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4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精选10篇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是一本由[日] 吉田太一著作,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一):Be Lonely to Die

  几乎所有的,所谓的,孤独至死(其实也是致死)的人,还有们。

  富有的,赤贫的,自然死的,意外而亡的,自杀的,被害的。不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干净。留给作者读者的是尸臭蟑螂老鼠垃圾秘密一面身体的一部分化成的液体等等等等。

  等等等等。

  孤独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独自生活的人不会首先联系自己父母兄弟亲戚” 来自第25话。题目“意外年轻的”孤单死“”。

  总感觉日本文化中有一种“不谙世事”的任性。缺乏耻感?

  好吧,抒情完毕。

  社会老师讲的,最好的文章都是用最简单语言写就的。他的老师告诉他的。平白如话加+12580,或者这样更接近真相

  老龄化,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二):【读后感】《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这本书相当的好读,貌似我只花了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一共四十六话,基本上每话都有人死。所谓的遗物整理人就是独居的人去世后,代替死者亲属整理死者遗物或收拾房间专业人士想想看,那些死了十天以上,得靠尸臭才能让人发现的死者,其周遭是多么的令人作呕,竟然还有人从事这样的工作!其实我一直觉得日本社会分工很细,甚至之前还看过一本叫《鱿鱼面谈官》,当然很可能书中都是虚构。但听说日本的搬家公司可以体贴到把你的物品搬到你指定的地方放好,烟灰缸放在哪,花瓶放在哪,简直细如发丝,这多么令人向往呀。

  现在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有时会杞人忧天地想等我们老了,谁来照顾我们,毕竟到那时子女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且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负担大,总想着能不麻烦他们就不麻烦他们。嗯,所以我打算退休之后,找个养老院打工顺便给自己占张床位(养老院的费用可贵了)。或许那个时候社会保障制度会更完善。那些敬老院,临终关怀中心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吧。不过,听说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那些准备退休再学点什么、去些地方旅游旅游弥补年轻时遗憾的童鞋,还是趁年轻把想干的事都干了吧,免得在自己的岗位鞠躬尽瘁

  人有的时候应该承认自己的脆弱。人是需要朋友亲人的。像书中那些死去的独居人若是常和亲戚朋友联系,怎会在死后任尸体腐烂,任蟑螂、尸虫在身体里爬行(我好重口味)。我今年夏天公交车的时候,发现一老爷子瘫坐在座位上,身体摇摇晃晃屡屡将跌在地上。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摆手示意没事。之后我发现他半边脸瘫了,才疑心他是中风。我找他要手机打给他家人,他也不愿意。后来我就下车了,那老爷子后来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所以,老人家个人住,有什么头疼脑热最好都跟家属讲一声,有时候拖着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三):我不要一个人孤单的死去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1】

  最近的读了一本叫做《遗物整理看见的》的书,是一本纪实性很强的文集。作者吉田太一是日本整理遗物公司的老板,他从几千次整理遗物的过程中,挑出了看似个案、却每一个都源于同一种社会悲剧的40多个案例,没有太详尽的叙述,但每一篇都值得思考。 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孤单死的悲哀,更有整个社会人性的悲哀及丑陋……

  【2】

  一位豆瓣网友说,“活着,很少会去想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时候会怎样。不仅仅是消失的那个结果,而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消失之后种种和你生前有联系的人和事的状态。”是的,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些,但阅读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思考如何在死去的过程及死后不给我身边爱我的人以负担……

  【3】

  一个生命,又开始也就有了结束。活着,我们要有尊严,死去,也应有尊严。老无所依已经很令人悲伤,那么老无所终更是没有尊严了。 如果连死亡都没有尊严,那么应该怎么活着? 活着的时候思考如何让自己死得有尊严……

  【4】

  《遗物整理者看见的》,是一本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与周遭人的书 。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四):《遗物整理人》

  《遗物整理人》

  作者在日本的一家遗物整理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在日本也是第一家。不过公司的业务还挺红火。所谓遗物整理公司,就是受人委托,整理死者的房间、遗体、遗物。能够让他们去整理的一般都是比较特殊情况。里面都有自己的故事。最多的是孤独死,就是死者自己一个人居住,死去了很久才被周围邻居发现,尸体已经溃烂,所以才会请他们来。还有的是凶杀现场,惨不忍睹,有的是自杀,有的是意外死亡,总之能够请他们来的现场,都是非常可怕的,正常人忍受不了的情况。

