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读后感10篇
《债》是一本由[美]大卫·格雷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468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2-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债》读后感(一):读《债》
《债》是一个人类学家大卫●格雷柏讲述人类五千年进程中债的起源、如何演绎的历史。
他的一些观点颠覆了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常识,例如货币的起源并非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原始人物物交换,只不过是人们往来的记账标记。债不同于责任,是可以精确度量的;往往由于双方对债的度量、利息等纠纷,造成了双发的冲突、竞争、甚至战争。
为什么会有债务?取之于人类群居的天性,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分工协作更有效率。个人有专长,可以各自生产不同的物件,例如石器、谷物、打猎。人们在日常生活时,需要另外一个人或这一个群体提供,而这时“债”就诞生了,而不是货币。因为作者举例反证:一个人需要棉花,而自己没有对方所需要的东西时,该如何达成交易?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常见的。这时更可能出现的就是“借”,而不是拿出共识的“货币”来达成,因此说“债”的历史远远比“货币”的历史更久远、也更常见。
”债务-货币-战争“,这三个要素在人类5000年文明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货币本身也是在”信用货币-金银货币“中迭代反复,金银货币是战争的附属品,而非和平交易的产物。而信用货币在往往在和平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一句俗语”乱世藏黄金,盛世买古董“更能表示这个反复周期。战争带来了更大的债务和货币需求,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赔了2个亿白银+1个台湾岛。“债”一直在演绎,进化,在各国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新的朝代往往起始于历史债务的颠覆清算,终结于新朝的债务危机。人类文明的进程仿佛是债的循环,逐步演绎到现代社会,例如美国这样超级借方向韩、日、中这样的贷方借钱,双方不在乎借方是否真的归还,而在于借方手中的“枪”,借方的军事实力是维持借贷关系的强有力保证。
大到一个国家的债,小到一个公司、一个现代社会的中国农村,债往往维系着组织和个人群体的运转。在农村社会里,相对封闭的人群关系,在处理各家红白喜事时,”债“往往起到了融资办事的作用,只不过叫法不一样,”人情账“、”往来账“在各个家庭里面都有个小账本记录了这一切。
《债》这本书的缺点就是太厚了,不适合轻便阅读,后面长达100页的英文注释实在为翻译者汗颜,估计人家也懒得翻了。
来源:http://www.ashnotes.com/read-debt/
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願祢的國降臨;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
阿們!
David Graeber是一位著名的对欧美世界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这是很少见的。比较经典的搭配是研究欧美以外社会的是人类学,研究欧美本身的是社会学。去欧洲中心化已经让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就剩方法论可见大区别了。
若非从此书中学习到古代印欧语系下,债与罪是同义,甚至是同一个词,到今天也是同词根,我大概会在自己观察到的琐碎社会事实中打转很长时间,比如坏账、金融危机、生态环境破坏、商品生产过剩,如此等等,企图拼凑出一副更大的图画,但却不得要领。
尽管Graeber认为原始债务是人类社会虚构出来的,但联系上自然环境,就能给予这句话一个反驳:人类难道就不欠大自然的债吗?不欠神所创造的世间万物的债吗?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那一刻,并不是新事,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对大自然做的事情:对大自然的出产永远有信心,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所以在加拿大这个国家建立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已经猎了过量的皮毛给皮毛贸易公司,并且已经过于习惯从贸易公司中换取生活必需品。到皮毛贸易坍塌那年,自己已经成了皮毛贸易公司的债户,还顺便导致几个物种绝种了。到今天,原住民还是债户。
但一切都是暂时的。
上主是公义的。
《债》读后感(三):一本名不副实、但是充满想象力的书
我得说,这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不过,如果考虑到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极端唯名论倾向,这本书到底该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不过只是一种约定罢。我想格雷伯会同意我的这种判断吧)。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关于货币本质的唯名论—到底什么作为货币,不过是社会的一种约定或习惯(据说这种观点首先来自于亚里士多德,pp283),金银之作为货币,并不像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所论证的那样,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作为这种观点的具体展开,作者花了五章的篇幅阐述他的信用货币-金银货币交替循环的理论。而债务问题,在这本书中不过是个从属角色。也许是作者想赶一下时髦,所以才采用这个书名?不过如此名称本身便具有实在的含义了。如果我是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我会把它叫做《信用》或《信用史》—货币和债务本质上是反映一种信用关系。
