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0篇

2018-01-10 21: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10篇

  《最好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一):衰老与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瞥见了原来人会衰老,会死亡,于是离开皇宫,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为佛陀,即释迦牟尼。透过了悟,释迦牟尼明白了一切皆无常。《圣经·传道书》中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既然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有定时。那我们如何跨越生命终点,大多数人对此缺乏清晰观念。在与疾病、衰老做抗争时,到底什么是关乎一个人幸福与希望的理由,这些问题不该在生命的尽头才变得重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需要反复思考

  年少的我对死亡毫无认知,对时间流逝也甚少察觉。我读初二时,得知外公患上癌症,咽不下食物,我低声问母亲,给外公吃点卤鸡腿吧(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母亲苦笑说,外公吃不下。我说卤鸡腿很好吃,吃了病情就会好的......很天真吧?我对死亡缺乏基本认知,很遥远,遥远到似乎从不会发生。身边的人也从不告诉我离开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外公整个夏天都躺着,在没有窗户房间,他的床摆放在靠墙的角落,昏暗,逼仄,毫无生气 ,成了他等待死亡的中转站。乡下医疗条件不好,药物缓解不了他的癌细胞扩散,异常难耐的疼痛使他呻吟不断、大小便失禁。母亲日夜不休的陪伴着他——那是作为女儿唯一能做的,但改变不了什么。去世那天,外公一脸安详的躺在灵柩里,平静的像睡着了,我与表兄弟围着灵柩,我不停地抽泣,原来这就是死亡。

  前年,爷爷因肺癌去世,初期他不知真实病情,只是在催我结婚时会感叹年纪,盼望能亲眼见我结婚生子。后来得知病情,爷爷便非常沮丧,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无常。恋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吧,只是在得知即将告别于世,但告别的时间并不确定时。爷爷就在与不确定性,与怎样、何时接受告别进行抗争。近两年的手术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最后判决爷爷输了。

  我记不清外婆何时住进了县城的疗养院,疗养院前身是一栋酒店宿舍楼,只是年久失修。疗养院负责人将其简单打理,再把床位租出去。晦暗的光线、狭窄的走廊、到处都散发着一股霉气。疗养院喜欢外人探望,更喜欢小孩子。每次探望外婆,我都会把侄子侄女带上。外婆愿意住疗养院已经是意识上的进步了,可也免不了对疗养院的各种问题跟我们诉苦。比如过期的食物、不可口的饭菜身体的疼痛等常常令她烦躁。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一直伴随着外婆。八十多岁的外婆,除了被常见老年病困扰外,生前并没有像外公,爷爷那样,遭受癌症之苦。前年夏天一个熟睡的夜晚,外婆在睡梦中被外公悄悄地带走了。

  年齿渐长,我们都察觉到时间在许多地方留下痕迹,春去冬来,新旧交替,在老人身上最明显的就是衰老。大学寒暑假,我会见到爷爷奶奶和外婆两回。即便衰老是一条长长地、缓慢地曲线。可在寒暑假的间隔中,你会明显感觉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牙齿软化、听力下降、记忆模糊、肌肉变软、关节僵硬、走路困难。美国作家飞利浦·罗思说“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的恐惧。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逐渐衰老时,变得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和陪伴。当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权利。他们只要求在可能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即如何维持与他人的联系。可惜这种权利并不能常常如愿,倒不是因为子女不孝,而是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需要什么。“有距离亲密”代替了“真诚的陪伴和沟通” ,"塞一些钱"缓和了“子女们孝顺程度” 的焦虑

  作者阿图·葛文德作为白宫卫生顾问,目睹从事医职的父亲的急速衰老与死亡,同样无能为力。书中不断提出,去思考衰老与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最大的体会是——思考死亡不是思考如何应对死亡,而是思考如何能活的更好!我们总是会老的,当我们年老体弱,无法照顾自己时,什么是生活值得坚强过下去的理由?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时,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需求的顶端——成就以及自我实现。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当下,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这些愉悦和最亲近的人,也许成了他们值得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在微信上看到朋友发的朋友圈,她在给舅舅烧香时,小女儿问:“妈妈,今天是有人过生日吗?” 她说:“不是,是二舅公去了天堂。” 小女儿问:“去天堂是什么意思?”她想了一下说:“以后我们见不到他了,如果想他的话只能看照片。”小女儿摇摇头:“我们可以去天堂看他!”她温柔地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可以,但不是现在,最后我们都会在那个地方见面。”

  谨以此文纪念爷爷、外公、外婆。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二):如何面对终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顶级的医生,美国医改顾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哈佛大学的外科教授葛文德。集这些身份于一身,加上数十年的从业经验,他对人类面对死亡的思考更为深刻独特

