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2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生活艺术》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4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道理与认知

  今天收到有人寄来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浅读了四分之一。惭愧读书少,之前并没真正系统读过林语堂,写下几句浅读感受

  单从语言能力上来说,几乎没有瑕疵,诚为语言大师形式上,与叔本华之《人生智慧类似,偏向于哲学散文,甚至怀疑前者有借鉴后者的可能性;内容上,林氏将国人中庸之道的良性一面写得淋漓尽致,故使生活成为温雅乐观的艺术,可谓正能量之典范。可我素来不喜欢中庸之道,虽然大概别人认为我有忍耐持重之性格,但并不准确,自由热烈,潜流于内心,温婉于外在,才是真实的我吧。

  书还是值得一读,有几处读来会意一笑,这种感觉是很好的。

  只是,我现在想着,活到这个时候,听任何一个哪怕是成功成熟成就的人娓娓动听讲解人生的道理,应该已经不可能使我改变生活的态度骄傲执迷,听不得劝诫。必须触摸,或间接地触摸,或逻辑推理演绎,方能感受世界存在的实体,才懂得修正悔改。欣赏林氏之优雅倒是可以,但不会就此仿之。近几年唯有读自然科学(读相对论、量子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感触最深)、正史、艺术理论,这一些实在的不含情感和态度的知识,以扩大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认识,方令我心存畏惧,引发重新思考人生及生活。

  与其道理,不如认知。也不知对错,这是目前零散阅读方向了。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像中国一样热爱生活

  “中国人爱好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们爱悦此生命,虽此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在这个生命中,快乐时刻是无尚的瑰宝,因为它是不肯久留的过客。他们爱悦此生命,此生命为一纷扰纠结之生命,上则为君王,下则为乞丐,或为盗贼,或为僧尼,其居常则养生送死,嫁娶疾病,早曦晚霞,烟雨明月,胜时佳节,酒肆茶寮,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劳形役性,不得安息。”

  书名如此醉人,就像最能打动我的是这平凡的世界,让我无限依恋的是这美丽的生命。

  中国人的思想是直觉和敏感的,他们排斥用逻辑的方式分析事物,因为这样会失去自然神秘。他们的敏感不是悲观者对事物消逝而痛苦的敏感。相反,他们总是能用细腻的心识体会生命本真诗意的美感。面对生老病死,大多数人只是转瞬即逝的感触,直觉告诉他们,人的生命不是一种痛苦负担,而是当下一刻心灵体验。尘世确有悲欢离合,爱恨惆怅,很多时候,都是苦多乐少。这些在悲观者看来是世事无常,希望逃离这悲惨的人生。他们也能感到浮生若梦,但又何必苦苦求真呢?所谓痛苦,并不是人生,而是自己的心。既然人生虚幻,那就一如春梦,了无痕迹吧。到底,中国人是富有智慧的,将这悲喜交加视为造物者奇迹的馈赠,视作生命最真实的体验。 他们是天生的乐天派,总能在俗世生活背后发现一点生命灵光。

  中国人有着太过强大的现实主义,如果觉得这不算褒奖的话,可以说他们对生命怀着最崇敬的爱意和无限的依恋。欧洲人在文艺复兴后才重新将目光从神返回人自身,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以至于多少显得不那么优雅。他们没有那么圣洁的天使,没有无上的神佛。即使是天上的神仙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思凡下界。对于人之情欲不会苦大仇深,也不会放任自流,而是将其处于和谐位置。人并不是完美的天使也绝非罪恶的魔鬼,人是独一无二的,人的身体有着最和谐的自然之美,人的心灵可以创造伟大的智慧。如果没有人,谁来崇拜满天的神祇?如果没有人,谁来欣赏雨后的嫩芽?将人的价值置于一些价值的最顶端,中国人其实早就理解了人文主义真正的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无论是孔子的颠沛造次,还是庄子的曳尾于涂,他们依然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起居,没有天花乱坠,不会死而复生。以至于离我们这么近,就好像隔壁的老头。所谓圣人应该就是外凡内圣,他们是对人生有着明慧悟性的达观者,是对德性不懈追求的卫道士,是心怀宇宙苍生的慈善家。人人口可以通过教育学习,获得这圆满的人格,圣凡之间,唯此一心。一切生命意义答案就在这一刻的生命体验中,尘世间就可以找到安生立命的根本。最终,我们都可以戴上中国文化的桂冠——生活的艺术——这是一切人类智慧的终点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享受生活在于任性,任本性而动。

