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链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链接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链接读后感10篇

  《链接》是一本由[美] 巴拉巴西著作,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链接》读后感(一):网络究竟怎样生长

  一本类似于学术著作的书,讲述了学者们关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的生长规律的认知进程。

  无论是随机网络,还是赢者通吃,互联网每天都在以它的规律飞速成长着。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人们一直以来是如何认识这个规律的。最初,人们认为结点是随机与网络旧有的结点相连;随后,人们发现链接数多的结点会捕捉到更多的新结点;然后,Google这样的新星横空出世,再次颠覆了人们理解中互联网的生长规律;现在人们发现,即便Google几乎无所不能,也还是有一些结点深处在浩瀚互联网海洋中的孤岛,被发现的可能微乎其微

  从学者的眼光来看,互联网无疑是迷人的,无数的结点链接成一张美丽的数学之网;而在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看来,我更关心的是,对于互联网的成长规律的理解如何帮助一个孤立的结点——也就是网站——塑造自身的形象来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也就是得到更多其他结点的关注。无论是用户的聚集,还是SEO的突破,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链接》读后感(二):节点和链接的协奏曲——《链接》读书笔记

  很落伍地最近才开始接触复杂系统,看了入门书《复杂》便为之着迷了,立马找相关书来看,《链接》是第二本,对于网络的叙述之于《复杂》更加具体深入。

  《链接》此书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1、网络是怎样的?

  2、网络是怎样产生的(即为什么会是上述那样的)?

  3、网络的特点之于其他领域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启发和助益?

  第二至第八章是对1、2两个问题的回答。

  巴拉巴西将“随机宇宙”、“六度分隔”、“小世界模型”、“中心节点”四个网络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随机宇宙”理论指数学家艾尔德和莱利的随机网络模型,艾尔德和莱利认为网络图和它们所代表的世界从根本上来讲是随机的。当我们随意选择并将网络中的节点连接起来,就会导致特殊情况的发生——网络在添加了一定量的链接后,会发生急剧的改变。此前,只存在一些包含少许节点的相互孤立的节点串,相互不认识的小组只在节点串内部交流。之后,出现了巨型节点串,几乎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节点只需一个链接,就能让所有的节点连为一体。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认识其他一个人,大脑中的每个细胞子要有一个链接连到其他的脑细胞上,我们体内的化学成分只要能参与至少一次化学反应,商业世界中的公司只要能和其他公司做成一个买卖,就和其他成员建立起了链接。1就是这里的阀值。如果网络中的节点的平均链接少于1,那么网络就会分割成无法相互沟通的节点串。而每个节点的平均链接如果超过1,分裂的危险就比较微小。而真正的网络不仅是相连的,而且远远超过了1的阀值。随机网络理论表明,随着节点平均链接数量的增加到一个临界值,被排除在巨型节点串外的节点数量就会急剧减少。也就是说,添加的链接越多,就越难找到孤立的节点。自然界不会冒险停留在阀值左右,它往往大大超过这个值。相应的,我们周围的网络就不仅仅是独立的网络。这个网络极其繁复,没有任何成员能够游离在外,其中的每个节点都能被访问到。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通过实验得出,实验显示美国任意两人之间的平均距离为5.5,四舍五入为6,即六度分隔。根据米尔格拉姆实验,巴拉巴西与合作者郑浩雄等研究了其他网络中的距离,认为在所有人类研究过的网络中,间隔都比较小。事实上,万维网的十九度间隔是最大的了,到目前为止,其他研究过的网络之间的间隔为2到14。这是因为这些网络具有高度相互关联的特性。在真正的网络中,每个节点拥有的连接一般都超过1。当网络链接达到了平均数1的阈值,节点间的距离会骤然变小。可以考虑一下节点的平均链接为k的网络。这意味着从某个典型的节点,走一步可以达到k个节点中的一个。不过,实际上网络中间隔为2个链接的节点数量为k的二次方个,间隔为d个链接的节点数量为k的d次方个。因此,如果k的值较大,那么即使d的值很小,所能连上的节点数也会很多。

