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10篇

2022-05-23 02:1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10篇

  《经济学讲义(上)》是一本由李俊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3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一):《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前一阵只是读书,也没有认真咀嚼书中的内涵。一年下来,读了不少,自己成文的内容却是寥寥。11月伊始,打定主意每月至少在所读书目中选择一本记录心得体会,一来是加深所学,二来也是让自己重新找回写作的感觉。

  11月至此,已经读了三四本书,可是却迟迟不肯动笔。并非没有想写的书,但是却一拖再拖。自知这是惰性使然,读书轻松,提笔却难,想写出深度更是难上加难。时至今日,只能逼自己一把,愿这开始的勇气带给自己坚持的动力。

  经济学讲义

  作者: 李俊慧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

  出版年: 2012-9

  今年已上过Stanford的经济学原理公开课,也读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准备直接读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以外遇到本书,变先读了这个作为引子。对于国内作者的书,原本并没有太大的期望,结果竟然意外的好读。

  相比其他的经济学教材,满满都是图标和数据公式,作为文科生的我感到颇有压力,这一本却专注于理顺经济思维,用逻辑说事情,倒是让人感觉到阅读的愉快和思维的乐趣。虽然不甚完美,但依然值得一读。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感觉到无比的期待。迫不及待想追着读下去。

  准确来说,上册比下册好读,特别是开篇对于人性自私以及交易费用的描述,颇有启发性,利于思维的整体重塑。

  待读完张五常教授的书后再回来看这本,希望对一些问题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二):重塑你的知识结构

  如题,实际上是重塑了我的知识结构。

  张五常教授的书,能在大陆买到的,基本都已读过。但作为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讲,关键的门道还是有所欠缺。集中表现在部分概念的无知和逻辑上的不通畅,书也看的浅显。但即便如此,也是一直订阅张老的博客,坚持阅读和思考。

  注意了,呵呵。转机出现在一篇署名非张五常教授,而是其博客管理员的讲义文章上。此文文风与张老截然不同,但文笔却流畅耐读,一口气看下来,乃有余兴未尽之感。如此这般,连续几篇讲义放出,已经深深抓住了我的心,相信跟着看过作者讲义连载的网友大都有此体会。

  后面则是一发不可收拾,作者的连载,与读者的互动,掀起了小小的一波学习浪潮,也包括我在内。虽偶有落下文章,但每次读下来都收获颇丰。慢慢的才知道李俊慧这个名字。

  回到《经济学讲义》本身,这个学习过程的确重塑了我的知识结构,回头一看,自己走过不少弯路,错过不少学习良机。自己工科出身,大环境下成长起来,一度还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才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对人性、对制度、对思想,等等的无知,而这本书虽没有告诉你这些知识的全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窗户。

  经济学,最初以为的那般学理论、做统计、分析,模型设计等让人头大的数学公式堆积。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我们糟糕的教育环境给了我们许多错误的印象。这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是什么样子的,首先教会的就是多个角度的去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因此,这本书丰富的不仅仅是你的知识,还有你的思想。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此书中学到的,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什么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如何做科学的分析?细读本书和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会有如梦方醒之感。单说科学分析这块,给我感觉是,高中阶段就应该引入学习,或者在大学一年级就必须补课,不单是学经济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

  另外,这些天跟进阅读李俊慧老师的“我为什么爱上经济学”系列,方知她的课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愿意继续阅读者可移步阅读其空间文章,相信会有所斩获的。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三):李俊慧《经济学讲义》上下册读后感

  这次算是续看。大学那会儿有跟读张五常博客的习惯,一个疯老头嬉笑怒骂间总能将经济学讲的明白通透,偏生还有个博管仿佛卫道之士,总在文章下头把些傻二评论斥得张口结舌,更甚者驳得体无完肤,言辞泼辣霸道,推理却堂堂正正,直接明了。所以看张的博文,底下的评论是不可落下的,往往上头一首曲,下头则是一场戏。直到研二上学期的时候,博管开始在张的博客里发表自己的经济学讲义系列文章,泼辣依旧,霸道依旧,虽少了点张的举重若轻自如不拘,说理论事却铺陈的更加周全。我那时会一讲一讲的粘贴到Word文件里慢慢品读,还在上面心领神会处做些标记,直到后来准备考注会和找工作就断了这项学习。这次重开此书,从电脑里还能翻出当时做过标记的文档,细数下来,那时刚好看完前面的十三讲。说是续看,其实还是从头往后一讲一讲地读,只是以前的十三讲毕竟还有些印象,看的速度就会快些。作者把传统经济学教材里面的错误一个个挑出来,再依着经济解释的路子拨乱反正,把传统经济学的花架子捣的七零八落,只立起留下几根支柱一以贯之。不教而杀谓之虐,斥庸医终须致良药。作者认为经济解释的路子就是这味良药,但唯精唯一,允厥执中,没有因病下药的本事,也别指望包治百病。以前总觉得这位博管大人该是位昂藏大汉,后来才知道是位女子,想来这该是我见识过的最泼辣霸道的女子了。这本书全是在手机上看完的,觉着那些细碎零散的时间也只适合手机这块小屏幕,一屏一屏地往下翻,精神也容易集中些,就是眼睛受不住,酸胀得很,所以这种事可一而不可再。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四):扩展思维的经济学