  这本书1937年出版,到现在已经70年整。里面有很多看法对现在依然能造成影响,比如在文中林语堂大力介绍中国人的哲学“安于现状,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尘世,从而达到自然似孩童的状态”。 享受人生是不逃避人类社会又保持本性,自律不受环境影响。 享受生活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这些角度大家都明白,都是自己本性所追求渴望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总是被束缚住,被自己的“理智”束缚。①悠闲。忙碌中有闲悠,拥挤中有回旋,懂得断舍离。②家庭。重视女性地位,不要害怕老年和时间流逝。人类社会没办法离开女性而存在,没有人能说自己没有生育自己的母亲,但是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却总是被人忽视。③自然。无穷变化的自然是乐趣之源。去嗅去听,这个世界带来感官上的身体上的美好。④旅游。现在许多人旅游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简单的表示自己来过这个地方,拍下许多照片,为了一张照片摆弄许久最后失去了乐趣。⑤文化。当我们看书不能带着勉强的态度,而是出于华饰思想力。我们要鉴别作者个性文字风格并且吸收他的作品成为自己的东西

  林语堂先生的看法很独到。他说,人类历史演进和西游记如此相似,孙悟空代表人类智能,猪八戒代表较卑下的天性,沙和尚代表常识,玄装法师代表智慧和圣道。我们就像这只猴子,一直在做叛逆事情,没有和平也没有谦卑,直到太上老君从天上抛下金刚圈我们才被克服住。就像,我们需等到科学把宇宙的一切界限都探索出来,才会得到真正的谦卑的教训

  以物竞天择的理论来看,似乎现在在世上的动物都是淘汰后极完美的。在打自然的怀抱中,一切本能都是美好的,然而在社会中我们总是把一切本能看作是野蛮。除非这些本能和欲望被文化引导着然后和谐的表达出来。因为这些我“野蛮的”本能,所以我们也是不完美的,所以这些缺点才显得我们可爱

  林语堂单纯的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许多让我醍醐灌顶,将自己脑海中潜在的价值观提了出来,变得清晰有逻辑。而一些看法在当今社会恐怕没办法长存,比如他说吸烟是人生一大乐趣,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克制。

  总的来说,这本书真不枉1937年出版后在美国占据美国好书榜单52周之久。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四):书评 |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利益相关公众号:知行书话,豆瓣排名前250本好书资源免费拿

  我从不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说法,从没努力过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如何敢谈“本真”?连出发的步子都没迈出去何谈回归?

  这不过是懒惰庸人自欺欺人的话罢了,等到他们看到别人的房子在好地段,别人的孩子读名校,别人的薪水可以多几个零,他们便会后悔没有去“追逐人生巅峰”。

  可是我也不相信“追逐人生的巅峰”的“成功学”,不说成功的标准千万条,单说成功了以后呢?像苦行僧一般劳筋骨饿体肤却未享受过,人生短暂,实在不宜如此蹉跎。

  当他们即使账面上多了几位数,世面上多几个人认识,可终日身心疲惫,在惊涛骇浪应接不暇骑虎难下,却不敢就此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失败,这时候他们会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论是平庸凡人还是成功人士,其实都算不得“赢”。

  真正的 “人生赢家” 不是沉湎于追逐成功的狂热里,也不是在懒惰平庸中无聊度日,他们既能将惊涛海浪付之一笑,也将平淡的日子过出艺术的姿态,他们活出了自己最好的样子

  这里的“赢”,不是赢别人,而是赢了自己。

  他们有金刚手段,有菩萨心肠,有性灵的智慧,更有生活的艺术。

  如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的那样,化腐朽为神奇力量

  为平淡生活加滋调味的艺术

  林语堂说,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论是田间老汉的一壶酒,还是文人雅士的一盏茶,里面都蕴藏着人生的智慧,那是一种对生活有温度的、有乐趣的、有热情的艺术。

