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4 12:1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只狮子在巴黎》是一本由[法] 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一):巴黎之都,一只狮子的驻足和幸福

  巴黎之都,一只狮子的驻足和幸福

  ——读《一只狮子在巴黎》

  范典/文

  一只胖嘟嘟的狮子从草原来到大城市巴黎,他的内心充满了孤单、好奇,他要去找工作,去寻找爱,寻找未来。这是此书第一页所反映的,看所画的狮子是一只公狮,而作者则为女性,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她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却在24岁时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巴黎。她说:“关于这个故事中的狮子,我是受到了巴黎丹菲尔-洛舍罗广场那只狮子的启发。那尊狮子雕塑是在1876至1880年间由建筑家巴托尔迪立的。”

  这个巴托尔迪原来就是建造美国自由女神像的雕塑家,他也是意大利人,曾于巴黎学习绘画和雕塑。女作者在石狮子身上看到了某种安定的幸福,是这座城市接纳外乡人的幸福感,她内心怀着感恩,画此书作为一份感激的礼物。

  书中的狮子是对异乡人的代指,有一张孤独的脸,城市的风景一直包围在他身边。很少有人会摒弃草原而赞颂城市,可是这个城市是巴黎——世界的浪漫之都,耳畔是皮亚芙香颂歌曲《玫瑰人生》,眼前是穿云的艾菲尔铁塔和穿过36座桥的塞纳河,连那只《料理鼠王》里的老鼠都在穿梁走壁时偷窥到了人们的激情之吻。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狮子,他对人类没有威胁,反而期待人们对自己感兴趣,他眼中的人们胳膊下夹着“剑”(实则作者用画面告诉我们那是拐杖面包)却从不伤害他。他在河水中见到自己的可爱模样,并在卢浮宫里被蒙娜丽莎温柔的目光所吸引,他甚至像金刚爬上世贸大楼一样爬上了艾菲尔铁塔,城市缩小了,视野扩大了,可是他的的确确被震慑到了,这比草原要雄奇得多的建筑令他吓得浑身哆嗦。最后,他在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蹲了下来。“这是我的地方。”他决定留下来,于是化作了那尊石狮子。而石狮子正象征了作者的内心,她决定了,要留在这座城市,它所有的一切从此以后与她的生命有了联接与融合。

  它不是童话书,而是一份决心的书写和对生活的赞美,套用在狮子身上,既使它看起来像童话,又使画作添了一份绮丽和新鲜。作者运用了手工画与拼贴画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有波普艺术的风格,在歪扭稚拙的线条里,摒弃了规范正常的透视方法,却使得画面错落有致,你几乎找不到哪儿是借助圆规和尺子来规整画面的,可是整体性上观赏,它们服从于色彩的界定,点线面结合极有秩序。大色块铺底,以深色调为主,使得画面沉浸于优雅而不轻佻的端庄中,再用针管笔或彩色铅笔勾勒出细节,淡色线条,如雨注的处理上倒是借助了尺子等工具,如果学过建筑绘图,这些都应该不成问题。因为亮色的点缀为谨慎起见,不得不借助工具,否则前功尽弃。拼贴画的运用多在人脸,一张张黑白相片上剪下的人脸附着在绘画的衣服上,怪异而新奇,却使画面有了一抹活生生和怀旧的气息。这真是一个兴味盎然的手工活,只有内心快乐而恬静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层次丰满、角度独特的画面来。

  如果真像导言中所言,这本书适合4到40岁的人,那么4岁的小孩估计会看到一只狮子走在无边无际的树、河流、高楼、铁塔上,而40岁的人则看到那只狮子走在自己的心里,反过来说,它正像那只照河水的狮子一样,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威严和枯燥,而在河水的起伏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喜悦和幸福。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二):一只狮子在巴黎

  这是一只狮子,胖嘟嘟的。一只年幼的狮子,好奇,孤单。他在草原里待得很烦。于是有一天,他出发去找工作,去寻找爱,寻找未来。

  他乘火车到了巴黎,没有带什么行装。这是他第一次到一座大城市。不用说,这让他有点儿害怕。

  狮子等着,看看自己会不会吓着什么人。他心里在嘀咕,心想见到他来,路上的人会不会吓得喊叫,躲开,或者会不会有人用枪打他。

  人们在大步行走,胳膊下夹着一把怪模怪样的剑,可谁也没想去攻击他,这让他觉得很奇怪。

  他心里乱乱的,进了地铁。地铁站台上,人们也几乎看也不看他一眼。于是,他猛地一声吼叫,才有人吃惊地朝他转过身来。

  说到底,狮子总是喜欢惹人注目的。他觉得没人理睬他,心里好凄惨。

  等他上了街,天恰好下起了雨。这时,他想起了阳光照耀下温暖的草地,感到心伤。他全身灰灰的,亮光闪闪的,跟周边屋顶的颜色一模一样。

  他来到一个广场中央,看见一座巨大的工厂,工人们在一个透明的管子里上上下下。太阳又出现了,大楼闪烁着千万种火一样的光芒。他愣在那儿,大张着嘴巴。

  小狮子沿着一条河往前走,这条河流淌在城市中间,把巴黎一分为二。河水像一面镜子,对他微微一笑。

  终于有一个姑娘注意到了他,用温柔的目光久久地跟着他。

  狮子心里怦怦地猛跳,又开始了漫长的路程。在没有尽头的台阶上,他看到一座白色的城堡。“像是块尚蒂伊果塔,是不是?”一位笑眯眯的老太太询问说。狮子回了一长声“嚎嚎……”他们俩一起,一步步走下了台阶。