  有一家父亲去世一个月,儿子才发现,可是儿子竟然住在父亲的楼上,楼道内都是尸臭,屋子里就是一个大垃圾堆,等他到了儿子的房间里一看,就明白了为什么儿子没发现父亲去世,原来儿子的房间里一样臭,儿子离婚三年没收拾过房间。屋子里都进不去人。在过去的乡间社会很少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是过去的家庭人口比较多,还有就是互相联系非常密切,这样的情况一般只吃出现在大城市中,这也说明了城市中的人情淡薄。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五):孤独而死的人

  孤独会死么,或许吧。但是明显遗物整理人这个行当是因为孤独而衍生的。一般人死之后,遗物均由亲属自己亲自来处理。一个正常的环境中,这也是一个缅怀死者过往经历机会。流着泪整理另一个关切的人的东西,虽然伤心但是绝对是最后可以给对方温暖安慰的行径之一。

  因为关系到一个人过往或许少为人知的信息,所以理念中我们通常觉得此事得直系亲属或者关系及其密切的人来办才为妥当。

  或许是遗忘突然发现;或者是独居,不为人知;或许是死于非命,无法直视;最后的最后,亲属们自己都不愿意自己去挽起袖子去收拾最后的残局。所以才有了这个职业的工作人员

  最后清理的场面的确也都颇为重口。蛆虫扭动,几公斤重;一团黑色的苍蝇;恶臭;尸水;皮肤都化成水,沾染在衣服上无法洗去。。。。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掩盖,死者与委托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到底是多远,导致对方都属于快死亡的时候都无法知晓。死了那么久才突然发现。心有愧疚,但是对于整理这件事情始终还是觉得嫌弃。所以才找的第三方吧。

  甚至有些人很清楚这些结局,提前预定。不过也好,对死者来说,知道自己周围都是如此冷漠不熟悉的人,孤独而死之前自己妥善寻找可以依托的人帮忙处理后事,也算是人生能够体面的结束了。

  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也将面临这样的局面。按照目前的情况发展:父母只有单个子女,结婚大多都分开居住。外出异地居住的更是不少。未来也许会有这样的行业。虽然如今的一条龙还不包括整理这一项服务吧。

  中国人讲究老有所养,自己有儿子求个有人送终。是不是我们千年前的祖先了解预警到这份孤苦,所以提前将这份忧虑潜藏在文化中。

  你希望未来自己的白日是谁来替你整理为好呢?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六):如果你也感同身受

  作者用几近冷漠的语气书写各种案发现场,字数不多甚至没有很详细的描写,却让我觉得好像我正站在现场之中,面朝蛆虫,闻着尸臭。天啊,太可怕了!独自分享,会觉得自己被压抑得疯掉。所以推荐好友看,结果她被逼到飙泪。突然觉得读完这本书真的很难讲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我们的感觉相似。感同身受的临场感!

  是不是看多了生死,所以作者才这么的冷漠。曾经考虑过,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却没有人发现怎么办。我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希望有人能发现我,心心念念,却没有人来,然后期待变成了绝望,绝望变成怨恨,怨恨成为执念,终成怨鬼。

  那么书里的这些孤单逝去的逝者呢?

  边看书边反胃,在看见作者写的这句“和垃圾的臭味比起来,尸臭简直是玫瑰花香。”竟然笑出来。这是作者难得流露出的情绪波动,意外的可爱,再想想冷漠的人是不会想要创办这样一家特别的公司,不会写出这样一本书的!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七):反思

  日本遗物整理公司的老板写的书。

  从几千次整理遗物的过程中,挑出了看似个案、却每一个都源于同一种社会悲剧的40多个案例,没有太详尽的叙述,但每一篇都值得思考。

  生命的众多苦难,既然来了,咎由自取或者不幸被挑中、被安排,都没有拒绝的可能。但是像本书写出的种种例子,却给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令人吃惊事实

  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因为自闭,不与外界交流,导致死去一年都没人发现,才提示人们,去记起「似乎有过这么一个人」,还是因为住的太远,没有儿女关心自己存在,直到腐尸在养老院的某个房间散发出恶臭,才由人告知,自己的父母已经默默死去,都是人间的悲剧。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让这些事情发生爱人与自爱,不否定自己的价值,也不轻易忘记他人的存在,竭尽所能地,去让那些,关心在意我们的人知道,他们,并非孤单一人。

  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八):孤单死的种种——《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本书的作者所从事的职业实在不能算令人开心的职业,当然我不是对于遗物整理人这一职业有偏见,仅仅是简单设想了一下若是自己从事这个职业会有怎样的感触

