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Vogue的真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Vogue的真相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Vogue的真相读后感10篇

  《Vogue的真相》是一本由科斯蒂·克莱门茨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一):一个突然被解雇的时尚女主编的出版情怀

  特别巧,最近同时看两本关于时尚圈儿的书,一本是《在不安世界安静的活》,一本是《VOGUE的真相》。前一本讲了中国时尚杂志如何从土鳖走向国际化,反映了一群人的翘首期盼和躁动不安;后一本则从一个主编的视角讲述了澳大利亚时尚杂志的坚守和固执。前一本是小说跌宕起伏;后一本是纪实,没有惊心动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澳大利亚人办杂志的扎实和拼劲儿。

  因为被VOGUE的大牌子唬到,我最初几乎没注意到书的作者科斯蒂•克莱门茨是澳大利亚人。仔细看介绍才知道科斯蒂是VOGUE澳大利亚版的主编。她1985年入职,从前台小妹做起,历任助理、专刊记者、美容编辑,于1999年成为主编,却在2012年被毫无征兆地解雇。传奇背后藏匿着很多唏嘘,都集中体现在这本书里。

  既然是做时尚,最吸引人的部分自然是八卦。抱着猎奇心理去看这本书的人不会失望,科斯蒂毫不吝惜地分享了许多杂志模特的故事

  一般人都知道模特们以身材为第一要义,却难想象模特们为了追求骨感身材怎样“折磨”自己。有些模特整天保持饥饿状态不敢吃东西,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走路经常摔跤;有些模特以香烟酒精为食物,一边打点滴一边抽烟,上台时间一到拔掉针头就去走秀;有些模特饿得实在扛不住了,就吃餐巾纸,因为那玩意儿到了肚子里会迅速膨胀产生饱腹感……科斯蒂回忆,有一次拍一组关于非洲的图片,摄影师看好一个模特,因为她“性感,就像一头母狮”,可惜这头“母狮”的身躯塞不进最小码的时装,只能把衣服从后面裁开,让“母狮”穿上,再从后面用别针别上拍照。

  除了模特身上的八卦,编辑们的趣事也不少。女编辑们为了拍出美丽照片真的是蛮拼的。读者看到的是时尚的封面、内文图,殊不知这些都是在千万次拍摄、千万次挑选中选定的。在外景拍摄中,杂志的车子抛锚,为了不耽误进程,编辑游过鳄鱼出没的湖水去找人来修车;为了拍好水中的画面,编辑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一切最美好事情都要做最坏的打算,编辑深信任何事情都会出错:几年滴雨未下的沙漠可能会在拍外景的那天发洪水;外星人的飞船如果进攻地球,一定会降落在外景地……

  科斯蒂用幽默语气讲着这些事,读者看起来可能会笑,回味起来却带着心酸。早些年,办杂志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有电脑有各种先进软件,那时候全是拼体力。排版要在纸上进行,再用胶水把复制品粘贴起来——用小刀小心地裁下活字然后粘贴。“有一种中世纪风格的胶水盒子,艺术家们用手蘸满胶水,均匀地抹在页面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噩梦。”

  在外人看来,时尚编辑都应该吃穿用度全是名牌,大把的钱花不完。事实上,科斯蒂做VOGUE编辑时期,编辑部的经费特别有限,编辑们千方百计用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为了请到辛迪克劳馥、妮可基德曼这种巨星,他们要一次又一次跑到美国去跟她们的经纪人接洽、谈判。经纪人会指定摄影师、化妆师等等制作团队,澳大利亚方面最后只剩下接收发票和报销讨钱的份儿。制作费用庞大,编辑们出差的费用标准都被降到最低,并且明确规定住酒店时不准享用酒店的任何额外服务——哪怕是吃房间里的零食

  可即便如此,编辑们还是会拼了命拍出最美的图片,拼了命做出最动人的杂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杂志人的“情怀”。科斯蒂在书里言辞恳切地说:“媒体一直有一个陈腐的信条——所有时尚行业女性都是肤浅、懒惰、愚笨而自私自利的,虽然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她们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因为在时尚杂志界立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外界如何施加压力,斯科蒂一直带着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杂志内容作为第一要义。当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杂志造成巨大冲击时,当集团高层人事变动让她的职业生涯前途未卜时,当最初一同打拼的同事纷纷离去时,科斯蒂都没有动摇,她坚持用最好的故事打动读者。为此,她去联络挪威王室,请到王储和王储妃做封面人物;她甚至跟摄影师分庭抗礼据理力争要扶持更多本土优质模特,让她们有更多展示魅力机会,让澳大利亚读者看到更适合自己的时尚风格。