在讨论政府债时,作者认为今天政府债券在本质上和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在位时一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战争债”(pp341、343)。如果在二战及以前,这种判断基本成立。但是如果把今天诸国的政府债务都理解成战争债,那如果不是无知,就是让偏见蒙蔽了双眼。作者以美国为例展开论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立。但是如果真的如此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最近这几年,美国没有参加大的战争,财政上却还是收不抵支、每年新增大量赤字,以至于其债务总量屡屡突破其国会设定的债务上限了。如果引用日本这个例子,应该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清当代政府债务的来源与本质。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费负担一直较低,近年日本军费占GDP的比重基本在1%左右,这在世界各大国中是最低的。然而,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早就超过200%,却是世界各大国中最高的负担。我们难道还能说日本政府债本质上是战争债吗?实际上,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发生债务危机,根源并非在于这些国家穷兵黩武,而在于在现有的代议民主制下,由于宪法上缺乏有效的财政平衡约束机制,各国政客为了讨好选民,福利支出难减码、而税收收入难加码,最终导致债台高筑。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在某些问题上,作者能给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作者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关于战争、货币起源、市场起源以及税收起源间关系的论述,关于“社会货币”的论述等,正是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作者作为人类学者的功力,超越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起源、货币性质相关问题的狭隘观点。
《债》读后感(四):一些思考
看的不是很仔细,主要感觉有:
1、作者对货币起源讲的不错,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讲述,说明货币的产生与战争必不可分,并且最后得出美元背后的力量是军事力量。这个确实说的有道理。但是作者批判的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其实并不新鲜,即便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对自由市场的批判与改进也从未停止,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就是一个例证。
2、作者对货币的功能提出了疑问,这个值得思考。货币的三个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手段是经济学中公认的,而且有不辩自明的意思。但是在作者从人类学角度的考察中,显然货币是不具备价值储藏手段的,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也是后来的事。货币一开始从“人性经济”中产生,之后与战争、奴隶等暴力行径密切相连,最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达到了顶峰。
3、远在货币产生之前,债务就在道德形式中存在,之后债务的内涵不断变更,直到成为今天的形态。
《债》读后感(五):一切皆因信貸和債務 (文匯﹕2013年5月6日)
一切皆因信貸和債務
(文匯﹕2013年5月6日)
作者:大衛.格雷伯
譯者:董子雲、孫碳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
阿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經濟活動起源於「以物易物」及其衍生的交易行為,而貨幣則作為量度中介而出現,大家將這說法奉若圭臬,然而這不過建基於1776年的蘇格蘭社會狀況。一直有不少人類學家,還有持信貸理論者,均認為信貸和債務比一般交易活動更古老。格雷伯便是其中一個持此論者的人類學家,《債》就是他闡述這方面見解的代表﹔另外,作為無政府主義者及「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格雷伯也藉此書對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作深刻的反思。
第一枚貨幣或第一次交易是怎樣誕生的?即使經濟學家也不懂回答這問題,格雷伯卻梳理出一段五千年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所有鈔票上面有發行者簽名,格雷伯用英國歷史的例子來解釋,最初國王向銀行家借貸(通常是為了擴軍或築造苑囿),鈔票原為給銀行家的抵押書,英王在上面的簽名等於承諾以皇室財產為欠債抵押品,銀行家遂得以發行這些有皇室財產作後盾的抵押書,在金本制制度下,變成了銀行家署名以金本位作抵押的鈔票。這意味著鈔票在其使用上建基於信貸而非交易。
如果要設想最初人們怎樣交易的話,我們只能描繪出模糊的情景。因為所有經濟活動離不開社會關係,而除了自給自足的生產外,原初的經濟活動不是賒帳便是互惠,即使在斯密年代的蘇格蘭社會,也有被僱主拖欠工薪的工人,以工作用的釘子給酒館作為拖欠酒錢的憑據,甚至到了十九世紀,也有外國水手在香港流連時向酒館簽下欠債憑據,而酒館則把有背書的憑據當作鈔票用。法國人類學家牟斯(Marcel Mauss)對初民社會中的餽贈(gift)行為的研究,令不少論者開始將互惠關係視作最早的經濟活動,但即使互惠關係亦建基於受益者在以後償還的假設,償還債務成為一個人的道德義務,也成為建立人際關係的鑰匙。