  “小世界模型”由邓肯·瓦茨和史蒂文·斯托加茨提出,他们首先提出群集系数的概念,群集系数指假设你有4个好朋友,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也都是朋友,你就能通过一个链接和他们每一个人联系,这样你们就有了6个友谊链。不过,你的朋友中可能有个别人相互之间并不是朋友。这样实际的数据就不到6个链接——我们假设有4个。这样,你的朋友圈的群集系数就是0.66,这个系数是以你的朋友链接的实际数量(4),除以理想条件下当他们相互都是朋友的时候的链接总数(6)得来的。根据研究,邓肯和史蒂文从一圈节点出发,试图建立具有高复群集特性的网络模型。这一圈节点中的每一个,都和紧邻的节点有联系。为了使这个圈子变成一个小世界,他们又额外添加了几个链接,将一些随机选择的节点连接起来。这些远程的链接为距离较远的节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连接捷径,大大降低了所有节点的平均间隔。这个模型说明即使只是添加少数几个链接,就能把所有节点之间的平均间隔大大降低,这少数几个链接却不会太大地改变网络的群集系数。然而由于它们构成了跨度颇大的桥梁,往往是将圆圈两端的节点链接起来,这使得所有节点之间的巨大间隔崩溃了。这个模型可以大大降低间隔,同时却基本上并不改变群集系数,这一特性说明了人们在交友的时候范围虽然有可能比较有限,只要其中有少数人的交往比较广,拥有远距离的链接,社会就能构成小世界。基于此简单模型,我们意识到六度分隔是植根于人群中有少数人的亲朋好友是住在远处,而不是住在左邻右舍,这些距离较远的链接,使我们拥有了链接远处世界的捷径。巨大的网络无须充满随机链接,就能显示出小世界的特性,只需少数几个远程链接就够了。

  “中心节点”理论来自于心理学家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引爆点》,他认为在每一个阶层的人当中,都有一部分特别善于交往的人。他们是社会中的连接者。连接者是社会网络中极端重要的成员。他们创造趋势与时尚,制定重大的决定,散布流行主题,或是能给朋友帮忙开个新的饭馆等。他们是社会的连线,把不同种族、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联系在一起。在万维网中,其结构也被一些高度链接的节点(或称作中心节点)所主导。这类中心节点,如雅虎或亚马逊网站,都具有极高的可见性——不论我们到哪儿,都能见到指向这些节点的链接。万维网背后的网络里面有许多未受注意或很少被注意到的节点,只有很少的链接把这类网站和中心节点链接起来。中心节点的确很特殊,在任何存在中心节点的网络中,它们都对网络结构起到关键作用,使该网络呈现小世界的特点。中心节点和异乎寻常多的节点之间存在链接,为系统中任意两个节点创造了联系捷径。其结果,就是全球随机选择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6,而任意一个人和连接者之间的距离则是1或2.于此类似,在万维网上,两个任意页面之间的距离是19次点击,而从任何网页转到雅虎所需的点击则是2-3次。从中心节点来观察世界,它的确非常小。

  这四大理论同时是巴拉巴西研究的灵感来源和批判对象,尤其是随机宇宙理论,巴拉巴西在全书中贯穿对于随机宇宙理论的颠覆。

  那么巴拉巴西认为真正的网络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巴拉巴西提出了“无尺度网络”的概念,他和郑浩雄在网络节点数量分布研究中发现,有一些节点只有几个链接,另外一些中心节点则有大量的链接。当他们试图把节点连接性的柱状图和双对数图匹配起来时,发现不同网页上的链接分布严格依据数学上的幂律。幂律分布的最突出特点,不仅是其中有许多小事件,而且是许多小事件伴随着少数极大的事件。幂律分布表明,在连续的等级分布中,无法找出一个特定的节点,说它能代表其他节点的特性。这样的网络不存在内在的尺度。因此,研究小组将符合幂律的网络描述为“无尺度”。