  疾病和衰老是人不得不面对的痛苦。随着科技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医学在延续人的生命上功劳显赫。但就人类历史来说,这不是常态。在1945年以前,大部分的死亡都发生在家里。而现在则不然,医院成为一个走向死亡最常见的终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模式的转变:

  工业社会以前,人活到老的概率较低,老人意味着知识,经验,和财富。典型的养老方式为老人与孩子之一共同生活,照顾老人的起居,直到终老。孩子可以通过老人获得指导、经验和遗产。与老人在一起,收益颇多,因此老人也广泛得到社会的尊重

  信息时代,社会变革突飞猛进。代际之间生活观念差异巨大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也大,与老人同住冲突不断。信息获得的成本大幅降低也让老年人价值不再像过去一样凸显。因此,越老越多的老人独自生活,互相彼此照应,或者一个人独自生活。老年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失去, 直到连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失去时,不得不面对养老院。

  养老院以营利为目的,一切以安全为准,为了更好的管理,定时作息,失去自由,护士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等情况十分常见。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成为养老院的三大瘟疫。因为老人不仅仅关注安全,更关注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希望拥有家的感觉而不是住在监狱。无数美国的养老业的先驱探索改善这一困境,疗养院应用而生,旨在给老人家感受,关注老年人的心理诉求,尊重隐私,不以安全为借口剥夺老年人的自由。甚至有人用猫,狗和鸟拯救了一个养老院的所有老人。不仅如此,这样的疗养院的老人非但没有不安全,反而更健康,更长寿。这样的机构,才是真正受老年人欢迎的的老年之家。

  即使有疗养院,也需要面对医疗技术在最后时刻对生命的延续,医学干预的界限在哪里。通过呼吸机,鼻饲,导管等维持的低质量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事实上,以作者看来,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之外,重病患者其他优先考虑的事项,包括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分享自己的回忆等等。但标准的医疗最怕的就是无所作为,包括医生和家人,因此绝症病人在晚期都经历了过度治疗,微小的改善概率换之以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让生命质量大大折扣而且加速了死亡之路。

  临终时刻,包括医生,家人最艰难的谈话即让病人了解实际的情况并作出选择。这需要用足够大的勇气,来认识即将面对死亡,以及将要不得放弃各种权利,来获得认为值得挽留的东西。以临终的价值实现为基础,进行医疗手段的选择才是更佳的方案,而不是无休止地过度医疗治疗。在美国盛行起来的善终服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病人可以与善终服务专家进行必要的沟通,避免过度干预,减少痛苦,与家人,朋友联系,交代遗嘱等等,实现心中最后的想法,方是更好的面对死亡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让家人的心灵遭受更少的心理创伤。善终不是好死,或者安乐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作者不仅理性的分析,更是在全书中以自己的父亲,爷爷,外婆,朋友,患者等的亲身经历,他们在临终面临的选择,深刻地阐述了养老的现实,选择之艰难,哪怕是像作者的父亲与作者一样有着几十年从医经历的医生,一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难以抉择。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与美国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比,中国现状令人堪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如何面对衰老,如何养老,如何走向终老,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推荐一读。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三):从“告别”中学到的几点

  这本书让我对衰老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是心理上的。以前慢性病比较少,多是突如其来的死亡,在这蔓布癌症的世界,和衰老和死亡做一个郑重的告别,是非常有必要的。看了这本书,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必将面临的这种存在。虽然我还这么年轻,才25岁,但是我想到了以后,如果我老了,怎么过?如果我得了癌症,做不做化疗?为了自己的老年和死亡,我要做哪些准备?这些都是我要考虑的。在书描述的老人和癌症患者,最怕的是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做自己喜欢事情,不能有尊严的活着,死是一瞬间的事情,在这些实际问题面前,反而没有那么可怕了。在现在,我最应该做的还是应该独立,我的宝宝才出生5个多月,但是他终究会离开我们,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正真和我长此陪伴的是我的爱人,我的丈夫。面对老和死,最需要的是陪伴。这些日子看到那些人生中警示性的话语,一个人首先要身体健康,才能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身体健康是前提。我想到我们一直生活习惯都有很多不好,联想到那些慢性病,在病床上虚弱,真是惨不忍睹。为了让自己老的有尊严,死的有尊严,那就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受得孤独,独立起来。

  其次是眼界上的。通过这本书,原来养老院的由来是这样的,还有善终服务,还能在家里死去。在我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在家里握着自己家人死去的画面,这个画面,家为背景,为氛围,显得那么温馨,死亡都不那么可怕了。想到在医院里离世,莫名的凄凉感。