  作为文科生,我很下了一番决心来读经济学相关,因为我对图表公式,可以说是相当苦手。但这个暑假读经济学下来,觉得收获出乎意料的大,这是一门应该作为通识学科的知识,虽然它很年轻,兴旺发展也不过两百年,而且学说派系众多,很容易让我这样的入门者迷惑,但总的来说,经济学是有趣而有益的。因为它不但提供了一种不情绪化,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思考方式,也带来一种抽丝剥茧,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的乐趣。

  我选择的经济学入门书是经济学讲义和曼昆的经济学基础,作为教科书,曼昆的书对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解释更全面,但却比较偏重是什么,而经济学讲义更多阐释为什么,记忆点出现不那么频繁,不容易让阅读者疲劳。同时,因为我是先看了经济学基础这本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介绍很全面的书,所以再看经济学讲义里面的批驳辩论,很有乐趣。

  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讲述,例子的选择实在是太重要了,好的例子和读者隔阂很小,和理论关系密切,内在联系很清晰。寻找这种例子为自己的理论佐证是作者水平的体现,经济学讲义的作者在这点上堪称是同类作者中的佼佼者,她的许多例子似从生活里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地解释了理论,这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学科本身的热情,和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观察。更难得的是,她不会让人明显感觉到用例子来套理论的生硬突兀。作者在书中讨论的国家福利,民主与独裁等话题都为我看待这些问题开启了新的视角。

  还有一点,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深厚阅读量也值得我学习,无论是政治学,逻辑学,社会学,在跨学科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作为社会学科学生真是马虎不得;胸中有足够墨水,研究实际问题才能深入。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我自己理科背景缺乏的缘故,我觉得这本书凡是涉及图表公式部分都让我相当挠头,因为与经济学基础这样的教科书相比,经济学讲义似乎设定面向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图表的解释比较薄弱,也许这样能够削弱经济学让人望而生畏的数理部分难度,但是我理解起来就很艰难。

  总而言之,作为入门书来说,经济学讲义非常启发思考,我因此对作者频频提到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产生兴趣,希望能够在那一系列书里也能获得启发。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五):《经济学讲义》读书札记

  

《经济学讲义》札记之一: 稀缺的本质

让十个人分享五个苹果,这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如果每人半个,则意犹未尽;如果每人一个,就有人分不到。这就是稀缺(scarcity)的含义。如果苹果增加一倍,稀缺是否会消失呢?

  我相信依然存在。尽管苹果的数量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但大小、优劣的差异会使得分配难以公平正义——苹果的稀缺,悄无声息地转变成好苹果的稀缺。自私的“经济人”永远会竞争最好的苹果,而“最”好的苹果只会有一个;因此,李俊慧断言:“稀缺,永远存在。”

  稀缺是一个确定的存在的事实,被认为是资源匮乏与欲望无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事实——或者说资源不可能不匮乏——稀缺就只与人的欲望有关。如果这十个人都不喜欢吃苹果,他们完全不在乎分到的是一个、半个或者零个,那么当然不存在稀缺;如果每个人都有“孔融让苹果”的精神,甘心不吃苹果,也不会存在稀缺。

  在这里我当然不想责难人的欲望。因为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而言,我不必去关注这种欲望。经济学假设人是自私的,自私即是利己,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人没了欲望,自私便是一句空话,整个经济学就没了意义。

  其次,人的欲望导致了稀缺,稀缺则意味着重要。财富的本质是稀缺,只有稀缺的东西才能作为货币,用来交换;或者作为商品,被购买。我很难想象我们可以在无尽的沙滩上,随意捧起一捧沙子,走进商店,说:“诺,我要买这片空气。”

  稀缺与一个人的权势、财富无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利用金钱和权力争取某样物品,恰恰说明了这件物品是稀缺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夺取那样物品,是因为他的权势或财富胜过别人,这说明他拥有的权势和财富本身就具有稀缺性。

  熊秉元在《解释的工具》中提到过一个例子,在传统经济中稀缺是商品的价值所在,而在互联网中最值钱的却是普及:如果某个互联网产品(网站、软件)只有几个人在用,那么毫无价值;用的人越多,则价值越高。熊秉元的解释是,有时候值钱的是稀缺,有时候值钱的是普及。(熊秉元《解释的工具》,东方出版社2014年)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六):浅读经济学讲义

  处于“人人都要懂点某某学”的考虑,在亚马逊打折的时候买了经济学讲义的上册(读过上册,我想下册我也是会入手的)。这周随便点,点到了这本书,其实不是我平时经常分享的类别。

