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10篇

2022-05-25 12:2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10篇

  《希罗多德历史》是一本由希罗多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页数:7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一):谁是最幸福的人

  史学原典的期末论文,纯粹自己抠字眼写出来的文章。自己还是毫无“历史”常识的人啊><

  ~~~~~~~~~~~~~~~~~~~~~~~~~~

  关键词:《历史》 幸福 希罗多德 克洛伊索斯 梭伦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的第一卷,第29至32节四个段落展现了雅典贤人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一段对话。克洛伊索斯向梭伦询问: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梭伦给了他两个答案:一是雅典的泰洛斯,二是阿尔哥斯的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在他看来,人活着时候自己以为的幸福,不过是一种运气。只有死亡才能带来对幸福与否的评判:因为人的一生是无常多变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神随时可能夺走你所认为此刻你所拥有的幸运,而带你走向毁灭。

  国王的幸福尽比不上一个普通人?

  当国王克洛伊索斯自信满满地想要从见多识广的雅典贤人梭伦口中印证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之人”的设想时,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却客气地献给读者们一道翘首的精彩矛盾:你,战果连连的吕底亚王,幸福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第一,还是第二?除非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刻,你连“幸福”这张排位表都进不去。在那上面登记着的,只是能死亡的名字。

  与其说这是一场精妙的对话,不如说讲述了三个人传奇一般的生命故事---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之人,和世界第二幸福之人:

  雅典的泰洛斯。生在长在繁荣的雅典享尽安乐,膝下绕孙并且他们还都出色优秀。最终他自己战死于卫国战场,国人在亡处为其举行盛大的国葬;

  是阿尔哥斯的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他们不仅富足并有强健的体格:运动会得奖、能拉着母亲所乘之车,代替牛力走了四十五斯塔迪昂 (约8.1公里)的路前往希拉女神的祭祀典礼。无数朝拜者一同见证了他们的荣耀与优秀,希拉女神赐予他们最高的幸福——参加牺牲和圣餐后,他们在神庙中安然于睡梦中离开人世。后来,阿尔哥斯人还在戴尔波伊神庙里为他们立像。

  这两个故事,不折不扣地表现了希罗多德的“历史”观——幸福不幸福,定要到一生终结才能被人评判。自己把自己人生预设为幸福的克洛伊索斯,充其量最多能算作幸运。言下之意,厄难随时可能降临,先不要忙着高兴。幸福是一个只能献给死神的词。

  幸福是一个只能献给死神的词

  希罗多德的教诲本质上就是荷马的教诲,而荷马,正如苏格拉底指出的,让一切都屈从于运动(motion)。 希罗多德笔下,梭伦口中,用一个个精确的数字算出来人悠长的一生,算作最多能活到70岁,分分秒秒间渡过的两万六千二百五十天,没有一个能是相同的。他所指出的幸福与否的衡量方式,可以克服时间流转中生命有得必有失。---这种粗放而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愿称之为“盖棺定幸福”。

  命运之轮时时转动,好运未变之前,适时而死,盖棺论定,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不幸的人,就是死时恰逢运气不佳。

  故而可以说,在希罗多德笔下:

  幸福=【运气】+“死时正(相对多地)拥有着一些东西

  所谓幸运:得失之间

  人活着时候自己以为的幸福,不过是一种运气。这种运气,直指“拥有”,梭伦以拥有的相对数量来衡量幸运。拥有最多的,就是最好的。由于没有人能拥有世上所有的东西,故而只能比较而言。对于一个个人来说如此,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积极幸运