  在时尚界普遍追求“嫩模”、“瘦模”的潮流下,科斯蒂甚至有点儿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提出“禁止幼年模特”“提倡健康模特”等口号。科斯蒂的“大码模特”遭到了一部分设计师、摄影师的嘲笑,但是并非全无意义。2012年6月,VOGUE在全球提出了“健康倡议”,禁止使用十六岁以下的模特,并承诺不使用有饮食失调症的模特。也许这是杯水车薪,无法阻挡“骨感”这个潮流在模特圈的病态蔓延,但是作为一个杂志的主编,科斯蒂贡献了她的职业良心。

  有点遗憾,在VOGUE效力27年的科斯蒂突然就被解雇,书中没有披露更多内幕。科斯蒂很理解地说:“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收入日益下滑,读者群体日渐缩小,因此,管理层作出大幅裁剪编辑人员、减少开支和竭尽所能取悦广告商的决定。”

  但即便如此,科斯蒂的坚持和乐观还在。

  “目睹了杂志行业的云谲波诡,我比以往更坚持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新闻杂志的媒介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并将持续改变下去,但是诚信的态度睿智的内容永远是杂志生命长青的根本。如今的出版业普遍面临着利率不明了、内容预算缩水的问题,但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需要将趣味性和原创性作为根本,因为那正是你向读者销售的东西。”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二):当时尚成为一份事业

  时尚两个字大概永远和光鲜亮丽挂钩,如果一个人从事时尚方面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羡慕。远的不说,公司新来的领导讲到前一份市场部工作时,和某某明星、某某明星合作的经历,也是侃侃而谈,俨然是一种谈资。而听众也是一脸好奇,问这些明星脾气好吗?拍个广告花了多少?对女孩子来说,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香水、形形色色的化妆品......这个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华丽世界,是梦寐以求的存在。而当你踏入时尚圈,一切才刚开始

  这本书与其说是科斯蒂·克莱门茨的个人自传,更像是一本小说。科斯蒂·克莱门茨用了14年的时间,就从Vogue公司的前台做到了主编,这其中有她的机敏,也有她的苦心经营,当然还有一分运气在。

  从书中的描述来看,科斯蒂·克莱门茨似乎是一个很有冲劲的人。在她做前台的期间,会主动要求做其它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整理衣物等。在工作中,这应该是很受领导赏识的,对工作有主动性的人,虽然让人感到不那么安分守己,却着实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书中揭露了一些时尚业的内幕。其实,在咨询发达的现代而言,这些内幕已是广为人知的,比如模特保持饥饿的常态,并以此为正常。科斯蒂·克莱门茨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她可怜这些模特,也同情她们,然而事实上,对于这些状况她也是十分无力的。在她的自传中,揭示了这些不健康的时尚圈内幕,可这却无法成为她的功绩。然而时代变迁,如今我们有了PS,大概这才是时尚圈的救星吧。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斯蒂·克莱门茨并不是一个十分出名的人物。和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相比,尽管都是《Vogue》的主编,名气上似乎相差很多。封面上“告诉你时尚圈的所有内幕”也有点言过其实。我更倾向于将这本自传当作职场小说来阅读。比起时尚圈的种种不痛不痒的内幕,科斯蒂·克莱门茨个人经历更加传奇一些。并不是所有人工作十四年都能从前台做到主编或者主管这样的位置的。对许多人来说,顶多从前台转为行政。但科斯蒂·克莱门茨不一样,她很漂亮,也很自信,最早是出于女孩子们都有的对于时尚的热爱,而热衷于这份工作的种种,继而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老板的赏识。当她成为主编后的个人经历,对她的一生来说,可能都非常值得回味。洽谈与凯特·布兰切特、妮可·基德曼、凯莉·米洛的合作,采访拍摄丹麦王储与王妃,阿玛尼先生帮她取了传送带上的行李......

