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4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智慧》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一):用过少的经历厚重的事

  

近每日抽1小时不等的时间拜读林语堂先生《老子的智慧》 ,友问:道德经 读唯物还是唯心?私下回:唯心。一件事物:视角、观念众多因素影响我们对其的看法。因此友觉察我的消极并告诫我。[调皮]。然,不然。拜读,其心就有几点认识:1、山丘是聚集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近代打孔反孔的都是熟读其精要的才有足以辩证的言辞。2、承接上理,视不同万物为同体,称为:大;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称为:高;在书中我更加反思了:持守大小的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即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应外物而动心挫志,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便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3、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合而不同,便是丘里的言论。4、想说什么,脑袋一闪,我给忘了,所以观念存心存行为,可是组成文字,就是那一闪的光芒。[调皮]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二):老子的智慧

  充满智慧的佳句:

  譬如说,有臧和谷两个人去牧羊,他们都失掉了羊群。问臧怎么丢了羊的?他说是在读书。问谷怎么丢到羊的?他说因为赌博。两个人失去羊的原因不同,而其结果却是相同的。

  人莫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小人为利牺牲,读书人为名牺牲,官吏为家牺牲,圣人则为天下牺牲。

  推荐理由

  读完《孔子的智慧》读老子,诸子百家就好像立在眼前的一扇又一扇的门,有的半掩着,有的完全敞开着,有的则紧闭着。国学为国人所著,无论打开哪扇门,走哪条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有时敲敲这扇门,有时又偷窥另外一扇门里面的光景。看完之后,会觉得把自己的人生作为一种实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孔孟和老庄的入世与出世这两种理论也可以很自然相处。原因则是,不妨以孔儒之道来验证这世俗成功得失不过尔尔真相,以老子道家之说来保持得而未得,失而未失的心态,一切终会到来,一切又都会离开,物我本为一体,能量终将守恒,这都是造物主的预备。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三):老子的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在那个时期,能写出此种文章,确实堪称圣人。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在现代看来不适应,但是掩盖不了老子的伟大

  书中的辩论方式,和我们现在何其相似,最终都是以羞愧告终! 我是极其不喜欢这种桥段。如果任何事情都能通过辩论,达到让人羞愧的地步,怎么还会有冲突? 在任何书中,只要有此类情节,它的目的要么是贬低某人,要么是愚弄某些人!!如同老子,他其实有些贬低孔子的意思,又例如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教科书,他们其实要愚弄XX!

  老子不赞成教化人民,这是最早的愚民政策来源。在大一统基础上,愚民政策对社会稳定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后遗症更甚!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抗战的艰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一时的稳定,而差点断送整个民族的希望,何其悲哉。在如今全球化的基础上,实行愚民更是一大笑话,每个民族和国家面对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社会稳定,而是发展!没有有力的人才支持国家的持续发展,必回被时代所抛弃。

  老子庄子算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哲学的悲哀之处在于永远没有落地科学!西方的柏拉图,到苏格拉底,哲学总是和宗教数学宇宙息息相关,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证明。然而,中国的哲学家,思辨的结果总是这个羞愧的走了,那个羞愧的跑了,从来没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这绝对是国人教育的一大问题,我们总是从毕业后,还不具有任何的思辨能力需要好多年的历练,才真正具备独自生活、工作的能力。

  所谓取其精华,舍其槽粕。国学确实有许多优秀地方,例如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中国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然而,国学中不好的地方,我们也不能掩耳盗铃,针对这一部分,应更多的引入西方的科学思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应在这个时候思考如何结合中西方文化,在发扬国学的同时,改进其中的不足,让国学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四):逆书

  听惯了孔孟之说,再看看老子的理念,不觉的太适合现在的社会了。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戒刚强,不争,少说话。看望这本书,不知道是老子的道德经写的好呢,还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好呢?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本书适合30岁以后的人读,30岁之前读,还是理解不了老子的良苦用心啊。

  慢慢发现世界观真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变,原因就是我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情,发现这些事情拿我们以前学习的孔孟之教无法解释,或者是无法更好的解释。随意我推荐各位还是先是孔孟吧,孔孟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老子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再往上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五):英文版老子《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17世纪传入,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和观点

  ●一战后,欧洲人从中寻找拯救文化没落的良方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道德经》英文版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程度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六):大道至简,顺其自然

  书评基于“七分钟悦读会”的口头分享,小组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seven_minutes/

  这是一本林语堂注解的《老子》(又名道德经),序言将老子的道家和孔孟的儒家做了详尽的解说。儒家重理性,尚修身;道家重直觉,尚自然。《老子》仅仅五千言却是和《易经》、《论语》并称为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都多多少少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部流程千年的著作,字字珠玑,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言究其根本都出自《老子》,譬如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每个人的心中估计都会有一个”老子“一个“孔子”,社会和生活需要儒家的理性来维持一个正常的秩序,每个人都循着规矩来做事、做人,做好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心中又有一个老子,一个无为逍遥的愿望在心头,希望放下一切、与世无争,可是往往睁开眼睛又回到现实中来。

  老子的智慧不是说要出世才能体会和应用,其根本的思想应是顺其自然、顺应万物原来的规律来做,尽量的少干预,譬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帝造人不是造世界上的所有人,而是只造了亚当、夏娃,其他的就顺其自然生出了众生。提到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是这个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感觉到千头万绪,任务繁多,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下老子的这个思想呢? 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领导对下属一万个不放心,对下属今天这个计划、明天那个主意。这里可以学习下老子的思想,多想想,找到事情的核心关键、抓住其运行的规律,顺其规律而为,没准更能省心省力。

  大道至简,顺其自然,多读读《老子》让内心安静一点。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七):学习老子重要思想

  读罢此书,即便还不能了解“道德”为何物,至少也能知道老子的主要思想:

  1、低调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不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无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4、至柔

  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5、藏智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慈爱

  上善若水。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以上实乃养生之道。

  其他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