  积极幸运,意指拥有某东西;消极幸运,意指没有失去某东西。

  前者如若可以随心所欲得获得,那么就可以直接从等式的左边的天平去掉“适时而死”这个要素,成为“绝对幸福”。根据两个故事,可以窥见希罗多德认为可以让人获得“绝对幸福”的东西:它们可以是某些具象的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实体。(如下表)

  具象实体 出处 抽象实体 出处

  1. 财富珍宝 123 1. 荣誉 A. 子孙出色优秀 13

  . 奉献城邦 1

  2. 有子孙血脉 13 C. 受到人们的赞誉 12

  D. 被人祭祀 2

  3. 健康的身体 23 2. 虔敬 2

  3. 心情愉快 3

  1. 指泰洛斯的故事(第30节);2.指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的故事(第31节);3.指第32节梭伦解释为何无法判断国王是否幸福的原因的有钱人与财产适中的人的比较。

  财富毫无疑问是衡量运气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应和了对话发生的场景:梭伦到达撒尔迪斯三四天后,国王克洛伊索斯带他去参观他精美的宝库。财富的多少虽不是关键——“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 。财富,不管认为幸福是当下的还是死后才能判断的,都是必要的甚至乎首要的考量因素。

  消极幸运

  消极的幸运,从获得的另一面—失去,体现了“相对幸运”,而从此处虽然不能判断出“幸福”,但是可以判断出“不幸福”的。在这一生获得外在事物的道路上,这每一件东西的占有与被占有关系必有破裂的时刻。

  “他的身体不会残废,他不会生病,他不会遇祸”。 如果人残废、生病或者遇祸,那么不用等死亡来到的那一刻来论定,他已经是不幸福之人了。

  在希的笔下, 幸福是要终其一生都在幸运之中。

  希罗多德比较了有钱但不幸的人与普通但幸福得人的幸福。他论证道:前者的优势不过仅仅只有两个,一是更有能力满足欲望;二是更有能力承受打击。而后者却有无数多的其他优势。

  这也表明了,上表列举出的几项可获得的实体,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

  因而如若终其一生都能持续拥有那些他已获得幸运,那便是幸福。只是这最后的决定权并不握在人手中。“因为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所谓幸福:神会证明给你看,死有时候比活好

  既然盖棺定幸福,幸福不幸福要看死时是否运气正佳,那么除了衡量幸运的多少之外,希罗多德排序第一和第二幸福的标准究竟为何?

  在克列欧毕斯和比顿兄弟的故事中,显示出了答案:死亡的时机。即什么时候神将死亡降临于你头上。“从他们两个人身上,神也就清楚地表示出,对一个人来说,死是怎样一件比活着要好的事情。” 当他们的母亲向希腊女神祈祷,恳请她降临最高的幸福赐给她的儿子们的时候,女神赐给他们的是死亡。只不过他们是在神殿中、在众人的赞叹过后离开人世的,这死亡,便是适时的,是比活着来得更好的。

  在希的笔下,“适时而死”,这四个词掌握在神的手中。他不断地强调,神是爱妒忌的,他们会干扰人间,夺走人此刻所感知的所有幸福。

  终究人的幸福都在于神的一念,人的命运在神手中。

  希罗多德:精于世故的世界之人

  希罗多德是对哲学保持沉默的人。但在这四个段落中,若隐若现中环绕着他的一种哲学态度:否认“永恒”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他是世故的,并活在世界之中的。

  首先在于他把命运的无常归结为神力所致。说希腊的神是神,不如说它们是和我们一样有欲望、会妒忌、会生气的人。当古希腊的人们无法探究到无论是自然也好、亦或是人类社会也好旦夕祸福产生的规律,这一切现象就被认定为人所不知的神的力量操纵的结果。

  其二在于希的“哲学”是尊重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是顺应活着的人心愿而说的。梭伦并没有否定国王是个幸福的人,只是把判断的权力从国王自己的手中留待给了后人。

  至于在当下,活着的这一刻是否幸福,还是国王自己的事情。克洛伊索斯在第33节中已表明对“盖棺定幸福”的态度:“像这样一个忽视当前的幸福并要他在每件事上等着看首尾的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

  只是在这种天真却又世故的笔触下,以死亡来给求取永恒下一个句点,存在无法解决的几个疑惑:

  一,既然所得是衡量幸福的指标之一,那么计算的方式,为什么不是计较一生的总量(如功利主义者一般),而是计较死亡前那一刻的幸运与否呢?