  他又来到了一座巨大的铁塔前,吓得浑身哆嗦。他爬到了塔上,看见地上的人像一只只蚂蚁。这让他喜欢极了。

  早上他还觉得那么沉闷、可怕、灰蒙蒙的城市,此时仿佛打开了所有的窗户,向他微笑。

  他走到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突然停了下来。一个漂亮的底座耸立在他的面前。狮子爬了上去,两条前腿一趴,快乐的嚎叫起来:“嚎嚎嚎嚎嚎嚎嚎!”于是,成百上千辆汽车一起鸣笛,向他表示欢迎。

  “这里是我的地方。”狮子微微一笑,心里想。他向远处望了望,决定留下来。一动不动,充满幸福。

  关于这个故事中的狮子,我是受到了巴黎丹菲尔-洛舍罗广场那只狮子的启发。那尊狮子雕塑是在1876至1880年间由建筑家巴托尔迪立的。

  我一直在问自己,那只狮子,为什么巴黎人那么喜欢。我觉得那是因为他在那儿好像很幸福的缘故。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三):法国人的优雅与高级灰以及归属感

  我觉得这是一本插图胜于文字的书。

  最早看这本书,因为是法文的所以只看了插图部分,很是喜欢。图画胜于文字的表达出了这个胖狮子的哀愁与幸福。我喜欢作者的拼贴方式,让我们的视觉在二维三维合理与不合理之间自由转换。

  法国人一向优雅,从食物到设计到电影,法国人总有自己的腔调。我和喜欢狮子去参观博物馆看蒙娜丽莎的那一幅插画,左下角有一个抢人眼球的路人甲,我喜欢他生动的眼神和动感的头部扭曲,尽管这和恶搞文化如出一辙,但是作者不按常理的拼贴深深打动了我。

  我爱他的灰调,色彩感觉真棒。

  看到最后,突然想到一个词——归属感。我一直以为帝都可以给我归属感,但是今日我突然不确定了,大家都不确定了,你离开了去了东南亚,你离开了去了美利坚,你离开将简历投向了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我动摇了,因为我发现我孑然一身了。

  大家都知道艾青的儿子前很大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我本来想发他出来后写的一篇文章,奈何戳中了豆娘菊花。我找来了他的最后一段。

  这个城市与其他人无关,与建筑无关,与街道无关,只与你的心理有关。如果我们能记得卡夫卡写的关于他的那个城堡,我们就能理解。城市确实是一种精神状态,而北京,是一个梦魇,一个无尽的梦魇。

  我不太知道归属感是什么了,以至于前一阵子看北爱的时候只是麻木的觉得林夏是个傻妹子。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四):一只顺利进城的外乡狮子(书评人 沈东)

  《一只狮子在巴黎》 作者:阿勒玛尼娅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定价:29.80元

  □书评人 沈东

  一只初来乍到的狮子,沿着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在巴黎的市中心游荡。这是《一只狮子在巴黎》的故事梗概。这是一本给小朋友看的大画册,用的却是绝对后现代的拼贴画的形式。作者是个1997年才到巴黎定居的意大利姑娘,而翻译又是在国内翻译界名气不小的南京大学教授许钧。作者因为这本书,获得过法国童书插画的大奖。译者的名字则更常见于一些经典的学术译著,这是他翻译的第一本图画书。

  以大人的眼光,总是很难去揣度小朋友的心理,所以书里的插页,附了一些书评人的话,都在阐释这本书的意义,总体而言,这本书很有些来头,也很有些意境。

  在这本整体色调有点灰暗的图画书里,狮子是个外来者。它路过巴黎的那些著名的建筑,比如蓬皮杜中心,比如埃菲尔铁塔,再或者是在地铁里转悠。这个外来者,显然对这些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凡的地方,缺少一些兴趣。相反地,狮子逐渐开朗的心情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人的亲近,而展开的。

  最后,在这座巨大的城市的广场上,也就是这次旅程的终点,狮子爱上了这座城市,并且就在这里停留了下来。

  不过,看多了假天真恶俗情感戏路的大人,以及习惯于一本正经的小班干部,在头几页可能会不太习惯。因为一只巨大的狮子,说实话,兼具熊和狮子的体态的一只狮子,在城市里瞎溜达,居然没有人跳出来追杀他,或者被指责为与城市的文化气息不相符合而责令搬迁离境,这真的不合常规。

  这本一共没几页的图画书,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狮子溜达到地铁站的时候。因为这大城市的见怪不怪的气质,狮子感觉自己太不受重视了,于是它大吼几声,但即便如此,匆匆而过的行人也只不过回头多看了它一眼而已。这让天生胸怀大志,至少是胸怀大志而来到城里的狮子,心情很是灰暗,简直要以最悲惨的泯然与于众的方式“活”它的后半生了。

