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篇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由波爱修斯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一):哪怕乌云密布,黑夜笼罩

  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日渐沦为哥特人的附庸,作为一名出生望族的出色的罗马执政官,本书作者波爱修斯却仅仅显赫一时,便得罪东哥特王国国王,被诬陷而下在监狱……

  “昔日里我陶醉创作令人愉悦的歌咏,但如今我含泪被迫写出悲哀的吟颂……。死亡…她对我千媚百笑,然而悲凉已完全罩住我的头脑。她用云霓掩盖住自己诱惑本来面目无所顾忌地将我苟延残喘生活无限期延展……”

  书籍开篇,这位执政官诗人,便发出了如此悲叹的哀调。世事无常人生几何?愉悦的歌咏也在刹那转为悲哀的吟诵,境遇的反差使诗人期望死亡的降临,然而“死亡”之毒钩却藏在云霓之下,无限期延展着诗人在监狱阴冷的四壁之内苟延残喘的生命。在那一刻,乌云密布,黑夜笼罩,阳光无法射入监狱的一角,诗人又如何去面对这跌宕起伏人生

  和友人小聚,聊起生活谈到人生。个人景况竟都是无奈的唏嘘和感慨。依稀记得前不久我们还充满生活的斗志,在象牙塔内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年轻人的血气和无所畏惧理想主义姿态。或拿起笔杆在铁屋般的冷漠社会竭尽全力呐喊、或不断磨砺在专业奋斗着自己的媒体梦想、抑或投身在商业大潮中梦想有朝一日能有一番作为。想当年人生豪迈……

  此刻的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经历社会风雨不到两年,却早已没了那时的锋芒和斗志。生活或者生存,占据了我们的绝对中心理想已经被风雨侵蚀所剩无几,微弱地在不经意的深夜里向自己述说着曾经故事。故事,便成了历史;历史,躲在暗处朝我们冷笑!我们,无暇顾及甚或面对这惹人烦的冷笑,饱腹成了饥饿的我们唯一的追求

  然这深夜里向我们内心述说的理想,我们始终无法逃避。人生的转折路口,我们是听从这微弱的理想之声,还是顺从那喧嚣的社会大机器的轰鸣?抑或安静的花点时间仔细去倾听辨认淹没在嘈杂之中的属天声音。“选择”本身,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而且,刻不容缓

  乌云渐密,黑夜渐深,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选择?

  乌云密布,黑夜笼罩,诗人波爱修斯如何去面对监狱中的人生,如何去面对将至未至的死亡?这本《哲学的慰藉》正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千古名著(在人类文明史上,和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以及哈维尔的《狱中书简》并称为三大监狱文学)!这位被西方学界称为“奥古斯丁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的作者面对如此处境,反思人生际遇,思生命之意义,究天命之运作。通过散文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了作者与Lady Philosophy(中译为“哲学女神”)探讨人生与信仰过程

  波爱修斯用哲学性的思考来讨论重大的神学和终极命题,诸如幸福,善恶以及天命与自由的思辨,重新引起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理性与信仰”两种文明之间是否有交汇点这一问题的争论。被称为“仅次于《圣经》而对西方思想文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书,是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

  然而,千古名著,却始于作者突如其来的遭遇,从云颠跌落谷底而引起的理性之思、哲学之思。而在徒墙四壁之内,这样的思索无疑带给他莫大的慰藉,使诗人在与Lady Philosophy的探讨中更加不断加深着对于独一之造物主的认识。这内心真理之光束不仅在阴郁的监狱中温暖了诗人,更刺透了密布的乌云,照亮了无边的黑夜,给诗人带来了盼望。

  乌云渐密,黑夜渐深,我们如何去面对内心微弱的“理想”之声,如何去面对前路的选择?我们拿什么来慰藉那颗依然年轻却背负重压而筋疲力尽的内心?

  和友人行至西湖,感受着渐凉的微风吹拂在湖面之上,远处湖心小岛在夜色之中渐渐模糊。湖边音乐喷泉,人群涌动,周围灯火繁华似锦。这样的热闹,却似乎在另一个世界中,彷如村上春树在《1Q84》中所言的两个平行世界,近在眼前毫不相干面对生活中一件特别遭遇,朋友一句“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听罢无言,只能微微含泪,在身旁“另一个世界”人声鼎沸陪伴下,安静的走在小桥流水湖畔,所谓生活重负,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人的感慨此刻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哦,当心灵何等愚昧地沉入汹涌的深渊洪流,内部真正的光芒已不再燃烧,它冲进了外面的茫茫黑暗之中,尘世的风暴变成无法丈量的焦躁。”

  回到家中身心疲惫。内心犹如深夜般一无光明,木然躺卧于床,除了音乐别无其他……音乐彷如天籁,奇妙的煽起一点点已不再燃烧的内心光芒。心中莫名的涌起一股暖流,随着音乐轻声哼唱,“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主我这人是否也要,受你许可的创伤?……”点点的歌声化作向你的祷告,双膝着地跪下的那一刻,慢慢的充满了站起来面对黑夜乌云的力量。我知道,这份神奇的力量,只能是来自于你。