  希否认了永恒,看到了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却又在解释之中将自己拖入了“动”的深渊。深究其衡量方法,似乎还是那么的不可衡量幸福。

  二.既然文内没有直接表明对死亡本身的态度,那么假定一个死去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盖棺定“幸福”,这里的幸福死者本人是已经无法体会了。这里便存在一个偷换概念:把对己而言的幸福与彼眼中的幸福混淆。

  如果说克洛伊索斯代表着当时主流希腊人的观点:把握当下的幸福,并认为人的此生幸福是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靠自己把握的。他们的世界中,幸福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我”;而希罗多德所展示的是世界,一种“他者”的视角:也正是一种“历史”的态度——留待到死后,由别人来看,“你幸福吗?”。

  参考文献:

  1. 希罗多德. 历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二):人间的幸福是绝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在这本书里很少有赋予哲理性的话语,也正如希罗多德所言,他只是如实的记载希腊在那个最辉煌的时代的一些民族的故事而言,以免让这些伟大的光环流失人间,让子孙后代在怀念这个时代时充满着敬意。

  在一个现代人眼中看来,难免有许多迷信的色彩,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请示神托。而神也是希腊世界中最伟大的力量。仿佛是在神的帮助下,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和斯巴达的率领下终于打败了波斯帝国,迎来了希腊世界的伟大辉煌。而正与希罗多德所言,“人间的幸福是绝不会长久的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波斯人已经衰落了,而希腊终于在雅典和斯巴达的争夺下走向衰落,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终于横扫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城邦制终于走向了历史的末路。然而有一点不得不提,希腊的民主制从亚历山大开始已经在西方世界和亚细亚地区广为传播了,民主的种子已经种下了2000多年,很显然专制的种子在华夏地区也传播了2000多年。

  在中国,同样的意思用另外一句话来表述,“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言简意赅! 然而有时却很奇怪,中国向来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自诩,主张道法自然,而在描述这些哲理的时候又往往显得生硬,似乎有点说教,个体似乎脱离了自然。西方世界以理性著称,而在对人的教导上却能做到循循善诱,似乎更贴近自然,希罗多德的这句话是如此的充满感情!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三):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概述

  在《历史》一书开头,希罗多德便开门见山地发表了那段传诸后世,并为后人不断释读的名言。 从这段话语中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希望写就的这部“历史”记载的双方分别为希腊人和异邦人(或译作“蛮族”,主要指的是波斯人),所述内容是双方的丰功伟绩以及纷争原因。因此,希腊人和异邦人双方的丰功伟绩以及两者之间纷争的原因就构成了整部《历史》的主题。一般认为,希罗多德所记载的大体是从公元前680年吕底亚王国的兴起至公元前479年希腊人击退波斯人,这前后大约200年的历史。作为全书的开端 ,第一卷记载的是吕底亚王国的兴起及其国王克洛伊索斯对波斯帝国的进攻。从全书的角度来看,第一卷所载内容构成了后来波斯人入侵希腊的诱因之一,亦即是双方纷争的原因之一。

  从叙述的主体来看,《历史》第一卷大体上是沿着两条线索铺陈展开:其一,吕底亚王国的兴起与覆灭;其二,波斯帝国建立者居鲁士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和结局。笔者现在以节为单位,简要地将两条线索的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条线索主要描述的是地处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的盛衰。具体而言,第7-14节介绍的是吕底亚王位在两个家族之间的更迭以及发生其间的宫闱轶事;15-25节为阿律阿铁斯在位时期的统治;26-55节是克洛伊索斯在位时期的统治(其中包括了与梭伦之间关于幸福的对话;其子之死;为攻打日益强大的波斯寻求神谕等内容);56-64节介绍了克洛伊索斯希望寻求结盟的两大希腊本土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的内政情况;71-85节是描述吕底亚人与波斯人之间的战争,最终结果是吕底亚王国首府撒尔迪斯被攻陷,国王克洛伊索斯被俘;86-91节描述克洛伊索斯在波斯人手下逃过死难,而后质问德尔斐神谕的经过;92节介绍了克洛伊索斯的奉献品;93-94节介绍吕底亚人的风俗。