  我有个同学小A,从小样貌平平,学习平平,家世平平,实在是掉到人堆里找不到的人。大专毕业便出来找了工作嫁了人,是我们同学里生孩子最早的一个。

  我们同学里飞黄腾达的不少,有腰缠万贯的富商,有身居要职的公务员,有嫁入豪门的阔太太,可是每次聚会,偏偏是她成为全场的焦点,每个人都觉得她才是人生赢家。

  豪门太太同学说,上次她偶然跟小A提起家里孩子的辅食都是进口的, 虽然安全但总不新鲜,自己做又弄不好也想不出什么花样。于是小A便说,一会你送我回家吧。

  豪门太太同学有些纳罕可也没在意,车到了楼下,小A邀请她上楼到家里坐坐,她推说不好停车不上去了,小A说那你在这等着。

  不一会,小A便拿了一本相册下来,豪门太太同学翻开一看,整整一大本,每个格子里上面是辅食的照片,下面的格子里是配料和做法。从主食到甜品,每一餐都那么精致诱人,似乎隔着照片便能闻到香气。

  豪门太太同学想到自己家的孩子,虽然含着金汤匙长大,但也并未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她虽然不用工作也有保姆帮忙,却从没沉下心来享受为孩子做一餐美食

  豪门太太同学说:“小A是会生活的人生赢家,再平淡的日子经她已加工便有滋有味了,这个跟物资条件无关。”

  艺术的品味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林语堂说所谓艺术品味,并非是要看懂毕加索的名画,听懂肖邦的名曲,而是将用艺术的姿态去过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祖传父,父传子,代代相传潜移默化的形成后人的性格,伴随他的一生。

  说回小A,她的孩子在5岁的时候孩子幼儿园里的老师却说他有非常好的美术天赋,小A虽不解,但也赶紧给孩子报了个美术班,可巧的是我的那个身居要职的公务员同学的孩子也在那个班级里上课。几堂课下来,老师总是表扬小A孩子的画,并拿去展览参赛。

  一向争强好胜的公务员同学不甘,心想凭自己和丈夫的名校毕业,对艺术的审美修养,如何比不过工薪阶层的小A?于是借着两个孩子一起玩的机会到小A家做客讨教。

  可一进门公务员同学便似乎懂了,小A家虽然不大,也没有贵重的摆件,却处处温馨淡雅。

  餐桌上是孩子从外面采回来的野花,高低参落五颜六色插在一个透明的饮料瓶里,瓶底沉着恰到好处白色鹅卵石,简单却灵动自然。

  电视墙上是黑色细胶带贴出的几何图案,充满童趣却不失大气,小A说这种胶带撕下来也不伤墙表面,她经常突发奇想没事就换个造型。

  公务员同学看着满室的温馨乐趣,忽然觉得自己那2倍大装修豪华的房子更有艺术范。时间久了,她更觉得这里的美不在一事一物,而是弥漫在对生活的热爱中。

  在这种氛围里,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便发现美,并在小A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寻找生活之美。小A没有刻意的去让孩子学什么,但却比任何的耳提面命效果都要好。

  公务员同学说:“小A是个懂生活之美的人,这与学历地位无关。”

  艺术离我们并不远,只要热爱生活

  在我看的这个版本《生活的艺术》封面上,有一句“为疲惫的中国人,寻找一条生活的艺术之路。”

  是啊,我们似乎总在忙着什么,繁重的八小时,忙碌的7天,转瞬即逝的一年。闲下来的时候也只想摊在沙发上玩会手机,生活的琐事得过且过,有时候想追求些品质,也总会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

  生活已让我们疲惫不堪,艺术更是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一颗星。

  有趣的是,现在我们这种生活状态,很像是书中说的80年前的西方人,紧张,乏味,忙碌,疲惫,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日月更迭,轮回交替,如今我们中国人终于在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上与80多年前的西方人一样了,却丢失了生活的本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他用将近400页告诉当时的西方人,也是如今的我们,中国人在华夏5000年历史长河中所积攒的生活的艺术,是多么的精彩纷呈;那些小到吃饭,大到孔孟老庄思想的性灵,是多么的生动有趣。

  生命的重要性其实只在于生活,而不是我们附加给生命的外物,关键是我们在度过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面对每件生活琐事时所采取的艺术态度。

  这艺术不是画廊中的名画和音乐厅里的交响曲,而是一餐饭和一盏茶的认真对待;这艺术不是非要参加读书会或者品诗社,而是不论老友相聚还是独处看书都满怀自在的乐趣。

  不要推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经营,也不要说没有钱、没有条件去实现。林语堂用华夏5000年的智慧告诉我们,只要有对生活有认真、心动的热情,便是哪怕是如厕、睡觉、穿衣、走路、居室这样寻常的事情,也可以翻出艺术的花样来。