  她是一个时尚杂志的主编,但和名人相处却还是带着孩子般的小心。这些相处对她来说是宝贵记忆不平凡人生经历,尽管她自己也是一个有了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当时尚成为一份事业,多少会有一些束缚,无法洒脱、全然忘我的交流

  我很难总结科斯蒂·克莱门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自传来看,她好像并不突出。而她的成功,又似乎努力、时运各占了一些,有种中庸之感,仿佛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也不妨读一下她的故事,了解一下她平凡又传奇的职场生涯。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三):时尚职场,奋斗人生 ——推荐给Chinderella的书

  昨天,Chinderella在QQ上给我发消息,说她感到生活毫无兴致,她很孤独。我非常理解她所说的那种状态,因为和她一样正在经历着同样生活的女性并非少数。或是孤身一人漂泊他乡,梦想无所归依,爱情起伏跌宕,或是当婚姻进入稳定期,职场却遭遇瓶颈期,人生仿佛看到了尽头。不知何时起,总有各种各样烦恼开始拉扯我们那颗渴望飞越平凡之路的心,总有做不完的生活难题让人身心俱疲,却又不得不昂首挺胸故作坚强。等到夜深人静时刻,如同海浪般的孤独彷徨一次又一次来袭,你人生梦想是什么?职业理想被抛到了何方?你期望中的明天又会在哪里?

  Chinderella说:“我总觉得人是需要改变的。这种改变大到事业,学业,理想,小到容貌,身材,发型 ”。“没错,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只有改变,才是唯一的不变!你应该现在就和闺蜜一起出去逛街,穿当季的新款,定期做发型,每天健身!调整重心,精准自我定位,做个职场上的女魔头!”我一气呵成打出这段话,这是想对她说的,也是想对那个一直沉寂着的自己说的。然后,我告诉她,我正在看一本很棒的书——《VOGUE的真相》。

  《VOGUE的真相》,看着如同杂志大片一般的封面,没有人会怀疑,这绝对是一部充满时尚杂志圈内幕、顶级模特成长史、设计师趣闻、明星人士与时尚碰撞史的爆料大全,“很多未被公开讨论或承认的、让人不快的事实”都隐藏在大家所看到的时尚界光鲜表象下。在被誉为“时尚圣经”的《Vogue》工作的女性又是充满怎样的传奇色彩呢?相信每一个热衷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艺术的女性都想一睹真相,我也不例外。

  出生于澳大利亚萨瑟兰郡的科斯蒂•克来门茨,只有高中文凭,毕业之后,她通过报纸招聘广告申请到了股票经纪公司的文员工作,利用丰厚的奖金,在18岁和21岁时两次到欧洲旅行一年,她唯一携带的行李就是一个装满化妆品的旅行箱。旅途中她不停地写一些短篇故事,回到悉尼后在一家书店做销售助理。这个23岁的女孩,白天读书,晚上去经营电影院的男朋友那里看各种电影,直到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了《Vogue》招聘前台的小广告。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或许从科斯蒂自己的叙述中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她有多么热爱时尚,懂得很多专业知识,她只是满怀激动憧憬,和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女孩一样,寻找着自己梦想中的美丽王国。然而,她选对了

  选择了《Vogue》前台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随之而来的便是接受大量时尚工作的浸淫,与世界顶尖时尚人士的接触与合作,以及一次又一次突破困境达到目标的时尚职场之路。科斯蒂回忆了外景拍摄大片的点滴趣闻,被调做美容编辑后与雅诗•兰黛女士交往经历,模特光鲜背后的心酸与无奈,在巴黎与丈夫的邂逅,移居巴黎后的职场起伏等等。这其中既有她个人的心路历程,也穿插着各色时尚圈的内幕彩蛋。跟随科斯蒂的叙述可以从澳大利亚版《Vogue》杂志的发展历史中窥见全球时尚潮流是如何被一群既对时尚有着独到而苛刻眼光,又追求完美超越的顶尖团队带领着,在时尚之路上开拓创新,永不止步。

  科斯蒂无疑是幸运的,但迎接幸运女神前提是因为她早在少女时代就拥有了追逐时尚潮流的敏锐嗅觉和坚定信心。少女时代的科斯蒂曾经被缝纫课深深困扰,但这并不妨碍她坚持着自己的时尚品味。这位十几岁的少女,凭着女孩子天生对美的热爱,每周在寒冷的清晨步行三公里等在通讯社门口抢购从英国进口的《Pink》杂志,并且开始频繁出入当地酒吧和歌厅观看乐队演出。那时,她的着装品味不仅受到外国巡演乐队的影响,还经常从电影中汲取灵感。书中科斯蒂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50年代二流女演员”形象的钟爱,并乐于以此自嘲。