  纵观整个第一条线索,其中心人物是美尓姆纳达伊家族第五代国王克洛伊索斯。希罗多德之所以如此不吝笔墨地描述此人,是因为在他看来,克洛伊索斯是“在异邦人中间是第一个制服了希腊人的人” ,也是“最初开始向希腊人闹事的那个人” 尽管如此,对于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端,希罗多德兼而有之地引述了早先的神话传说。1-7节中他交代了四个希腊神话故事,并依次将其解释为:腓尼基人将伊奥拐到了埃及、克里特人(《历史》中译为“克里地人”)劫走了欧罗巴公主、希腊人劫走了美地亚(阿尔戈船英雄纪)、特洛伊人劫走了海伦。如此,东西方各有两名女子被对方劫走,从而引起了纷争。不过,对于早先的神话传说,希罗多德秉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他先后引述了“有学识的波斯人”以及腓尼基人的说法,并称“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说法合乎事实,我不想去论述” 。

  第二条线索则主要是交代美地亚人、波斯帝国的兴起。95-101节交代了戴奥凯斯如何一步步地统一美地亚人;102-106节描述了戴奥凯斯之子普拉欧尔铁斯与其孙库阿克撒列斯的统治;107-122节重点叙述了阿斯杜阿该斯企图借手下之手杀死其外孙居鲁士然未遂的经过;123-130节是居鲁士带领波斯人反抗阿斯杜阿该斯并取得王位;131-140节描述波斯人的习俗;141-151节引入了爱奥里斯、伊奥尼亚诸城邦的简介;152-153节斯巴达人未向上述两个民族派遣援助;154-161节是介绍吕底亚人帕克杜耶斯的叛变及其被俘;162-176节为波斯大将哈尔帕哥斯对爱奥里斯、伊奥尼亚诸城邦的征服;177-187节描述了巴比伦城以及此前两位女王对其进行的改造;188-191节介绍了波斯人攻克巴比伦城的经过;192-200节描述了巴比伦人的习俗;202-203节插入了高加索山脉诸部落习俗;204-214节介绍了居鲁士讨伐玛撒该塔伊人及其之死;全卷最后两节介绍了玛撒该塔伊人的习俗。总体来看,从整个第二条线索中,希罗多德为我们描绘了继美地亚人之后,一个在波斯王居鲁士统治下日益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兴起。

  通过比较两条主线的叙述,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拥有贯穿线索始终的核心人物,即克洛伊索斯与居鲁士。同时希罗多德追溯了两者各自的家族谱系。前者是取代了海拉克列达伊家族的美尓姆纳达伊家族第五代国王;后者是美地亚人国王阿斯杜阿该斯的外孙。其次,两个王国在其国王的统治下都先后走向鼎盛(至少就军事层面而言是如此)。克洛伊索斯征服了亚细亚的伊奥尼亚人、爱奥里斯人、多里斯人,成为哈律司河以西所有各个民族的僭主; 而居鲁士及其大将先后征服了吕底亚、巴比伦以及整个亚细亚各民族。再次,在描述完各自的“业绩”后,希罗多德分别介绍了两者的习俗。最后,两个称雄一时的国王最终都走向了毁灭。克洛伊索斯成为波斯人的俘虏,国破家亡。居鲁士则死在战场上,其头颅为对手砍下后放入盛血的革囊之中。

  由此可见,《历史》第一卷的叙述是相对简单明晰的。尽管两条主线都围绕着各自的内容展开,但是在71-85节,即吕底亚人与波斯人之间的战争处,希罗多德对两条主线的叙述进行了衔接与过渡。尽管如此,然而笔者在进行阅读时依然感觉并不容易把握和厘清其中的主体内容。究其原因,在于希罗多德使用的多种叙述方法以及吸收的丰富体裁类型。

  叙述方法一:顺叙。从叙述方法上看,顺叙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最容易为读者所理解的方式。第一卷中大多数历史是通过顺叙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关于吕底亚王国兴起以及克洛伊索斯的统治即是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居鲁士对巴比伦与玛撒该塔伊人的征讨,其将领哈尔帕哥斯对爱奥里斯、伊奥尼亚诸城邦的征服同样也是采取了这种叙述方式。

  叙述方法二:倒叙。第一卷中的倒叙内容主要是从第95节开始,亦即是在居鲁士灭亡了富庶的吕底亚王国,俘虏其国王,取得了辉煌“业绩”后,希罗多德称“我这部历史的后面的任务,就是必须考察一下摧毁了克洛伊索斯的帝国的这个居鲁士是个何等样的人物” 。故而,从95至130节,希罗多德回溯了居鲁士之前的美地亚人国家以及居鲁士的崛起。