  不过第二个转折点,更自然,但也更清新。在路过圣心教堂的时候,一位老太太,和狮子随意聊了两句。从这里往后,狮子目光里的城市,有了生气,“此时仿佛打开了所有的窗户,向它微笑”。作为一个外来户,这很可能就是作者的真实心路历程。有时候,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作为大人,对于孩子如何接受这本绘本,真的很难说什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接受的角度肯定不同。根据评论,每一个真正去过巴黎,了解巴黎的人,会对这本由狮子带领着穿行其中的记录,非常有感觉。这就比如画中的巴黎人,腋下夹根长棍面包满大街走,那场面,和我们这里“法棍”是有点文化有点品位象征的气氛,真的完全不一样。留法归国的团伙,应该对此有感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许钧会选择这本书作为他童书翻译的第一回。

  而作为小朋友,特别是还没去过巴黎的小朋友,看这本书除了自我激发起一点“好好读书,日后考去巴黎”的壮志之外,大人如何自我充实,给孩子讲一些这本画册之外的补充背景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因为拼贴画,除了形式之外,拼贴的元素,都有实际的意义在里面。当然,就是本童书,也别太上纲上线地拿来“教育”孩子了。倒是搞城市管理的,可以从中参考学习一下,如何让城市更开放、更自由,也更有人情味。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五):属于你的城市

  寻找工作,寻找爱,寻找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

  这本书是一份美好的心情,一份独自踏上旅途的好奇和勇敢,一份对未知一切的期待。

  它来自巴黎,它是卢浮宫前玻璃金字塔反射的光芒,是塞纳河清冽的蓝绿色,是左岸咖啡馆的醇厚浓香,是一句陌生人的问候。

  它是一只狮子,它在巴黎。

  这是一本拼贴形式的绘本,作者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在24岁时离开家乡意大利,只身来到巴黎,而这座城市也热情的接待了她,她希望能写一本书献给这座城市,于是,《一只狮子在巴黎》诞生了。关于故事中的狮子,灵感来自巴黎Denfert-Rochereau广场的狮子雕塑,它是在1876年至1880年间由建筑家巴托尔迪完成,巴黎的人民都非常喜欢这座雕塑,大概是因为它在那儿好像很幸福的缘故,于是作者选定这个形象作为故事的主角。

  我们一直在路上,经过一座座新鲜的城市,路过一条条不知名的街道,看见陌生温暖的笑脸,然后决定留下来,融入其中一座城市,被它完全接纳,这样的归属感大概就是幸福。

  那么现在,跟着这只胖嘟嘟的狮子,我们一起逛一次巴黎。

  一开始,他大大的身体蜷成一团,黑色的小眼睛看着地上匆忙走过的一对蚂蚁,似乎有点寂寞,他充满好奇,有点孤单,他在草原里待得很烦,于是他决定要出发了,寻找工作,寻找爱,寻找未来。接下来,他就到达了里昂火车站,背着手,学人类一样用双脚走路,看样子有点害怕的他强装镇定的走在火车站的过道上。然后,他有点害怕自己会吓着人,于是来到花神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平静自己的内心,也许毕加索或者萨特曾经的气息也会给自己的狮子身份增加一点文艺味道呢。他开始穿梭在夏特莱的街道,感受巴黎人的日常生活,大家夹着法式长面包好像配着古剑的骑士,可事实上并没有人想要攻击一只新来的狮子。有点寂寞吧,来到地铁站,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并没有朝他看呢,说到底,狮子总喜欢惹人注目,没人理睬的狮子大概有点凄惨。走过艺术桥的时候,天空开始下雨,城市闪闪发亮,然后来到蓬皮杜艺术中心,他开始逐渐熟悉这座美丽的城市,走在塞纳河畔看见河水像一面镜子,对他微微一笑。终于有一个姑娘注意到他,用温柔的目光久久跟随他,那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站在埃菲尔铁塔上,看着这座城市熠熠发光,地上的人像一只只小蚂蚁,城市让他心里出现一种叫做“温暖”的感情,他喜欢极了。心情的转变让狮子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开始变得美好又友善,似乎整座城市都在向他表示欢迎,“这里是我的地方”他向远处望了望,决定留下来,一动不动,充满幸福。

  大概这样的体会,你我都曾有过,提着行李只身来到陌生城市,期待和好奇,还有一些些恐惧交织成初来乍到的感受,然后学着熟悉,融入其中,直到在这座城市居住许多年,那些微小的幸福逐渐渗透到每日自己走过的街道里,看过的风景里,这里成为属于我的城市。

  我们心里都有这只狮子,它害怕孤独,期待归属感,他一直在寻找,寻找工作,寻找爱,寻找未来,寻找能够留下来的地方。

  你的那座城市,它什么模样?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六):一株蘑菇在江城

  蘑菇原来长居在一片森林。有一天,这株蘑菇有点孤单,也有些无聊,就走出了她的森林小木屋。

  她什么都不带地朝一个方向走去。走呀,走呀,走过很多地方,但都不想停下来。那些地方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吸引她的,直到有一天,她走到了一座从未到过的城市。那座城市的名称叫:江城。

  江城比起森林来,可是要热闹得多呢。虽然从前在森林,偶尔也有路人途经小径寻觅而来,但稀稀落落的,多数时候总是很安静。

  要说这株蘑菇不适应江城的热闹,那倒也不太说得过去。做为一株熟读《诗经》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地球各大国大洲历史和今朝的蘑菇,好歹她也是有些文化底蕴在的,倒没看出有不甚适应之处。