  乌云密布,黑夜笼罩,诗人在监狱内用理性和哲思慰藉自己的灵魂,而我,在深夜中藉着感性和音乐温暖了自己的心灵。然这一切,若没有上帝神圣之光刺透乌云,照亮黑夜,便全是惘然。

  最后已作者的一段诗歌作结,感受这能刺透地球内层和海洋深处的真理之光:

  “诗人荷马用他如蜜般的口舌, 歌颂闪着耀眼光芒的明亮太阳, 但太阳的光线仍不能射入地球的内层和海洋的深处。唯独大地的造物主,世上无物能阻挡他的视线, 黑夜中的乌云也不能遮掩。他只需将智慧眼神一瞥,就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他能洞察一切, 也只有他才被称为真正的太阳。”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二):一点心得

  一自身

  1人的欲望不断催生着,它们规定着我们的欲望。我们该明白命运不在我们的掌控中,如果一个人可以好好看看历史的故事,发现人们能够掌控的便是好好感谢命运赐予自己的东西,并发挥最大的努力,而很多的悲剧,或英雄事迹,或等等,便是人的理性幻想想要超出被命运罩住的人生轨迹,命运这个概念又是怎样的呢。是否命运随着人的意识和认识而上下颠簸,对于弱者,微弱的风便若可怖的命运,对于强者刀光剑影也是上升自己的本领。

  一个人可悲的是,当赐予他足够的才华,却没有足够的命运弹性给他发挥,最后让才华毁了个人。这或许也是命运的一部分,悲剧的一部分。

  2人的财富,名声,占有是否真正属于人们,还是我们不自觉间成为了它的奴隶,因为那摇摇晃晃的欲望是多么可恶的造物,在不经意间要让人以过分的需求去占有它们,而忘记了人本身的天然的美好纯净心灵世界,高雅的精神追求因为人过分的占有财富权力等而被损坏。

  我们无意批评巨大的财富,但是要衡量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享用它们,做它们的主人,我们是否为此忧虑万分而忘却金钱真正的本分,那就是带给我们适当的财务自由,而后人应该作为精神的主体,作为造物之灵深入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

  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占有欲,不加节制是多么的可怕。我们该以饱满的心去体验精神的美丽,虽然精神上的财富为了生的需求也要在毁灭之前有所节制,不至于出现那些天才们壮丽的自我毁灭,虽然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3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从广大众生角度阐述了我们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其欲望的结构是什么?不否认需求一步步地上升,其一个欲望接替着一个欲望的形成不断往上攀爬,也不否认各种需求交替存在,互相缠绕,同时环境也带来习惯的力量,所以一个人真正想要的东西真的会是复杂的,因为那里包含着他的祖先,他童年的经历,时代赐予他的资源,他在环境中汲取的观念等等,我们如何刨根溯源就要看那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吧?

  流落于欲望的造物是可悲的,因为从自身的经历来看,那磅礴的精神世界,从混乱的世界中游走的神秘哲思是更加敏锐的世界能量,是脱胎于肉体极乐的高雅世界,也是一个人应该不断去汲取的部分,那是智慧的真正快乐,虽然我们仍需要肉体的快乐,但是它们的关系应该是从属关系的,或者说是互相凌驾互相合一的。

  二 他人

  1即使恶人以偏执残酷的方式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至少我们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的,自己内心或者思想中某个所要,作者认为恶人的所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恶因,而是他们用这种方式追求他们的“善”,善代表完整,合一,快乐等等,由此善还包含着权力,金钱,性,精神肉体的快乐等等,虽然我认为书中对人的所欲没有深刻的探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善的不同表现,在我们一生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其中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我们。

  如果能够合一,或许就没有了善恶之分,因为善人何尝没有恶的想法,善恶很多时候都是相对而言,就如月亮的两个表面

  2为何善人很多时候受到了恶人的剥削,而恶人却常常获得足够的利益,如果真有神意,一个充分合一,至上的本质,他如何放任命运里多灾的多变,而不保证善的充分实施么。

  作者认为即使事情的外相如此,但恶人本身不也受着良心与精神的威胁吗,我们可以原谅一个肉体有缺陷的人,但是为什么不原谅一个精神有偏颇的人呢?虽然如此,但是恶人真正是有缺陷的,还是他们只是享受剥削人的乐趣。从个人意志的角度,我们当然不能够容忍恶人剥削我们个人意志的自由,在有限的生命与时间中,我们也不能容忍足够的耐心胸怀,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合理而又可视的伤害与力量还是需要的,那就是个人意志的力量,强大起来,是在这个命运多变的世界中存活的条件之一。