  叙述方法三:插叙。简单来说,插叙就是希罗多德在进行主线叙述过程中,不时地插话,从而偏离了原本的主题。国内学者吴晓群介绍说,“在书中,他不断地打断自己的叙述,不断地在一件事尚未讲完时插进一段相关的背景介绍。这种插话,短则一、两节,长则多达整整一卷,最长的一段就是介绍埃及风俗的第二卷。更有甚者,还有‘插话中的插话’,即在一段插话之中再插进另一段。” 插叙或许是给读者在对《历史》一书进行阅读时造成最大障碍的一种叙述方法。在整个第一卷当中,使用插叙方法的篇幅所占较多的主要有56-70节中,插入有关希腊本土两大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的内政情况,谈及雅典佩西斯特拉托斯的僭主统治以及斯巴达的吕库古(《历史》中译为“吕库尔戈斯”)改革及其对伯罗奔尼撒大部的征服过程;141-151节是有关爱奥里斯与伊奥尼亚诸城邦的简介;184-187节详细介绍此前尼托克里斯女王对巴比伦城的改造。而小篇幅的插叙亦是随处可见。除了上文所述的偏离原主题,从而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之外,插叙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阅读困难,即,插叙内容有时会在主线内容的时间前后来回穿插。例如,在第163节谈及伊奥尼亚城邦波凯亚(Phocaea,或译作“福凯亚”、“福西亚”)时,他先是述及了在波斯将领哈尔帕哥斯进攻之前,波凯亚人因最早进行远洋航行而建起了防御城墙,而后又继续叙述在波斯人占领其城邦之后,一部分波凯亚人迁移至库尔诺斯后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战争。 另外,有关波凯亚的例子提醒我们,由于时间上的不确切,插叙中的内容有些或许可以上溯至更久远的年代,因为荷马在其史诗《奥德修斯》中也提及波凯亚城邦修筑围墙一事。

  希罗多德所采用的插叙方式可能会给阅读者带来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楚之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希罗多德在著述《历史》时很多时候面对的并非是读者,而是听众。“因为他是在面对听众讲故事,这种讲述就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而不断地打断他的叙述。这是一种随着语言本身的流动而流动的讲述方式,是一种随时准备分流、回溯,然后再重新汇合的言说方式。” 而希罗多德“似乎也与荷马一样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游吟诗人,而不是一位作家。”

  除了叙述方法外,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还囊括了多样化的题材。也就是说,由于希罗多德拥有丰富的资料来源,从而在其《历史》中整合了当时希腊的多种史学体裁。

  据后世学者研究,希罗多德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文献资料;其二是口述资料。通过这些纷繁复杂的资料来源,希罗多德在全书中为后人展现了多样的题材,其中包括神话传说、家族谱系、地理描述、人种志等。于是,原本相对线索明晰的战争内容在添加了上述题材类型的相关信息后,《历史》便为后人展现了一幅宏阔、立体的历史画卷。

  题材一:神话传说。在第一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传说是开篇有关伊奥、欧罗巴、美地亚以及海伦的故事。虽然希罗多德引述了这些神话传说,但不予评价的“客观中立”立场以及与后续内容的相对分离,表明他已逐步地将神话传说内容与他所记载的“历史”区分开来。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而言的。在王敦书、王以欣先生看来,希罗多德只是将神话记述得更像是历史。

  题材二:地理描述。第一卷中的地理描述主要集中于小亚细亚地区,包括以河流、海洋、山脉为主的自然地理信息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文地理信息。前一方面希罗多德主要介绍了哈律司河、金斯德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阿拉克赛斯河、里海以及高加索山脉;后一方面则描写了阿格巴塔拿城,尤其是花了不少篇幅来描写巴比伦城。关于希罗多德第一卷中记载的地理信息是否准确,笔者在此无法进行辨识。但可以稍加肯定的是,希罗多德获取的地理信息不止一处来源。例如有关哈律司河的介绍分别出现在第6节与第72节。第6节中希罗多德写道,“这条把叙利亚和帕普拉哥尼亚分隔开来的哈律司河是从南向北流而最后流入所谓埃乌克谢诺斯(黑海)的。” 在第72节,希罗多德是这样描述的,“发源于阿尔明尼亚山岳地带的这条河先是流过奇利启亚人居住的地方,然后从那里又流了一段,在它的右手是玛提耶尼亚人居住的地方,左手则是普里吉亚人的地方;在流过这些人的居住地以后,它更向北流,把右手的卡帕多启亚的叙利亚人和左手的帕普拉哥尼亚人划分开来。这样哈律司河便形成了从面临塞浦路斯的海到埃乌克谢诺斯(黑海——译者)的几乎全部下亚细亚的边界。” 通过比较这两段同为哈律司河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两条信息并没有明显的前后矛盾之处,但是后一条信息明显要比前一条信息详尽:它不仅介绍了哈律司河的起源,还详细列举了河岸两边的居民。据此,笔者推测,希罗多德对于哈律司河不仅获取了不止一处的信息,并且他本人对于这条河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题材三:人种志。构成人种志主体内容的是希罗多德对于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包括第一卷在内的整部《历史》最具特色的题材。