  这株蘑菇为何要在江城这个地方停下呢,话说。

  喔,原来还是有渊源的,之前说她喜欢看书。恩,没错,在江城,她无意间路过一个长得像图书馆的书店,书店的名字叫:彩虹与书香。

  蘑菇自然见过彩虹,可打从离开森林,她就好久都没再遇到彩虹啦。这家书店的名字,忽的提醒她,开始回忆起从前在森林的美好时光。细细想来:已经离开自己的木屋,有不少时日了呀。却不曾,有时间去回忆这过往,皆因了这家不起眼的小书店,和这书店温暖可爱的名称。

  蘑菇的脚步到此,便有些挪不开了。夜晚的灯光打在书店的窗台上,朦胧柔和,店外新生的爬山虎,将书店裹成一片淡绿,在灯光的映衬下,犹如给书店披了一层精致的衣纱。在森林里,蘑菇没有见过书店,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图书馆,是一位老爷爷留下的,临走前,他将整座图书馆的钥匙交给了蘑菇,所以才有今日蘑菇的略微懂得和学识。但那终究只是蘑菇一个人在看书,森林之家有一些生灵,可是彼此相距遥远,一个来回就要花去他们的大半年光阴。

  蘑菇不曾见过这样一家书店:不是有人走进走出,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人们从店内出来后,抱着一摞书,神情安宁又幸福。看的蘑菇心里直痒痒,她再也呆不住了,便静悄悄地学着城市里的人,准备走进这家书店,探个究竟:里面究竟有哪些宝贝呢?

  蘑菇走到书店的大门,看见门上贴着一张小便签:请使劲拉!

  哈哈,这几个简单的字,她当然认得了。

  她觉得这家书店太好笑了:门要使劲拉,谁不知道呀。

  不过等她真的使劲拉了一下,才发现:果然是需要“使劲拉”的,哈哈!

  拉开门把的蘑菇,终于真正走进了这家吸引她在江城驻足的书店。

  店内非常安静。

  她第一眼抬头看的是:有一个小小的台面,后方有几张小小的脸庞,稚嫩青春,洋溢着阳光般的气息。他们正友好地冲蘑菇微笑。喔,原来还有人注意到我进来了呀。蘑菇心里嘀咕着,也不由自主冲他们笑了一下,然后把目光转向店内大堂。

  哇,好多人哪。

  但是这下却没有人抬头看蘑菇。

  看起来,这些人比起台面后方的那几位,要冷漠得多了,恩哼。

  蘑菇心里微微有些小凄凉。

  忘了说,蘑菇此刻穿的是草鞋,走在店里,脚步声小小的。她也注意到,有走路很大声的女生走进来,但是一到店里,就自觉地选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不再随便走动。喔。她穿的高跟鞋,是怕影响到别人吗?

  即便如此,也还是没有人愿意抬头看一眼。

  喔,原来他们对自己的同伴,一样是冷漠的。

  看到这里,蘑菇新心里释然了不少。

  有个小女孩,拿着一套彩笔,在桌上的本子里涂涂画画,蘑菇很好奇,变凑上前去。

  喔,她在画一只穿着彩裙的小兔子嘞,真可爱。

  小女爱一样没有抬头看蘑菇一眼。

  这下蘑菇明白了:大家都在这里安静阅读,创作。没有人注意到别人的到来。

  哈哈,原来是这样喔,蘑菇一下高兴得不得了。当然,她是很有自律精神的蘑菇,并没有乐得笑出声,就是在心里暗暗爽了一下。

  这个地方,真是安静呀。

  就像森林里的图书馆一样安静。

  蘑菇走过书桌,走过书架,来到窗前,站定。窗户里,映出蘑菇自己的模样:那里面,有个可爱的脑袋,对着自己笑哩。

  忽然她又看见:窗外,也有个可爱的脑袋,温柔地看着她。

  那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男孩子。

  不知怎么的,蘑菇心里砰砰砰跳。然后他赶紧把脸转回面向书架的方向,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回到书架旁。

  她发现了一本叫做《一只狮子在巴黎》的书,哈哈,封面的狮子,他也在照镜子也,那模样可真有趣。她翻开内页,饶有兴致地读起来。

  “这是一只狮子,一只年幼的狮子,好奇,孤单。他在草原里呆得很烦。于是有一天,他出发去找工作,去寻找爱,寻找未来。”

  咦,这不是活生生的另外一株蘑菇的故事吗?跟我可真像。

  蘑菇“嗖嗖嗖”,一口气把书看完啦。

  然后,她满意地笑了。

  “‘这是我的地方。’狮子微微一笑,心里想。他向远处望了望,决定留下来。一动不动,充满幸福。”

  这株来到江城,踏进这家名为彩虹书店的蘑菇,此刻合上书本,亦是向身后的城市望了望,决定留下来,“一动不动,充满幸福。”

  后记:一位路过A星球的星星兔小姐,代这株蘑菇记录下此前传,留为后世传阅。

  蘑菇豆丁@森林小木屋 江城八月,夏夜微风吹:P

  《一只狮子在巴黎》读后感(七):跟着狮子逛巴黎

  第一站 Paris-Gare de Lyon

  巴黎里昂车站(法语:Paris-Gare de Lyon)是法国国铁(SNCF)在巴黎的七大列车始发站之一,位于巴黎市区东偏南的十二区。包含了多种铁路运输服务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如巴黎地铁,区域快铁(RER),远郊铁路(Transilien),省际列车(TER),TGV等。里昂车站是巴黎通往法国东南各城市的铁路网起点,比如马赛、里昂等城市,同时也是开通法国首条TGV线路的车站。就旅客人数而言(每年约有8300万人次),眼下里昂车站是巴黎第三繁忙的铁路车站[1]。