  这个从闭塞家乡走出来的女孩,一直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时尚风格,像所有《Vogue》的编辑一样,她深谙“风格并不来自于对品牌的盲目追求”这一真理。同样,她也明白“从事时尚行业,你就应该学会紧跟时尚潮流,除非那种潮流真的不适合你。”

  踏上主编之位的科斯蒂面临着重振《Vogue》杂志的重大挑战,同时也赢得了与时尚大帝卡尔合作、拍摄丹麦王妃玛丽等近距离接触时尚高端人士的机会,她频繁的穿梭于时装秀场和各种时尚活动,凭着自己的真诚和毅力邀请到了凯特•布兰彻特(澳大利亚影视演员,2014年3月,凭借在《蓝色茉莉》中的表演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做封面模特,还从“澳大利亚超模新秀大赛”中发掘了纤瘦如精灵般的爱丽丝•比尔做封面模特,获得了新的读者群体。这位出色的全球冠军五年之后仍在模特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了科斯蒂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在科斯蒂三年的不懈努力下,《Vogue》终于起死回生,渐渐得赢得了读者和圈内人士的认可。经历了2009年《Vogue》杂志五十周年的辉煌庆典之后,科斯蒂毫无征兆的在2012年接到了最后通牒,离开她工作二十五年的《Vogue》。

  正如她本人在书写道的,她的事业与运气无关。“主编之位绝非安稳如山,因为每个人都渴望登上这个位子,并且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更能胜任”。她能走到现在,离不开《Vogue》精英团队的共同协作,更离不开她个人的勤奋与努力。科斯蒂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封面女郎,绝对不会对困难与挫折低头,在时尚光环的背后,是她二十多年对编辑记者职业的热爱与奉献。

  与其说《VOGUE的真相》是一本揭露时尚圈内幕的爆料书,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部女性的成长与奋斗史。这是科斯蒂•克来门茨的Vogue人生,也是她的职场传记。如果每个热爱生活与美丽的女孩都能读一读,或许会对自己眼下的生活有所启发。

  云谲波诡的杂志行业永远有追逐梦想的女孩踏入这条河流,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安迪,像《等风来》中的程羽蒙,像多年之前的我和Chinderella。因为那是女孩们的时尚梦想和理想生活。然而,当风来的时候,你的梦想还在吗?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职场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吗?

  Chinderella,你不妨看一看这本《VOGUE的真相》。

  《Vogue的真相》读后感(四):从前台到主编的十四年

  对于走出校园不久,在职业规划上还很迷茫的我,这本书颇具值得借鉴之处。初入社会,学生时代的光环让我舍不下面子,放不下姿态,踏踏实实的从零开始。也因此失去了在前途光明的大公司留下来的机会。Kristie离开小城镇的决心,和对时尚产业的挚爱,让她从Vogue台前做起,职责内外的工作,都努力尽心的做好,只为快速成长,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可贵的自我认同,她谦逊、随和、感恩,她说“我愿意相信事业的成功来自于想要做好做好一份工作的决心和态度,而不是那些可以暂时保住工作的目光短浅的决策”。这让我不禁想到女性职场励志电影“美国空姐”。对于所钟爱的事业,就要从最琐碎貌似没有价值的事情做起,曾经天真的想在步入社会时得到一个高起点,对得起自己一直以来的勤奋付出,看到她是怎样一步一脚印的走过来,背后所承受的压力、非议、辛劳,也确实让我明白,在自己还只是个someone的时候,要给自己机会历练,才会有可能成为自己心中的the one。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五):成功是努力加机遇

  vogue在英文中是模糊的意思,但第一次见到这个单词,跟很多mm一样,都是通过时尚杂志vogue,在这本杂志中,认识许多大牌衣服、首饰、化妆品,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衣着品味,让自己能延迟貌美如花的时光,让自己随着我时光优雅。

  看《vogue背后》,突然发现,原来时尚跟学业、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需要辛苦的付出,累年的积累,忘情的投入。作者原来只是前台员工,前台给人的感觉多半是美丽,但花瓶,或者高科技公司的少数人会随着公司的上市而财务自由,多数会年老色衰而走向别的职业。