通过这些介绍,后人才得知众多民族的“奇风异俗”,而这远非现代考古挖掘成果所能完全复原展现出来的。在第一卷中,希罗多德重点介绍了吕底亚人、波斯人、巴比伦人以及玛撒该塔伊人的习俗。例如,在吕底亚人中流传着年轻女性卖淫存钱置办嫁妆的习惯;有关波斯人的介绍涉及其宗教、教育、婚姻、生日习俗以及身份地位等内容;巴比伦人方面则涉及其如何造船、穿衣打扮、拍卖姑娘以嫁娶等内容。在描述这些风俗时,不管希罗多德是否秉持着“求真”的态度,但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对于这些“奇风异俗”是带有其立场的。例如,他认为波斯人不能随意以死刑等来严惩仆人的做法是贤明而值得推荐的;在他看来,巴比伦人拍卖姑娘以进行嫁娶是最聪明的风俗;巴比伦人在市场中关爱并且帮助治疗病人是他们风俗中最贤明的;而巴比伦妇女一生之中要到神殿与不相识的男子交媾是最丑恶可耻的。

  在笔者看来,希罗多德的立场背后彰显的可能是这些异邦人习俗与希腊城邦习俗的格格不入,但也恰恰是因为它们的“与众不同”,才值得希罗多德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来从而在《历史》中为其书写一笔。这种旁征博引、包罗万象的文化史不正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么?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四):神托为什么准

  勉强看完了希罗多德的历史的上册,虽然有所感悟,但不免只是草草阅读,加之能力有限,虽然尽力记住那些奇奇怪怪的人名终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实在是惭愧。

  即使如此,以我的习惯还是要写点什么东西才不枉这一个月的辛苦,何况还有下册等我去阅读,自然得整理一下思路。这本书其实说是历史书有点牵强,然则历史一词其实是从这本书来的,说它不是历史书又毫无道理甚至滑稽可笑,那么不妨说这本书不太像现在所见到的历史书罢了。在历史脉络之外,不但穿插着各种风俗杂谈,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历史脉络也不甚清晰,以至于不得不在书后附注一年表来标注时间先后,也多亏了这个年表,才使我免于困在纷繁的历史事件中不能自拔的结果。我也明白了耶稣诞生后的公元纪年是多么的美好,多么显而易见的说明了时间的先后。

  惭愧的说,虽然这本书名为历史,我真的没法把他当作历史书来看,须知历史须知前因后果,得有时间地点,更得有英雄佳人,才能让我这个历史故事爱好者提起兴趣观看。然而这本叙事浩大的希波战争史带出了太多的民族、地名、人名,一时之间难以消化,总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作者一节一节写,我还真就一节一节的看,一段故事之内还是可以记住那么几个人的,可惜过了一卷之后,作者复又想起这个人,我见这个名字只觉熟悉,不得不返回去重温其经历,一边打定主意下次看一定得把人名画出关系图来。然则下一个问题则使这个打算十分不易,就是民族啦什么的名字都十分相像,我往往无法确定这个名字是人名抑或民族,是人还是神或者不知名的哪条什么河,欧洲大陆的河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以上的借口也好理由也好,就是为了说明,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这本书,只是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罢。

  其一,眼看着希罗多德笔下的这么多人物,虽然让人心烦,可是那么多的英雄或小人或义士或奇才,一个个出现在历史上,然而所留下的,不过寥寥数行字,或许还有不知道是不是存在的功绩,忽然又感觉有点心酸,这种感觉在刚比西斯去世的时候感觉格外明显,那个有点疯狂的波斯国王,还有那个和他名字好像的阿玛西斯,他的儿子他的弟弟,毫无疑问,围绕着他有一个巨大的人物关系网,然而他终于不免留下遗言死去。纵然他很重要,可是这个名字还是很容易被埋没;纵然他的一生很曲折,可是还是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旦人死,便从历史长河中消逝,再也不出现,其实希罗多德笔下的每一个人都配写一本长长的故事啊。

  第二,以上的那么多人物,其共同特点是都相信神奇的梦境和神托,并且其中的神托神乎其神,至今没有看到不准的神托。这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神托真的很神奇,第二种是希罗多德略去了那些子虚乌有的神托,仅仅留下了的确是应验了的神托。个人感觉后一种比较靠谱,也比较符合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职业道德。然而仍有一个问题,即这些神托真的准?我当然不是不相信希罗多德的职业操守,怀疑他胡编乱造什么的,而是觉得也许另有深意。瞧,这么多的伟人啊,他们的一生,充满着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往往有着神的旨意,比如为什么战争失败了,是因为神认为你应该受罚,其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盲从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神说你不能打这个国家,立刻乖乖停手,神说你应该把儿子送走,立刻把儿子打包简直就像送瘟神一样。他们的故事真的是他们的吗?我觉得希罗多德笔下的人们都颇有可怜之处,虽然按照他们的理论,神眷顾他们才向他们展示神托,然而神和他们自己难道都不觉得这样就不好玩了吗?比如一个人生来就知道自己很神奇,知道自己必然可以改朝换代,缺少了赌一把的紧张感,人生会少很多趣味的吧!所以,或许希罗多德希望借这些神托,告诉我们为人的无奈,我们不甘心被操控,可是最后往往还是回到了起点,我们渴望预知结果,可是不知道是胜是败的结果和我们对成功的欲望又是那么矛盾。