  里昂车站于1849年8月12日建成,当时只是叫做“里昂月台”(L'embarcadère de Lyon),并且只有一座木制站屋。1855年,第二代站屋落成,这时才定名为里昂车站,并且作为巴黎-里昂-地中海铁路公司(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e Paris à Lyon et à la Méditerranée)铁路网的起点。当时,为了防止附近塞纳河洪水泛滥的威胁,车站的地基比周边高处6~8米。当时车站长220米,宽42米,只有5条路轨,路轨上方是一个大门廊。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车站局部被火焚毁,后来依照原样进行了修复。

  1900年为迎接巴黎世博会,里昂车站又进行了一次重建,工程由图卢兹工程师马里尤斯•图杜瓦尔(Marius Toudoire)负责,新车站的轨道新增到13条,并且车站门面上建成了一个64米高的钟塔,同时车站也建成了地下通道通往新落成的巴黎地铁。

  此后,直到1970年代,里昂车站一直都没有什么大变化。1970年代中叶修建RER时,车站门面朝向贝西路(rue de Bercy)和贝西大厅被拆毁,并且深挖了两层地下月台,供RER A线和东南路网远郊车(后来整合入RER D线)使用。1981年,地面月台新增了5条轨道供新开通的TGV使用,并且安装了必要的设备。1984年12月28日,里昂车站成为法国历史文物之一。1988年6月27日,地下远郊车月台发生一起惨重的列车相撞事故,造成56人死亡,57人受伤。1998年,最新的地铁14号线开通,方便乘客来往于巴黎两大火车站——里昂车站和圣拉扎尔车站(Gare de Paris-Saint-Lazare)之间。

  里昂车站一层大厅内坐落着一间餐厅——蓝色列车餐厅(Le Train Bleu),该餐厅于1972年9月28日成为法国历史文物之一。不少电影都曾在那里取景。

  第二站 Café de Flore

  王尔德对纪德说:“你去告诉老板,别再收我们的钱了。我会让这家咖啡馆名声大震。”老板自然没理他们。王尔德去世,花神咖啡馆果真成了巴黎见报率最高的一家,因为他在死前出版的回忆录结尾,特意注明是在花神咖啡馆写的。

  咖啡馆创立于1887年,法国第三共和时期,以古罗马女神Flore为名,店内自然也是处处花团锦簇、绿意盎然。由舒适的长椅,镜墙、桃花心木护壁组成温馨柔和的画面。这里是沙特与西蒙波娃经常联袂出现的咖啡馆,当然也深受其它艺文界人士的喜爱。二楼为英国式装饰,简朴且幽静,是独思的好地方。 打从20世纪初,“花神”就与现代文学难舍难分,它曾经是文化人交换政见与消息的地方,也是萨特、加缪酝酿出“存在主义”的启蒙地,萨特与波伏瓦,经常联袂在此与友人会面,一起高唱存在主义,因此也深受其他艺文界人士的喜爱。记得《盛年》写道:“Cafe de Flore有着在别处找不到的特点——它的专有的意识形态。这一小批每天必至的常客既非放荡不羁者,也非完全的资产阶级分子,而主要是电影戏剧界的人。他们靠不确定的收入,现挣现吃;或者靠未来的发迹生活。”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 于1917 年在此诞生,创始人Andre Breton 常驻足于此、 法国诗人Apollinaire 则在馆中的一张圆桌上为” 超现实” 订名。而《情人》的作者杜拉斯,对“花神”也是情有独钟。“花神”也是徐志摩笔下的题材,他的散文写到与巴黎人一起**在咖啡馆里,沉溺在浓浓的咖啡香中,文采的灵感更丰富。 招牌咖啡(Cafe Express Flore)有扑鼻的杏仁果香,并附上一杯冰水。唯一缺点就是,因为该店名声大噪,使得咖啡索价不菲,平均一杯咖啡约要4欧元。

  地址: 172 Boulevard St. Germain

  相关电影

  相关音乐

  相关书

  相关网址

  第三站 Châtelet

  夏特雷车站(Châtelet)是巴黎地铁1、4、7、11和14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巴黎第一区和巴黎第四区的交界处。是巴黎最繁忙的地下铁路车站之一。

  夏特雷车站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南部,7号线月台位于约瑟夫河边街地底,11号线位于维多利亚街地底。在北部,1号线位于里沃利路地底,4号线位于大堂路地底,14号线在里沃利路和大堂路之间地底,呈对角线状。两部分通过一个长的滚梯通道相连,并且还与区域快铁大站夏特雷-大堂站通过另一个滚梯通道相通。从最南边的7号线月台到北边的夏特雷-大堂站月台要走大约750米的路程。

  除11号线设置了一岛一侧混合式月台之外,经过该车站的每条地铁线均有两个侧式月台,但仅有14号线月台安装月台闸门。

  [编辑]年表

  1900年8月6日,夏特雷车站随地铁1号线开通而启用。

  1908年4月21日,4号线月台启用。

  1926年4月16日,7号线月台启用。

  1934年4月15日,连接1, 4, 7号线月台的滚梯通道启用。

  1935年4月28日,11号线月台启用。

  1977年12月9日,连接夏特雷-大堂站的通道随着区域快铁的通车而启用。

  1998年10月15日,14号线月台启用。

  第四站 Le pont des Arts

  艺术桥(Passerelle des Arts)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人行桥,连接法兰西学会和卢浮宫中央广场(cour carrée)(第一帝国时称为“艺术宫”)。