  很多时候,恶也是我们需要的一部分。

  三命运

  1世界是否存在着神意,我们可能可以从有序美丽的世界美景中看到秩序之美,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人类不断更新进步的可能性,从灵感的迸发中看到神意的存在。那是一种超脱理智,时间,空间的存在,以其美丽神秘权威的,甚至全知的存在给予我们生命以最高的指引。

  东方哲思一早就开启了以个人体验去体会神意的路程,西方世界以不断精化的理性去探讨神意,两者的融合或许会带来一些神意的启迪,作者十分认同理性的作用,但是个人体验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如果真有神意,那也不该否定个人意志的重要性,相反个人意志应该以更饱满的斗志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以彼岸的慰藉来逃避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合一到世界的源头,但是那也该是不断探寻的结果之一。

  这里也许有一个问题,就是神意如何与我们的命运相连接与解释类似宗教解释有很多,基督教的解释,印度教的解释,伊斯兰教的解释,这以体验与信仰为基础的存在依托,我们没有尝试过很难有精确的判断,但是里边的哲学思想,体验思想很多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那形而上的世界也许不重要也罢。也许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象征,是尼采所说的阿波罗的象征如是。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三):给现代人疗伤的书

  哲学给我的感觉向来都是生涩难懂,又臭又长的句子简直可以把人绕晕,想要读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竟然忽略了自己是个文科生,当初政治课的哲学书被我翻来覆去背了好几遍这个事实)。这本书倒是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简单通俗易懂,里面的诗歌也很美。

  为什么说它是现代人疗伤的书,我猜想是它给浮躁的追求功名利禄的现代人打了一针镇定剂。

  无论是小道消息新闻广播还是自己的朋友圈里,迎面冲来的信息都是:谁谁谁创业成功了,拿到多少多少资金;自媒体人一条软文就拿到几十万;就连隔壁家和你一同光屁股长大的二狗子都买车买房娶娇妻,跨入幸福美满生活的行列;又或是人家靠自己的业余爱好赚的都比你的正职多……(为什么大家都过得这么好呢,我觉得是过得差的比如我,根本就没人care好吗)

  我们追求的权利、财富、荣誉欢乐或者其他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得到了它们就能得到欢乐。而书里的哲学女王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所谓的幸福。

  权利,至善的人拥有它可以造福人民,不是至善的人拥有就有可能被滥用,进而遭到民众的抵制,位越高,看的人就越多,越容易遭到惩罚

  财富,财富越多,窥视的人越多,也就越危险。拥有财富,会比其他人更患得患失。没有财富之前,想的只是温饱问题,而等温饱问题解决,等待你的将是更多的问题。可见,财富也并不能带来快乐。

  荣誉与赞美,可能在这个国家你声明远扬,而在那个国家就显得平淡无奇。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你因为这件事受到赞美,换一个地方受到也许就是谴责。若是荣誉分量太重,你心中有愧配不上它,若是荣誉分量太轻,你心中有不满有愤懑。无论是哪种,荣誉带来的烦恼都不会少。

  肉体的享乐,渴求它,你会觉得心怀不安,满足它,你又会觉得充满缺憾。如果肉体享乐可以使我们感到幸福的话,那就和动物野兽没有区别。

  那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真正的幸福应当是集权利,财富,荣誉,欢愉等为一体的。真正的幸福就是完美的善,完美的善就是神……

  前一部分的确有说服力,后一部分就不能认同了。对我而言,这个世界终究是唯物的,上帝真的存在吗,他会俯瞰宇宙看着他的民众吗?

  书中剖析了权利,财富,等等都不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与否在于自己的内心。这种看透功名利禄的心态若是无他人提醒,恐怕要到七老八十或者碰上什么震惊内心的大事才得以参透开悟。也算是给现代焦躁的人一点点化,不至于因为追求表象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吧。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四):所谓至善,所谓最大的幸福......

  “昔日里我陶醉创作令人愉悦的歌咏,但如今我含泪被迫写出悲哀的吟颂……”

  “被痛苦所缠绕,岁月的沧桑已悄然而至,忧愁困苦让我体验了年岁将至的悲哀……”

  “死亡……它对不幸者不闻不问,让流泪之人不能瞑目。她对我千媚百笑,然而悲凉已完全罩住我的头脑。她用云霓掩盖住自己诱惑的本来面目,无所顾忌地将我苟延残喘的生活无限期延展。”……

  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到了波埃修斯的时代已日渐沦为哥特人的附庸。作为一名出生名门望族的并拥有出色才华和品格的罗马执政官,本书作者波爱修斯却仅仅显赫一时,便得罪了东哥特王国的国王,被诬陷而落入监狱,从一个身居要位的人,到沦落狱中,面对人生的失丧,他的内心极其痛苦。所以在书籍一开篇,这样一位曾经显赫的罗马执政官,便发出了如此感伤的哀叹。此时,他如何去面对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又将如何面对这将至却未至的死亡?