  这样的人生,才是完全之人生,才是赢家之人生。

  接下来想说说林语堂,因为我觉得在同时代的人里面,他算是人生赢家了。

  林语堂: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之美,却被同胞骂了半个世纪

  他与鲁迅曾是密友,却因政见不和而分道扬镳,被鲁迅骂为“无聊小人”,他的作品被鲁迅骂为“老太太的裹脚布”。

  鲁迅是时代的匕首,骂战虽多,但只骂配得上的或者比他强的人。可正是鲁迅骂他的话成了他后来在国内的标签,让他被自己的同胞封杀了近半个世纪。

  而他却在鲁迅去世时宽厚的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算是对鲁迅一生最中肯的评价。

  这个宽厚的人,就是林语堂。

  作家只是他的身份掩饰

  林语堂生于1895的福建,逝于1976年的香港。他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且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文人。他用中国人的性灵,征服了挑剔的西方人,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人迂腐、软弱、落后的印象。

  在他逝世时,《纽约时报》用大幅篇幅介绍他的经历和贡献,并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是作家、学者,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他杂志创本人:创办的《论语》、《宇宙风》、《人间世》杂志网络并培养了20世纪一半的文人。

  他是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与教学,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的文学院长。编撰的字典《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被他视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

  他是生活发明家,比如可以挤出牙膏的“自来牙刷”, “自动门锁”,“自动桥牌机”等发明,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中文打字机。他自斥资金,购置设备,尝试数十年,以致一度倾尽家财、负债累累,终于成功发明 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并于1946年在美国申请专利。

  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让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如何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然而这些在他另一项成就面前都不值称道。

  影响世界的性灵文人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人的“性灵”。

  所谓“性灵”,是指人的智慧、情感、灵动而美妙的内在。

  在林语堂笔下,在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中,他细致的描绘了100年前华夏民族待人接物的智慧,隽永而浪漫的情感,人生与生活的热爱,他将茶、酒、读书、交友这些寻常事中的艺术情感描述给西方人,让挑剔的西方人知道华夏文明的性灵,并深深膜拜。

  而他本身便是这种“性灵”的代表,西方人通过他终于相信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灵动而智慧的民族。

  他的赤子之心

  郁达夫说林语堂“生性憨直,浑朴天真”,这应该是对林语堂性格最好的概括了。林语堂至老还保持着一颗天真乐观的心。

  有一次妻子烧了猪脚,林语堂便童心未泯的教女儿们如何利用炖猪脚的粘性粘住嘴巴,玩的不亦乐乎。

  还有一次,那是在他更老的时候,他带着两个外孙做恶作剧,把鞋子都放到餐桌上,人都躲进衣柜里,闹的一家人找了半天。

  他的乐观豁达

  能够活在乱世,却用着盛世的方式,他是第一人,他说过很多有趣的真话,例如“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人们常说沉湎于兴趣会“玩物丧志”,可他却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他的幽默机智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讲授中国文化课程。在课堂上,他对美国学生,大谈中国文化的好处,正在滔滔不绝之际,有个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问道:”林博士,您好像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你们中国”?

  林语堂沉思片刻,然后一本正经的回答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好”。

  文人风骨的“有不为”

  《孟子》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人生苦旅世事沧桑,“有所为”是一个人的成就和高度,要达到它固然不易,但“有所不为”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风骨,要能在“有所为”中达到“有所不为”更是难上加难。

  林语堂深谙此道,他的书房便叫“有不为斋”

  一日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答:

  我不请人题字。

  我始终背不出来总理遗嘱,在三分钟静默的时候也制不住东想西想。

  我从没有休过自己的老婆,而且完全够不上做一个教育领袖。

  我始终不做官,穿了洋装去呈献土产。

  我也从未坐了新式汽车到运动会中心提倡体育。

  我也不把干这些蠢事的人们当做一回事。

  我憎恶强力,从不骑墙,也不翻斤斗,无论是身体的、精神的,或政治的。我连看风头也不会。

  我始终没有写过一行讨好权贵,或博得他们欢心的文字,我也不能发一张迎合人们心思的宣言。

  我从未说过一句讨好人的话;我连这个意思也没有。

  我不今天说月亮是方的,一个礼拜之后又说它是圆的,因为我的记性很不错。

  我从不调戏少女,所以也并不把她们看做"祸水";我也不赞成长脚将军张宗昌的意见,主张禁止少女进公园,藉以"保全私德"。 我从未不劳而获而拿过人家一个钱。

  我始终喜欢革命,但绝不喜欢革命家。

  我从不享福或泰然自满;我在镜子里照自己的脸时,总不能不有一种逐渐而来的惭愧。

  我从未打过或骂过我的仆人,叫他们把我当做一个大好老。我的仆人也不称赞我会赚大钱,他们对于我的钱的来源总是知道的。

  我从不受我仆人的堂而皇之的敲诈,因为我不给他们有这一种实在的感觉,以为向我敲诈,便正是"以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从不把关于我自己的文章送到报馆里去,也不叫我的书记代我做这种事。