  接着是对勇气的定义。以前一直都认为,勇气是勇往直前,是对未知事物的直面,而现在我知道了,勇气有时候是放手。在面对自己癌症时,减少盲目的治疗的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积极的治疗是家人对即将失去亲人恐惧的填补,然而这些治疗很多时候是过度治疗,是医疗的浪费,是对人体的摧残。我们鼓起勇气和家人谈死亡,和家人一起直面,气氛都凝重了,要去尝试,要去沟通,要去明白自己的低希望,就像文中的那位,希望,希望的是自己手术后能够看球赛吃冰淇淋。

  最后我要谈谈读这本书的副产品。这是我意想不到收获。工作第3个年头,面对领导工作上的提问,我往往不能很好的回答。我习惯把所有情况都摆在桌面上,用罗列比较贴切,就像倒水一样,一股脑的全部倒出,让领导去判断,让领导去筛选,这样无疑增加了领导的负担,也没有达到汇报的效果。我可以说的资讯性的。我还是太弱了,年长型的我是做不了,也不要去做,最理想的就是书中说的咨询型与判断性的结合。 待续。。。。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四):年轻是我们的幸运

  经历父亲癌症痛苦死亡后,第一次思考当面对严重疾病时应该怎样处理,虽然在国内很多时候质疑医生各种治疗方案很多时候是因为医疗费用的原因还有怕医院为了创收过度治疗,但这其实不是问题的根本

  本人从事保险行业多年,经历过各种大大小小的理赔,也经常跟客户探讨怎样的保险更能保障客户面对疾病意外风险时可以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可以入住单人病房,不受干扰的治疗和休息,不用排长长的队伍去做各种检查,可以有足够的医疗费底气去面对医生的各种治疗方案,所以通常我都推荐大额的不限制病种的住院保险,费用低保额高。但看了《最好的告别》,对疾病和死亡有了新的看法,其实除了治疗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现阶段我们的保险并没有包括疗养和善终,但我觉得这才是患重病后最重要的选择,大额的重疾保险不再是我观念里面用来填补贷款与各种家庭责任(正常的医疗费用已由大额的住院医疗保险全部承担),而是面对一个无法挽救的疾病时我可以选择用这笔钱去善待自己,选择最好的告别。

  看完书后我上网搜善终服务,有关于外国的善终服务的各种发展与介绍,也有香港的机构介绍,唯独没怎么看到国内的(用的是google,怕百度广告太多),在搜索所在本地的善终服务,出现的只有无数的宠物善终服务......突然觉得有点悲哀,不是歧视,确实有点人不如狗的感觉。

  其实经过父亲在医院短短50天的治疗,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普通人多么需要医生能够简单的介绍病人的情况和各种治疗方案,很多时候都像在听天书。我最后只是确定这个状态是否还有治疗的可能,另外如果做了治疗会不会更痛苦而且能否恢复生活质量,如果不行我干脆选择不治疗。但父亲是一个固执的人,不容易沟通,大家又不想让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到已经无可救药的一个地步,而每天的专家巡房时家属又不在,不知道说了什么我父亲决定化疗,当时我的想法是化疗是多么的痛苦,而父亲的肺因为几十年的烟民生活已经摧残到几乎完全丧失功能了,现在已经必须依赖医疗器械来呼吸,随时可能停止,虽然癌细胞也扩散到身上多个部位,但父亲通常诉说的痛苦都来源于呼吸的困难,平常所见很多朋友说的癌症有多痛并没有体现,所以癌症的治疗真的有那么必要吗?但并没有人可以给我更好的专业意见,只是我自己当时的认知就是本来就有父亲要离开的心理准备,那么可不可以临终的时候不要太受折磨,而且因为之前我跟我妈一直都是只考虑社保用药,因为了解病情后知道肺功能衰竭已经不可逆转了,所以并没有考虑任何积极治疗,而化疗属于非医保用药,每次一万,不是说钱的问题,而是再次回归到刚才的那个话题,既然不可避免短期内死亡还有化疗的必要吗?当时就有一种医院为了创收而做的治疗方案的感觉。幸运的是,父亲最终没有进行化疗,而是在准备化疗的当天安详地离世了,那天本来医生还打算为他插上胃管帮助进食的,毕竟越来越衰弱了。回过头一想这可能是我父亲的幸运,没有经历最没有尊严的状态以及治疗的痛苦就离开了,身上也没有因为各种治疗需要而割开的口子。