  在这愤懑而悲伤的时刻,哲学女神出现了,她驱走了黑夜,散尽了阴影,她给予了波埃修斯自由的翅膀,使他的眼睛恢复了往日的色彩。她说“哲学绝不让无辜的人独自踏上路途而没有同伴相陪”。女神说,阿纳克萨戈拉曾被驱逐到国外,苏格拉底曾饮鸩而亡,芝诺等人也都曾遭受过苦难,但他们都在她的名下受到训练,所以表现出了与恶人大相近庭的期望。她告诉他,“人若能安然置生死于度外,高傲地把死亡踩在脚下,就能正视命运,不被其好坏所困扰,展现其不唯人摆布而坚定自信的笑容。”

  可是狱中的波埃修斯仍旧郁郁不平,对于那些指控他“渴求罗马自由”的捏造信件,他不能明白为什么恶人竟能获胜!他说,“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还会有恶呢?如何上帝不存在,善又从何而来呢?”在恶的问题上,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缺失说”,即认为恶是善的完满性的缺失。(波诶修斯在此书的第四卷里就通过与哲学女神的辩论而论述了恶的本质。)但是,哲学女神在听完他的述说后,并没有一味地表示出对其境遇的同情,因为她知道同情只会让他更将此等怨念归结为命运的不平而徒增苦闷感,因此她说:“直到你讲完过后,我才知道你被放逐得有多远。与其说驱逐你的是别人,不如说你是被自己驱逐,因为没有其他人能这样做。”此话可谓一语中的。无论是波埃修斯所遭到的一切或真或假的谣言与指控,抑或是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他人的罪行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那些无耻谎言,我们根本无需多加理睬。命运从来就不会公平到对一切的功过都能做到最合理的奖赏与惩罚,但若因此就一味感慨命运的不公而丧失生存的自由意志,那么你就会被众多横行的情感和肆虐的苦痛淹没,你的心灵则会被忧愁、愤怒和悲哀撕扯而分裂。所以,在后几卷里我们就能看到哲学女神用的是一种更温和、更理性的方法来治疗波埃修斯的创伤,而要达到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是要让波埃修斯对自己的悲惨境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我知道你的病根是什么了--你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你的困惑来自你忘记了你是什么,因此你对自己被放逐并被剥夺了所有财产感到悲愤。因为你不知道万物的目的,因为你已经忘记了宇宙是怎样被掌控的,所以你认为自己反复无常的命运毫无意义。”哲学女神如是说。的确,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万物的目的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时候,那些所谓痛苦和经历似乎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所以,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后,哲学女神就对症下药,开始与狱中的波埃修斯展开探讨,以善恶问题为核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

  整本书就以波埃修斯和哲学女神的谈论和对话为写作形式,辅以诗化的语言章节,散文与诗歌交替,徐徐展开一场有关人生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论述。

  到底哲学与神学是否相通,信仰与理性是否想和相合,历史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这种论争持续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而波埃修斯在此书中却用哲学性的思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神学和终极命题,这本身却会招来诸多争议。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波尔修斯那里,哲学和神学并不是不可调和、水火不容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建构思想的方式和手段,在对话的层面和思想建构的层面上,哲学无疑可以为神学提供清晰性和运作规范。

  在第一卷中,狱中的波埃修斯缓缓道出因不公的命运而悲惨不幸的自我遭遇,因而哲学女神开出的第一剂良药就是让他明白“什么是命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命运亦如此让人捉摸不定,让人忽而欢喜,忽而绝望。但是,一个人既然把自己托付给了命运,你就必须在她的领域内忍受她的支配。一旦命运的轮子停滞不前,它就不再是命运了。命运有它自己的高傲,一个人,赤裸而来,空手而去,财富、荣誉或权力对人来说本就是过眼云烟,它们是命运的权利,也是它的仆人,所以,易变才是命运的本质,无常才是命运显示其自身力量之地。你必须首先认识到命运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生命。

  什么是幸与不幸?“即使财富之神不停手地撒布货币,人类仍不会停止悲哀的苦泣抱怨;即使上帝慷慨地给于人们黄金,但当他们得到时仍然不会满足。”可见,幸也许和财富、荣誉与权力等多少有些关系,但不幸必定是出于人的贪得无厌。人们总是张着大口渴望吞噬更多,然而,有什么马缰可以驾驭人类脱缰的欲望?正像狱中的波埃修斯那样,他感到不幸,因为从前似乎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消失了,如若如此,既然命运之轮不停转动,那么让他感到不幸的事物也终将会消失。所以,哲学女神才说:“真正的快乐是面对不幸时的泰然自若。这世上没有什么苦难,除非你一定要这样去想。”这就好似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了。人们忧何?扰何?无非就是总被自己对荣誉,权力和声望的孜孜以求所羁绊。这些东西在常人看来都是正义、正直、高尚之物,人人都想拥有它们,但是哲学女神却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不配被称为财富,世间的权力不是真的权力,来自公众的荣誉也不是真的荣耀”。这是因为,荣誉与权力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并没有善恶之分,它们同样也会被恶人所占有,这些被恶人得到的荣誉和权力就绝不是善者。所以,荣誉与权力本身并无善恶,其善恶取决于其拥有者。