所以在作者看來,債務並非某種負面事物,它反而構成了人生及其意義。而交易卻恰好相反,它在初民社會出現不多,因為交易意味著一次性關係,交易過後彼此便不會有聯繫,所以也意味著不禮貌甚至侮辱的舉動,原始社會只會與外人進行交易。不過,透過衍生貨幣的途徑,借貸者變成某種神祇般的人物,欠債人成為其奴隸。在原始社會中,債務甚至發展成「血債」及某種類似「償命權」的東西,作者剖析了西非奴隸貿易的源頭,也向讀者講述西非蒂夫人(Tiv)部落中某些巫師怎樣烹殺其親屬供無知的陌生人食用,結果強迫後者殺死自己親屬以償性命的例子,都是生命債的例子。
格雷伯梳理了五千年來關於債務的歷史,其中不單與社會及經濟相關,更涉及不同宗教及倫理觀,讀者漸漸發現,債務概念已橫亙於人類歷史的各個層面而對每個社會影響深遠。信貸和債務成為富商圖利和宗教機構主宰權力的途徑,而在國家進行信貸的需要下,貨幣作為維持軍事及政治勢力的工具誕生了,然後貨幣深遠地影響整個確認其信用價值的社會。自由市場論者及所有人越是深信有這麼一種獨立於國家權力的價值媒介,貨幣及其衍生的市場與國家權力的關係就越緊密。而今日美國的金融海嘯,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都是信貸過度膨脹的結果,不單令大量人破產、失去居所,更奪去了他們所有甚至生命。在《債﹕第一個5000年》書中,格雷伯以豐富扎實人類學及歷史研究,向讀者揭示國家主權與金融權力的雙重剝削,挑戰慣性思考以鼓勵建立對未來的願景,意義匪淺。
《债》读后感(六):宗教,政治,人生,社会,货币皆源于债
首先作者一上来就推翻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以物易物-》以货币易物。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来观察,作者观察到货币起源是这样的:以债易物-》政府规范债-》创造货币。这样货币的必要性,合法性跟政府是有很大关系的,从根本上怀疑了自由市场鼓吹者的根基。
这样作者说货币源于债。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起源于需求,给予,借,交换,于是产生债。
政治上,政府为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规范债,为了获得收税权,发行了货币,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例如政府发行货币,给了军队,然后,让人民用发行的货币缴税,于是货币流通起来。从各个殖民地的例子,和几千年来改朝换代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撤消债务,重新分配土地来看,很有意味。
为什么美国欠了全世界这么多债务,还这么理直气壮,中国还要继续买美国国债?
为什么国际货币组织要借贷款给贫穷的国家,条件是实现他们要求的民主制度,在他们还不起时,要降低他们的医保不顾他们儿童的死活也要他们还钱?
为什么有人攻击奥巴马说他的社会主义分子,他就是要增加富人税率,劫富济贫?
为什么1998年俄罗斯宣布他们将延期偿还他们所欠的所有债务,而全世界束手无策?看着世界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为什么希特勒是民选领导人,他一上台就宣布取消一战德国欠下的所有战争债务?为什么战胜国能宣布战败国对自己欠债?
以上问题似乎均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
最后举书中很有意思的一个例子,5000年前,犹太法典规定了,7年一次为禧年,取消所有债务,因欠债而在债主家卖身为奴的人,可以要回自己的土地,回家种地。
《债》读后感(七):债务天生的属性——货币化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那你就错了。
如果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类学家写的书,我可能连翻阅的兴趣都没有。
这本书最容易引起人阅读兴趣的地方就在第一章第三页,作者对四个关键字——欠债还钱——的质疑。
欠债还钱,_ _ _ _。
空格上填什么?99%的人会写“天经地义”。
没错,作者竟然敢质疑欠债还钱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作者确实也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
可惜的是,后面的内容就再也没有有趣的地方了。
作者研究了债务的起源,证明债是比货币还要早存在的事情,而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这种事情也都是经济学家意淫出来的,人类学家压根不承认这种事情的存在。
货币诞生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社群的债务网络不断的扩张和复杂化时,人们需要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来记录和清算互相之间的债务——这个东西就叫做货币。
所以债务的货币化属性是天生的,只不过把他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就变成了政府耍懒,为了减轻债务负担,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稀释货币价值,隐蔽地向人民收取通货膨胀税。
作者在最后一章结论的结尾中说道:“没有人有权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欠别人什么。”
而现实情况是,你一出生,税和死亡就等待着你。
因为政府一旦决定一个东西成为缴税的载体,那个东西就会成为货币;所以税,就是你一生欠下的——最大的债。
:此书还有另外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在第十一章P331:
“主人与奴隶、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同样是非人的:不论你是被主人卖掉,还是把自己租给雇主,只要钱一转手,你是谁根本就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需要能够理解命令,并按照命令去做。”
:中信这次找的翻译不能说好,也不至于差的读不下去。但最后60页的英文注释就这么扔给读者,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