  1802到1804年,在今天艺术桥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9拱金属人行桥,这是巴黎第一座金属桥梁,这一创新是由于拿破仑一世仿效了英格兰的设计。工程师路易-亚历山大 de Cessart和雅克狄龙构想,在两岸设计了花园,设有花草树木和长凳。

  1976年,桥梁与道路督察报告该桥存在问题,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的空袭以及船只的碰撞对该桥造成了破坏。1977年该桥封闭,1979年,遭受驳船撞击,坍塌了60米。

  现有的桥梁修建于1981-1984年,采用Louis Arretche的计划,他决定将拱的数目从9个减少到7个,保留了旧桥的外观,但是对结构进行改造。1984年6月27日,巴黎市长希拉克为改建的桥梁揭幕。

  该桥有时充当艺术展览的地点,今天是画家和摄影师的露天工作室,在夏天也往往是野餐的地点。

  相关电影:

  第五站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是一栋座落于法国首都巴黎第四区的复合建筑,位于蒙特吉尔街(rue Montorgueil)、玛莱区及雷阿尔区(Les Halles)附近,蓬皮杜中心也是一栋高科技建筑。

  蓬皮杜中心内部包括公共资讯图书馆(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与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建造缘由

  在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为了纪念带领法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经过国际竞图,最后从600多个参与竞图的团队选出一个做为兴建的建筑造形风格。但是因为乔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建筑于1977年1月31日完工启用后(当时总统为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就命名为蓬皮杜中心来纪念他。蓬皮杜中心自从1977年开幕以来已经有超过1亿5,000万人次参观。

  建筑特色

  蓬皮杜中心是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伦佐皮亚诺、英国建筑师夫妇理查·罗杰斯及苏·罗杰斯(Su Rogers)、弗兰奇尼(Gianfranco Franchini)、英国结构工程师埃德蒙·哈波尔德 (Edmund Happold)及爱尔兰结构工程师彼得·莱斯(Peter Rice)。为了选出蓬皮杜中心的设计,当时举办建筑设计比赛,并将结果公布于1971年。蓬皮杜中心完工后,引起法国社会大众诸多争议,由于它与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完全相反,造成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艺文人士大力支持,有人则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

  理查·罗杰斯后来赢得2007年的普利策奖,当时《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指出,设计蓬皮杜中心“将建筑世界变成上下颠倒”、“罗杰斯先生在1977年完成了高科技且反传统风格的蓬皮杜中心而赢得了声誉,尤其是蓬皮杜中心骨架外露并拥有鲜艳的管线机械系统”。

  所有功能结构要素的建设最初是都采用不同颜色来区别:绿色的管道是水管、蓝色管道则控制空调,电子线路则封装在黄色管线中,而自动扶梯及维护安全的设施(例如灭火器)则采用红色。然而最近的调查显示部分颜色的编码已经被移除,许多结构只是简单的漆成白色。

  相关网站:

  相关视频:

  第六站 Musée du Louvre

  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宫,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拥有的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御的城堡,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当时的卢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14世纪,法王查理五世觉得卢浮宫堡比位于塞纳河当中的城岛(西岱岛)的王宫更适合居住,于是搬迁至此。在他之后的法国国王再度搬出卢浮宫,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为居住在卢浮宫的第二位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筑师皮埃尔·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艺复兴风格对其加以改建,于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卢浮宫建筑群最东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后,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宫及杜伊勒里花园,对卢浮宫的扩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连接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又称“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时期曾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r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对卢浮宫的东立面按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从1624年持续到1654年。

  1682年法国宫廷移往凡尔赛宫后,卢浮宫的扩建再度终止。路易十四曾计划放弃卢浮宫,并将其拆除,但后来改变了主意,让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搬入卢浮宫的空房,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和艺术家被国王邀请住在卢浮宫的一层和大长廊的二楼。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卢浮宫的计划。但由于宫廷开支过大,缺乏足够的金钱来雇佣拆除卢浮宫所需的工人,该宫殿得以幸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妇集群前往凡尔赛宫,将法王路易十六挟至巴黎城内,安置于杜伊勒里宫,该时期对卢浮宫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打扫工作。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卢浮宫的大规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并在围合起来的巨大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卢浮宫建筑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曾在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内举火,试图将其烧毁(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王宫(Palais Royal)等标志性建筑)。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卢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主体建筑幸免。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宫废墟,形成了卢浮宫今日的格局。

  博物馆

  法国国王对艺术品的收集始于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弗朗索瓦一世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包括油画蒙娜丽莎在内的大量艺术品。至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术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佛兰德斯和西班牙购入艺术作品。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卢浮宫,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命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馆”。11月8日,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了587件艺术品。此后共和政府又用从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没收来的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补充博物馆收藏。

  拿破仑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送至卢浮宫(此时已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展出,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但随着1815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卢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此后的100多年里,卢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代的藏品。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由美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拿破仑庭院”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伊斯兰文物;雕塑;14世纪至17世纪的法国油画;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文物及雕塑