  哲学女神就是通过讲述命运的方式向波埃修斯(以及我们)澄明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是“善”以及“真正的幸福”。善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其如此定义---人一旦得到了它,就不再有其他的追求了。这就是至真至大的善,它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财富、荣誉、权力、荣耀和快乐是人类所有的幸福模式,人们尽管拥有各不相同的欲望,但追求的都是善。人类的本性驱使他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善,但谬误却利用片面的利益欺骗人类,特别是对财富权力之类的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为此,哲学女神举例说:“财富不能让人得到一切或感到满足。从表面上看,财富好像可以让人得到满足,但其实不然。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金钱的本性不能保证自己离开它的拥有者,而到别人的身边去。”的确,如果财富不能免除人们的欲望,甚至还会增加自己的需要,让人在无法餍足中迷失自我,那有什么理由能让你相信财富可以让人得到满足呢?

  所以,毫无疑问,这些都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不能指引人们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原因非常清楚,一些事物虽然结构简单,但在本性上却是不能分开的。人们错误地试图去分开它们,把真实的完美变成了虚伪和缺陷。这就好像是当人们试图获得一块紧密整体的一小部分时,人类就失败了,不但得不到存在的部分,也得不到他们为之追求的整体。这样看来,似乎在短暂的事务中,总是存在着不可靠不完美的幸福,但哲学女神却说,因为“所有的‘完全’要比‘不完全’更早的存在”,所以可靠和完美的幸福也是毫无疑问存在着的,即存在于上帝的神性之中。作为万物起源的上帝,本身就是最高的善。由此可见,众多人追求的事物并不是完全的善,因为它们彼此各不相同,并且都有所欠缺。但是当他们联合起来成为一体,成为一种活动形式,当完全的满足、权势、荣耀、快乐等都成为一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真正的善。或者可以这样说,所有事物都渴望联合,因为联合与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种联合的渴求就恰恰来自上帝--上帝以善为舵,驾于万物。

  通过这一系列有关善与幸福讨论的展开,波埃修斯渐渐明白了,上帝是最高的善,它是全能的,因此上帝根本不可能作恶,因为恶什么都不是。这就同样告诫我们“你应带领自己的心灵仰望光明,若是被欲望所控制,转头注视地下的黑暗,当他一旦回顾幽暗的地域,就立即丧失应得的天福。”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至善和真正的幸福,那我们该如何去“寻善”呢?波埃修斯仍旧疑惑不解,既然上帝是全善的,那它就根本不可能作恶,可是为什么世间仍有那么多的恶人横行肆虐呢?哲学女神说:“善人与恶人,这两种人都追求善,善人得到了善,而恶人却没有得到。”这是因为善人以道德的本能去寻求善,而恶人以贪婪去追求善。恶人是无能的,他只有行恶的能力。恶使人丧失了人性,丢掉了人尊贵的身份,因而他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一个人丢掉了善,就不能称为人,因为不能获得神性,就变成了野兽。所以,我们永远不要问寻善是为了什么或者行善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善从来都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就好像诚实本身就是诚实人的回报,邪恶本身就是邪恶人的报应一样,善良本身就是善人的回报。”

  哲学女神接着谈论上帝的旨意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她所列举的事例当中,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令人迷惑不解,但其他的都是上帝指引人们向善。她说:“一切命运,无论是好运还是厄运,都会对善人进行奖励或考验他们的道德,对恶人则惩罚他的过错并改善他的行为,因此,很显然,一切命运既公道又很有价值,就一定是善的。”所以,她试着告诉波埃修斯,所有看似艰难的命运,要么就是考验道德,要么就是纠正或惩罚卑鄙邪恶。所以,厄运有时比好运还要对人有益处,因为厄运向人们揭示幸福的脆弱并开拓人们的思想,而好运总是靠着巴结讨好,将人引出诚实正直的道路。所以,厄运总是能靠着弯曲的拐杖,将绝大多数人导向真实的善境。

  《哲学的慰藉》可以说是波埃修斯最伟大的作品。在《哲学的慰藉》中,他把自己的苦痛一一陈明,最后在信仰中获得自由。狱中的波埃修斯和哲学女神的对话正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医治心灵的过程,最后它让人们获得了面对死亡和人生终局的智慧和宁静。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五):Boethius 《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摘要