  我从不印些好看的放大照片,把它们分给我的儿子们,叫他们去挂在客厅里。

  我从不假装喜欢那些不喜欢我的人。

  我从不临阵逃脱,装腔骗人。

  我极不喜欢那些小政客,我绝不能加入我有点关系的任何团体中去同他们争吵。我对他们总是避恐不及的,因为我讨厌他们的那副嘴脸。

  我在谈论我祖国的政治时,绝不冷漠、无关及使乖巧。

  我也从不装得饱学,道他人之短,以及自夸自大。

  我从不拍拍人家的肩膀,装得慈善家的神气,以及在扶轮社中受选举。我喜欢扶轮社,也正如我喜欢青年会一样。

  我从来没有救济过什么城市里的少女或乡下姑娘。

  我从不感到犯罪。

  我觉得我差不多是一个不比大家差的好人。如果上帝能爱我,有像我的母亲爱我一半那样,那么他一定不会把我送入地狱的。如果我不上天堂,那么世界一定是灭亡了。

  《生活的艺术》中有很多金句,现摘录如下:

  说人生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个问题跟如何去享受周末那一天的快乐一样实际,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

  说自然

  “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说人性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人性由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也是构成人类进步的动力,就好像土壤的浇灌,适当的混合恰到好处,才能促成人类的进步。”

  说艺术与哲学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是比在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乐。”

  “西方的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进疯人院里,而中国狂人太罕有,所以崇拜他们。中国有一种清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中找到最好的依据。”

  “以中国人的立场来说,文化要有巧辩矫饰进步到天真淳朴,有意识的进步到简朴的思想和生活离去,才可称为完全的文化。”

  说读书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五):摘文记之

  六 论灵心

  2014-03-27

  当我们在大除夕回想到新年里所决定的计划时,我们发现我们只做到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不曾发现,还有三分之一则已经忘却了。人生之美便在这里。//年终回顾的时候果不其然,拜服先生。

  七 张潮的警句

  2015-08-30

  雨之为物,能令日短,能令夜长。

  一 基督徒 希腊人 中国人

  2014-03-25

  希腊的异教世界是一个绝对不同的世界,所以他们对于人类的观念亦异。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希腊人要他们的神成为凡人一般,而基督教徒则反之,要使凡人跟神一样。

  三 论梦想

  2014-03-27

  理想的自由主义者往往相信本国是国家中最坏的国家,他所生活的社会是最坏不过的社会。他依然是那个在餐馆里照单点菜的家伙,相信邻桌所点的菜总比他自己所点的好吃。

  七 张潮的警句

  2015-08-30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2015-08-30

  游玩山水,亦复有缘;苟机缘未至,则虽近在数十里之内,亦无暇到也。

  2015-08-30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2015-08-30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十 房屋和内部布置

  2015-05-23

  既醒,语妻孥曰:“我辈何人遽有此乐,得无折尽平世之福乎?”妻孥曰:“久赋常贫,未必不由于此

  一 知识上的鉴别力

  2015-09-11

  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

  一 人生之研究

  2014-03-24

  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位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怎样,中国这个民族显然是比较富于哲理性,而少实效性,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

  三 读书的艺术

  2015-09-12

  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能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2015-09-12

  必须是意在为培植面目的可爱和语言的有味而读书

  2015-09-12

  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种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以读的书。

  2015-09-12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其味甚劣

  2015-09-15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偷笑

  四 论幽默感

  2014-03-27

  我以为这就是幽默的化学作用:改变我们思想的特质。这作用直透到文化的根底,并且替未来的人类,对于合理时代的来临,开辟了一条道路。

  五 论任性与不可捉摸

  2014-03-27

  经济学如果只谈商品而不更向前谈到人类的动机,它当然不是科学;即使能谈到人类的动机而要想以统计的平均数去研究,也不是科学,充其量不过是拟科学而已。这是经济学的悲哀。经济学甚至还不曾创造出可以检查人类心智的技术。