  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17世纪至19世纪的法国油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著名藏品

  有翼圣牛,古波斯浮雕

  米洛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塑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古希腊雕塑

  垂死的奴隶,古希腊雕塑

  蒙娜丽莎,达芬奇

  圣母、圣子与圣约翰,拉斐尔

  狄安娜出浴图,布歇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编花带的姑娘,弗美尔

  美杜莎之筏,格里柯

  掠夺萨宾人妇女,普瓦松

  大宫女,安格尔

  玛格丽特公主像,委拉克鲁兹

  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

  现代中国

  金字塔

  卢浮宫扩建工程,是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入口处。

  分馆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斥资10亿欧元,买下“卢浮宫”这个招牌30年的使用权,还包括法国博物馆运作知识,阿布达比卢浮宫预计2012年开馆。

  相关网站:

  第七站 Basilique du Sacré Coeur

  圣心堂(法语:Basilique du Sacré-Cœur),标准译名为圣心圣殿,是法国巴黎的天主教宗座圣殿,供奉著耶稣的圣心,位于巴黎北部的高地蒙马特上,为巴黎著名的地标之一,于1914年建造完成。

  建造缘由

  最早出现建造一座供奉圣心教堂的想法是在法国大革命不久后,从偏激的天主教徒与保皇主义者之间出现的,在普法战争之后与接踵而来的激进的巴黎公社(1870年-1871年)间广泛的传播开来,大约有58,000名巴黎公社社员在战争中失去他们的生命。国民议会在1873年7月24日对巴黎枢机主教的请求作出了反应,他们投票决定建造圣心堂,而且定义它为“对巴黎公社社员所犯下的罪行的补偿”。

  蒙马特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动的地点,也有许多公社的中坚份子永远被埋葬在原先是石膏坑道的地下回廊里,这里是他们最后撤退的地点,但是因为凡尔赛军在入口引爆炸药而全数丧生。巴黎公社处死了巴黎的枢机主教乔治·达尔博伊,而他也成了复兴教堂的烈士。

  乔治·达尔博伊的后继者吉伯(Joseph-Hippolyte Guibert)曾经在1872年10月爬上蒙马特高地上,而且随着云层散开,他纪录下一个远景:“就在这里!烈士们就在这里!这里由圣心所支配着,所以才会如此的吸引人。”随着法国总理阿道夫·梯也尔于1873年5月24日辞职,Poitiers教区的天主教徒弗朗索瓦·皮(François Pie)借着第三共和的政府道德规范来传达对法国宗教复兴的渴望──“建造圣心堂的时刻到来了”,“在宗教与国家复兴计划上,主要的特质是君主体制的重整与守护罗马的虔诚文化架构,而最后的核心就是圣心堂”。

  就在5月24日梯也尔辞职之后,国民议会在7月24日裁决建造圣心堂,这次投票被当作是“建造公共设施的问题”。这个计划被教会当作是一个国家的誓约(Voeu national),法国各地则在财务上给予支持。经过枢机主教吉伯的同意后所纪录下来的铭文上将圣心堂视为亚历山大·勒让提(Alexandre Legentil)与Hubert Rohault de Fleury誓言的实现。

  建筑

  1873年的巴黎城市会议表决公共设施法,来取得蒙马特的土地,作为建筑圣心堂的预定地。建筑师保罗·阿巴迪(Paul Abadie)从78位建筑师脱颖而出,成为圣心堂的主要设计者。因为取得财产所有权而延迟了建筑计划,地基最后直到1875年6月16日才完成。

  1880年,市政会议出现了有关圣心堂的激烈讨论,因为圣心堂被称是“一个引发内战的挑衅行为”,而且对于是否废止1873年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公共设施法也有争议。这个问题在1882年夏季时在众议会被提出,枢机主教吉伯与乔治·克列孟梭(后来在1917年至1920年间担任法国总理)传达了一个观点──圣心堂企图让革命蒙上污名。最后虽然法律被废止,但是圣心堂被技术性的保留了,而且不会在下一次会议中再被提出来。

  另一个想要终止建筑圣心堂的企图在1897年被击退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圣心堂的内部大体上已经完成,而且自从1891年就部分投入使用了。

  建筑师阿巴迪在地基完成不久后的1884年就去世了,他的工作由其他建筑师继续。圣心堂直到1914年才完工,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直到1919年战争结束后才正式开始使用。

  圣心堂整体的风格有很浓厚的罗马-拜占庭的色彩,可能是对于拥有新巴洛克风格的巴黎歌剧院的一种反应 。许多圣心堂设计是包含着国家主义的元素的,拥有3个拱的门廊,在两侧装饰著圣女贞德与路易九世的骑马雕像;19吨的Savoyarde钟是1885年时在Annecy(在1860年被萨伏依所并吞)所铸造的,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之一。

  建造圣心堂的资金全部都是私人捐献,总额大约为700万法郎,但是在地上建设开始之前就全部耗尽了。一个临时性的圣坛在1876年3月3日被设立,朝圣者的捐献很快的就变成了建造资金的主要来源。圣心堂是从1875年开始建造,在1914年完工,虽然正式的仪式被延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进行。

