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門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門開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門開的读后感10篇

  《城門開》是一本由北島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HK$75,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門開》读后感(一):如果是为了回忆北京,不如去看陈佩斯的老电影

  听说北岛写了一本回忆北京生活的《城门开》,我就一直盼着此书上市,我一定要第一时间拜读。北京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北京了,现在的这里叫首都。我至今深爱着北京,但北京已经让我感觉越来越陌生了。于是,我渴望通过北岛的文字找回我儿时的北京,因此也就急切希望看到这本书。

  但是,看完《城门开》之后,我无比失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抱着与我一样的心态购买的这本书,不知你们失望了么?除了开篇的“序:我的北京”让我看后依稀找到老北京的影子外,书中其他的文章都仅仅是在写北岛及其一家人的回忆。也许北岛写的这本《城门开》,本身就是写自己在北京成长的记忆以及一家人经历文革时候的一些故事,但这本书在前期宣传上可是标榜着“用文字复原北京城”。

  插图前的部分还从当年北京的“光与影”、“味儿”、“声音”、“家具”等入手,用文字复原了些许老北京的样子,但插图之后的文章就越来越跑题,已经让我没有耐心读下去了。鉴于我花了35元买了这本书,我还是硬着头皮把书读完了。北岛,我不关心你的家人,我也没上过北京十三中和北京四中,你这本书如何勾起我的回忆?如何引起我的共鸣?我不关心你家祖上曾经多么辉煌,我不关心你家以前雇佣的保姆是个什么样的人。况且,看杨绛笔下她家保姆的故事,看得我眼眶湿;看了你写的你家保姆,我觉得就是浪费时间。花了35元,全书也就是序还值得一看。也就是序中的那句“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小震撼了我一下。

  《城门开》这本书让我极其失望。这本书的前期宣传号称要“重建他的北京”——北岛用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这是不是在扯淡呢?扯淡一词如果过火,那我换种说法。这是一个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宣传语。如果说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重建他的北京”,那书中“去上海”这篇文章就更是全书败笔中的败笔,至尊无敌败。

  如果是为了回忆北京,那应该去看陈佩斯的《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帽经理》、《爷俩儿开歌厅》这几部老电影。这些电影才真正能“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如果是为了回忆北京,那这本书绝对满足不了你。如果是为了回忆北京,那这本书根本不值得一看。如果是为了看北岛的文字或者想了解北岛的往事,那就另当别论了。

  《城門開》读后感(二):北岛先生的成长日记

  我是喜欢北岛先生的,以致后来在HK,因可能与北岛先生走过相同的路而窃喜。此书购于三联书店2014/08/22,同期购入的还有青灯、午夜之门、蓝房子和守夜。算来也都两年了,当初买青灯是为了对比与大陆出版的删减了多少,其他的则为更多了解北岛之意。

  此书讲述了北岛先生从小到大的一些故事,似乎是一篇一篇体会着北岛先生的成长,从阜外保险公司宿舍到三不老胡同一号到十三斋、六斋,后来到丹麦、巴黎、旧金山。从阜外小学到弘善寺小学到十三中到四中到河北蔚县工地再到离开中国。那些地点、人物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不同于青灯里面的北岛先生。每看到一些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心中一惊,不知大陆出版的是否还留有这些话。

  说来,我更喜欢青灯里面的北岛先生,漂泊的旅人的孤独。起初北岛先生谈论小时候的玩具,和弟弟养兔子都令我有些不真实感,直到看到北岛先生提及巴尔蒙特的诗句,我才觉得,这的确是北岛先生。

  最后一篇,父亲。从北岛先生出生,到父亲离世。看到最后一页,因“我爱你”落泪,因中国人腼腆直至病入膏肓以只能咿咿呀呀如同婴儿才说出这么直白的话,因直到父亲病重才获准回北京,因与父亲见过最后一面又要回到祖国以外。

  题外话,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爱哭,小时候因为得不到喜欢的玩具,因为不能去游乐园,因为被同学欺负,后来因为和朋友吵架,因为和男友分手,再到因为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因为工作压力,因为生活不如意。变得越来越不愿写下什么,以前每天写交换日记,后来在自己的随笔中都羞于提及自己的不如意自己的内心所想,变得对自己沉默

  变成普普通通的且一事无成的大人。

  感激自己还能对美景落泪,还能看书和作者感同身受,还能鼓励自己变与不变。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见一见北岛先生,同北岛先生讲:谢谢您让我还血气方刚,谢谢您还让我依然年轻。愿我是船,不靠岸。

  毕业的时候,毕业典礼大屏幕上写着一句话,同学说这话说的真好。我抬头: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意义

