瞅瞅影评,大家都有各自的观后感,说的都很棒。呀?提到观后感,

  这突然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的作文,一篇比一篇写的煽情,但都是一样,XXXX...好在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

  对于电影本身,有很多影评都讲了不同的见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偏偏就让我喜欢上了这片,喜欢上了 唐·钱德乐

  每每看电影,总有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发散的思维。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想是的。

  标题写的很大,但是我却无法表达。

  或许有些人知道我想说什么,或许这纯粹就是胡扯。

  没关系,无所谓了。

  就象Samir上了船,就没打算活着回去,当时我没那么糟糕。

  :Samir的女友很漂亮,^_^

  Our faith...纪念!

  And,Nobady is innocent.

  They used us for our faith.

  《叛国者》观后感(九):信仰与立场

  原文地址:http://campo.blogbus.com/logs/31363325.html

  一般来说,叛徒是一个贬义词。

  早年在被国产剧普及教育的年代里,学会分辨我党的情报工作人员叫“地下党”,而其他组织的情报工作人员叫“汉奸”,其实看来比较像是一种分裂式的自我欺骗。再之后,随着WTO进驻中国及娱乐化网络的迅猛发展,观影视野大大扩展,于是认识了什么是FBI,KBG,还有007。再之后,猛地一下,香港电影的一次爆发性创新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延续了几年的各个版本的“无间道”。

  看得多了,不禁会想,其实对于“背叛”本身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事。 有人为了民族主义偏执排外,有人为了宗教信仰血溅当场,在本来就有倾向性的社会中,站对方向貌似是个严肃的话题。然而,认真研究过就会发现,那些宗教的教义或是组织的愿景,都是在说着和平与爱,都是在说着宽恕与慈悲,那到底该坚守对异教徒的讨伐,还是崇仰人性,大爱无疆?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事?

  一开始就觉得《叛国者》这个中文译名其实应该直接译作《叛徒》,虽然少了舆论效果,但是其实是更为准确的。电影中讲述了一个背负打入敌人内部的穆斯林军官Samir的卧底经历,故事情节并非跌宕起伏悬疑惊悚,甚至是有些平淡的通过完成任务而归隐这样一个收尾而结束了。

  然而,整部电影用穆斯林的信仰为主线勾画出来的这样一个灵魂角色,却并非机智勇敢这么简单。

  对于美国军方来说,他是卧底,只有单线联系人,被销毁了所有的资料。他要背负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使命,孤独的去完成危险的工作。而当他的联系人意外死掉的那一刻,他几乎丧失了所有被理解的可能。走这样一条不归路,但他仍然坚定,因为他有信仰。 对于恐怖组织来说,他是内鬼。他细心布局,慢慢进入要害,参与人肉炸弹的策划甚至实践,看着自己亲手伤害的无辜民众,只能偷偷的躲在洗手间里哭。而就在这个组织里,他结识可谓志同道合的兄弟,而他最终也只能反戈相向。背叛情谊,但他仍然坚定,因为他有信仰。

  他并没有很爱国,他也并非对反恐行动或情报工作充满敬佩,他甚至不是一个英俊潇洒身手非凡的英雄主义者,他为信仰而活,为和平而执着,这就是他最终的立场,因此我们可以追随着他因为信仰而处变不惊的眼神,发现他从未背叛过什么。直至最后一幕,他在穆斯林的教堂内安静的祈祷,飞扬起来的灰尘被阳光染成金色缠绕在他身边,闪过一个清澈而安静的悲悯。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事呢?抑或世界上本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伟大到需要牺牲无辜平民来成就,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团体。当信仰都变成权利争夺的手术刀或者甚至杀人的工具时,有多少人能够回归本源看清实质呢?盲目的爱国主义,不也就是这样一种信仰么。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背叛呢?是坚守美国霸权主义的FBI么?是酝酿恐怖活动的宗教极端分子么?抑或是最终选择了独善其身的Samir?