  圣心堂是由Château-Landon所开采的石灰华岩所建成的,这种岩石会不断的渗出方解石,可以确保圣心堂既使在风化与污染的影响下,依然可以保持着白色的外观。

  圣心堂的圆顶有巨大的马赛克,被称为基督圣像(Christ in Majesty),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之一。圣心堂外围包括了一个供人们冥想,拥有喷水池的花园。圣母堂的圆顶式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可以从这里看到巴黎市(大部分是位在圣心堂的南方)的全景。

  管风琴

  圣心堂安放著一个庞大而且出色的管风琴,拥有4层键盘与脚踏键,还有90个音栓。这座管风琴是由法国的卡瓦耶·科尔(Aristide Cavaillé-Coll)所制造的,然而当卡瓦耶·科尔的继承人Charles Mutin在1905年将管风琴搬移到巴黎之后,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变得更为平淡无奇。原本在雪菲尔的亚伯特会堂安放著几乎与这座管风琴相同(指音调与设计而言)的另一座管风琴,不过后来在1934年被火灾烧毁。

  相关网站:

  第八站 La Tour Eiffel

  艾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语:Eiffel Tower)是一座於1889年4月25日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於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歷史背景

  埃菲尔铁塔從1887年1月26日起建,分為三樓,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極為壯觀。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克萊斯勒大樓的出现。

  艾菲爾鐵塔由2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而且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於塔的四个面上,總共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战神广场的另一端有和平门和和平碑,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写着「和平」,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旅遊資訊

  徒步登塔可以上第一层和第二层,費用為4.50欧元,坐缆车上第一层和第二层8.00欧元,最顶尖13.00欧元(價格至2010年3月26日)[1],在此可以放眼巴黎全城,但是由於觀光客眾多,排隊時間長,因此如果希望能好好在此觀光,最好預留多一點時間,尤其若是希望能登上第三層,排隊時間會相當長,一般建議一定要登上最頂層。於日夜交替時登塔為佳。

  第九站 La Seine

  塞纳河(Seine)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全长780公里,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

  塞纳河主流源头位于勃艮第地区,科多尔省的首府第戎西北30公里的朗格勒高原,流经奥布省的首府特鲁瓦,穿过巴黎市中心,经过诺曼底的鲁昂,到达勒阿弗尔入海,流入拉芒什海峡(英语称为英吉利海峡)。

  北部支流有马恩河、瓦兹河、奥布河;南部支流有约纳河、厄尔河。通过17世纪-18世纪修建的运河,可以沟通莱茵河的支流默兹河,法国南部主要河流罗讷河的支流索恩河,以及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吃水浅的船只可以直接航行到比利时、德国和地中海。上游马恩河和奥布河流域是香槟酒的主要产区。

  塞纳河流域地势平坦,从巴黎到河口365公里,坡降只有24米,因此水流缓慢,利于航行。整个流域降水量为630-760毫米,平均流量为280立方米/秒,夏季水位低,冬季水位高,和中国的情况相反。上游建有几座水库,调节流量,但主要是为下游城市用水蓄水,巴黎的1/2用水,勒阿弗尔和鲁昂的3/4用水,都来自塞纳河。

  塞纳河流经巴黎市中心,河道被人工石砌的河堤约束,这些河堤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法国人将塞纳河北岸称作右岸,南岸为左岸,是面朝河水流动方向定的,这和古代中国的定义也相反,中国取名是面朝源头,因此将长江以南称为“江左”。

  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坐落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斯德岛,是塞纳河沿岸最早有人群定居的地方,大约公元前250年,最早的部落叫“巴黎”人就已经在此定居,以后的巴黎市是以此岛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巴黎市的分区也是从斯德岛开始,斯德岛西半和右岸部分为第一区,然后顺时针展开一共分为20个区。1968年以前,巴黎周围地区为塞纳省,由于人口逐渐集中到巴黎周围,1968年,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四个省:上塞纳省;塞纳-圣但尼省,塞纳-马恩省和巴黎省。巴黎省只剩下外环线以内的区域和外环线以外的东西两座森林公园。

  塞纳河在巴黎的桥梁众多,尤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的,以他父亲命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最为辉煌壮观。法国的许多重要文物建筑都围绕着塞纳河两岸,如:卢浮宫、荣军院、先贤祠、奥尔赛博物馆、爱丽舍宫、埃菲尔塔和凯旋门。塞纳河也孕育了许多世界闻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巴黎这座文化名城的母亲河。

  第十站 Place Denfert-Rochereau

  丹费尔-罗什洛广场(Place Denfert-Rochereau)曾经称为Place d'Enfer,位于法国巴黎十四区蒙帕纳斯(Montparnasse)地区7条道路的交汇处:拉斯巴耶大道(Boulevard Raspail)、阿拉贡大道(Boulevard Arago)、圣雅克大道(Boulevard Saint-Jacques)、勒内·科蒂大街(Avenue René Coty)、勒克莱尔将军大街(Avenue Général Leclerc)、丹费尔-罗什洛大街(Avenue Denfert-Rochereau)和弗洛瓦德沃路(rue Froidevaux)。其地理坐标为48°50′3.66″N 2°19′56.62″E 。

  丹费尔-罗什洛广场得名于普法战争中贝尔福之围时的法国统帅丹费尔-罗什洛。

  丹费尔-罗什洛广场的核心是贝尔福狮像的复制品,巴黎地下墓穴博物馆也在这里。

  相关网站

  资料来源:『26°彩虹读书俱乐部』—8月书《一只狮子在巴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