  作者显然是少数幸运儿,或者该说是有心人,她在那样一个时髦的场所,奋力的吸收时尚营养,同时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终于有机会转去作美容编辑,算是入了行。后来因为婚姻关系从澳大利亚去巴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反而在利用机会在时尚之都巴黎看秀场,提升品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重回原来的行业。

  作者显然也是聪明人,在新主编从非时尚杂志界来,很多行为并不符合行业要求,作者没有写她如何适应,但她在介绍人被排挤走之后,还能继续安然在原杂志工作,且做的风生水起,顺利跳槽到行业另一个杂志,可见情商之高。

  最后,她在vogue和后来的杂志之间,选择回到vogue,担任总编辑。美貌和智慧兼有的女人!她之前在vogue就看到其总编辑的不足,而且在vogue熟悉其内部各项操作,读者口味,现在有机会回去,则可以一展抱负,将这个杂志重新带入辉煌。

  互联网时代,很多美貌与智慧兼并的女人进入我们的视线,她们没有辜负自己的美貌,美丽的生存打扮展现,让世人看到。同时,他们读书、创业、成功,就像vogue的总编辑,美丽的绽放,拥有自己的独立事业!

  《Vogue的真相》读后感(六):Vague的真相

  文/飞熊

  我在标题处和大家开了个玩笑。

  Vague是个形容词,意为模糊的,暧昧的,不清楚的。Vogue是个名词,意为时尚,流行,时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两个词的暧昧关系——Vogue is vague。时尚本身就是模糊的,只有在暧昧的烟雾之中,美才能展现她更为丰富的层次感。澳大利亚的时尚教主,

  曾经的Vogue的澳洲主编科斯蒂•克莱门茨深谙此道,她告诉我们,她被炒鱿鱼了,却不明确告诉我们其中的原由,那些暧昧的暗示细枝末节的线索,模糊不清却处处流露着一种时尚的美感。在她被Vogue的第二天,她就签下了她的职业生涯回忆录《Vogue的真相》的出版合约,她想用一种很Fashion的方式告诉世界:“我被Vogue解雇了”。

  《Vogue的真相》的最初几页,作者就告诉所有读者,Vogue管理层解雇了她。她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鱼饵,一个巨型的问号在读者头脑中成型——我们自己给自己做了个鱼钩。但作者,这位曾经澳洲时尚界的女魔头,并没有展开她的解惑过程,而是慢条斯理地追述她的职业之路,重点是她在Vogue度过的这丰富多彩的25个年头。她从前台起步,一步步登上了权力和荣誉的顶峰,那个众人窥伺着的主编之位。

  随着她职位的不断变化,她的视野也不断拓宽,接触的世界也从模特摄影师变成了时装周甚至是丹麦王室。作者思路清晰地沿着线性时间的顺序把这25年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文字平实紧凑。作者一直暗示她个人的低调作风,不喜欢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她也告诉读者Vogue澳洲版在Vogue家族中的地位其实比较卑微,和法国和意大利的Vogue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还有网络对纸质媒体的冲击……这些似乎都和作者被辞退有所关联。她并没有告诉我们“真相”,她只是说出了部分事实。

  科斯蒂•克莱门茨,也在这本书里和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她并没有给出那个答案,一切暧昧迷离的东西依旧模糊不清。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七):光鲜背后

  时尚界总是让人想入非非,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会是多少人的梦想。在这里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本书的兴趣,开卷时多少带了点满足窥私欲望的需要,想从时尚从业者的自述中一探光鲜背后。

  毋庸置疑,作者克莱门茨女士是对《VOGUE》极其倾注感情的人,以至于在离职后回忆起在那里工作的岁月,已然不失时机地透过本书输出了她所倡导的澳大利亚《VOGUE》的价值观——精益求精,坚持原创,更重要的是以保持澳大利亚时尚界本土特色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VOGUE》的成长史对于远离时尚界中心(欧洲大陆)的国家,才具有借鉴意义。