  《城門開》读后感(三):读后记

  7月底专门请假去听香港书展的北岛讲座,讲座大概就1个多小时,我来回花了5、6个小时的时间。但听完还挺沾沾自喜,觉得没白折腾。

  讲座中北岛提到《城门开》,说写的是他生活时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有点兴趣。讲座完,出了门看外面走廊里专设的北岛书摊,想假如有《城门开》或《今天》,我也买本去凑签售的热闹,结果早已售空。懒得下楼去买,作罢,回家。后来在网上看到说有北岛签名的书喊价已到千元以上,虽不知道是不是有价无市,想当时要是买几本签名书,或许也能发横财一笔。呵呵。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系列北岛图书,早已在香港书店里看到,印刷之精美,总让我爱不释手。但每次看到都只是拿到手上摩挲一下,然后毅然放下。原因只有一个,价格太高。所谓价格太高,当然是较之内地版书来说。上周逛香港书店,终于对这本书下手了。满心欢喜,拿回家后就一直占着,直到看完。

  对于这本书的喜爱,印刷装帧和内容的成分几乎到了平起平坐的程度。内地的书中,要说印刷精美的书倒也还是有的,但像《城门开》这种设计简单,但拿在手里,摸到纸张时手心的感觉……唉,词穷,不知道怎么形容。

  对于一个在号称亚洲唯一的印刷学校毕业的人来说,拿到这种书应该说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身在唯一的印刷学校却没好好学印刷的人来说,那心情就更复杂了。每次看到这系列书,我就想封面、内文都用什么纸张?装订工艺是啥?当然,都答不出来。然后就开始懊悔了。差点立志要让内地的书也印成这样。当然,完全是空头想法。

  言归正传,北岛写北京城,从他最熟悉的地方写起。空间上,小时候的住处,三不老胡同,然后延伸开来,护国寺、德内大街、平安大街、新街口等等;时间上,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兼插了一点回国所见。

  三不老胡同,原来叫三保老爹胡同,是以前郑和的住宅所在地。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肯定觉得这条胡同没什么特别的,而且这个名字也很奇怪。我曾有段时间住在大石虎胡同,就在三不老胡同旁边。那时这个胡同名称常会挂在嘴边,因为大石虎胡同是一条很小的胡同,没有标示,每每要跟别人说起怎么到达大石虎,都会说找到三不老胡同就能看到了。知道了三不老胡同的历史渊源,不禁在记忆中搜索这条胡同的样子,可惜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跟随着作者的回忆和我自己的记忆,在脑子里一步步地还原40年前德内大街的样子。三不老胡同以前有三不老胡同一号,有假山,现在,忘了,应该都拆尽了吧。护国寺以前有庙会、小吃,现在护国寺小吃还在,多少人慕名而去。以前出了德胜门就是郊区了,北郊,而现在的德胜门可还属二环,差别太大。就这样看书挺有意思,我的脑中仿佛还原了旧时的北京城,像黑白历史照片一般。

  而作者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地点生活的人,发生的事,邻居、十三中、四中,时间是1960——1980。这段时间跨越反右倾、文革和改革开放,很荒唐的年代,发生的事情现在不仅无法理解也不可想象。所以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活着。跨过这段时间的人,有的活得很好,有的活在梦魇里。不管时代怎么样,“人生都是一个接送”。就是看那么多鲜活的年轻人,如花的生命,却过早地离开,很可惜。只能套用一句话,“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滚滚向前”,时间不会停止,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到了今天,北京俨然是个大都市的形态,作者记忆中的城市已经不再,北京城还到底是不是北京城。

  《城門開》读后感(四):《城门开》的八卦

  1 我的北京

  北岛的序,即是《我的北京》。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我对这座北方城市一直抱有某种一厢情愿式的深情。翻看自己当年的博客,里面言之凿凿的肉麻词句,是可以让现在的我起一身鸡皮疙瘩的。

  无疑,文人们的笔,是我这场相思病的祸根。

  北岛著名的“我不相信”后,去国离乡13年,只在父亲病重的危机时刻才获准回京。他心中的北京必是被记忆无意或者有意地加工过了,但是很美。

  2 童年的兔子

  那一章《养兔子》看得我心碎

  困难时期连养一个人都是天难地难,何况是可以被人类果腹的兔子。

  孩子们欢天喜地这两个可爱的小生命,大人却在决定买的时候就已盘算好了它们的生命。

  北岛的记叙仿佛平静无波,但有一处细节却像于无声中听惊雷:

  少年赵振开和他的小伙伴为了替各自的宠物觅食,翻遍几栋居民楼的垃圾桶,收集不被食用的大白菜头,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一回家就直奔厨房,却被父母“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他们洗净白菜头,清水煮开蘸着酱油吃了,大赞美味。“我早就饿坏了,于是也加入这白菜头大餐。阳台上兔笼咚咚作响”。

  后来,它们会变位盘中餐。“我和弟弟激烈反对,哭喊着,甚至宣布绝shi抗议”。“尽管饥肠辘辘,我们坚决不进厨房”。全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爬上床,用辈子蒙住头,哭了。”