  四 对唯物主义的误解

  2014-06-25

  如果我们没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便不能获得知识,好比照相机一样,没有了凹凸镜和感光片,便不能拍摄景物。聪明和愚笨的分别就是前者的透镜和感受器更精细、更完美,因之摄取的影像更清晰,而能保持得更长久。//敏感的人更聪明,他们看到得多,想到的就也多。

  三 谈话

  2015-03-06

  这种真正的谈天之有异于政治上的交换意见,其对比情形正如一篇优美通俗的文章之有异于政治家的宣言。这类政治家的宣言中虽表现着较为高尚的情感,例如对于民主制度的意见,服务的愿望,穷人的福利问题,精忠报国,崇高的理想主义,酷爱和平,保证维持国交,绝不贪图权位金钱或名誉等动人听闻的说话,但其中终免不了带着些令人远而避之的气息,正如我们畏避一个打扮过分,胭脂粉搽得太浓的妖娆女人一般

  (原本是按书的阅读顺序排的,现改为共鸣程度由高到低排序)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六):为了解而读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淫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既然有这么多欣赏之处,但还是说不上喜欢其人,是因为我喜欢鲁迅先生。网上看见一段话“发现二三十年代好作家的一个方法是,找中学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在正文里被鲁迅骂过的文人,如果注释里还加了他生平简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家,比如林语堂”,这话不知谁写的,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林语堂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鲁迅的眼睛则是放眼社会的,所以我说林语堂是“个人的”、鲁迅是“社会的”。当然,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厚非,比如我,也是盯着自己内心的、不问世事的,pp的心思则在外界,更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外界的反应。但要说敬重,一辈子的敬重,还是鲁迅先生,永远是鲁迅先生。比之什么著名播音员、什么著名小品演员的去世引起满城哗然,只有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人事隔百年想起来仍将潸然泪下。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七):生活的艺术

  充满智慧的佳句:

  1 过分着重精神的态度实在是有害的。它使我们和自然的本能搏斗,它使我们对于天性无从造成一种整体完备的观念,这是我批评它的一个主要点。

  2 莎士比亚没有变成富于宗教观念的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很大的关怀,这是很可怪的。我想这便是他所以伟大的地方;他把人生当做人生看,他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组织,正如他不打扰他戏剧中的人物一样。

  3 我们如将人类即是动物这一点描写得更准确清楚,就能使我们得到较正确的印象,使我们更能了解自己。

  4 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名字半隐半现,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我们必须在这尘世上活下来,所以我们须把哲学由天堂带到地上来。

  推荐理由:

  生活的艺术,自然是描述来自生活细节的感悟。这是1937年左右林语堂先生在美国所著,但是读来时我丝毫不觉得它有落后时代的感觉,反而句句说到人的心坎上去。对家庭、人性、心灵、享受生活、快乐、悠闲、大自然等等专题的描述,林语堂先生总有办法总结出一些幽默却不失意义的“哲学”。可以在旅行途中随意翻阅,无须带有一定要学到点什么,或者看完之后一定要记得些什么内容的思想压力去阅读,纯粹这是读来消遣。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八):唠得不错的闲嗑

  这位任性的老爷子真是可爱极了 。来看他的书主要因为准备看他用英文写的京华烟云,看看中国人写的英文书是什么样儿,毕竟大学也是在圣约翰这样的学校里受教育的,很期待。后来因为知道他爸爸是牧师,而他却不是基督徒,准备先来看看热闹,因为这本书目录里有一章叫与上帝的关系,我这样是不是太坏了?这就是所谓的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吧。所以找书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八卦有木有?

  好吧,这老爷子爱抽烟,心疼女人,还是个大吃货,爱星云草木,知琴棋书画,懂中外古今,能分辨是非黑白,评判智愚忠奸,不愧是哈佛和莱比锡的高材生。刚开始的部分有点半梦半醒的样子,到后面真是越唠越爱听赶我去睡也不去了。挑些记忆深刻有趣的故事或很赞成的观点说一说吧。

  第一章觉醒,老爷子自创了个公式,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人。N现实感+N梦想感+N幽默感+N敏感性=X。就是一个国家的人可以被形容成几倍的现实感,几倍的梦想干,几倍的幽默感和几倍的敏感性。其中用这个公式描述了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比如:4现实感+1梦想感+3幽默感+3敏感性=中国人。是不是有点意思?描述的比较准确啊,中国人就不做什么梦很现实,日本人就很呆板没什么幽默感,美国人法国人相似度很高。后面还用同样的公式描述了一些文人如海尼,雪莱艾伦波,李白,杜甫,苏东坡,我这个白丁小姐主要不怎么了解这些人的作品,所以也不知他说的对不对,但这促使我去了解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这就是有时候读书带来的些“副作用”吧。