  抛开时尚艺术与商业博弈这样大而空旷的问题不谈,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当属克莱门茨女士对工作的热情。虽然翻开书中附上的照片,一脸严肃的她让我总抱着些本能地不亲近感,但是透过她叙述的早年求职经历,我敢说她一定是个富于想象、好奇、胆量以及能够勇敢追逐自己喜爱事物的人。1980s之前的《VOGUE》编辑部团队中充满了极具个性的人,有的人严格而雷厉风行,有的人勤奋而乐天,更重要的是这里气氛轻松而活跃,在精益求精中输出了迎合本土化审美的时尚潮流,我想这也是《VOGUE》在那一时期的女性杂志领域能够一枝秀的原因吧。我喜欢作者对出外景、做美容编辑、邀请摄影师、挑选模特等一系列工作的叙述,带有家常聊天老友叙旧式的笔调读来让人感到放松,同时也借此了解到时尚从业者的日常。

  此外,让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本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光鲜背后的实事,比如骨瘦如柴的模特与审美极端偏向小码的成衣设计师。之所以会对此有特别的关注,大概是基于对厌食症人群和厌食症心理现象的了解。合上书我仍然难以忘记作者提到的那些在会因为饥饿眩晕摔得浑身淤青的模特儿,她们会在拍摄组一起就餐的时候不敢点任何食物,会食用纸巾借助其在胃里膨大之后的饱腹感来赶走饥饿。这不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尚应有的面目。所以,我一度很庆幸在书中还看到了澳大利亚《VOGUE》对此的抗争,在我看来采用大码模特作为封面,不仅仅是大快人心,更是对于置身时尚中的人本主义的一次深入的思考。

  最后,打动我的还有克莱门茨女士本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韧性。不得不说,对于一份工作,把它当做职业来对待和当做事业来对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而作者必定是抱以后者的心态。她在采访丹麦王妃时的经历,看上去美得像是一场童话一场梦,同时也验证了热情带来回报这一定律是多么振奋人心。从应聘时的好奇到身为主编的成熟审慎,她的热情不曾消磨且随着年龄增长多了经验,在商业与创意间平衡,也在欧陆流行趋势和本土化融合中前行。

  当然,对于我们所关系的离职真相涉及甚少,对于好奇心大盛的读者而言固然是个遗憾,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仅探求光鲜背后,更重要的是光鲜背后阴影下的一点关怀吧。

  《Vogue的真相》读后感(八):vogue不穿prada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是《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内容介绍说作者突然被vogue给炒鱿鱼了,于是我是抱着“又是一场撕B大战”的八卦心态翻开这本书的。结果看着看着才发现不对,这本书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作者工作的vogue并非意大利的vogue,而是vogue澳大利亚。这就直接决定了这本书的剧情根本不是“小前台如何一步步撕B撕到主编、在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尚界光鲜亮丽的大平台上展开一场超级撕B大战”,而是“小前台如何加入把一个基本没名气的杂志的编创团队、一步步把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杂志做成一本稍微有一点认知度的杂志”。在这个方面这本书的实质内容和我对它的预期的落差感还是很大的,正如作者所说,“多数人认为,如果你是为《Vogue》工作,你应该是乘着豪华轿车直达展会红毯,然后随从人员会把你带到安娜•温图尔旁边就座。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你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获得座位。如今,市场环境和座位的安排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坐在你前排的可能是一个年轻貌美、穿着新款巴尔曼(Balmain)时装的俄罗斯信托基金持有者,或是一名来自冰岛的网络零售购买商。”因而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关于时尚圈子的高大上,而是关于努力、运营好一本杂志的努力,重点在于如何为杂志提供和选择符合杂志定位和读者期待的内容(文字内容和“大片”)、如何在管理层和编辑团队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之内做出尽可能高质量的杂志内容。不管作者讲的话到底是不是这个圈子的真相,至少跟《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相比,这本书更接近杂志运营,而不是像“小时代”那样、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梦幻泡影。

  在表达方面这本书更接近于流水账、记叙作者在vogue十余年工作经历里她职场和私人生活里的变化,并没有什么特别抓人的主线内容,并且这本书充斥着设计师和厂牌名号、名模演员摄影师的名字。像这样的书往往会让人觉得无聊,但奇怪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很顺利地一口气全部读完了。虽然这本书并没有特别深入地在杂志运营等专业方面提出什么系统性的想法或理论,但读下来还是觉得有所收获,至少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时尚圈的刻板偏见,让我相信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人是在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的。如果“if you are in, you are in, but one day you are in, the next day you are out”的时尚圈都尚且保留了这样脚踏实地的风格,那么充斥着成功学和浮躁气息的真实生活大概也坏不到哪里去。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最终被炒鱿鱼了。