  今天去了教会,顺便读了代国强翻译的《哲学的慰藉》。有点失败,主要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有两次对比手机电子书中的Library Fund的英文版,发现中英文之间大相径庭,导致对该译本丧失信任。其实语言是相当优美,虽然后来发现Loeb版与Library Fund版也大不相同。很奇怪为何像《哲学的慰藉》这么重要的著作居然没有被收入商务学术名著丛书或其它权威系列。

  oethius(480-524)是罗马世代显贵,曾任罗马执政官,523年被东哥特王Theodoric以叛国罪下狱,次年被秘密处死。《哲学的慰藉》是波埃修斯在狱中所作,以与哲学女神对白以及诗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际遇,反思了世俗幸福之不可靠,认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在于上帝。Boethius还分析了恶的本质在于善的缺乏,讨论了神意(providence)与自由意志的关系问题。Boethius对恶和自由意志的理解,与奥古斯丁虽然极为类似,却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有渊源。奥古斯丁曾说“信仰,尔后才理解(crede, ut intelligas , 出自Ten Homilies on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Boethius虽言“哲学的慰藉”,最终却也是让灵魂归向上主才安然于苦难,因此很难说仅仅是哲学写作,虽然Boethius似乎从来没有提及过基督教,有一处甚至暗示其对哲学的热爱是遭受检控的理由,“因为你(哲学女神)的缘故,他们认为从我的身上找到了指控的根由。”【波埃修斯,《哲学的慰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下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虽然基督教时代已然开始来临,作为罗马人的Boethius却仍具有极强的古典品质,这是否是当时相当主流的事情?

  卷一 精神之痼疾

  身处狱中的Boethius正在依靠诗神顾影自伤,“凄凉悲哀之曲从心底涌满我面。”【11】哲学女神来了,赶跑了诗神。悲伤至极的Boethius向哲学女神陈述了自己的遭遇:追随柏拉图格言,“如果治国之人,是研究智慧的人,国家必然蒙福,”【22】以正义之心从事公共事务,捍卫公共利益,却遭受毁谤和控诉,失去了财产和荣耀。Boethius同时借前人之口提问:“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还会有恶呢?如果上帝不存在,善又从何而来呢?”【25】并进一步由诗歌来描述这一质疑:“万物都遵从你古老的法则,各自完成你所分配的工作。…但掌管万事的至高者啊,你却不管人类的行为。为什么任凭无定的命运,让人生如此变幻莫测?那由犯罪带来的残酷的处罚,为何落在无辜人们的头上?”【29】

  哲学女神回答说Boethius的痛苦更多源自自身,因为“与其说驱逐你的是别人,不如说你是被自己驱逐,因为没有其他人能对你那样做。…你被众多横行的情感淹没,忧愁、愤怒和悲哀撕扯着你的心灵。”【31-32】这是说Boethius心中失去了宁静和安息。哲学女神接着指出,Boethius在相信上帝掌管一切的同时却又认为人不受上帝眷顾的看法是矛盾的。而Boethius虽然知道万物的根源是上帝,却不知道万物的归宿是什么。哲学女神说Boethius的病根在于“忘记了自己是什么”【36】,而哲学女神要用温和的药方来医治Boethius。

  卷二 淡看身外之物

  oethius的疾病根源是因为好运消失而惆怅憔悴。“任何命运的骤然改变,都将引发心灵上的动荡,”【41】然而,哲学女神希望Boethius认识到,变化无常正是盲目的命运女神的面孔。“当你一旦把脖颈伸到命运的羁绊之下,你就必须以坚定的恒心在她的领域内忍受她的支配,”【42】因为人并没有权利向命运女神要求财富和荣耀。命运女神会说,“财富、荣耀和所有的好运,都是属于我的权力。…我的力量就存在于无常之中。”【44】而人呢,“尽管上帝尽情地接受他们的祷告,慷慨的给予他们黄金…但是当他们得到时,仍然不会满足。…有什么马缰,可以驾驭人类脱缰的欲望?”【46】

  哲学女神提醒Boethius,“你显然不应该期望在人间能找到稳定,因为连人的生命都是可能随时结束的。”【48】Boethius抗议说,“正是对过去的回忆最让我感到痛苦不堪。命运让我遭受的一切困苦之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曾经幸福快乐过。”【50】女神说,Boethius不算不幸,他的岳父、妻子,儿子都还好,好运曾多次临到他。况且,“实际上幸福在于人的内心…如果你成了自己的主人,也就拥有了你永远都不想失去的东西,即使命运也不能把它夺走。…假若幸福是有理性的人的至善,而凡是能够被剥夺的东西都不是至善,所以,无常的命运显然不足以赢得幸福。”【52】

  由于灵魂不朽,而命运支配的是肉身,因此不应该依赖命运,在此,吟唱的诗歌劝慰说,“小心审慎地把房屋,建在低稳的磐石上…你可以在安静祥和的生活中度过,你可以嘲笑世间的喧嚣。”【54】