  第三章动物性遗产里面的论肚子,这老人家充分论论证了满足肚子的需求有多重要,中国人吃个饭喝个汤啃个骨头,吸溜吸溜吱吱作响,本来10分好吃,声音来伴奏就成全了12分的好吃,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不像西方人,那么安静那么克制那么委屈嘴巴舌头和肚子,越吃越没什么食欲,越吃越没什么兴致,简直辜负了美食,怪不得也没什么美食,千篇一律的菜单。所有的汉堡就是两片面包中间夹点肉和菜,肉还都切成一样的样子,菜永远就是生菜番茄洋葱的各种片。所有的正餐就是一大块肉,牛肉,猪肉或鸡肉,旁边配点切好的生菜或水煮的西蓝花绿豆什么的,端上来拿把大刀边切边吃,吃个饭要换好多次叉子,勺子也是喝汤的和甜点的不一样,吃顿饭倒来倒去吃饭的点儿能量都消耗光了。再说那甜死人不偿命的饭后甜点,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各种盘子,吃到嘴里都是一个腻死人的甜或甜带一点酸或甜带一点苦,带点酸的就是加了某种酸味的水果了,带点苦的就是加了巧克力粉了,总之都是上了天吃一口就觉得够够的了。还是我天朝美食博大精深,八大菜系,轮换着吃到猴年马月也尝不尽所有的菜品。我们绝对要保持这种吃的势头吃的动力和吃的文化。

  第四章论近人情里面讲到了衍生繁殖,讲女人和雌性动物比有多辛苦,雌性动物是四肢行走,而进化后的女人需要直立行走,那并不是最佳孕育的姿势,增加了流产几率,就像衣服横着晾在杆子上晒好好的,非要把杆子竖起来,衣服都掉下来了。显然老爷子是推崇生物进化论的,这个可是和基督教相悖的。个人觉得生物进化论解释了从1到2的问题,而没有解释从0到1的问题,也就是从无到有的问题。

  第五章享受人生,讲道家儒家,庄子孟子孔子老子,陶渊明苏东坡。这些国学的东西多都没弄清楚,借机来至少弄清楚谁是谁家的,主要什么作品什么思想。笔记在文章尾声。

  第七章悠闲,讲效率,求准时,希望事业成功成了美国的三大恶习。因为这三大恶习,美国人不快乐,神经过敏。很同意这个观点,确实是恶习,讲求效率事业成功成了社会唯一的评判标准,将整个社会的人们统一流程化制造成了一样价值观的商品。不如我们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有意思。

  第八章家庭之乐,中国式家庭孩子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必须要,一定要。非常赞同。就是觉得中国式家庭很好,赡养老人如同抚养子女一样天经地义;美国式独立,18岁推出去尚可讨论,但是老人住养老院,绝对不能接受。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与思想新旧无关。

  第九章生活的享受,谈到谈话,茶和交友,确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有磁场,三秒钟对上了就进同磁场,对不上就徘徊着保持着永远的距离,相同磁场力的任何不同的两个人,关系又是特属的,交谈的氛围也是特属的,真是奇妙。只是我们要学会不要拿同样的态度和姿势去交不一样的朋友。谈到抽烟,还大赞抽烟这件事,中间因戒烟三周如何痛苦,恢复抽烟后如何后悔当初戒烟,是不是很任性狠可爱。讲到西装不合人性,对,就是束缚人了。虽然不得不承认穿着确实使人笔挺了好看了,但是通常好看的衣服不舒适,舒适的衣服不怎么好看。女人穿高跟鞋有觉得舒服过运动鞋的吗?没有吧。发发恼骚罢了,我这没骨气的该穿还得穿。

  第十一章旅行,要求忘其身所在,忘却一切,要流浪。两种虚假旅行,一求心胸必进,二为谈资,均被嘲笑愚拙。我才洋洋洒洒写了几篇游记,到目前为止,每次旅行都属于这两种虚假旅行,要么觉得要出去散散心,见识见识,要么就是为了谈资,别人都去过嘛。惭愧至极,就像老先生对着我说的似的。下一次试一下流浪的感觉,体会一下忘却一切是什么滋味。虽是俗人一枚,还是尽量不媚俗,去媚媚雅好了,若是真能体会到流浪的感觉,那就太妙了。