  第二步,巴拉巴西提出了“增长”和“优先情结”的概念,来解释无尺度模型形成的原因,随便找一个你能想得起来的网络,都会发现如下的特点:它从少数几个节点开始,随着节点不断增加,网络的规模与日俱增,逐渐达到当前的规模。显然,增长的特性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网络模型中的假设条件。这样一来,就推翻了对于随机宇宙的第一条最基本的假说——静态属性。巴里巴西据此设计了模型A,但是,根据模型A,等级分布,即区分无尺度网络和随机模型的功能,下降地过快,其幅度是指数级的。虽然早期的节点是明显非赢家,但是指数级幅度预计这种节点仍然太小,而且太少。因此,模型A无法解释中心节点和连接者现象。不过,它却表明了增长本身无法解释幂律的出现。因此,他引入了“优先情结”概念,他认为我们在万维网上决定选择何种链接的时候,都遵循优先情结:在两个链接中任选一个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链接的链接数是另一个的两倍,那么链接到它的人会是另一个节点的两倍。虽然每个人的选择很难预计,但是合在一起作为群体,我们的选择却遵循严格的规则。

  “无尺度网络”、“增长”和“优先情结”综合起来,形成了巴拉巴西的无尺度模型,“把这个谜题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真实网络受两个定律的控制:增长和优先情结。每个网络都是从很小的内核开始,随着节点的增加不断增长。这些节点在决定和那些已有的节点链接的时候,会优先考虑链接较多的节点。这些定律和早先的模型明显不同,以前的模型假定网络内的节点数量是恒定的,且所有节点都是随机链接的。”

  但是,无尺度模型无法解释一个现象,即“在富者愈富的世界中,后来者如何生存?”

  为此,巴拉巴西进一步推翻了随机网络模型中关于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的观点,提出每个节点都存在差别,在竞争环境中,每个节点都有特定的适应性,所谓的适应性就是相比于周围的人,你结交朋友能力。适应性可以将节点处于竞争前沿的能力进行量化。引入适应性概念并不排除增长和优先情结这两个控制网络进化的基本机制。不过,它却改变了竞争环境中的吸引因素。在竞争模型中,假定适应性也起作用:适应性高的节点链接就多。将适应性加入到无尺度模型的简单方法,是假设优先情结受到节点的适应性和链接数目的共同影响的乘积。对于具有同样链接数的节点来说,适应性高的能够获得更多的链接。然而,假如两个节点的适应性相同,早出现的节点仍占优势。这个推论在实验结构中得到了证实。

  因此,巴拉巴西网络模型可以归纳为,具有“增长”、“优先情结”和“适应性”特征的无尺度网络。

  那么了解了网络的这些特性,有怎样的应用价值呢?

  巴拉巴西首先证明了无尺度网络具有高容错性,但是这种高容错性同时也带来了其面临攻击时的脆弱性,因为无尺度网络面临攻击时,无需删除大量的节点就能到达临界点。破坏少数几个中心节点,一个无尺度网络就能立即瘫痪。更可怕的是,对于中心节点的攻击很容易造成级联故障,所谓级联故障指网络如作为交通传输系统,本地的故障会将故障效应或责任传递给其他节点。如果额外的载荷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系统的其他部分可以很容易不留痕迹地吸纳它,几乎使人察觉不到发生了故障。而假如额外的载荷过大,相邻的节点无法承载,他们或者自身出现故障,或是重新把载荷传递给相邻的节点。不论发生哪种情况,都会出现级联故障,而故障的规模和影响力取决于首先出问题的节点在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及其能力。