  进一步而言,命运是无法抗拒的,要不神托怎么那么准呢?希罗多德写的那些人物却又无一不抗拒了一些,虽然最终神托还是不免应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不会是我们应当对其言听计从,而是我们尽力的去描绘自己的人生,我们就好似风筝,总是有一根线牵绊着我们,然而纵然最终会回到主人的手中,在空中怎么跳舞,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也许时代的浪潮会似那暖风徐徐助我们上青云,也许会有人为我们事先准备好生活的轨迹,但是终究还是要自己乘风借力为了自己而飞。

  2012 2 16晨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五):为了桂冠的荣耀

  “玛尔多纽斯啊,你率领我们前来对之作战的是怎样的一些人啊,他们相互竞赛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金钱啊。“

  历史的上册是有点读起来枯燥的,特别是如果你没有太多背景知识,因为插叙实在太多,下册主要是希波战争,精彩纷呈。整本书有许多我们在其他地方读到的故事,譬如幸福论,人生意义论,几千年的希罗多德把我们现在人遇到的困境都讲透了,仿佛所有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即使其中有些内容是离奇和荒谬的。对于经典再多的赞誉之词都是多余的。

  如果第一次阅读历史没有特别的背景知识,特别对于一堆的地名茫然无措时,建议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附的地图(徐松岩翻译),我已经上传到至网上。

  当然其中有些地名和人民翻译与该书有些是相异甚至大相径庭的,但基本可以根据书后的重要译名对照表猜出来,譬如:

  1.Phocis 波奇司 佛基斯

  2.Thermopylae 铁尔摩披莱 温泉关

  3.Delphi 戴尔波伊 德尔菲

  4.Xerxies 克谢尔克谢斯 薛西斯

  大家根据地图再来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样会对冲突的前因后果及地理风土人情理解起来会容易的多。

  《希罗多德历史》读后感(六):《历史》之于历史学的时代意义

  《历史》不愧是西方历史学的开山之作。虽然其中记载的许多事件与其说是史料还不如说是故事,但我觉得我们并不能对此太过苛求。我们现在认为历史学家应当力求记录和还原真相,但希罗多德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人,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他。在历史学初现端倪的当时,历史学家的任务我觉得不应该是记录和还原真相,而应该是把神力和人事区分开,毕竟任何学科都不可能一下就建立得很成熟,而这一点希罗多德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书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神谕,希罗多德也承认神谕很多时候是相当准确的(好像他是在第九卷中这么说的,我现在回过去看找不到这句话出现在哪里了),但神谕很多时候不是事件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如果把书中所有关于神谕的部分全部去掉,整本书还是完整的,因为希罗多德对于其中大多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神谕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心理暗示和背景衬托的作用。书中极少有提到神直接借助自己的神力插手战争从而使胜利的天平向某一方倾斜的情况,有不少提到这样的情况的地方也只是希罗多德对民间传说的记载,他还会在后面写上“我是不信的这样的话”。我看到的仅有的两处希罗多德不是为了记载民间传说而提及的灵异事件分别是 § 1.175 的“每当这个民族本身或是他们的邻人要遭遇到不幸的事件的时候,雅典娜神的女祭司就会长出一大把胡须来”和 § 8.37 的“武器自己竟跑出来到神祠的前面”。由此观之,希罗多德明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神话和史诗的束缚,拉开了历史学的大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