  哲学女神指出,物质上的成就感不能带来安全和稳定:“拥有越多,需要的就越多。”【57】而同人自身相比,它们逊色,“上帝要求人类超过世上其它一切生灵,你却把自己丢弃到最卑微的地位。…这就是人的本性,当他认识自己时,便超越其他生物。一旦他无法认清自己时,甚至变得禽兽不如。”【57】荣誉和权力也是暂时的,“没有内在的善,并不总是和好人相伴,也不会使拥有的人变得善良。”【62】即使,道德高尚而来的声望,其价值也微不足道:地球在空间中微不足道,而人类的时间空间用永恒无法相比。哲学女神提示说,不应该忽视内心深处的良知和道德。灵魂应该逃离尘世的牢狱,“追寻天堂里的自由,轻蔑地拒绝一切尘世的来往。”【66】

  照这样看来,厄运比好运对人更有益处,因为好运欺骗人,而厄运则教导人。“好运通常欺骗人,因为她常常以快乐显现,…而厄运则向人们揭示幸福的脆弱,并开拓人们的思想。…厄运靠着弯曲的拐杖,将绝大多数人导向真实的善境。”【68】最后的诗歌吟唱说,“公道的宇宙亘古不变…这一切因爱成就,这种爱掌控着大地、海洋和天空…爱通过神圣的和约,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哦,人类将是何等的幸福啊!如果那掌管宇宙的爱,也同样引导了你们的灵魂。”【69-70】

  卷三 幸福之所在

  现在Boethius的心已经安宁而坚强了。哲学女神定义了人们渴求的至善,“可以把善定义为:一旦得到了它,人就不再有其他追求了,这就是至真至大的善,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般人的心中都有追寻真善的本性,但谬误却让人们迷失了方向,走上通往假善之路。”【75】“无论是谁都会追求幸福…每个人所追求的至真至大的善,无非就是幸福的一种状态。”【76】有许多幸福的模式:财富、荣誉、权力、荣耀和快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暂时的。哲学女神劝谕说,“抬头仰望,看看这广阔的天空以及它的力量和运行速度,不要再去想那卑贱的事情。”【91】

  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哲学女神说,“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能让一个人得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权势、真正受人尊敬、真正的名誉和快乐。”【96】这些因素都属于一个整体,只是由于卑劣的人类因为堕落才将它们区分,而“当人们试图获得一块紧密整体的一小部分时,人类就失败了。”【95】而且,这些不完备的善,必须追溯和寻求上帝的帮助,犹如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提及的。于是女神吟唱:“我的父啊,你创造了一切…但存于你内心的至真至善,使你无怨无悔让受造之物蒙恩。…你是那么安宁,是善良之人的避风港。你是我们的根源与归宿,我们的向导,我们的首领,我们的道路,也是我们的目标。”【100】

  这里Boethius开始略微触及了缺乏的主题。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基于一切善的真正根源。“自然并不是从落后和不足开始,而是从完美和理想的状态开始,后来才退化到低等和脆弱的形式。”【101】上帝就是善,就是幸福。而人们通过获得幸福的同时也就得到了上帝,“获得上帝的特性也可变得如上帝一样。每一个快乐的人都是上帝。上帝是由于他的本性才成为上帝,而人们变为如上帝一样是在于自身的参与。”【103】

  接下来,Boethius说,完美都依从本性参与了善,植物、动物,每一种生物“都力求生存,避免死亡和灭绝。”【109】“对自身的关爱,不是来自于理性生物的意志,而是来自于自然的本性。…你没有理由怀疑,所有存在的事物按其本性都是尽可能生存,同时避免死亡。”【110】而生存就是渴望善,“我们必须承认善是万物的终结。”【111】

  上帝凭借爱掌管宇宙,“若没有一位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宰,自然界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运行…那维护万物运动和永恒的主宰,就用大家所熟悉的名称‘上帝’来称呼。”【114】上帝以善为舵,驾驭万物。“所有的事物都有加速向善靠拢的本能。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出于自身的本性,又按自己的意志去服从最高安排者的意志。”【115】上帝无所不能,但不能作恶,“因为恶什么也不是,所以上帝除了恶之外什么都可以做。”【116】卷三最后的诗歌举了Thracian人俄尔普斯去地狱寻找妻子失败的故事,告诫说,“你应带领自己的心灵仰望光明,若是被欲望控制,转头注视地下的黑暗。就立即丧失应得的天福。”【120】

  卷四 掌命运之舵

  本卷转向恶的问题,“在一个善良统治者的世界当中,应不应该存在罪恶,或者,罪恶为何总能横行于人间?”【123】哲学女神说,“善的力量总是强大,恶则可鄙而虚弱,恶决不能逍遥法外,善绝不会没有奖赏。”【124】善远远胜过恶。这里采取了一个较玄的哲学论证:善是人都追求的幸福,而必须有能力追去善;善人得到了善,而恶人却没有得到,所以,善人有能,而恶人却软弱无能。结论听起来有点怪:“我们说世间不存在恶人,尽管我们身边有为数众多的恶人…我并没有否认恶人很邪恶,我只是否认他们的存在。这就好比尸体是一个死人,但你不能称他为一个人。”【129】因为“一旦失去了本性,也就不复存在。”【130】“凡是存在的事物都一定属于善。…凡是偏离善的都无法存在,恶人也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们身体的形态仍然能证明他们是人。但当他们为非作歹时,就丧失了自身的人性。…一个人丢掉了善,就不能称为人,因为不能获得神性,就变成了野兽。”【134】这里的诗歌引用了Ulysses和Siren的故事。