  同样比较幸运的是我现在还年轻,有机会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国内已经在善终服务上发展和完善,让我面对死亡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成为医学实验品,死后可以捐出身体做医学研究,但生前希望能一直按我所希望的方式活着。年轻是我们的幸运!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五):生的愉悦,死的坦然

  如果不是Jessie,我不会读这本书。我是硬着头皮读此类书籍------讨论死亡。读书的过程不是愉悦,而是鼓起勇气面对,调动理性去计划和安排。但是,这一定是有用的。因为,没有人能避开。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到本书的主题------死的坦然。

  总体来说,本书不是鸡汤,是客观专业地讨论现状。这是吸引我的原因。

  看完这书,我思考了许多,好多问题还都是悬在那里,但是我要把这书推荐给我的父母看看。

  首先,勇气问题。书中在最后章节仔细讨论了勇气,值得一读。我只谈谈的感想。面对死亡,最缺的是勇气。回避,是种集体潜意识。有那么多医学新方法,为什么不去尝试?在很多医治选项里,死的坦然不是选项。缺得是勇气,也缺审慎的智慧。死亡是极致的无奈,貌似只有做出极致的努力才能表现超脱无奈。可是,这不是勇气。

  其次,医患关系的三种类型。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共同决策型)。最后一种在垂死时尤其重要。在某个时刻,医生需要帮病人权衡他们更大的目标,甚至质疑他们,让他们重新思考其考虑失当的优选选项和信念。要明白,患者面对死亡时,剩下的日子对他最重要的是什么,光和患者探讨这个重要问题都需要很强大的艺术性。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医患关系可以做到的。

  还有,养老!如何养老,如何独立地度过最后的日子,如何还能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文中探讨了许多养老院的模式,我心目中的是田园牧歌型的一种养老院,七八人人住在一个别墅里,有公共的厨房,有共同的工作任务。同时都在一个大的社区里,别墅外社区里,有比较全的公共设施,不仅有医疗,还有许多娱乐设施。

  最后,什么时候努力治疗,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死亡是个艺术。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六):如何养老和面对死亡

  这本书主要是讲人到老年时如何养老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书中以血淋淋数据及事实说明我们很难做到优雅的老去。

  现代人因为医疗条件和起居饮食环境的好转而越来越长寿,由于互联网等的发展老年人不再是稀缺资源和智慧的代表而开始成为子女的负担。随着退休金等养老制度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实现经济独立。

  但当疾病到来,老年人还是需要子女的照顾,当子女无暇顾及时老年人的照顾就只能由医院和疗养院来负责。但常年生活在疗养院的老年人却普遍感到疗养院没有家的感觉,无助、孤独让住在疗养院的老人并不快乐。这也多与生活没有目标有关。于是有人在疗养院中养植物、宠物、多让孩子过来来环节老人的孤独感,这些措施确实也起到一定作用。

  而当大限来临时,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是浑身插着管子直到死去那一刻吗。相对于延长寿命来说,保证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更为重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七):再见

  能读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个人而言,我非常非常恐惧死亡。《我与地坛》明明是和解和斗争,可是我却连代入都排斥。拒绝一切关于衰败的话题,诗意不行,诙谐不行。这个话题是有毒的,带森森寒气,连瞥见都难忍受,情愿掩耳盗铃着歌舞升平。

  怕持续不断没尽头的疼痛,怕失去隐私和尊严,怕尝试遍一切医疗手段仍飞速滑向死亡的深渊。

  如果出生是故事的开篇,过程颇多精彩和周折,那我怎么能接受,结局是持续不断的折磨和痛苦,以这样普遍又惨痛的方式合上书本,并且,我的意愿微不足道。

  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本书的前半段,简直就是验证我的梦靥。“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一旦衰老导致衰弱,似乎就没人可以活的快乐。”“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这一直是老弱者面对的主要问题的悖论。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关心的人的许多东西,使我们自己强烈拒绝的,因为它们影响我们的自我感受。”

  但是,谢天谢地还有但是,在意识到现代医学只关注患者的安全和生命长度,却忽略他们真正的诉求之后,也有人开始思考:

  “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书里给的答案是,我们都在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即使是独立上厕所,照顾一棵植物,和同伴相携去电影院,都能够支撑着我们身而为人走下去。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

  作者反思现代医疗的局限性:”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我们的对话。““无论是由于年龄还是健康不佳所致,随着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

  同时也在寻找着解决方法:辅助生活;养两只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解决问题式医生;艰难的谈话;姑息治疗…

  所以,也许我的晚年,我爱的人的晚年,都可以按着自己的方式书写结局,没那么痛苦,充满了安宁。我们也可以平静说一声,再见。

  那么,谢谢。

  另外,身为一个潜在的安乐死支持者,我本以为它的争议只在滥用,却没想过,医学的目的是为了好好地生而不是好好地死。安乐死的存在却会阻了人们寻找在更艰难时刻帮助生活的可能性。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八):当衰老和死亡来临时

  当衰老和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家人和朋友要怎样面对?医生和社会又是如何对待?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研究支持,引人思考。

  (1)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还拥有多少时间。对于年轻的我们,向死而生的态度似乎可以更好让我们想清楚生活为了什么?如何去取舍?