  第十三章与上帝的关系,讲到自己为什么是个异教徒,如何背弃基督教,如何放弃诵经祷告。其中讲他无法理解的是上帝为什么肯原谅众人杀死他亲生儿子,却不愿意原谅亚当夏娃偷吃个苹果。当然宗教信仰是个难缠的话题,看热闹的虽然不怕事儿大,但是并无不敬之意,还是到此为止的好。

  快一个世纪了,这书不怎么受时代的影响,仍是一本高质量适读的书。除了抽烟之类那种小调皮,其他方方面面可以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参考书了。准备办好小板凳再约,麻烦老先生再穿越下,等着听您唠My County and My People and Moment in Peking.

  笔记: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曾子,董仲舒,韩愈;《论语》,《孟子》,《荀子》,《孝经》;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道家:老子,庄子,列御寇;《老子》,《庄子》,《黄帝四经》,《淮南子》;顺其自然,无为

  法家:管仲,子产,韩非,商鞅;《商君书》,《韩非子》,《法经》,《管子》,《申子》;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段愈发

  墨家:墨子,禽滑鳌,孟胜,田襄子;《墨子》,《墨子闲话》,《田求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九):审视东方文化,at a vantage point

  林语堂的两本关于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一本吾国与吾民,一本就是生活的艺术。与其说这是一本写给中国人看的书,不如说这是向西方文化介绍东方文化的书。可以看到很多地方不仅仅是对东方文化的介绍,也有一些文化对比的思索。

  这本书有那个时代的通病,在逻辑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上显得有些肤浅。但是一本好书仍能穿透岁月,让今天的人在读书,茶和交友,旅行的认识上有一些收获,能常读常新。

  关于旅行:

  林语堂说,有三种游览,是虚伪的。一,要求有所获,“专心专门”的改进心胸;二,为了谈话资料而旅行,表现就是重视照片,却忘了照片里的景本来的样子;三,预定计算好的旅行。这是银行家而不应是旅行家的做法。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从何处而来。”

  这些让我想到一句英文,away is a feeling that is easy to find and not easy to forget.在两年前的夏天,徒步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我也曾经历过这种away的恍惚飘渺的自在快乐。

  关于读书:

  读书是一种乐趣,这是很多学者曾经强调过的一点。也不仅仅是在读书上,很多事情做不成,无他,没有发现了解乐趣,终于不能坚持。

  他说,读书的益处在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一个更宽广的天地,在于引领人进入一个沉思境界。“读书的唯一目标在于乐趣,唯有抱着这个目标,方可称为读书之术。凡是出于勉强的态度去读书的人,都是不懂读书的艺术的人。”

  味道是读书的关键,这味道又在乎个人的性情和阅历。读书是一种艺术胜于读书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昨天老毕说我一看就是那种不读书的人,我想他说的也是,这几年虽然读过一些书,却并不懂读书的艺术,没有清净平和的心态和方法论,读再多书也是枉然白读。所幸感觉最近自己已经“上道了”。读书的事,是最不必求结果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十):艺术地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青少年时期,普希金的这首小诗曾一次次在我瘦小的身心里激荡。

  然后我发觉:“生活就是一记耳光,你越较劲打得越响。”

  这会儿我开始发育,长壮。

  后来我意识到:“生活就是被强暴,如果你无力站起来反抗它,那就躺下来享受它。”

  躺下来的次数多了,东坡肉开始上身。

  再后来我认识到,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花哨,无非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而真实的生活就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安妮宝贝)

  所以,现在的我,成为了一枚名副其实的大胖纸。

  和《苏东坡传》一样,林语堂先生这本书也是用英文写作。

  据说,“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该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林语堂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以上三段都是360百科里的内容,豆瓣读书里也是相同的几段话,其他若干网页同样如此。

  不知道这种抄来抄去的做法,算不算得上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一种体现?

  在书中,林先生写到:

  良心的安宁是最大的福气,一个心地光明磊落的人,连鬼怪也不能侵犯他。(25)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99)

  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124)

  我相信一个人除非对自己抱着一种理智上的诚恳态度,他便不能自在和快乐。一个人若能自在,便已登上天堂了。“(359)

  依照中国哲学的说法,一个人的生命是没有所谓好运或厄运的。(363)

  ......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精彩或心酸。

  倘若真有所谓生活的艺术,那就只能是各人随其命运、顺其性情,艺术地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