  911之后的美国是挫败、敏感的,表现在电影上或者会更直观一些,然而美国电影总是会深入浅出的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宗教、甚至恐怖主义,让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方面的讯息。更多的时候,你甚至可以看见美国人民在自省、在反思,继而开拓进取,面对打击,他们也有抱怨也有心疼,但是重建的勇气和满怀希望的人文主义憧憬,都能让人看到力量。

  如《华氏911》。这部电影站在一个未必公允的角度上,把911归咎于团体利益之间的争夺赛。电影用一些不为人知的视角,把911前后美国政府与阿富汗的所有后台交易摆上荧幕。巨头们金钱的来往、石油的交易,再到布什集团与拉登集团的暗箱操作,一转眼,双子星碎身尘埃,伊拉克战争拉开序幕。在导演的镜头下,无辜的母亲在哭泣,被烧焦的房屋,被炸烂了鼻子的女孩,到处是死去腐烂的尸体。美国大兵们开始困惑,这场战争是救赎还是背叛?这部电影关于利益。

  如《人生访客》。这部电影用一个老教授的视野反思911之后美国民众对异族的困惑,那时的美国陷入了一场民族和宗教问题被畸形的放大的漩涡,很多平常的举动都被纳为重点怀疑,在主观偏执的规定下,移民局和警察充当了冷酷无情的制裁工具,从国家的角度把敌视变成社会问题。美国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电影中,在报摊上,赫然摆放着波斯文的报纸,阿拉伯文的报纸,甚至还有汉语报纸(星岛日报)。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宽容和理解。这部电影关于宽恕。

  如《反恐疑云》。这部电影中年轻的特工在面对被怀疑是恐怖分子的工程师时开始反思自己的信念,然而政治无关对错,政治并非人道主义,他在正义与国家之间的摇摆不定,想要反抗体制却又显得单薄无力,其实他是在做一个给了选择权却固定了答案的题目。人在成长中需要面对很多难题,被人击倒不怕,难就难在怎么站起来。对于素昧平生的人,我们是否能做到公平的去看待甚至保持一种恻隐之心?对于伤害过我们的人,是否又能平静的就事论事甚至站在他的角度学会理解?这部电影关于抉择。

  如《世贸中心》。这部电影仅仅只是还原了世贸中心被炸的那两天的事情。被压在楼下的人们计算着每一分一秒活着的时间,他们讨论生活、家庭,他们互相询问对方有多少孩子,叫什么名字,在压力下互相责怪、互相伤害、互相疼惜。于是救援。有自愿的,有组织的,冒着再次坍塌的危险。之后,被挖出来的人对着妻子说“you kept me alive”。双子星坍塌了,电影却用爱安抚了距离911五年之后仍然伤痕累累的心。这部电影关于爱心。

  如《从心开始》。这部电影从微观的小人物的角度,像放大镜一样让我们看双子星坍塌后的满目疮痍。一个因911失去了家庭和所有幸福的牙医,在今后的五年中自我封闭,折磨自己的神经、折磨自己的身体、折磨自己生存的意义,也折磨着自己身边的所有人。没有杀人放火,没有枪械斗争,但从没有一部电影,能把911的伤害表现的那么深那么具体。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一座“伤城”,我们用自己的伤搭建起了一座保护心的城池,它屏蔽了风雪也屏蔽了阳光。然而,友情,就是简单的一起吃饭,一起玩游戏,一起看电影这样的陪伴,就能让悬崖边上的人感觉到温暖而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这部电影关于友情。

  在人生中,我们有很多选择,但不是任何一步走错,都可以回头。佛家说,要坚守自己的心,通俗一点就是做人要有原则。很多时候,因为不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最在乎的是什么,而错过或错失了很多东西,回头来想,也只会黯然神伤。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或诱惑,能分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就算是人人都知道要追求的爱、喜悦、和平,要理解起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执行。