  首先要能面无表情的面对各种刺激性臭味,据作者的描述,普通人难以忍受的尸臭对他们而言往往还算是好的。

  其次就是各种寄生虫。从尸体中爬出来布满房间的肉蛆。布满墙壁黑压压蔓延开来的蟑螂,满屋子串的老鼠……融化的尸体……血肉横飞的凶杀现场……

  再有就是这一职业一直要面对悲剧,往往看尽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管交流过程顺畅与否,有多少礼貌性的用语,都不能稍稍降低那些冷漠的观感。

  不知道是不是正基于此,所以作者一次又一次给自己打气,给自己心理暗示这份职业是多么被需要和有价值

  在这一点上,作者是没错的,就是的确是被需要和有价值。而且若是有遇到过此种遭遇的人对于这种服务的需求可以说是迫切。

  “孤单死”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和社会交流的断绝,目前社会发展小家庭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更是让子女对上了年纪的父母这种照顾力不从心,加上社会本身人与人之间交流出现隔阂阻碍,一部分人选择关闭心灵,亲友们再少电话和联络,慢慢发展成孤岛中的存活。

  在书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都有孤单死这种现象。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其境况也是令人心酸的。即便是拥有豪宅和庞大资产的贵妇,由于没有子女照顾,甚至死后都没见有人来,而终年与房间内的垃圾为伍,其惨状可以想见。

  而这种现象在汤祯兆的《日本中毒》一书中,关于“老人的独居安乐死”中也有讲述。只不过这本书所介绍的情况更加惨痛。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可能读这本书的人多了,孤单死的现象就会减少吧”“我再次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人际关系重要性,并不知不觉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本,我相信在现在的中国这种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基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目前就业的紧张情况,工作的忙碌程度,其实不难想象今后的老人所面临的境况,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如此大触动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可以让不管多么忙碌的子女都记得关心老人,可以让社会早点正视“孤单死”这种现象,可以让人们关注交流和交往,不轻易滑向生活的边缘。那都是好事一桩。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九):如果连死亡都没有尊严,那应该怎么活着?

  在图书馆里面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觉得名字很吸引人,同时也是和着一堆的日本推理小说放在一起,于是拿起来借走。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看完,在失眠的半夜写书评。

  但是翻阅完毕之后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充满惊险或者猎奇的心理。这本书很日本,淡淡的,平铺般的讲述了一个不是很常见的职业从业者的生活,以及接手的案例和所见所闻。不能想象,他是怎么进入,怎么从事这样的工作。假如是我,绝对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忍着臭,克服虫,去了解,去探知一个故事。但是也因此了解一个人,一个孤独的人的过往,带着想象,带着浪漫。但是,也感谢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一个孤独的死者得以有尊严的死去。46个案例,46个不同人生故事,和遭遇。语言平淡得超越白开水,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味道。像是自己的日记,记录所见所思,却能有很多的启发。

  孤独,是现代社会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

  有的人孤独的活者,有的人孤独的死去。活着的,我们会关心,但是死去的,无论是出去意外还是什么原因,却直到出现什么怪味,引来邻居报警才得到解决。而这个过程中却要遭受生者不同的反应,或者唾弃,或者缅怀。或喜或悲。

  如果有时间,多关心身边的人吧。多和周围的人联络,打个电话,见见面,喝茶聊聊天,出来走走。不论是否富有,或者贫困,或者有独特的爱好,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身强力壮的时候选择独居直到年老,你的父母,你的妻儿,你的亲友,再远,也是与这个世界的羁绊,深深的羁绊。人,本身就是群居的吧,那么在孤独,还是渴望被需要,被承认的吧。

  一个生命,又开始也就有了结束,那么生的时候自己的眼泪换来他人的欢笑,那么在离开时,能不能带走自己带来的泪水?或者有尊严,死去,也应有尊严。善良,也是一种尊严。老无所依已经很令人悲伤,那么老无所终更是没有尊严了。

  如果连死亡都没有尊严,那么应该怎么活着?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读后感(十):还行

  孤单死,是一个悲伤的社会问题。

  “叔叔们是来帮爷爷,把东西搬到天堂的吧?”书的结尾,一个小男孩这么对作者说,他的爷爷去世了。这句话险些让我流泪。

  遗物整理就是帮忙把家搬到天堂。联合祭祀就是为那些去世的人举行葬礼。

  “矮桌上被咬过的干面包,仿佛在讲述着死者生前的孤独。房间里即没有暖气也没有电灯,卷着脏被子的死者又怎么想呢……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心酸。”

  作者即遗物整理人,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死亡。各种死亡现场。死亡现场各种令人作呕的尸臭,充满压迫感的气场,活人即死者的亲属邻居等对死者的各种不同的态度。

  比漠然更可怕的是明知道生命的可贵,却继续践踏它。

  而自杀,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

  一度关闭了心扉,就很难再次对别人敞开心扉,因为敞开心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