  那一年,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也带了几只兔子。我和弟弟欢喜异常,硬在厨房辟出一角,到处找青草养他们。爸妈嫌恶地说别养了,他们太臭了。我们自欺欺人地说,哪里臭了,一点也不臭。后来它们也无可避免地成为盘中餐,我和弟弟,就像那对兄弟一样大哭大闹,餐桌上不肯动一下筷子。我若能穿越回去,一定能看到当年那个小女孩眼里仇恨委屈的眼光。

  我们的童年,都有这样一只兔子吗。

  3 中学

  《城門開》读后感(五):北岛老师的前半生

  在读《城门开》之前,我可以算作没读过北岛的作品,对于他的认识只停留在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更不知道他其实是个北京人。

  知道这本书是从微博上,巧的是当时另外一条微博是华新民奋力呼吁保护行将被拆的砖塔胡同。在微博上被这书吸引,就是因为《城门开》序里的那段被我反复抄写的话。

  “我要用我的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后来我在书店里几次经过这本书,没有买。我对此书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本关于昨日北京的书,在书店里几次翻开目录和随便翻看内容,发现这不是一本可以满足对旧京有考据癖的人们的书。这本小书有着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它是一段段的小故事,它不探讨历史和传统,它讲的是北岛最熟悉的、自己生长其间的那个北京。

  我想作为一个流离四海的北京人,我可以被归到“四海漂泊的游子”那个圈子里,让打开城门的北岛老师欢迎我。几次见书却未下手,就是因为我不确定北岛老师打开的城门后面是个我认识的北京。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北岛打开的城门通往的是他的北京;二、我怕他写的那个我未曾生活过的北京让我根本无从想念。至于后来为什么把书买了回来,确实是不记得了。

  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很简单,拿起来之后放不下应该是个比较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你会希望这个故事不要完。《城门开》很薄,读到最后感到自己读得太快,甚至要马上从头再来一遍。

  我没有想到我可以对书中的那些事情产生如此之强的熟悉感。《城门开》其实和“老北京”没什么关系,说的都是些北岛熟悉的北京、他生长着看到的那个北京。所以说,可能这本书的副标题可能应该是类似于“北岛的前半生”或者“看着北岛长大的北京”这样的说法。

  我的熟悉感来自于那些似曾相识的北京。如我一样的北京人,很多严格来讲算不得“老北京”,我们都是爷爷辈儿在建国前后搬来北京参与首都建设的,我们的父辈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辈北京人。这和北岛的家庭一致。我们的祖父母至今说话带着或多或少的乡音,但是我们打小儿又都是听着父母道地的北京话学会说话的。要说我们这样的家庭和真正的老北京有什么区别,那可能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很多你在那些介绍“老北京”的文字里可以读到的许多“老礼儿”。

  我想就是这样的相似让我对《城门开》里北岛的那个北京无比熟悉,即使那时我还没出生。换句话说,《城门开》不是个我熟识的北京,可是又无比熟悉,因为那个北京我无数次从母亲的口中听到过:安静的北京胡同、出了二环路就是郊区的北京城、后海团结湖游泳等……如果你像我一样成长在北京,你几乎一定和我一样从父母口里听到过这些他们童年的回忆,只是你选择记住了或没有。

  之前看到有些人说北岛的语言几乎将北京口语白话直接搬到纸上,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其实觉得是恰到好处,没有其它那些建立在胡同串子的或者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的语言上那种痞气,但又确实接地气。要让我这对北岛作品完全门儿还没入的人对文字做些评价,我会说我觉得这书里的文字很踏实,踏实到讲起故事来不紧不慢,节奏得当。这节奏实在合适,在说出那些过去的故事和回忆时、在匀速中,把或惊或平的故事复现,就像他们真正发生的时候那样。

  听说国内三联出的简体字版有删节,想必是对相关历史情结做了净化处理,估计后半段会是重灾区。后半段几段学校的经历串联起来,让我直接想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讲的那种故事。这种故事不需要我从母亲或其他长辈嘴里反复听到就可以明白是怎么回事儿,道理简单,因为那就是一段被放大了的青春期成长故事。

  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钱阿姨》,简单的语言,极少的直接引语把家中保姆钱阿姨写得清清楚楚。或许是极少直接引语的原因,我理解的钱阿姨是少言寡语的,但是做人容不得一点儿的含糊,且干净利落。在故事末尾,钱阿姨迟疑局促的窘迫里,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

  这可能应该算是一本挑剔的书,你需要有那样一个熟悉的环境,让你通过这开启的城门去重新闻到它的芬芳、听到它的声音、想起它的模样。我其实很庆幸自己作为一个在他乡的北京人,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就能见到记忆中最美好的故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城門開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