  另一方面,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无尺度网络中,病毒传播根本无视阈值的存在,人们简直就没有办法阻止它们的传播。病毒这种难以预测的行为方式根源于互联网的拓扑结构的不平衡,无尺度网络被中心节点主宰控制。因为每个中心节点都和大批的电脑相连,因此受到其中某个感染的几率也就高一些。一旦中心节点被感染,就会把病毒传染给所有与它相连的电脑。因此,中心节点成了病毒存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整体而言,网络特性的发现,对于生命科学、物理学、社会经济、互联网等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为市场营销、传染病遏制等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注:以上观点和句子大部分直接摘自书本

  《链接》读后感(三):everythin is linked

  这本书推荐作为复杂网络学习的入门书,来自吸血鬼故乡的Albert-Laszlo Barabasi应该算复杂网络研究的牛人吧?google了他的个人主页,有两个:原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现Northeasten University。竟然还是Harvard DFCI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员,大名鼎鼎的scare-free network和BA model就是丫发现的。他的文章觉得应该每篇读一遍,都是NSP这类的。对于他印象最深刻的研究是Nature上他对十万人手机信号进行跟踪,得出了人类移动的规律,这对流行病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共14章,基本没有公式,却把基本概念讲的很清楚。

  导言中降到的15岁少年攻击Yahoo的例子让我想起了Nature的一期封面阿喀琉斯之踵,系统的脆性是值得注意的。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许多年来,我们被迫以微观的方式观察身处的世界。学科的割裂使我们很难真正地认识事物,也许物理学家可以做到这点。

  第二章讲的是随机图的历史,是复杂网络的理论起源,现在的研究普遍认为网络既不是规律的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复杂的。但eros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网络的新视角,向这位旅行数学家致敬。

  第三章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六度分隔和网络的19度分隔,其实实际的数值是难以估计的。

  第四章小世界理论讲到了群集这个概念,也讲述了Nature上那片小世界的论文。

  第五章讲了网络中中心节点的特殊作用,举的例子是P53网络,其实抑癌基因p53的机理至今还没研究清楚,这个可以试试去做下。

  第六章名叫二八法则,其实也叫Pareto分布,power law幂律分布,由于物理差,重正化理论可以解释幂律一点都没看过,临界化也不好理解。但从统计的角度推导了Pareto分部也算知道了大概。想起暑假去听复杂网络会议时浸会的老师指着一个图说了句:anyway, this is not power law。那气势。。。。就是不明白他怎么看出来的。

  第七章富者愈富,其实还衍生出很多相关理论,scare-free网络中的这种现象将研究者的注意力从描述网络的拓扑结构吸引到了网络的演化上来。

  第八章讲的时适应性,至今没看懂,留待以后慢慢看。

  第九章论述了拓扑可靠性和面对攻击时的脆性时相互的,移除一部分中心节点就会造成网络的瘫痪,军事和通信领域应该着重研究。

  第十章病毒与时尚时我最关心的,epidemic model至今仍是热点,信息的传播也可以借用这个理论。甚至有人用SIR模型来表征跨学科研究的知识流动。

  十一、十二、十四都没好好看,不太关注。不明白分形有啥用。

  第十三章讲了复杂网络在生物理论中的应用,书中说到:人们预言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但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说了,这个世纪极有可能时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大概就是这样了。。。everything is linked,everything is complex。

  《链接》读后感(四):复杂网络的内在特点。10年前的一本旧书,还是很值得读一读

  前一段时间有人在微博上推荐这本书,顺手买了。本周看完了。

  这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中文版出版于2007年。英文版好像还有点名气。中文版应该是没怎么火起来。

  本书作者是专门研究复杂网络的大学教授,相对市面上其他说网络(包括社交网络)的书来说,还是很专业。举一个例子:书后附了60多页的注释详细说明书中的观点和数据的出处。

  作者研究了许多各种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务:宗教的传播、互联网的网络结构、艾滋病的传播、人类的基因及其作用机理、恐怖组织的组织结构、新兴的把主要业务都外包的轻公司的商业模式,等等。当然重点是互联网的网络结构。结论是互联网、社交网络、生物体内的细胞组成的网络等是符合幂律的无尺度网络,其特点是:

  1:机会不均等,当前的热点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关注;

  2:存在一些比较中心的节点,非中心的节点通过中心节点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其他非中心节点(也就是常见的六度分隔的理论);

  3:没有中心,因此可以更健壮,不容易因为某些节点的失败导致网络瘫痪;当然也因此更不容易控制,把产品外包的公司需要意识到整个产品链不像在公司内部那样容易控制;

  《链接》读后感(五):The point

  本书的作者很会讲故事,卖关子,兜圈子。书中包含太量科技领域的八卦故事,读起来轻松刺激。如果这是一本故事书,我会打五星。可惜不是。

  想象你遇到一个很能侃的人,他给你讲了很长很长的故事,你听的津津有味,最后你问他,what's your point,他的回答一句就能概括。你一定觉得很滑稽。

  本书的point是,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类遇到的组织,小到细胞,大到公司组织和万维网都属于无尺度网络。所谓无尺度网络是与随机网络相对的网络。在随机网络中,链接数与拥有该链接数的节点的关系呈钟形曲线分布。而在无尺度网络中,链接数与所对应的节点数呈下降的长尾分布。也就是说,有些节点可以拥有无限多的链接,这是“无尺度”一词的由来。

  至于这一发现的内在意义,作者说的并不多。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链接》读后感(六):几个关键词

  本书很快的阅读完成后,我认为这几个关键内容可以描述出我的感受。

  关键内容一: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六度分隔理论和互联网上的十九度分隔理论,抛开具体的数量不计的话,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庞大的无法计数的互联网都存在着“链接”,只不过这个链接的阀值不同。

  关键内容二:从找工作的问题来说,六度分隔理论中较为密切的强关系反倒不如不密切的弱关系起的作用大,所以六度分隔理论应用到人与人之间的需求链上,弱关系会更好。因为密切关系的人具有和你本人相同的连接点和社会关系,而弱关系则具有与你不同的连接点和社会关系。

  关键内容三:80/20法则,诠释了该法则的外延很广泛,财富分配,自然划分,类别比例等等,黄金分割点是个很好的法则,我想80/20也是。

  关键内容四:自然的法则是原本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并不是人类的发明创造,而是人类的发现。所以做为万灵之长的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相比真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关键内容五:链接,自有人类以来,就与生具备,只不过现今的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通讯工具盒手段,让这种链接更复杂,更有变数了。

  关键内容六:人类的科学研究将庞杂的自然法则分割成一个个微观的项目或科学,就如同人类将潘多拉魔盒打开,但是将再也无法关闭了。因为单个微观项目的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将无法计算。大道至简其实更应该是以后人类研究的方向。

  关键内容七:“小世界”是相对于地球这个大世界来说的,互联网则属于小世界,但是他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大世界”。

  《链接》读后感(七):小小世界的去数学化

  1、网络在添加了一定数量的链接后,会发生积聚的改变。真正的网络不仅是相连的,而且还远远超过了1的阈值。随机网络理论表明随着节点链接数量增加到一个临界值,被排除在巨型节点串外的节点数量就都会急剧减少。

  2、万维网的19度分隔。

  3、随机网络中,节点间隔和网络中节点数量的对数成正比,d=0.35+2logN,若平均链接为K,节点N,间隔为2的节点数为K的平方,间隔为D的节点数为K的D次方,K大,D小,K的D次方仍然不小。

  4、巨大网络无需充满随机链接,只需几个远程链接,就能显示出小世界的特性,媒体从业人员,跨专业学者,博闻强识的人是这些中心节点和连接者。因为中心节点的存在,随机世界观被抛弃,网络被高度连接的节点所主导。