  经济学立足的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书中对自私的描述如是:人总是以最小的投入谋求最大的回报(也即收入)。这个假设是一直不变的,就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建立在“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假设下。而为什么都是自私的人,却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比如有人捐钱、有人谋私?这是由于局限条件的存在。经济学试图解释本性自私的人是如何在不同的局限条件下做出相应行为的。

  反过来再看自私的描述,收入分成金钱收入,和非金钱收入(比如尊严、名誉等等),而自私中所指的收入是所有金钱收入和非金钱收入的总和。当乞讨和开面包房都能获取同等数量的金钱时,人们仍倾向于选择开面包房,因为后者由于为他们创造价值获取金钱而更有尊严。所以,定义尊严与名誉为何的道德标准引导人们以利他为手段满足个人的自私。

  另一方面,金钱收入受到市场的调控,市场是以金钱为手段引导人们以利他为手段满足个人的自私。市场是否能实现上述的引导,却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假如人们可以通过投机、抢劫获得金钱却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或只是轻微的惩罚,人们自私的本性将导致大家去犯罪。

  因此,道德和对私人财产实施绝对保护的法制体系,是创造良好经济的必要。

  原本,经济学认为市场可以自我调节,只要依靠市场就可以了。然而,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被认为在经济奔溃时更为必要。然而本书中提到了大萧条造成持续长达10多年的失业,恰恰是政府的不当措施导致的:第一,美国ZF在经济萧条时缩减货币发行量;第二,美国ZF立法加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开始,被我国沿用;第三,美国ZF立法提高关税,结果引发世界各国也提高美国关税作为报复;第四,也是罪魁祸首,就是最低工资制度和设立西方工会。

  前面三点,书中论说颇为详细,感兴趣可以去看。我要说的是第四点,因为在之前的一周,七分钟悦读会的小伙伴们还提到支持最低工资制度以及羡慕西方工会能为职工提高工资、组织罢工等等。书中的观点和我之前想的相反。

  政府设立最低工资,经济萧条时引发的影响是(甚至在不萧条的时候也可能发生),企业停止新员工招聘,下一招是加大已雇佣员工的劳动强度(萧条时员工也不会随意辞职),最后一招是开始解雇,从谁开始解雇呢,当然是那些实际创造价值抵不上最低工资线的员工——通常都是低收入者。于是乎,政府本来宣称要保护的低收入阶层,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工作强度加大,要么最终面临被解雇。而高收入阶层实际不太收到最低工资的影响。

  ZF也会设定最低限价——最低限价一定是低于由市场决定的价格的。两个价格之差实际上由谁买单呢?比如说,为了限制房屋倒买倒卖,各地都提高了房产交易税,其实是想通过变相降低房屋所有者收益的方式来限制房产投机。可实际结果呢?房屋所有者的售价原来是100万,现在变成到手100万,增加的税收转手加到了买房人的头上,楼价越来越贵。就好像我娘说的,手里有房的人永远不吃亏。。

  其实,经济学能解释大问题,也能解释小困扰。公司可以比作宏观世界的政府,出台个政策真的可以好好从经济学角度先检查一下。说一下真实案例:公司不发加班费,每晚加班到9点给个8块的晚餐补助。加班到9点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确实忙到9点之后;忙到8点,等一个小时的时间成本还好,拖到9点下班;不忙,但回家也没事,在办公室玩到9点顺便领个补助。据观察,每种情况都存在。可有天公司领导看到了第三类人,宣布公司不鼓励加班,把补助政策变为工作到10点给10元的晚餐补助。没事等到10点下班的投入太高,自私使得第三类人确实消失了。可同时,那些确实需要加班,又没必要加班到10点(这个时间实在太晚)的员工却得不到一点补助了,同时延长1小时增加2元的做法也严重伤害了员工的“尊严”。遂,不到万不得已、需要加班也没人加班了。

  上到国家、社会,下到公司、家庭,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人们的选择、预测政策的结果。还是很推荐大家看的一本书。我目前只读到10讲、一共26讲。

  《经济学讲义(上)》读后感(七):缺乏辩证,观点主观,结论抄袭无新意,不看也罢。

  比较浪费时间的一本书,解释张五常的《经济学解释》一书,和张五常的文风有云泥之别,张通常把经济学中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以前经济学大师的思考都放出来,以便读者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读者可以活学思辨,开阔思路。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一书,大多结论引自张的观点,文风却是小学老师灌输的方式,把别人的结论拿出来当自己观点来批驳前经济学大师以及巨著的方式,本人不敢苟同。虽然古典经济学存在错误,但并不能抹杀前人的贡献,一个自以为牛其实并不牛的人出名的捷径就是骂牛人。张五常的观点是任何经济学假设都有可能错,但有错并不代表是无意义的或是没有启发的,前人的贡献正是启发了后来人,使得后人在科学上不断的攀登与前进,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是今人应该倡导的。《经济学讲义》缺乏辩证,观点主观,结论抄袭无新意,不看也罢。若读者对张五常感兴趣,亦可以从多角度了解一下杨小凯对张五常的评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