  正是如此,《叛国者》中的Samir才能这样的震撼了迷茫在国家、政局、种族的乱麻中偏听偏信的人们。

  而在最后,不得不说的是Don Cheadle。今天其实推荐了两部他的电影(《从心开始》也是Don主演的)。第一次发现他,是在《11罗汉》里面,那时并不起意,直到《卢旺达饭店》和《从心开始》,才真正体会到这个之前总是演配角的Don有怎样的魅力。他斯斯文文,看起来就像是大学老师或者医生,但他出演的电影总有那一种挥之不去的济世的感觉。在《卢旺达饭店》里,他演活了一个面对民族冲突却无能为力的酒店经理,他的恐惧,他的愤怒,他的无奈,都在Don Cheadle的眼神里,让观众感同身受。最让人震惊的是他那一双清澈的眼睛,那是洞悉世事却又甘愿受罚的,是预示了悲剧但又有厚重的坚强的,在《叛国者》中,这双眼睛同样展示了对信仰的忠诚与对战争的怜悯。作为一个演员,能把戏演到与人的精神合二为一,那就已经不是在探讨演技的问题了。

  最最后,推荐几部他的电影吧,都是经典:《日落之后》、《11罗汉》、《卢旺达饭店》、《5路追杀令》、《从心开始》、《撞车》。

  《叛国者》观后感(十):这不是简单的无间道

  不知不觉间Don Cheadle也已成为我的“票房诱饵”,海报上的大头照让我一见就拿定主意:要看!

  身兼演员及制片人身份的Cheadle一直在以一种低调的姿态展现着自己尖锐独到的眼光,【不羁夜】、【毒品网络】、【卢旺达饭店】、【撞车】以及这一部【叛徒】,都是在充满了可看性之余又能令人引发重重思考的上乘之作,Don Cheadle拒绝平庸。

  你说这是间谍片,动作片,政治片?如同海报上的Tagline所说:The truth is complicated. 片子的三大元素保证了自己在情节卖点上处于不败之地:反恐、间谍、无间道。一位有着穆斯林信仰的美国前特种军官Samir,在美国政府一位神秘的幕后推手的指挥下,进入到了一个国际恐怖组织的关系网之中,从此他的身份便成了一个谜:是美国的叛徒,还是穆斯林的叛徒?这个悬念一直保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其实结局是完全predictable的,但是Don Cheadle的表演和情节设计上的一波三折的确给观众制造了无中生有的悬念假象。这里不得不提其中一个小片段(原谅我不厚道的剧透),当Samir的幕后推手被组织伙伴Omar杀死之后,Samir傻眼的举动让我笑喷了,最贴切的形容词就是傻眼傻眼傻眼,情况就像港版【无间道】中黄秋生被干掉之后,梁朝伟就成了无法证明身份的“好人”。好在本片并没有在这个点上面走太远,不然会被中国的观众拿两者来对比个没完没了,还有就是,本片的深层意义比【无间道】要大,间谍游戏只能是其中一皮毛支点。

  “战争只是狭义的圣战,克服诱惑,正确的生活,才是伟大的圣战。”这是Omar讲的,然而他本人却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意义,这也是大多数反恐电影在描绘“恐怖分子”时惯用的公式——他们只是些头脑发热,信仰被坏人利用并以此来行凶的工具。而Samir作为一个带着“美国敌人”信仰的黑色人种,并不把他的美国公民身份看在眼里,美国显然也不是他需要去效忠的玩意儿,阿拉,《古兰经》,才是他真正服从的,并且以自己的信仰来区分what is right to do and what is wrong so not to do. 在这种虔诚的信徒面前,我等无信仰人士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有灵魂的酒囊饭袋。"If a man hasn't discovered something that he would die for, he is infit to live. " 据说这是马丁·路德·金说的。

  不知道反恐这个题材还会被好莱坞用多久,从国际政治,民生问题来说,美国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尝(包括无辜的美国人民)。但是从艺术创作领域来说,你知道,艺术创作者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混乱的战争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仓库。

  总而言之,【叛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恐间谍电影,它十分有效率地让你在满足于严肃的主题、精彩的表演、商业片表现手法的同时,还腾出脑袋来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