  5、由于网络存在群及现象,只和自己所在的圈子有联系的节点,可能在自己的亚文化圈子中处于中心,但假如缺少连接到外部世界的接口,他们距离其他节点串中的节点就比较远,真正的中心留给了那些在多个大型群集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的节点。他们就是网络中的达芬奇,对艺术和科学都驾轻就熟。他们就是娱乐圈中的三栖明星,他们就是生物中的三磷酸腺苷ATP。

  6、符合幂律分布的网络被描述成无尺度网络,例如国际航线。

  7、无尺度网络的鲁棒性强,面对故障即某一随机节点坏掉的时候网络仍能保持其各项性质大体不变,但破坏少数的几个中心节点,一个无尺度网络就会立即瘫痪,因而无尺度网络具有面对故障的鲁棒性和面对攻击的脆弱性。

  8、在社交网络中,内行即是意见领袖。

  《链接》读后感(八):互联网: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链接:网络新科学》是本好书,书里证实了KK在《失控》里提到的很多想法。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互联网和社会关系网络、细胞内的蛋白质链接、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细胞内新陈代谢网络等网络一样,是一种符合幂律分布的网络——作者称之为「无尺度网络」。

  从基地组织到哥伦比亚的毒枭,都是自组织的无尺度网络。它们都不是等级森严的军事组织,但这是现今世界上最具有进攻性的组织。

  同样是无尺度网络,但与社会网络和蛋白质网络等网络不同的是,万维网和食物链类似,具有方向性:A网页到B网页的链接,只能从A链到B,而无法从B链到A。

  因为方向性的缘故,根据网络中各节点和链接的性质,可以将互联网划分为四个大陆。这四个大陆分别为:IN大陆,中央大陆,OUT大陆和孤岛。一般来说,四个大陆大约是四等分的,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内容我们几乎无法访问得到——因为没有链接指向IN大陆和孤岛。

  未来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应该从中央管理式的树状结构转向平面式的网状结构,由于研究、开发、销售、市场、物流都变得越来越专门、独立,要想生存,就必须依赖同盟和伙伴,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将逐渐发展成无尺度网络,越早适应网络化运作,则越容易取得成功。

  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增长——富者愈富,中心节点更容易获得更多链接,这也是为什么人脉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人脉,艾滋病蔓延后很难阻挡其传播;优先——越早进入越有优势。

  按照作者巴拉巴西的说法,我大概能画出中国互联网大陆图:整个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大的信息孤岛,岛周围是一大堵墙。墙内:商业网站都不链出OUT大陆,全在自己站内互链;企业网站和政府网站是IN大陆和信息孤岛;独立博客都是IN大陆和OUT大陆。当然了,后两种网站在地图上就两个点。

  《链接》读后感(九):补充下81页的第二条注释

  原文:

如果网页的内指链接数量为k,将其记作N(k),根据公式N(k)~k^-γ,其中参数γ就是次数幂。

  看得十分费解……翻了下英文版,发现N(k)指的是“恰好具有k个内指链接数量的网页数(the number of webpages with exactly k incoming links)”。

  另找到张图,可看出正态分布(对应随机链接)和幂律分布的区别:

  《链接》读后感(十):网络无处不在

  从病毒传播 到 演员关系,从求职途径 到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网络无处不在。

  从网络的角度,可以更系统、全面地认识问题。该书介绍了一些网络的一些常见特型。如:六度分隔,并引出了连接者&弱关系的重要性;从二八原则引出了无尺度模型&幂律分布,并分析认为 形成无尺度模型的原因是 网络的动态性(增长性)&优先选择&节点适应性。

  本书前9章还是挺有意思的,故事性&逻辑性都很好,后6章稍欠。我本想看到从网络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实例,但后面的6章貌似仍然在阐述网络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很遗憾,这使本书价值大打折扣。

  agerank,我想是个很好的从网络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case,除了这个还有更多吗?你若有知,请不吝告知。

  另外,作者原来是理论物理学家,转而去分析这个,不是很能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链接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