  接下来说,恶人徒有人的外表,内心却无比痛苦。行恶的意愿、能力和行动分别会带来还惩罚。而受惩罚比没有受到惩罚还好。而人如果觉得这种讲法有问题,那是他的“眼睛已经习惯了黑夜,就看不到真理的光。”【140】

  为什么无所不能的上帝会让坏人快乐,让好人受苦呢?这似乎不公平。这里Boethius解释了神意(providence)和命运(fate)的关系。“这世俗秩序的发展,上帝都已经提前做好了安排,被称之为神意或天命。在时间中,这种安排的运行就被叫做命运。这两者虽然不同,却相互联系。因为这为命运所掌管的秩序,都要听从神意的指导。”【147】神意亘古不变,命运却变化无常。与上帝越近,则越不在命运的辖制下,“与上帝的意志相距愈远,则更为命运所束缚。”【148,感觉这里区分神意和命运并没有解决问题】恶只是起源于偏离正道。“一切发生的事和恶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是因恶而生,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也是一心向善,只不过是错误把他们引离了正道。”【149】而神意让一些人受苦,也是为了教育之故,“神意用苦难去折磨他们,使他们内心的道德通过忍耐得以加强。”【150】甚至,“对于上帝来说,一切邪恶的事物都是善良的,可以从坏的事物之中获得好的结果。”【151】“所有看似艰难的命运,要么就是考验道德,要么就是纠正或惩罚卑鄙邪恶。”【158】

  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辉

  “神是永恒的,而世界只是持久的”

  本卷讨论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预知的问题。开始于Chance是否存在。就没有紧密的因果关联而论,不存在偶然这种事情。“上帝掌管一切,在他的安排下,还能有什么随意繁盛的事情么?…从虚空中什么也不能产生。”【163】偶然只在并非原来目的的结果的意义上才存在。

  那么“在因果缘由的紧密相连中,我们是否还有自由决断的余地,还是那命运的枷锁把我们的心灵也一同束缚呢?”【166】Boethius说,“当然存在自由的意志,凡是有理性的事物,都能自由决断。…每个拥有理智的人都同样拥有追求和拒绝事物的自由。”【166】不过,如果心灵沉溺于肉欲的话,自由会减少,“到了最后阶段,心灵被罪恶无耻所迷惑,完全脱离了理性时,就和奴隶一样完全失去了自由。”【166】

  真正的困难存在于上帝预知万事万物的能力和人类自由决断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倘若神意不仅预知人类的行为,甚至知道人类的计划和愿望,那人类就没有决断的自由了。除了永远正确的天命预知以外,人类不能有任何的行动和意愿。”【168】在这里Boethius不满意于一种解决方案,那种方案认为可以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神意的预见,反过来,而是因为某事即将发生,所以它瞒不过神意。”【168,陕西师大版189】这个方案完全回避了问题。Boethius认为这个Foreknowledge和free will的问题是严重的。

  oethius给出了一个巧妙的兼容论方案。他说,这个问题之所以困难,原因在于“人类的思维赶不上单纯的神圣预知。”【174】发生不受必然性约束。这里关键是,认知有几种不同的、分等级的方式。“认识一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通过感觉、想象、理性(reason)和智慧(understanding)。…较高的理解力包含较低的理解力,但较低层的理解力不可能升到更高一层。”【176】Boethius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理性只存在于人类之中,就如同智慧仅仅属于上帝。”【180-181】神的“永恒,是能完全并同时拥有永远无限的生命,这生命既包含未来,也不曾失掉过去。这样的存在,永远处于现在的时刻,而且使无限变化的时间也常与它自身同在”。而“受时间限制的生命,他们的活动都是来自过去,存在于现在,最终进入未来。”【185】神的认知穿越了时间的变化,直接观察万事万物。Boethius举了一个例子:你同时看到“太阳升起”和“一个人在地上行走”,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随意的。但上帝俯视万物,“并不对它们的本性加以分辨,在上帝眼中,它们都处于现在,在实践的限制之下才是未来。”【187】这个解决方案很牛很牛,就是通过取消时间的绝对性来解决上帝预知和自由意志的矛盾,让人想到康德对时间的定义方式。不过我倒是对上帝的全知(Omniscience)和全能(Omnipotence)两者中谁与自由意志有冲突是有所怀疑的。

  到此,Boethius真的很安宁了,写作完全进入状态,根本感觉不到过不了几日就被处决的那种悲伤和紧张。

  江绪林 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