  不管怎么说,知道这个浮躁世界里多少还有人想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安慰不亚于在全面沦陷的水生火热中收到来自友方的电波——虽然虚无缥缈,总好过啥都没有。

  《Vogue的真相》读后感(九):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时尚真理

  感觉本书更应该叫《我在土澳vogue工作的那些年》,因为内容更偏向于自传性质。

  书中很多地方洋溢着作者对时尚和《Vogue》的爱,有些时候会透露出的小幽默让我觉得作者还是有她的人格魅力的,也难怪她做主编时能受到很多当时名流的青睐。

  只是时代在发展,网络和新媒体使得作者所经历的时尚行业传统媒体方式受到很大冲击,作者被解雇并不是因为作者本身问题,而是因为澳版杂志的资金和经营困境。

  虽然整体来说作者在写作方面并不突出,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中外文化差别,总是让人感到有点流水账的风格,好像很多次都是“遇到或者接触了什么名人、和ta有怎样的交流、我好激动、真是令人难忘或者幸福的一天”的感觉。但是书中不乏亮点、作者总结的时尚界经验和真理,还有让人想再品读一二的句子,

  摘录如下:

  “这些女性知道她们谈论什么,她们既有与生俱来的好品味,又有后天的文化修养。她们熟知设计师的历史,也深知为何有的时装秀能让人激动不已,有的却让人大失所望,她们能用时尚话语清楚地说明问题的原因。

  今天,很多时尚评论都流于主观臆断……很多所谓的专家仅仅是在渲染一些愚蠢的个人观点。”

  “如果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其他杂志的内容,或者被迫报道一些你认为不合时宜的东西,你永远不可能创造出有影响力、妙趣横生的作品。作为编辑和记者,必须另辟蹊径,站在新的角度,以新的视野思考问题。”

  “我想诙谐的用语对于时尚杂志来讲是必须的。”

  “两种封面的不同境遇让我学会了作为一个编辑应该牢记的真理:你最近的封面有多好,你就有多好。”

  “年轻时,通过体验各种服饰寻找自己的风格,而没有盲目地跟风昂贵的奢侈品牌,这一点让我受益良多。现在,听到年轻女孩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孩说自己喜欢纪梵希和巴黎世家,我会感觉很可悲,她们没读过关于设计师的书,对整个品牌根本不了解。我想一个拥有奢侈品牌手提包的18岁女孩会错过很多有益的东西,不仅仅包括用15年的积蓄给自己买个包包的快感。”

  “所有在《Vogue》工作的编辑都明白,风格并不来自于对品牌的盲目追求。从市时尚行业,你就应该紧跟时尚潮流,除非那种潮流真的不适合你。”

  “抱着坚定的信念,靠一张张《Vogue》小卡片和锲而不舍的毅力,我和我的团队把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成衣秀本质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参展品牌在你的杂志上登了广告,你理所应当地也就有一张坐票,也许你得到的不是前排座位,但是如果你为广告商做了大量的宣传,那么当季的时装周上你的座次安排会有不小的改观。这种那些人出席、多少人出席、坐在哪里的安排,就像法庭辩论一样无情。”

  “那时我就决定,如果设计师的作品达不到一定的标准,我们就决不对其进行任何报道。否则深受其害的只会是读者。”

  “即时性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很少有人愿意花一个月的时间等一本杂志。我们的工作就是即时地捕捉最新的行业评论,然后通过我们的网站推出报道。”

  “很短的时间内,技术的进步完全改变了信息从T型台到消费者的传达方式,而且还将持续改变。”

  “如今,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收入日益下滑,读者群体日渐缩小,因此,管理层做出大幅裁减编辑人员、减少开支和竭尽所能取悦广告商的决定。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冒险的,我始终相信有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危机。”

  “诚信的态度和睿智的内容永远是杂志生命常青的根本…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需要将趣味性和原创性作为根本,因为那是你向读者销售的东西。”

  不知道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作者所说的话对于她的时尚杂志来说还算不算的上真理,大概还是“很明显他们的兴趣全在支票上”?