  (2)不是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人们的选择,而是以过有价值生活的名义扩大选择的范围。当治疗衰老的费用以及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超出一定界限的时候,是否有必要继续“痛苦的活着”?最后的旅途能否安静、有尊严?

  (3)对于衰老的父母,什么才是他们需要的?什么才是好的和值得的?中国孝文化的背景如,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和医疗护理路在何方,还需要多久?

  强烈建议陌生的你去细细品味!!!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九):最好的告别

  抱着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担忧找来这本书看,其实书的前半部分就能看出作者的表达意图了,以至于前部分感觉非常受益而后半有点冗长,不过丝毫不影响这作为一本好书对自己的影响。

  感觉本书有两个前提观点。

  一,在死亡面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困惑,在治疗和放弃之间,没人知道改选择什么,但是似乎无论选择了什么,总会免不了一丝迟疑,“如果当初选另一种方法,会不会能活更长?/会不会能减轻痛苦?"没有人知道最好的方案,医生也不知道,有的只是多种避免不了的痛苦情况。曾经听说过,在你情人病危之时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错的。

  二,我们要不在寻找治疗方案要么在找"有尊严"的死法,但死亡哪有尊严?死亡都是丑陋,悲伤痛苦的。我们能选择的只是生的最后时光。而在这最后时光,有比延长时间更重要的事。

  无论书中给出了多少个案例,感觉却没有一个是我能想象可以接受觉得是最好的告别,我一直以为最好的告别是感恩而平静的。不过,在死亡面前谁又能轻易接受?今天你认为自己宁愿死也不要苟延残喘,不过到了最后,仍是害怕仍是心存侥幸。

  不过这书从来没想过给你提供"最好的告别",只是阐述作者所知的一些现实情况。这正是本书的优点之一。比如:

  对重病病人的医生的分析(忍不住把情况往好处看,家长型,资讯型和解释型医生,医生更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疗养院和辅助生活机构(似乎辅助生活是更好的选择但最后还是到了疗养院,疗养院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老人而是为了腾出医院的病床,某些机构是为子女而建的),

  现代的家庭养老(现代化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子女和老人都更崇拜独立,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的选择),

  慢性病的现代发展(死亡的过程变得更加长,衰老不被当成是病因,现代人对治好病的期望更高),

  衰老的生理学(内因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小,损耗是要因,衰老途径的不可复制性),

  对老年生活的建议(摔跤是重要症状,),

  姑息治疗(生活品质大于治疗,有时姑息治疗的生命延长效果大于医院治疗方案),

  老年人的心理(因可预见时间短,会更关注当下,最幸福的事是能自己上厕所,最低生活期待:还能吃冰淇淋看球赛),

  生命的意义(我们在乎身后事说明我们给生命赋予了意义,而这意义大于生命)

  看完书最大的收获是看书过程中自己的思考,不仅仅是为父母也是为自己。对于这些早晚会遇到的问题,更早去思考,有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以后也更能吸收到有关的资讯吧。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十):向死而生,优雅地走到生命尽头

  向死而生——跨年读完《最好的告别》,我想到了这四个字。

  在新年伊始谈论死亡好像是一种忌讳,然而这本书通过几个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的故事,启发我要时刻为死亡做好准备。

  每个人都是有限性的存在,都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绝症和死亡有的会有先兆,有时会突如其来,面对这些,医疗技术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完全无能为力。我们的长辈乃至我们自己,总会在生命的某一阶段面临失助(亲人离开身边)、失智(记忆和思维退化)、失能(丧失自理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抚慰和帮助病痛中的亲人,自己身患重疾时又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复杂的、值得经常深刻思考的问题。作者本人既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又作为病人家属(父亲罹患癌症),在书中所进行的讲述和思考,都非常有价值。

  既然疾病会带来那么多的痛苦和折磨,我们更要珍惜健康,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减少和延缓疾病和衰老的到来。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也要遵从生命的自然规律,在经历疾病、衰老的过程中从容面对。

  “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向死而生,为了在生命的终点不留下遗憾,我们才会去试图明白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为了那个最重要的意义好好地活着,优雅地走到生命尽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