  《Vogue的真相》读后感(十):向前走

  对一些现象的揶揄

  珍妮(模特)在沙滩上轻快地跳跃、舞动身姿,长裙在海风中飘舞。一对年轻的情侣走过来,那个男孩20岁左右,腼腆地瞥了几眼珍妮,这原本再自然不过了,但是被他的女朋友,那个身材矮胖、相貌平平的女孩看到了,她死死地盯着他。“韦恩”她怒斥道,“韦恩,不要再看她了!不要再看了!她只会爱她自己。”她一边说一边垂下眼睛,盯着脚下的沙子。我发现这种现象很有趣,也让人感到辛酸。

  珍妮的那种美是照片要极力展现的,但是美貌会让一些人感到不爽。(P29)

  对面一个看起来只有20来岁的广告商代理人,瞪圆了眼睛盯着我,不以为然地问道:“有些读者,比如我,根本不知道卡尔.拉格菲尔德是何方神圣,你们邀请这么个人有什么意义?”他得意扬扬地笑着,仿佛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不想回答他,他是那种年幼无知又自以为是的职场新人,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才华的时装设计师。(P130)

  纯粹的感动用来升华我们的情感

  如果有人问我巴黎高级时装秀的极致是什么时候,我想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时装秀应该非常接近了。他的时装秀具有浓郁的复古风,通常在布置有金色长椅的宴会大厅举办。他对面料的考究、对色彩的精准拿捏以及对质感和样式的选择都是卓尔不群的。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向历史和时装致意的华丽艺术品。秀场的椅子上摆着粉红色的康乃馨,当拉克鲁瓦最后出现在T型台上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扑面而来的鲜花。我不是那种轻易被时装秀感动到落泪的人,但有时候,在他的秀场我会情不自禁的落泪,只有完美的时装秀才能激发喷薄欲出的情感。(P71)

  职场看法

  像《Vogue》这样的超级品牌看起来总是坚不可摧,而我目睹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也像不可抗拒的磁铁,吸引着骗子、卑鄙之人、汲汲于求的人。

  执行编辑路易斯.厄普顿不是很喜欢我,但是她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我也知道该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还是能和谐相处。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并且在工作之外交往甚笃,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我想,只要大家以诚相待,办公室政治是有可能避免的。在我后来的职场生涯中,我与一些卑劣的人共事过,但是他们终究不会走到最后。虽然他们离开的那天可能比你期望得要晚,并且他们在一路上会绊倒很多好人,但他们的恶劣行径终究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并能做出成绩的人,总是会赢得事业的成功。(P91)

  在时尚出版业工作了14年,我从未想过要成为《Vogue》的主编。我总是享受正在做的事情和已拥有的职位,对于往上爬我没什么欲望,从来没奢望得到什么或者是觊觎别人的职位。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野心勃勃的人,但是这类人从来没有让我感到过威胁。我发现有强烈事业心的人经常会做出一些可怕的决定,因为他们总是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当罗宾提出主编职位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这种想法:是的,是的,我拥有了本该属于我的东西——《Vogue》的主编!我对这个位置并不感兴趣,从不,我只是喜欢做杂志。(P95)

  对《Vogue》的理念

  我非常喜欢照片中米拉的造型,她看起来知性、自信而性感,那正是我希望全新的《Vogue》所传达的。

  多年之后,我发现在脸谱网上询问读者的意见,或是在网站上上传封面备选照让读者选择时,同样是众口难调。像《Vogue》这样的杂志应该是引领市场的,应该向读者提供我们认为的最好的潮流。相关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价值,但是我们的方向是创造充满自信的《Vogue》。我很感激能听到读者说他们讨厌什么,但有时候读者讨厌的正是我要展现的。在我做决定时,艺术总监、时装总监和少数编辑团队成员的看法就已足够了,我没有必要采纳所有人的意见。如果一期杂志失败了,我应该并且必须承担起所有的责任,这不是别人的过错。(P120)

  对未来的乐观

  目睹了杂志行业的云谲波诡,我比以往更坚信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新闻杂志的媒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将持续改变下去,但是诚信的态度和睿智的内容永远是杂志生命长青的根本。如今的出版业普遍面临着利润率不明了、内容预算缩水的问题,但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需要将趣味性和原创性作为根本,因为那正是你向读者销售的东西。

  我愿意相信事业的成功来自于想要做好一份工作的决心和态度,而不是那些可以暂时保住工作的目光短浅的决策。我坚信路总会有的,我会坚定地走下去。(P21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